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丽
铁血少年“斗倭”记
—— 一机集团抗战老战士赵文卿的红色抗战年代
■ 王 丽
据初步统计,目前全中国幸存抗战老兵人数约为二万人,平均年龄在90岁以上,最小的85岁。而我们记住这段历史,记住曾经浴血沙场的那段经历,则是对他们最大的褒奖。
致敬,老兵!
档案:
赵文卿:1930年出生于山西省辽县(今左权县)
1938——1939年 山西省辽县马原村儿童团
1940——1942年 山西省辽县太行第二专区政府儿童团团长
1943——1944年 山西省左权县大队地下交通员
1945年 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警卫员(担任时任晋冀鲁豫军区副政治委员、政治部主任张际春的警卫员)
1957年——1981年在中国兵器内蒙古一机厂工作,1981年11月在一机厂退休,为二等乙级革命伤残军人。
1939年2月,离农历正月虽然只有几天的时间了,纷纷的大雪让位于晋中地区东南部的山西省左权县马原村银装素裹,即使是寒风彻骨,但老百姓们为了生存仍扶老携幼躲到了附近山崖里隐藏起来。因为从卢沟桥事变全面爆发后,八路军三大主力挺进山西,创建了敌后抗日根据地,日军侵略的魔爪随之迅速在太行山腹地推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妄图用最野蛮、最惨绝人寰的大破坏大屠杀镇压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山河破碎,金瓯残缺。
村里到县城12公里的路上一派消寂更多的是一份恐惧。
早上快10点了,雪已停,天灰突突的。在通往县城的土坡路上,一个黑黑的小身影由远及近小跑着走来,一不小心一个重重地趔趄,他敏捷地一骨碌爬起来,不在乎地拍拍身上的雪又急匆匆地踩着雪吱吱走远。寒风吹过,这个叫赵文卿的9岁男孩习惯性地裹一裹那件破旧的已小的黑棉袄,那还是娘去世前一年给缝的。已经一年多了,除了舅舅以外谁都不知道小文卿的另一个身份是马原村的儿童团员,由于赵文卿从小机敏淘气,又比别的孩子胆子大、有主意,身为中共地下党员的舅舅作为他的革命领路人,早早地就引领他从事了情报的传送工作。此时,那件黑棉袄的夹层中就缝着一份这样的情报……接近晌午,远远地快到城门了,能看清伪军和鬼子今天站岗的人数明显增多了,他爬到身旁的干树杈上撇了一支,边唱边甩跑向城门,“站住,小子,你这一个人哪儿去?”一个伪军开腔了。“太君,老总,这不快过年了,舅舅让我去打牙祭,我好几天都没吃饱了。”小文卿满脸堆着笑又调皮地甩了一下树枝。“开路、开路”一边的小鬼子不耐烦挥了挥手,一个8、9岁的瘦瘦小小的孩子,日本人根没有放在眼里,“谢谢太君”小文卿把手中的树枝一扔一溜烟跑开了……来到一颗大树旁,他转了几圈后,把棉袄夹层中的情报熟练地塞到了指定位置。殊不知,这一塞就是四年。
与晚辈忆当年抗战经历
76年后的今天,位于左权县烈士陵园外的这颗大树依然茂盛,人们已把当年的这颗“消息树”称呼为“功勋树”,当地政府也把它作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证物保护起来,伴随它在战火中一起成长的赵文卿也越来越成熟勇敢。
距1939年7月日军侵占辽县过去快二年时间的1942年,辽县抗日斗争形势异常惨烈,这一年5月25日,左权将军在十字岭的反扫荡突围时中弹身亡,消息传到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后人们痛心疾首,边区政府决定将辽县更名为左权县,不仅永远纪念左权将军,更燃起了赶走日本人,不当亡国奴的满腔仇恨。12岁的赵文卿此时已是三个儿童团编村的儿童团长了,承担的任务也更艰巨了。
