傅登顺
我国中小学校长队伍呈现多元态势,多元社会又需要多元校长与之相匹配,这表面上是符合我国教育全面深化改革精神的,而事实上出现的却是“此起彼伏”的明星校长,“另起炉灶”的特色学校,“不断变换”的校长岗位等情况,严重影响了校长队伍的稳定和教育改革的深化,其原因就是在造就校长过程中历练不充分和不全面所致。
一、体验是造就校长的基石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环境、机遇和自身的努力,校长也不例外。据考证,迄今日本的公立中小学校长年龄多数在50岁以上,而且绝大多数都是从现任的学校教头(相当于副校长)中通过晋升校长的考核后,选拔任用的。而教头职务,必须是具有14年以上的教育工作经验,年龄在37~50岁之间,工作表现出色的人员才有资格参加教委举行的选拔考试,在笔试合格后,还要进行面试和最后审查,全部通过后,还要参加教委举办的职前培训,才能得到任命。担任学校教头职务5年以上,在54岁之前才有资格参加晋升校长职务的考试。而晋升教头职务之前必须担任教育管理职务,普通教师要想担任教育管理职务,只有年龄在33~42岁之间,有7年以上教育经历的教师,才有资格报名参加教育管理职务的晋升考试,考试分笔试与面试,考试合格者即进入5年期的作为教育职务候选者考查任用期,在此期间教育委员会将有计划地安排其在不同岗位上承担一些行政工作或作为学校的骨干教师使用,并为其提供到国内外的相关机构进修的机会和参加教委举办的各种有针对性的进修活动,在考查任用期结束后,经教委任用审查委员会对其进修情况、工作业绩等进行综合审查后,量才任命为学校教头或教头级的指导主事。在日本教师要成长为一名校长必须经历:普通教师——教育管理者——学校教头——校长的四级跳,而且每一级跳,不仅要通过严格考试、面试、考核,还要参加与之相关的严格培训,合格者才有资格量才任用。在国人看来,日本对校长的培养过程和选拔要求太苛刻,缺乏灵活性。而事实可能正相反,正是由于日本有了这样一套看似死板、苛刻的校长培养和选拔机制,才造就了日本高素质的中小学校长队伍,也可能正由于有了这支高素质的学校管理领头雁才确保了日本国基础教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目前我国中小学校长与日本中小学校长相比更年轻、更个性,更充满闯劲、干劲,本应该更有所作为,然而事实上“胆大校长”“糊涂校长”“滑头校长”时有出现,庸、懒、散等情况还比较严重,这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校长队伍的素质与稳定。那么原因何在呢?我们可以从日本的校长培养和选拔机制得到启示,日本在培养校长的过程中,被选拔者要在所有的学校管理岗位上亲力亲为,实现全方位地体验。而学校管理又有别于行政和其他部门的管理,更需要“内行管内行”,日本在校长的培养和选拔上最大的优势就是把校长历练成“管理内行”中的高手,从而使培养出的校长能够在学校发展中想得更深,走得更远,在管理中做到“游刃有余”。
相比之下,我国中小学校长存在的问题就是,对学校管理岗位认识不足,体验不深。校长的培养过程中,只有让校长对教育教学、对学生、对教师等以及相关的管理对象有了个人真切的体验,才会自然而然地对教育教学、学生以及相关的管理产生丰富的感受和认知。日本校长任用中严格的审查制度和严密的挑选程序以及对年龄、资质限定,让选中者皆为有丰富体验的佼佼者。
二、体贴是造就校长的核心
体贴与体验不同,体贴是换位思考,是从他人的角度出发的设身处地的感受。体贴是教育情感产生的前提条件而教育是人的教育,离开了人教育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人的教育需要情感的投入,需要管理者与被管理的双向的情感互动,学生和教师都是有感情、有思想、有个性、有梦想、有追求,而且会犯错的个体,需要用情感去化解,用体贴去融合。而成长中的“校长”就更需要在“管”的前提下,尽到体贴的责任。
一是体贴规律。教育规律是隐含在教育现象背后的并不断变化着的客观存在,学校管理者要善于探索规律,出现问题,要从规律上找原因,努力改进工作中的不足,这是体贴教育规律的正确态度。二是体贴学生。学生是一个具有个性的组合群体,也是成长中的群体,它们来学校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学校的引领、呵护、教育、训练下健康成长,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体贴学生的关键就是要走进学生,真正了解学生所思、所需、所求,满足学生所思、所需、所求。三是体贴教师。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学校管理在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同时,更要学会尊重教师的劳动,肯定他们取得的成绩,经常与教师谈心、交换意见;教师有了困难,要主动伸手援助;要设法减轻教师的心理负担,组织教师参加心理健康培训;为教师创设学习、培训的机会,使教师有不断学习与提升的机会,实现终身学习;为教师创设舒适的人文与工作环境,使教师轻装上阵、尽力而为。四是体贴家长。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期望也越来越高,处理好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就显得越来越重要。而现实中绝大多数家长对教育的理解往往都是凭经验、凭感觉,会站在自我的角度提出一些无理要求,埋怨教师和学校的一些做法,教师和学校要通过主动沟通与体贴来化解矛盾,原则问题上要重视应该“引导”家长,可以通过设立家长咨询室等方式,使家长了解学校、了解教师,让学校、教师了解学生家庭,实现家长与学校之间信息的无缝对接,齐心协力的教育好孩子。
