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察英雄杨子荣的真人真事

2015-02-06 12:07王荣卫
党员干部之友 2015年2期
关键词:杨子荣参军土匪

□ 王荣卫

侦察英雄杨子荣的真人真事

□ 王荣卫

“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脸红什么?精神焕发!”“怎么又黄啦?防冷涂的蜡!”……随着长篇小说《林海雪原》的问世和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的上演,侦察英雄杨子荣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不过,大家认识的杨子荣是小说、电影和舞台上塑造的人物,对现实生活中的杨子荣——当年在东北剿匪战斗中屡建奇功的特级侦察英雄的真实情况,并不是十分了解。那么,杨子荣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杨子荣,原名杨宗贵,1917年出生在山东省牟平县(现烟台市牟平区)城南的一个小山村。杨子荣4岁那年,父母曾带着一家老少去东北安东(今辽宁丹东)谋生。虽然父母一天到晚拼死拼活地干,也难以养家糊口,没办法,除了父亲和姐姐外,母亲又领着其他孩子回了老家。

1929年,胶东地区军阀混战,民不聊生。12岁的杨子荣在母亲的安排下,去安东投靠父亲。开始父亲让他去上学,两年后,杨子荣到姐姐做工的缫丝厂干活,以挣钱补贴家用。但好景不长,厂子裁人,杨子荣被赶出工厂大门。无奈之下,他就到码头搬木头、扛大包。1938年底,他在鞍山千山采矿区找了一份当采矿工的活儿。矿区的活儿不仅有生命危险,还要常常遭受日本监工的打骂。一次,为给自己的工友出气,他夺过监工的皮鞭,可他也无法在矿山待下去了。杨子荣回到了老家牟平。这一年是1943年春,杨子荣26岁。

从12岁离家算起,杨子荣在东北闯荡了14年。这14年,对杨子荣来说,可谓尝遍了人间的酸甜苦辣,体会了生活的艰难辛劳。但也使他熟悉了东北的风土人情、山情地貌,结交了一大帮穷苦朋友,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这段经历,在他后来参加的剿匪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杨子荣回家后,正是家乡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候。怀着对日本侵略者的无比仇恨,他毅然参加了村里的民兵组织,积极配合正规部队,打击日伪军。

1945年9月,日本投降,抗日战争结束。为应对蒋介石发动内战的阴谋,中共中央决定采取“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命令山东立即派主力部队开赴东北。为贯彻落实这一战略方针,杨子荣所在的胶东地区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参军活动。杨子荣得知村里组织报名参军的消息后,没等跟家里人商量,就报上了名。不过报名时没用“杨宗贵”,而是用的“杨子荣”的名字。

参军后,杨子荣编在胶东军区海军支队,被安排到炊事班当了一名炊事员。根据上级指示,他所在的部队经过短暂集训后,于11月下旬开赴龙口,接着从龙口港坐船,开赴东北。部队在辽宁庄河登陆,改番号为东北人民自卫军辽南三纵队二支队,随后,继续向北挺进。一路上,他们一边行军,一边打仗,于1946年2月初到达黑龙江省东部的牡丹江地区,驻扎在牡丹江市西边的海林镇。

在行军途中,杨子荣积极响应部队号召,每到一个地方,就利用向老乡筹粮、借锅灶等机会,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发动青年参军参战。一路上,杨子荣一人就动员了30多人参军,被部队评为“扩军模范”。1946年1月,杨子荣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根据上级指示,杨子荣所在部队的主要任务,是消灭牡丹江地区的土匪武装,建立人民政权,实行土地改革,发动群众参军参战,支援解放战争。部队进驻海林后,立即投入了紧张的剿匪战斗。

看着战友们在前线与敌人拼杀,把杨子荣急坏了,只要有机会,他就趁着往阵地送饭的时候,拿起枪与战友们一起战斗。在一次战斗中,一班班长负了重伤,不能继续参加战斗。正当连长为班长人选犯愁时,指导员一句“你看杨子荣怎么样”,把连长给提醒了。就这样,杨子荣众望所归,当上了一班班长,也遂了自己的心愿。

担任一班班长的杨子荣,在随后的剿匪战斗中,表现得异常机智勇敢,特别是在杏树底剿匪战斗中,他孤身一人,闯入敌阵,硬是把400多土匪给劝降了,堪称剿匪战斗的一个奇迹。

杨子荣一人劝降400土匪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部队。部队首长决定让杨子荣到团里做侦察工作,并担任团侦察班班长,杨子荣又有了新的用武之地。此后,在每次的剿匪战斗中,都是先由杨子荣率领侦察员,乔装打扮,深入侦察,待摸清敌人的详细情况后,再由大部队进行围剿。

随着剿匪斗争的节节胜利,剿匪部队不断发展壮大,杨子荣也由侦察班长升任侦察排长,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经过近一年的剿匪战斗,大股土匪已基本被消灭,小股土匪仍有不少,而且更加隐蔽,更加狡猾,外号“座山雕”的土匪就是其中之一。

