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汤礼春
土耳其掠影
文 汤礼春
伊斯坦布尔始建于公元前668年,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旧址在古希腊的城邦国——拜占庭,后经战争和重建,成为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公元330年改名君士坦丁堡,别称新罗马;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取得该城,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尔,从此一直是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首都。
伊斯坦布尔之所以闻名于世,主要原因之一是其横跨亚欧两洲的地理位置。亚洲大陆最西端的黑海与地中海之间,有一条“黄金水道”,把亚洲和欧洲大陆分割开,中间部分是马尔马拉海,南端叫达达尼尔海峡,北端叫博斯普鲁斯(伊斯坦布尔)海峡,总称黑海海峡。伊斯坦布尔就坐落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南端。这里向北从海上可直达黑海沿岸各国,向南接着地中海,可通欧、亚、非三个大陆。向东虽有帕米尔高原阻隔,来自中国丝绸之路上的驼铃依然叮当悦耳,各路商贾往返不断。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促进了亚欧诸国间的经济贸易往来,兼收并蓄了欧、亚、非三洲各民族思想、文化、艺术之精粹,成为东西方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交汇点,不同历史时期的40多座博物馆、20多座教堂、450多座清真寺遍布伊斯坦布尔各个角落,美丽的建筑本身及其收藏的大量文物,都是东西方思想文化交汇的生动见证。
时光匆匆。1451年,穆罕默德二世即位,延续千年之久的拜占庭帝国大厦覆倾。奥斯曼人攻取该城,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作为帝国国都,一直延续了近5个世纪,直到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诞生,首都从伊斯坦布尔迁至安卡拉。
在伊斯坦布尔的1180万人口中,98%的人信奉伊斯兰教,我们信步市区,无论走到哪里,拖着长音的颂经声都会听得一清二楚。高亢的音调逶逶迤迤 ,飘飘洒洒,时而迎风长吟,时而屏气短叹。尽管我们不是穆斯林信徒,耳濡目染,此时此刻的我们每个人都宁愿相信自己已经解读了《古兰经》的神圣内涵,不知不觉双手合十,轻吟安拉。我们明白,那是漂浮在空中的天籁之音。
郁金花开得真艳,大街小巷红红火火,碧碧绿绿,苍苍翠翠。伊斯坦布尔市一年一度的郁金花节正盛装举行。我们穿行在东方与西方同体、古代与现代齐飞的“时光隧道”中,沾一袭情思,惹一身芬芳。
弃车登舟,一艘豪华游船把我们驮在背上。游船速度快疾,犹如一把剪刀,剪开博斯普鲁斯海峡平静的水面,流矢一样射向远方。
船的左边(西岸)是欧洲,船的右边(东岸)是亚洲,游船在亚欧的分界线上疾驶。我凝立甲板,两眼一会看左,一会看右,急切探究两岸的异同,决心分辨出高低和优劣。哦,亚欧大陆桥到了,这座欧亚第一大网索吊桥把亚欧大陆连为一体,望着它雄伟优美的身躯,我肃然起敬。它多么像伟大的母亲,一手拉着亚洲,一手拉着欧洲。诚然,它也像横跨天际的彩虹,为亚欧大陆镶上了繁荣吉祥的金色。不难设想,如果没有这座大桥,伊斯坦布尔的今天肯定不会有如此的辉煌!
面对博斯普鲁斯海峡两岸的山山水水,我开始察觉出我的无聊与徒劳,试图把博斯普鲁斯海峡两岸分成优劣高低实在是个傻瓜问题。在这里,亚欧一体,民族平等,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就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国度,它拥亚欧交汇的地域,揽世界各地的民族,容诞生东西的宗教,展糅合杂交的文化。
上岸过桥,沿着旧城区石板路,我们来到举世闻名的蓝色清真寺。蓝色清真寺矗立在马尔马拉海和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海口处,是伊斯兰教最优秀的建筑师锡南的得意弟子的作品,始建于奥斯曼帝国最强盛的1609年。该寺造型奇特,恢弘大气,庄严巍峨,旖旎万分。整个建筑用大石头叠建,没使用一根铁钉,历经多次地震仍巍然屹立。
其实,蓝色清真寺真正的名称叫素檀何密清真寺,也称苏丹阿赫迈特清真寺。该寺开有260个窗户,墙壁使用了一种土耳其瓷器名镇伊兹尼克烧制的、刻着丰富的花纹和图案、以白色为底的蓝彩釉贴瓷,共有21043片。这些瓷片的蓝色在众多窗户光线的折射下,使整个清真寺内蓝色熠熠,蓝色清真寺由此名扬天下。
我们从侧门进入,见檐廊下分别设有水龙头,穿戴整齐的教徒来到这里,男人一侧,女人一侧,各自用细细的水流洗净双手,然后坐在石凳上,脱掉鞋袜,仔细冲洗,再穿戴整齐,默默走进殿堂。
面积达4600平方米的殿堂可同时容纳5000名教徒。洪流一般的伊斯兰信众从各个大门涌进,男女分明,各自为阵,面向麦加方向端坐成整齐的方队。虚朦两眼,屏息静气,微微蠕动的嘴唇,吟着自己听得见、听得懂的经文。不少男信徒双腿跪地,头低低伏在地下,口中念念有词,不时抬起来,再重重叩下,厚厚的地毯拦不住噔噔之声。然而,他们没感到疼痛,他们摒去了世俗的任何纷扰,他们的头颅和身体已不属于自己,早遁入了神府仙境,全心全意让那万能的《古兰经》和无所不能的安拉涤净自己某些不光鲜的灵魂。
领经人的颂唱划过殿堂和院落,与信徒的祷告声交织一团,绸缎一般抚过每个人心灵,庄严肃穆的氛围和四周隐隐的蓝光,使人仿佛真的置身于真主安拉温暖而神圣的怀抱中。
侨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