体贴以感情为纽带,在教育教学的不同岗位上体验久了,理解多了,必然会对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产生情感。日本之所以把培养校长的战线拉得那么长,与培养感情,促进从体验向体贴转换不无关系。选拔校长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对选拔对象“体贴”程度竞争的过程。体贴,犹如主人爱车如亲人,到了摸清脾气、协调配合、运用自如的程度,自然一路畅通。
三、体察是造就校长的关键
体察,指的是超越自我和他人具体体验的视角,站在整体主旨的高度审视人、事、物、情、意、理。比体验、体贴更理性,更全面。在学校管理中,不仅要调动自身的体验储备,也要体贴参与事件的其他人的感受,更要跳出具体的所感所悟,摸索事物的规律,从整体上把握学校管理的规律、重点和方向。由此可见,体察是学校管理的“天眼”,主要任务是让感情和理性得以超越和升华。一名好校长必须具备高度的“体察”能力,只有这样,学校的发展目标,管理制度,文化建设才能高瞻远瞩、脚踏实地。endprint
一是学校发展目标的现实性。现实性主要指当地经济发展状况与教育发展的现状以及国家教育发展的总目标三者之间的吻合,遵循国家目标是明智,符合当地现实是良策。学校发展要从原有基础出发,务实创新。二是制度出台的配套性。制度代表着规章、规矩、规范,制度除要具有严肃性之外,还要有配套性和可行性,目标需要制度来保障、落实与推进,制度建设要做到上要遵循,下要保底。所谓“上要遵循”就是要落实好党的教育方针和有效推进素质教育,制定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促进教育现代化发展。“下要保底”主要是促进学校的快速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同时还有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与改革。三是文化建设价值性。学校文化建设说到底就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构建,因此要杜绝校园文化建设的功利性、肤浅性和随意性,学校文化建设往往需要深厚的积淀,需要几代校长的共同努力。校长要杜绝“投机取巧”“标新立异”“哗众取宠”等不良的工作态度,保持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的本真。
校长对学校管理的体察能力,不能满足于上任前的积淀,更需要上任后的磨炼。因此,走上校长岗位,要实现学校管理的执行者向学校管理的决策者、指挥者和评价者的角色转变,成为学校的领袖和灵魂。校长要善于观察,要能够做到“看云识天气”,要经常观察并从学生、教师、家长中了解学校中出现的新情况、新动向、新问题,及时掌握学校发展的需求,并做出相应的决策。同时要放眼世界,了解和研究国家有关教育发展的大政方针,了解和研究全球教育发展新潮流、新趋势,了解和研究省内外兄弟学校之间的一些新变化、新举措。为促进学校又快又好发展,要汲取经验,指定纲领,调整策略,抓住新机遇,才有新举措。使学校在发展道路上匀速前进。对此,就好像人们衡量驾驶技术高低的主要指标是驾驶员驾车过程的匀速程度,要做到驾驶过程不踩刹车并匀速靠的是观察能力,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而避之,其次是估计能力和对车子的掌控能力,而这些能力都需要平时驾驶中的体察积淀。因此,校长在学校管理中要学会“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在综合考量中,实现学校的持续发展。
目前中小学校长队伍这样三类校长比较引人注目,一是“强势校长”,一人说了算,下属必须绝对服从。二是“做事校长”,事必躬亲,事无巨细。三是“无事校长”,思维向外,热衷于交际、公关、表态,把学校管理责任推给副职。按照存在就是合理的说法,这三类校长的存在是有一定的社会和学校基础的。日本有日本的国情和文化,它的校长培养和选拔体制只能当作一种有益的参考,但是要相信随着我国校长队伍专业化推行和完善,校长体验、体贴、体察的历练经历是不可少的。至于途径一定也是多元的。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建德市教师进修学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