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洪黎
西藏警官高等专科学校,西藏 拉萨 850000
2012年3月16日发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实施五个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目标,结合公安工作的实际人才需求,公安高等院校提出了卓越警务人才的观点。国保部门作为公安机关重要的业务部门,更应该与时俱进将卓越国保人才的培养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上进行强调。
根据公安工作实际的需要,有学者又将卓越警务人才分为管理指挥人才、情报运用人才、治安管理人才、侦查破案人才等。因此我认为国保人才应该是具备良好政治素养、精湛的业务能力、卓越的创新精神、开拓的国际视野、超强的体能和稳定的警察临战心理,能够熟练掌握和应用侦查、情报技能,能在公安国保部门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国保工作一直是公安工作的重要内容,尤其是第二十次全国公安工作会议之后,国保工作更是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进行强调,面对新时期的公安国保工作要求,我国现有的部分公安国保部门已经出现了人才断层的局面,因此为了更好的履行公安国保部门的职能,必须不断向国保部门输送具有上述素质的“新鲜血液”。
国家安全是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前提,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2014年4月15日,在全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中习近平明确指出: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这是迄今为止,对我国的国家安全观最为具体的一次阐述,也是对我国“国家安全”概念的外延做了最为详细地界定。而这一概念的确定也标志着非传统安全问题将在未来成为国内安全保卫工作的核心和难点,而为了适应新的工作要求,培养卓越国保人才已刻不容缓。
国保作为公安机关的特色专业,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战性,其涉及范围的广泛要求国保干警在打击犯罪的同时应着重分析各种危害国内社会政治稳定行为产生的原因,从而提出预警和防范的对策,这也就要求国保干警应具备多学科的理论背景,特别是法学、社会学、民族宗教学、政治学的学科知识,全面的知识素养是有效应对工作中的许多现实问题的基础和保障。因此,培养具有精湛业务能力的卓越国保人才是十分必要的。
虽说国保是公安工作最早出现的警种之一,但在整个国保工作的发展过程中曾出现过边缘化时期,导致国保工作一度出现停滞状态。直至1998年召开的全国国内安全保卫工作会议又一次使国保工作恢复了生机,特别是第二十次全国公安工作会议更是把国保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进行强调,使得国保工作取得了进一步发展,但整个国保队伍的法律意识、业务技能以及综合素质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其民警的综合能力还有待提高,尤其是侦察、调查实战能力的滞后缺失。因此培养具有追求卓越态度的国保人才是必要的。
培养卓越国保人才的任务已成为各公安高等院校的首要任务。各院校已在卓越人才的培养道路上不断探索改进,采取了校局合作、校校合作等多种模式来培养各类警务人才。结合国保工作的特殊性和隐蔽性特征,笔者认为培养卓越国保人才,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新时期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维护国内社会政治稳定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的因素日益复杂化,尤其是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更是给国保工作带来较大的冲击,为顺应形势,国保干警必须成为具有全面知识背景的复合型实战人才。这就要求公安高等院校在国保专业化建设中一定要加强综合性的专业教育,优化现有的课程设置。一方面,继续强调国保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的讲授,同时要善于将国保工作的实际与现代侦查工作的最新成果和技术相结合,提出适合国保工作的、新的侦察、调查方法和手段,并将其统一于专业教育当中。另一方面,鉴于国保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为适应当今社会日趋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引发的各种影响社会政治稳定问题。我们必须从综合业务素养的角度出发设置跨法学、社会学、民族宗教学等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还要注重信息科学、刑事技术科学、情报科学等专项业务技能课程的设置,进行综合化教学和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协调处置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
国保干警的实战能力是我们培养卓越国保人才的终极目标。因此,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国保业务教学的根本。由于国保工作的广泛性,从事国保专业教学和研究的工作人员通常都具有较为深厚的理论素养,但国保工作本身的涉密性又导致从事教学和研究的人员一定程度上缺少与实战部门的互动。因此,教师应当依托当前公安高等院校架构的校局合作平台,通过挂职锻炼、日常调研、轮流深入公安国保部门参与相关业务实践,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并结合自身理论素养从实践中发现,从实战中总结为实战技能的讲授奠定基础,使教学内容及时与公安实践的最新变化与发展相结合,同时也为公安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提出解决的思路和办法,使专业教育与公安实践尽可能保持同步。在“走出去”的同时,还应该加强“请进来”的力度,在主要专业课程的教学中,邀请实战部门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增强学生对公安一线情况的了解,开阔学生的学科视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加深他们对公安实践前沿阀题、前沿课题的关注和了解。建立教学单位与实践部门经常性的密切联系,是促进卓越人才培养必有之路,只有保障二者的良性循环,才能取得双赢的效果。同时,还要注意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加强教师间的优势互补,改变以往教师“各自为战”的教学状况,加强教学交流研讨,整合教学案例、参考资料、试题作业及其他教学资源,以求实现在专业乃至更大范围内的课程资源共享。
教学手段和方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为培养卓越国保人才,提高国保干警的综合实战能力,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改变就是非常重要的。应该由过去单一的讲授式教学向启发式、情境式教学改变。借助校局合作平台,加大案例教学的力度,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分析判断和公安实践的思考,但一定要注意对案件材料的把握,避免学生形成固态的思维模式,注重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同时可以根据实践中遇到“新、奇、特”的典型案例,利用情境重现的模拟教学法啊,让学生在情境教学中掌握和灵活运用各种侦察、调查方法,培养具有创新和实战能力的卓越人才。
总之,依托国家“卓越计划”的指导及政策保障,在公安机关的大力支持下,从事国保专业教学与研究工作的人员,一定不负使命,不断创新卓越国保人才教育培养模式,不断培养出适应国保实战部门需要的综合型应用人才,更好地为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大局服务。
[1]宋淼.浅析新时期国内安全保卫专业学科建设与专门人才培养[J].河南警察学院学报,2013(8).
[2]左吴.国内安全保卫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3(3).
[3]张梦星.国内安全保卫领域警务硕士培养相关问题思考[J].铁道警察学院学报,2014(2).
[4]王存奎.当前国内安全保卫教学科研工作改革刍议[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J].2007(3).
[5]毛欣娟.国内安全保卫专业方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探析[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