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程远
中共洛阳市委党校法学与科技文化教研室,河南 洛阳 471003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总结起来,政府创新社会治理方式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创新。
坚持系统治理,实现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有效结合,发挥各级党委主阵地的作用;引领社会各个层次社会组织的广泛参与,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处理好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处理好政府和百姓的关系;真正实现政社分开。
法治政府首先应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权益不受侵犯,让全体民众公平、平等享有各项权利和履行义务,明确政府应行使的义务,简政放权。使民众的各项社会活动在法律和秩序的框架内进行。
综合治理是治理手段的新变革,努力实现治理手段从单一向行政、法律、经济、教育等多种手段综合运用。创新社会治理,归根结底是要改善民生,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不断提升政府公信力,其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加大各类社会组织的有序发展,实现城乡社区服务类、行业协会类、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等各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注册,并对小型社会组织加大扶持力度;其次,进一步完善政府监管、社会监督和社会组织自律相结合的监督管理体制,促进社会组织的正确发展。另一方面,划清政府行政机关和行业协会的职能边界,在一定时间内实现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真正脱钩。逐步实现社会组织承担社会事务、参与社会治理。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扩大公众参与。社会组织的发展壮大对于改善社会治理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创新社会治理应以社区为平台,树立“居民自治、互助发展、共建分享”的理念。进一步深化和谐社会、和谐社区建设。以社区党组织为依托、社区居(村)委会为基础、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平台,和其他各类社会组织,推广“一站式”“门对门”“扁平化”“网格化”的新型社区管理服务模式。
实现治理方式的创新,既要靠法治,又要靠德治,做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二者相得益彰。道德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渗透在社会领域的方方面面,体现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深厚、最持久的力量是民众共同认可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在我国社会,更应树立“全民德治”观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公民道德建设,培育公民的道德素养,使核心价值观成为公民行动的准则,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价值观。
社会加速变革带给了人们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和机会,民众要求表达意愿的诉求越来越多;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完善社会治理机制,要求改革和完善社会事务的公共决策机制。以人为本的治理,就要最大限度地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依靠群众推进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创新,建立顺畅有效的体制机制,要用群众观点完善群众利益表达与利益诉求。
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必须实现治理关口前移,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新型社会治理,应由应急管理转向常态治理、源头治理,从治标转向治本、从事后救急转向预控为主。走群众路线,维护人民群众正当利益,查找问题的源头,早发现、早解决,防患于未然。及时化解和协调人民群众各种利益诉求,有效预防和化解各种社会矛盾,解决人民群众各种实际困难和问题。
社会治理现代化,最根本的在于树立法治的信心和法治的理念,用法治去治理社会,用法治替代人治。与行政思维、经济思维截然不同,法治思维是基于法治的固有特性和对法治的信念。一要树立依法治国的理念,建设法制社会;用法治的理念思考社会治理、用法治思维谋划社会治理、用法治方式破解社会治理难题,把法治社会的思想和行为全部纳入法治化轨道。二要加快有关社会治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尤其是在关于社会组织、社会保障、慈善事业、社会稳定等领域立法应尽快取得新突破。三要注重普法教育宣传,树立法治权威,形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社会氛围。四要深化执法、司法体制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加快建成法治政府。五要充分发挥思想道德和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引领作用,构建和夯实国家的“软治理”制度系统。
[1]赵秋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激发社会发展活力[N].中国科学报,2014.11.
[2]陈家刚.从社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N].学习时报,2012-10-22.
[3]祝良华.创新社会治理的路径[N].学习时报,2013.12.
[4]江必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光明日报,2013-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