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全国现代逻辑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4年10月25-26日,由中国逻辑学会现代逻辑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承办的“2014年全国现代逻辑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本次研讨会的主题包括数理逻辑、哲学逻辑与逻辑哲学、现代逻辑史等内容,旨在让现代逻辑研究者们汇报各自在现代逻辑领域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使与会者对现代逻辑的各个领域有充分的交流。来自阿姆斯特丹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西南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国内50余所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和研究生90余人出席了本次研讨会,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北京地区杨东屏、张尚水、诸葛殷同、宋文淦、周云之、金顺福、吴家国、张家龙、杨安洲、苏越等老一辈逻辑学专家也应邀出席了本届会议。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郭佳宏主持了会议开幕式,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江怡教授和中国逻辑学会现代逻辑专业委员会主任王路教授(清华大学哲学系)分别代表承办方和主办方致开幕词。在两天的学术讨论时间里,与会代表围绕会议主题共进行了30余场报告,其中包括6场大会报告。
阿姆斯特丹大学的范丙申教授是世界著名的逻辑学家,这一次他的报告以“Being versus becoming:A short activist history of modern logic”为题。他结合自己的学术生涯对现代逻辑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强调了信息与行动的二元性,并对“将逻辑学视为一种由信息所引领的主体进行研究”对于逻辑学未来的意义进行了深入探讨。该报告是范丙申教授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退休演讲的修正版,因此该报告并非针对某一特定领域或某些具体问题而做,而是站在一个宏观的视角,通过回顾自己的逻辑研究生涯,对这个逻辑学的前沿性问题,尤其是逻辑中的主体间信息互动这一问题,进行了提纲挈领的审视。
中山大学的刘虎教授作了“基于恒常联系理论的因果关系逻辑”的报告。报告内容主要是选择哲学中的恒常联系理论为基本的因果关系进行形式化的刻画。这种因果关系逻辑是定义在线性时间框架上的。刘虎给出了相关的语义和完全的形式化系统,认为这是最小的因果关系逻辑。并讨论了与此不同的因果关系逻辑的扩张。恒常联系理论曾在很长时间内是哲学中的重要研究方向,并且在当下依然有着丰富的影响力。刘虎的工作给出了该理论基于因果关系的逻辑框架,其中的基本思想是:因果律是经验的,并且是经由观察到的无数经验事实的合取而得出的。于是与之相关逻辑就应定义在线性时间结构上。一个因果陈述在时间点上赋值依赖于过去曾发生了什么。
清华大学的刘奋荣教授的报告题目为“社会网络中的信念修正”。在报告中,刘奋荣详细介绍了影响社会网络中主体不断修正自己信念的主要因素:主体对于支持信念的证据的权衡、主体对于其他主体的信任程度。另外,在报告中她也介绍了,刻画主体受到这些因素影响如何改变自己信念的一个逻辑模型,用来刻画主体受到这些因素影响如何改变自己的信念。她还探讨了社会网络的结构以及如何在动态变化中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
北京大学的王彦晶副教授作了题为“Conditionally knowing what”的报告。在自然语言中,知识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而经典的认知逻辑只是用“知道那样(knowing that)”算子处理命题类知识,却较少关心“知道什么(knowing what)”和“知道怎样(knowing how)”等内容。王彦晶及其合作者在Plaza提出的“知道什么”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工作。在Plaza的论文中,只给出了单主体的公理化系统以及完全性证明。而多主体的公理化由于一些技术性困难依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而王彦晶及其团队给出了多主体的公理化。
