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尚昧 刘 畅
1.辽宁省直属机关职工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2;2.辽宁省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总站,辽宁 沈阳110021
世界许多国家已经将绿色建筑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而且大多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并且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作为保障和支持。我国要走绿色发展的道路,建筑业就需要走“绿色”和“节能”之路。由于我国绿色建筑的技术应用发展较落后,因此相关的政策法律体系也不完整,没有适合的专门性立法,现有的相关规范规程强制性不够,无法对更多领域进行要求。
我国在全面推进绿色经济的进程中,首选了节能减排,而绿色建筑的全面推进则在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作为一个全新的理念,目前,绿色经济可以用“三低”的经济发展模式来描述,分别为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以此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多个经济领域推进。比如通过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开发可再生能源、加大绿色GDP的百分比,还有采用节能减排技术的创新、深入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全民的绿色发展观念等。
建筑行业作为能源消耗最大的行业,必须在能源消耗的消耗量和投入产出比上做出较大的变革。这也会成为中国完成绿色经济变革的关键路径。进入21世纪,中国迅速成为全球最大的建筑行业聚集国家,市场呈现级数性的扩张。每年全球的建筑增加量的一半来自中国。虽然国内近年来建筑行业采取了一些革新措施,使其能耗的比重下降,但是仍不能从根本使得总能耗有效下降。
绿色建筑业的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与法律保障。我国现行低碳建筑业的政策法律沿革和体系大致如下:
1994年国务院正式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标志着我国着手建立促进绿色建筑的必要的法律体系。而后的几年相继在2003年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中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2006年国务院发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7年国务院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8年国务院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前述的相关政策性文件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多个角度形成了基本的战略构架,并且在短时期内能够形成有效的政策方案。这一系列法案从行业的理论基础角度给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行业规范性要求,包括合理提高建筑物质量、提高结构使用年限,改善建筑的能耗标准等多个具体目标;同时要求大力推进节能环保型建筑和绿色建筑的数量和比例,对于现有建筑要进行相应的节能改造,并且对《节约能源法》进行了较大的修订。
从199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实施的《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开始,中国进入了绿色建筑法律保障体系的进程,先后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等多部法律法规,从不同层面对建筑发展要走绿色发展的道路进行了法律上的约束和政策上的扶持。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第四条规定:国家扶持建筑业的发展,支持建筑科学技术研究,提高房屋建筑设计水平,鼓励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提倡采用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先进工艺、新型建筑材料和现代管理方式。前述法律法规都将建筑业的能耗水平设置在最高级别,并作为重点改进行业,详细的规定了相关行业标准的要求,对于相关法律责任的认定,同时将建筑节能作为单独的章节进行规定。并且提出绿色建筑在绿色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相应的确定了法律适用范围,调整了相关制度。在管理机制上,明确了相关责任主体和监管程序,更加明确了相关法律系统的适用性和实用性。
我国绿色建筑的提法还是个较新的概念,相关的法律体系还处在创建阶段,现有的法律法规多为政策规范,大多还未形成完整的立法,部分法规的等级有待提高。目前我国的绿色建筑政策法律体系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建筑法》作为建筑行业的根本法律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对于建筑节能的要求多为“支持”、“鼓励”和“提倡”,有待于上升到强制法律的层次。新近修改的《节约能源法》,虽然较为详细的提出了相关要求,但是从实际操作性上来看,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再如《可再生能源法》虽然规定了太阳能的使用比例,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并未要求,法律法规之间彼此不能协调作用。现有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对于节能方面有着较强的约束作用,但没有更多的涉及到碳排放。现有法律没能有效的在建筑节能方面起到激励作用。
一些发达国家关于绿色建筑的立法经验,我们可以多多加以借鉴,比如英国针对本国国情颁布了多个强制性的关于建筑物温室气体减排要求的法律,并对建筑的能耗水平给与了限定;美国也同样通过制定“2009年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保障法”等多项法案,对绿色建筑的开发和使用从政府层面进行鼓励和支持。政府会对符合条件的建筑的施工、改造给予援助,并且对其能源的消耗情况进行评估。德国已经制定了较为实用的《能源节约法》,其中规定,消费者在使用相关房屋时,开发商必须提供“能耗证明”,清晰地让使用者知道该建筑的能耗水平。
从发达国家的相关绿色建筑的推行实践经验,我们能够看出制定强制性立法和经济激励相结合是一个较为可行的思路。发达国家在推动绿色建筑中有很多值得我国借鉴的地方。因此,我们在逐步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上述工作就要得到法律的引导、推动和保护。作为法律法规推进的主导力量,中国政府需要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政府推进法治现代化的基本特点,就是要在一个较短的时间里,人为地甚至是强制性地完成社会制度变迁的过程。”这也是要求我们将不具备的条件找出来,将其完善,保证条件的满足,对于绿色建筑的条件性,应该主动地去创造,不能机械的等待相关条件具备,社会发展到固定阶段,自然而然的形成。
绿色建筑立法是一项涉及面广、问题多、难度大、时间跨度长远的工作。一方面,对于中国的基本国情来说,发展中国家、人口多、素质低、经济落后、资源短缺都在限制着法律的推进;另一方面,由于整个世界大环境都对我们的绿色经济制度的推进有着影响,近期赶超性发展和远期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生态发展又都显得同等重要。要做到兼顾无疑大大增加了绿色建筑立法的难度,也凸显了绿色建筑立法的必要性和长远性。
绿色建筑的理念换个角度来说就是“将科学性、技术性的立场和观点加以深化,进行推广,并充分遵守生态功能原则的基础上,大力创建人类适宜生活和居住的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环境”。可见绿色建筑的法规应该是技术性法规,必须增加其科技含量,提高法律的深层次价值。
当前我国的建筑管理还存在较多的漏洞。从近期出现的建筑问题和相关事故来看,一旦问题发生,多半已经无法进行弥补,而且出现的损失也是巨大的。由此可见,在现阶段及后续的绿色建筑立法同样要保证法律法规的前瞻性和时效性。
[1]隋红红.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政策法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
[2]胡延.探究绿色建筑设计中的结构法规[J].城市建筑,2013.
[3]我国成全球建材消耗、污染排放和温室气体排放第一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