“座山雕”本名张乐山,原籍山东昌潍,两岁时随堂兄到牡丹江,18岁便当上了匪首,有50多年的土匪生涯。此人老谋深算,在匪徒中颇有声望,内部人称“三爷”。当年,张作霖和日军都想消灭他,但都没成。日本投降后,他接受国民党的委任,当上了“国民党东北先遣军第二纵队第二支队司令”。我剿匪部队对这股土匪进行多次围剿,消灭了他的大部分人马,剩下的20来个亲信死党和他隐蔽在深山老林里继续作恶。

按照以往经验,对这种小股土匪用大部队围剿是行不通的。团里决定,由杨子荣带领5名侦察员,组成一支剿匪小分队,扮成土匪模样,进山搜寻“座山雕”的匪窝,并伺机剿灭。同时,派出部队跟踪配合。

1947年1月26日,农历正月初五,杨子荣一行6人向密林深处开拔。他们在深山老林里转了好几天,才在一个叫蛤蟆塘的地方找到一座工棚。工棚里住着十几个人。杨子荣先是用土匪手势和黑话试探,意思是自己遇了难,走投无路,想请人帮忙牵线,投奔个山头。开始没人搭理,后来,一个自称姓孟的工头搭了腔,答应领他们去一个地方。然后,把他们带到20里外的一个空木棚子,交代几句后就走了。

杨子荣他们在木棚子里等了两三天,也不见孟工头的影儿。正在着急的时候,孟工头回来了。他把杨子荣一个人领到附近的一个屯子,在屯长家里见了两个人。两人先是一番土匪黑话试探,见杨子荣对答如流,才亮出了真实身份。一位自称姓刘,是“座山雕”的副官,另一位被称为连长,两人表示同意引荐杨子荣等人上山,并说要下山办些酒肉,准备在山上过元宵节,等禀报“三爷”后,再来接他们上山入伙。

两天后,两人如约来到杨子荣他们住的工棚。杨子荣让战士把两个土匪给绑了,并假意解释说:现在不知道是否是自己人,只好先委屈一下,到了山上再说。两个土匪觉得到了山上自会见分晓,就领着杨子荣他们直奔“威虎山”。

“座山雕”确实够狡猾的,一路上设了三道哨卡,杨子荣他们每过一道哨卡,都由两个土匪上前搭话,然后,把岗哨也一块绑了,一同押上山。过了第三道哨卡不远,就到了“座山雕”的老巢——一座被当地人称做“马架房子”的木棚。

杨子荣命令三个战士在外面看好土匪,他带领另外两个战士冲进棚子,各自占据有利位置,枪口对准土匪。棚子里一共7个土匪,其中一个白头发、黑脸膛、长着一副鹰钩鼻子、留着山羊胡子的瘦老头就是“座山雕”。“座山雕”见大势已去,缴械投降。这次剿匪没费一枪一弹,端了土匪的老窝,可谓大获全胜。

2月20日,也就是活捉“座山雕”的第13天,杨子荣又领了新的任务。这次是负责清剿在海林北部梨树沟一带活动的漏网残匪,副政委曲波带领30人的小分队,随杨子荣一起进山。

经过几天的侦察,杨子荣和几个侦察员在一个叫闹枝沟的地方,发现了土匪窝藏的地点——一座冒着炊烟的“马架房子”。为了不惊动土匪,在离窝棚三四百米的地方,杨子荣命令侦察员们匍匐前进,慢慢向窝棚靠近。在确定土匪没有发现以后,杨子荣和几个侦察员一齐向房内扑过去,大喊一声:“不许动,举起手来!”慌乱中有土匪开始操枪,杨子荣立即扣动匣枪扳机,由于天气太冷,枪针受冻,枪没有打响。这时,从屋里射出一颗子弹,正好打中杨子荣的胸膛。

听到枪声,随后赶到的小分队,在曲波的指挥下立即向土匪的窝棚猛烈扫射,终于把这股顽匪全部消灭。可杨子荣却倒在血泊中。杨子荣牺牲时年仅30岁,参军只有一年多时间。从1946年2月进驻海林剿匪,他参加大小战斗上百次,每次都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多次立功受奖,并被评为战斗模范。

为让人们永远记住这位英雄,3月17日,杨子荣所在部队在海林镇朝鲜族小学操场上,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授予杨子荣“侦察英雄”的光荣称号,将杨子荣生前所在排命名为“杨子荣侦察排”。

猜你喜欢
杨子荣参军土匪
杨子荣的“土匪装”
张大千摆“空城计”
红领巾心向党游学之旅
唐代参军戏未更名原因考
杨参军
民企“参军”需要把握的问题
临城劫车案与抱犊崮“土匪邮票”
杨子荣:从炊事员到剿匪英雄
>>黄金国片
土匪变成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