为了进一步加紧围剿步伐,这一年夏天,日本人要在县城外盖几座炮楼,但缺少木材,于是,对各个乡、村里的维持会下了伐木任务指标。我地下武装觉得利用日本人拉木材出城,是个给城外八路军送情报的好机会。但情报怎么送?由谁来送?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经过再三斟酌,有了将近4年送情报经验的赵文卿再一次被委以重任。老乡和武装队员们在装车时,故意在后车挡的位置留出了一个三角形的空隙,把晒得黑黑的、瘦小的文卿藏在装满木材的军车里一路颠出城。到达城外卸车时,在老乡们的掩护下拉出木材堆伺机下车,迅速躲进周边的玉米地……
时值今日,赵文卿老人的小女儿总是心疼地问,“爸,您当时不害怕吗?躲在木材车里,走得都是土坡、石子路,如果当时把木材颠落被日本人发现必死无疑啊。”此时,老人总是目光深邃、沉默不语。是啊,当时的年纪可能不懂得更多的革命道理,但面对劫难中的国家,用自己利所能及的方式守卫着自己的家园是他能做的唯一抉择。
1944年的山西省左权县,即将穷途末路的日本帝国主义更加疯狂地挣扎,烽烟从这里燃遍中国大地。作为太行革命根据地的腹心,华北抗战的指挥中心。左权县的老百姓们面对最残暴的压迫,为生灵不遭涂炭,为国家和民族不受人宰割,以血肉投火,殒身不恤,抗战的决心从未动摇。
据统计,当时只有七万人的左权县,就有一万多人牺牲,一万多人参军参战,一万多人参加各种革命工作,14岁的少年赵文卿已是抗战队伍中的“老革命”了。这时,他干左权县大队地下交通员已经第二个年头了。
九月的一天,他们得到情报,鬼子又要策划一场对八路军根据地的围剿,从左权县到榆社县这一路段将有4辆运送军火辎重的卡车路过,赵文卿等6个人要负责对其炸毁。凌晨时分,天气仍然十分闷热,知了一阵接一阵的叫得让人心烦,赵文卿在队长、支队长、二支队长等5位兄长的带领下早早埋伏在了预定路段两侧,待到队长观察时机成熟后,分工明确迅速行动起来,放哨、挖坑、放雷、布线、接引信,赵文卿由于是最小的队员,身材小、最灵活,每次能半蹲到雷坑里接线,所以效率很高。这次他依然负责接引线,前面几个地雷都埋得很快,没想到只剩下最后一颗时却发生了意外,由于都是自制的土雷质量不能完全保证,爆炸提前发生了,他左手的大拇指和食指都被炸飞了……
第二天,129师所在的柳沟卫生院里,赵文卿不仅得到了很好的医治,更收到了庆功会上送来的一等功奖状。“自信挥戈能退日,河山依旧战旗红”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诗句始终鼓舞着赵文卿的抗日热情。原来,他们昨天埋设的地雷成功炸毁了3辆军火车,很好地阻击了敌人的进攻。而直到负伤,赵文卿的父亲才第一次知晓这唯一儿子的“不一般”。
烽火往昔,峥嵘岁月。抗日战争之后赵文卿又参加了解放战争。在赢得了独立和解放后,没有人比从战火中走过来的人更懂得和平的意义。1957年,赵文卿来到了一机厂工作,直到1981年退休都忠诚奉献在祖国的兵工战线上。
70多年风雨沧桑,一切看似归于平淡,耄耋之年的赵文卿一再拒绝采访并喃喃地说:“我比那么多战友都幸运,我还活着……”
据初步统计,目前全中国幸存抗战老兵人数约为二万人,平均年龄在90岁以上,最小的85岁。而我们记住这段历史,记住曾经浴血沙场的那段经历,则是对他们最大的褒奖。
致敬,老兵!
(作者单位:内蒙古一机集团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