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康 丁够生
2014年新年伊始,宜春市委组织部电教科在宜春电视台《党旗飘飘》栏目开辟了《群众路线乡镇行》专栏,并组织专题摄制组走遍宜春,拍摄了一系列反映各基层党组织践行群众路线实际行动的党建工作片,在专栏上分期播出。这一系列片的体例是专题片,但同时又具有党建新闻的特征,是我们紧密结合工作形势做出的新尝试。通过系列片的采访拍摄,我们逐渐熟悉了党建工作片摄制的一些规律,尤其是在工作片选材上有了很多新的体会。
小中见大,突出启示
工作片的常见套路是“高大上”,追求高屋建瓴、恢弘大气。但实际上这样制作出来的片子很容易千篇一律,没有个性,也没有亲切感,更谈不上好看。我们在创作中的体会是,工作片要“亲民”,从老百姓所见所闻入手,小中见大,远比我们自己闭门造车做出来的东西更有说服力。
一开始,我们曾经考虑过很多内容方案,比如某某党组织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又比如某某党组织展开一系列工作密切干群关系。这些方案其实也不是不行,但我们总觉得这样拍缺乏个性,而且完全是俯视视角的。同一件事,从不同的角度看,所见一定是不同的。就比如践行群众路线,我们干部自己认同的和老百姓心目中所认可的就不尽相同。所以,从我们的角度来设想的东西虽说“高大上”,但拍出来难免脱离群众。群众路线,要求的就是密切联系群众,所以我们不能拍出一系列一点也不亲民的东西来糊弄人。
走访中的一桩见闻使我们明确了创作思路。在上高县进行前期调研时,听说这个县有件新鲜事——干部骑自行车下乡。这是作秀吗?在与该县蒙山镇的干部群众进行座谈后发现,干部骑自行车下乡远比坐车下乡来得方便,想下去骑上车就走。骑车下乡蔚然成风后,干部与群众的联系比以往密切得多,为老百姓解决问题的效率大大提高,群众对此举的反响也十分好。事儿是小事儿,但这里面的意义却不小,它反映了一种干部工作作风的转变,也反映了干部服务群众的意识在加强。这种小中能见大的素材既新鲜有趣,又意义深远,不正是工作片的最好题材吗?我们从这件小事入手,将情节展开,将其意义放大,制作出了系列片的第一部《又见自行车下乡》。该片播出后大受好评,并被江西卫视《井冈先锋》栏目选用播出。
舍易求难,深度扫描
片子好拍,拍好片难;要拍出一部吸引人的工作片,甚至比拍出一部好看的人物片还要难。但要求新求变就不能怕难,甚至要刻意去回避容易拍的,专门去挑难的拍。
老实说,以前我们做的一些工作片观赏性和艺术性不太高,制作方法更是简单,一般就是整理剪辑现成的新闻资料,再加进一些浮光掠影的现场采访,片子里的采访对话甚至都是设计好的。这样拍很容易,省心省力。然而,这样的片子就像卫生棉球一样,干净,却没味道。真正耐人寻味的片子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的,要拍这样的片子就需要大量的走访挖掘、积累沉淀,克服创作中的种种困难不断去完善。
第二期节目我们选择了另一件新鲜事——奉新县各乡镇聘请法律顾问为群众排忧解难,让群众信法不信访。但要拍好这个片子的难度不小,因为一般的民事纠纷乡镇干部基本上都能处理好,需要法律顾问介入的纠纷那肯定不是一般的纠纷,采访上会存在难度甚至阻力。但正是这些“不一般事件”的解决过程,才更能突出这一做法的现实意义,所以进行深度采访是必须的。
我们跟拍了一个典型的车祸纠纷,死者是个刚订亲的年轻小伙,亲戚众多,采访中阻力重重。开始家属不同意拍摄,人家失去亲人本来就已经很沉痛了;后来乡政府有顾虑,怕一旦处理不妥当造成负面影响。然而这显然是一个考验干部服务群众工作能力和检验“政府聘请法律顾问”这种做法有效与否的绝好时机,所以我们也不放弃,一遍遍地做思想工作,让家属放下情感包袱,让地方消除顾虑,终于争得各方同意,取得了跟踪报道的许可。由于对这一事件的跟拍几乎都是现场同步进行的,拍摄工作如何融入到人家的执法过程,并且不影响这一事件的解决进程,也是个问题。后来还是法律顾问给了我们可行性建议,让我们采用执法记录仪,才解决了这方面的困难。克服种种困难后,我们制作出了《小港镇的金牌调解》这部片子,播出后好评如潮。
多拍精选,追求时效
一部片子播出来,不过短短的十几分钟,然而为了这十几分钟的节目,往往需要付出百倍千倍的工作量。就比如在拍摄《小港镇的金牌调解》时,我们选择了多个案例,同步进行采访,这样做就是为了强调时效性,把众所周知的“大事件”的新进展第一时间向群众报道,以吸引群众眼球,这也是我们系列片选材上的一个固有追求。
我们选择了几件同时发生的事情进行跟踪——车祸纠纷、两位老人打架和婆媳赡养纠纷。其实这样做有很多不确定性,因为事情都是在进行中的,有的可能最终调解结果不理想,有的可能直到节目播出还没有调解结束,这样素材就肯定不能用,前期的采访工作就会白做。不过,虽说存在不确定性,但这种同步跟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事件的新鲜度,也能最大限度地引起观众关注的兴趣。
为了把几件事情都拍好,我们这些人分成几组轮番上阵,尽可能保持旺盛的精力以便随时投入跟拍工作。在采访车祸事件期间,由于这件事的解决进度相对较长,我们每天都指定专人值守,跟踪最新进展。期间还要进行说服工作,比如家属在悲伤情绪下不愿意让我们介入采访,我们也指定了人上门劝慰。有同事担心解决过程中出现“抬尸闹事”的场面,那就不好看了。但我们也没有放弃,并做了最坏打算:大不了就是这件事没有处理好,我们就不采用这个素材而已。我们还在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地采取了双机位拍摄,充分利用去年添置的一套新机器,一个在远处负责大镜头,一个在近处负责搞特写,丰富了画面素材。在跟拍中双机位更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当事人分开两处时,我们得以及时跟上,拍下两个单元在同一时间里的各自进展,从而能“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幸运的是,我们跟拍的这几件事情都得到了圆满的解决:车祸纠纷的当事人在调解下达成了和解协议,两个打架的老人也言归于好,婆媳赡养问题中的媳妇也认识了错误做出赡养承诺,我们的片子最终得以完美收官。
《群众路线乡镇行》系列片的制作条件并不优越,机器就是我们电教科的简陋机器;也没有请什么专业的人手,都由我们自己执机;甚至没有划出专门的采访制作时间,不少采访都是我们在电教人员走基层活动的间隙完成的。然而系列片的每一部几乎都取得了成功,也得到了干部和群众的一致叫好,我们认为原因就在于我们在选材上的不拘一格、求新求变。
(作者为江西省宜春市委组织部电教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