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宽
谈谈参谋人员的高明
□张德宽
参加工作不久,就听到机关里流传着一句话:“领导者要开明,参谋者要高明,执行者要聪明。”一眨眼40年过去了。这里,我想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参悟“参谋者要高明”的体会。
众所周知,对于“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将帅来说,高明的参谋人员是不可或缺的。东汉末年,群雄四起,刘备能称帝,使得蜀与魏、吴构成三足鼎立之势,没有诸葛亮的《隆中对》及其后来一系列的高明建议是不可能的;民国初期,当了共和国大总统的袁世凯,经不住身边谋士的忽悠,听从了袁克定及杨度等人的称帝建议,使自己晚节不保,成为历史的丑角。由此可见,参谋人员扮演的角色何等重要。人们习惯称那些给领导出馊主意的人为“瞎参谋滥干事”,身边这样的人多了是要坏事的。当代领导都很关心身边工作人员的素质,都很重视调查研究工作,都很希望听到高明的决策建议。因此,在领导身边当参谋助手,就要致力于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当大参谋,当高明参谋;出大主意,出高明主意。
参谋要高明,首先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所谓理论,是指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的知识的系统结论。理论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指路的明灯,理论是认知的前提。只有理论彻底,办任何事,说任何话,决任何策,才能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所以参谋者要在理论修养上下功夫,广泛涉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历史、科技、军事等领域的理论典籍,从中汲取丰富的滋养。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有针对性地学习履行岗位职责所必备的各种理论知识,努力使自己成为行家里手、内行专家。唯有这样,才能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才能使决策建议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才能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减少“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腹中无物瞎参谋的鲁莽行径。
参谋要高明,其次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实践出真知,生活长才干,就是要在生活实践中研究规律性的东西,就是要从全局着眼研究局部的不同特点,就是要结合已有经验提出具体怎么办的意见。一是要深入经济社会生活的实际。在生活体验中,总结基层群众的发明创造,观察既有政策措施的效果,倾听老百姓对政府的期盼,从活生生的事例中归纳提炼有规律性、倾向性、前瞻性的对策建议,而且言之有物,即人们常说的“有情况,有分析,有建议”,接地气,好落实,见效果。二是要善于向他人借鉴学习。我们是政令统一的国家,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是基本的政治纪律。但中央又鼓励各地创造性贯彻党和国家的具体政策。同样的事,各地都在摸索,“拿来主义”也是一种生活实践。比如,全面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民生福祉、完善社会治理等各地都有新鲜经验和做法,要善于学习,为我所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有利于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有利于治疗夜郎自大、闭门造车、墨守成规的弊病。三是要认真掌握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这是参谋人员开展工作必做的基本功课,也是必备的政治素养。不掌握这些,你凭什么拿出高明的决策建议呀?天下大势,势在党和国家的发展指向,势在经济社会的总体走向,不把握这势,就是蛙井观天,就是盲人摸象,就是近视短视,在参谋工作中就会出这样那样的毛病。参谋高明,高就高在海纳百川、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站得高、看得远、谋得深,这才是领导决策所需要的。
参谋要高明,其三要有过硬的业务素质。参谋者,助手之谓也。一是角色定位要准。到位不越位,帮忙不添乱,决不能假天子以令诸侯,擅自行驶决策权指挥权,更不能对下级请示事项乱表态,这是参谋人员的大忌。二是头脑思路要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要清清楚楚,不能“一盆子糊粥一盆子浆”,啥事都若明若暗,半生不熟,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思维如同乱麻,观点说不明白,这就不配当参谋人员。三是眼光敏锐要独。看问题一针见血,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迅速抓住事物的本质,敢于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避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缺乏担当。四是胸怀坦荡要宽。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要有阳光心态,光明磊落,敢于直言,不仅要站在领导高度考虑问题,而且要依据客观实际发表见解;不仅要思考局部,而且要谋划全局;要放弃小我甘当幕后人员,不图扬名乐于奉献智慧。五是性格大方要稳。参谋人员的定力十分重要,遇事沉着果断冷静,“不为浮云遮蔽眼”、“不为急事乱情绪”,泰山压顶不皱眉,做到理性分析,正确判断,迅速谋招,尽快变成领导的决策,求得事情的稳妥解决。总之,参谋人员要练好内功,心明眼亮,胸有底气,见解高明,每位同志都要努力践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