中国科学院的杨东屏研究员是著名的递归论专家,这一次他以“希尔伯特纲领”为题,对希尔伯特纲领做出了全面的、历史的评述,并对其哲学意义作出了初步概括。杨东屏研究员在报告中首先给出了希尔伯特纲领提出的历史背景,即面对第三次数学危机,为了一劳永逸地解决数学基础问题,希尔伯特提出了直接证明全部数学一致性的纲领。然后,杨东屏研究员介绍了希尔伯特纲领的主要内容,借助希尔伯特的几个重要演讲介绍了该纲领中的一些重点内容,然后对哥德尔定理及其之后的H.P.的发展进行了一个简明扼要的介绍。
北京工业大学的杨安洲教授是著名的数学家和逻辑学家,他以“一阶谓词逻辑的几个系统”为题介绍了自己最近的工作。杨安洲教授在报告中引进了几个新的谓词逻辑系统,它们都是通常的一阶谓词逻辑系统的几个扩充,用两个有点区别的方法来作出。这些新系统中重要的元定理证明都是与通常的证明不同,它们相应的语法和推理规则都做了新的规定。杨安洲教授在报告中对上述系统的可靠性和完备性给出了简明扼要的证明。
在两天的会议中,另有二十余位学者交流了他们的近期研究成果,按照主题简要概述如下。
西南大学的郭美云以“证实原则的认知逻辑分析”为题的报告从费奇悖论入手,探讨了证实原则与动态认知逻辑的内在联系,并指出在认知逻辑背景下可能的进一步研究方向。中山大学的崔建英作出“一种关于BI算法的动态认知刻画”的报告,在报告中她提出了一类效力认知博弈模型,并论证了基于该模型,BI算法求解博弈过程可以被模拟为一种认知博弈模型的动态更新过程。北京师范大学的琚凤魁、胡祥梅在报告“布尔模态的公理化”中认为,由于补和交的布尔算子是不可模态公理化的,因此布尔模态逻辑的完全性证明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报告详细讨论了在布尔模态没有并或者补算子情况下如何证明完全性。南开大学的李娜、袁旭亮以“基于理由的偏好防策略投票方案”为主题,以基于理由的偏好关系为基础,研究了不同情况下的偏好聚合问题,证明了任何不少于三个候选项的防策略投票方案都是独裁的。北京师范大学的郭佳宏、付清远作了“坦南特的理性主体信念修正理论简评”的报告。他们简要介绍了美国哲学家坦南特的信念修正理论,指出了其四点主要贡献,介绍了其有穷依赖网络的概念,给出了该网络能克服AGM传统理论缺陷的几个例子并针对之后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河北大学戴冕的报告题目是“算数基础中关于数的本体论研究”,集中于算数基础中对数的本体论研究部分,介绍了弗雷格在该方面的一些重要结论,并借助分析弗雷格的研究方式进而对其研究思路加以把握。吉林师范大学的冯立荣以“简论西方限定摹状词的进展——从不可剔除的限定摹状词概念为视角”为题,重点从位于思想中的“限定摹状概念”的角度出发,对西方学界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和现有不足进行了批判性分析研究。中原工学院的胡光远以“塞尔的限定描述语理论批判”为题,介绍了塞尔对罗素摹状词理论和唐奈尔理论的扬弃,以及在扬弃过程中所丧失的两种理论所拥有的长处,并展望了汲取塞尔、罗素和唐奈尔三人理论长处进而更好地解决限定描述语指称问题的可能性。南开大学的李娜、李晟在“公理化真理论研究的新进展”的报告中,简要介绍了什么是公理化真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介绍了四大公理化真理论:去引号理论、弗里德曼-希尔德理论、经典组合理论和克里普克-费尔马理论,并探讨了公理化方法相对于经典语义学方法的优势所在。华南师范大学王健平在报告“论词语类型语境与引语同一替换”中探讨了弗雷格、奥尔伍德以及罗素关于同义替换难题的不同解决方式,并给出了自己的分析。
华侨大学的魏燕侠以“若干葛梯尔型反例的谓词抽象式解答方案”为题,指出层出不穷的葛梯尔型反例使葛梯尔问题的解答蒙上了阴影,并对葛梯尔型反例进行逻辑分析,指出了葛梯尔问题研究的最新动向。中央财经大学的张立英研讨了“CP定律的形式表达”,以CP定律的形式表达为切入点,通过分析论证指出科学哲学领域目前所用的“CP→L”并不足以表达自然定律,而逻辑学领域中常识推理和偏好推理领域中已有的一些研究可以用于CP定律形式表达,它们分别可以应用于科学哲学领域及经济学领域。西南政法大学魏斌的报告“约翰·波洛克的可废止推理观述评”结合当代论证理论批判性地回顾和思考波洛克的观点,梳理其可废止推理观的演变,同时展示和讨论了可废止推理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华东师范大学章含舟的报告题为“罗素为何将奥卡姆剃刀指向自己?——论罗素前、后期对‘亲知’论题的转变”,从亲知理论自身的困境出发,挖掘出三个主要矛盾,阐明替代模型“意象-注意”的优越性,并指出罗素思想变化背后具有连续性;最后,他还试着描绘罗素的治学风格,揭示罗素将奥卡姆剃刀指向自己的必然性。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周志荣以“塔斯基论逻辑后承与真”为题,探讨塔斯基的逻辑后承概念的模型论定义及埃车门第对其的批评,通过论证塔斯基定义的基础概念是满足而非真,他还表明塔斯基的定义在概念的还原性分析上并不存在问题。
