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元卿
古人读书,认为书有“三味”:“读经味如稻引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酰醢。”宋代李淑在《邯郸书目》一书中云:“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这是把诗书子史等书籍比作佳肴美味,比喻为很好的精神食粮。从古人的读书三味联想开来,现代人读书也应具有“三味”:
读书要有趣味。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德斯鸠曾说:“爱好读书,就能把无聊的时刻变成喜悦的时刻。”如果把阅读变为“悦读”,充满兴趣的阅读,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字里行间,让心灵和文字一起翩然起舞,这样才会读万卷书,走万里路,在书中寻找到阅读所带来的快乐,也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和兴趣。读书的趣味也需要不断培养,这就如喜欢喝酒喝茶一样,并不是一开始喝就上瘾的,喝的时间久了,就形成了习惯,自然就形成了依赖,就上了瘾。读书要培养良好的习惯,有人坚持天天读,一坚持就是几十年。历史伟人毛泽东终生与书为伴,就是在长征那种环境极为恶劣,前有围堵,后有追赶,战事不断的条件下,一旦有空,他就拿起书本阅读。直到晚年,他仍然每天坚持阅读,在他去世前几个小时,他还让身边的工作人员给他读书读报,实践了他活到老学到老的诺言。
读书要有意味。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古人还说:春光明媚不游玩有违地利,窗明几净不读书有违天时,高朋满座不饮酒有违人和。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读书学习成为不少人生活的习惯。对于一个人来说,阅读就如把生活打开了一扇窗,万千景象,尽收眼底,天光云影,清风徐来,一缕馨香沁入心田。通过阅读陶冶情操,开阔视野,丰富底蕴,增长才干。一本好书就如同一杯好茶,一杯好酒,需要慢慢品尝,如果一味求快赶进度,读书不解其味,就等于没读,自然就不能达到阅读的目的。充满意味的读书,我们才懂得反思,学会取其精华,为我所用,用知识开拓人生的视野,了解未知世界,扩大人生活动的舞台。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有极形象的解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细细品之,读书的意味深蕴其中。
读书要有品味。读书要有选择性,不能不分良莠,什么书都读。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数学使人周密,逻辑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人格。读好书就是说要读那些有益的书。书有好书和坏书之分,那些教导人们求善求美求真的就是好书,那些诲淫诲盗的书就是黄书、坏书,是精神上的“海洛因”和“鸦片”。徐特立老人说过:有益国家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好书是精神食粮,读好书就是一种精神享受,可以使人进步,反之则容易使人变坏,使人蜕化变质。因此,我们在读书时要注意去选择,不能不分良莠,什么书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