北京语言与文化大学的王欣以“作为全称量化双向条件式的‘什么……什么句’”为题,从分析“什么……什么句”的逻辑语义结构入手,提出这是一种具有全称量化之力的双向条件式,可以把它分析为一种并列复句,两小句所述两事态互为充要条件;她还运用类型逻辑范畴语法同步推导了该句式的句法和语义结构。浙江大学徐慈华的报告“隐喻论证的逻辑结构”参考Juthe有关类比论证的研究成果、Kövecses有关概念隐喻的分析和Toulmin所提出的论证图式,结合Santibáñez所用的案例,重新对隐喻论证的逻辑结构进行分析和探讨。山东大学荣立武的报告“针对Soames反驳语义内容的模糊理论反驳”介绍了Soames的反驳语义以及其对Grice理论的批评,认为语句的意义是由语句的语义内容和语境一起确定的,但在会话含义理论的基础框架下以带数字的量化短语来批评G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是错误的。
中山大学熊明辉和华东政法大学杜文静合作报告的主题是“论证的优度”,论证优度理论既是形式逻辑研究的核心问题,又是非形式逻辑和论辩理论研究的重点,该报告给出了若干关于论证优度的评价条件,取诸家之长,给出了一个新的论证优度理论。燕山大学的王磊以“科学、哲学与认知融合视域下的因果陈述逻辑”为题,简要介绍了因果陈述逻辑并指出,因果陈述逻辑以其独特的哲学意蕴和认知价值,构成了现代归纳逻辑的重要内容。华东师范大学的魏立三讨论了“演绎论证何以能出新知”,他通过选取“有死”和“单身汉”两个经典谓词,由二者分别构成在形式上同为三段论第一格第一式的两个演绎论证,并通过分析得出:如果一个(正确的)演绎论证的大前提是一个语义规则,那么它的结论是用另一种表达式来表达小前提中已发生或者断定的内容。
南开大学的翟锦程教授以“现代逻辑的传入与影响”为题,从历史的角度介绍西方逻辑和现代逻辑的传入过程和细节,分析现代逻辑传入对国内逻辑学研究产生的影响,主要包括观念的转型、方法的重构、体系的重建等。他也提出了几个值得反思的问题:现代逻辑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与今天研究的不同是什么?近代的现代逻辑教育水平与程度与今天的不同是什么?如何推进现代逻辑在中国的发展?康孝军以“反推数学及其哲学意义”为题,从对希尔伯特纲领的简要回顾切入,介绍了反推数学的已有成果,从实用主义的角度说明了反推数学的哲学意义及其重要价值。
会议报告阶段结束之后,中国逻辑学会现代逻辑专业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哲学系王路教授代表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会宣布了常务理事会换届结果: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刘新文研究员担任中国逻辑学会现代逻辑专业委员会新一届理事会主任,北京大学哲学系王彦晶担任秘书长,复旦大学哲学院郝兆宽、中山大学哲学系刘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余俊伟、西南大学逻辑与智能研究中心郭美云、清华大学哲学系刘奋荣、河北大学政法学院张燕京、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郭佳宏等担任常务理事。
刘新文研究员在会议最后总结了会议进程和内容以及将来四年的工作设想。本届会议为展示我国逻辑学工作者在现代逻辑前沿领域的研究成果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会议的部分中英文论文发表在本刊2015年春季号专辑中。
何树男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heshunan9001@126.com
郭佳宏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jiahong.guo@bnu.edu.cn
1674-3202(2015)-01-0119-05
2015-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