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余应敏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陈文川 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马梦迪
强化我国管理会计学科建设的若干构想
●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余应敏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陈文川 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马梦迪
本文提出在我国高等院校设立管理会计专业的基本构想,重点探讨了管理会计学科建设的主要思路,并从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提出了优化管理会计学科专业框架设置的建议。
管理会计 学科建设 课程体系 师资队伍 方法创新
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不断加快,推进我国企业乃至相关产业实现转型升级、提升企事业单位管理层的科学决策水平已迫在眉睫。大量的管理实践证明,管理会计在企事业单位规划预算、决策控制和绩效评价等方面,能够发挥强化管理、提升单位绩效等重要作用,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促进其在企事业单位的广泛运用已成为现代会计发展的主流方向。2010年国务院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2014年财政部发布的 《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鼓励高等院校加强管理会计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加强管理会计专业方向建设”。
上述政策的出台,意味着对会计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强化高等院校管理会计学科建设、建立高等院校管理会计专业体系乃大势所趋,而管理会计专业“如何改?怎么改?”将成为很多普通高校必须要思考的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管理会计在我国应用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在我国高等院校设立管理会计专业的迫切性,提供设立管理会计专业四个路径的选择;其次,建议强化我国管理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延伸管理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主体,拓展管理会计专业课程结构,突出课程重点教学内容,搭建师资队伍建设平台,创新管理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一是创新提出尽快在我国高等院校设立管理会计专业,全方位推进我国的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二是基于现代管理会计体系,对我国管理会计学科专业体系的构建与专业方向建设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管理会计在我国应用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管理会计现存在理论体系缺乏、工具方法应用不广、专业人才匮乏、信息化支撑不足等问题(楼继伟,2014)。管理会计在我国运用成效不显著的主要原因,一是国家引导力度不够。目前,我国会计学术研究和会计实务领域,以及财政部大力推行的会计标准建设如会计准则、内控规范、会计信息化等,主要基于债权人与社会投资者等外部利益相关者考虑。然而,企业增强自身价值创造力、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强大内在需求,充分反映出企业会计的内部管理决策支持作用发挥仍不够充分;管理会计未能在行政企事业单位的广泛运用和发展,也制约了管理会计理论的完善及实务的发展(刘永泽等,2014)。二是没有形成运用管理会计的社会氛围。投资者过于看重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成果,关注企业的盈利、现金流量等;社会各界对公司的评价也大多基于财务报表揭示的信息;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层缺乏应用管理会计的意愿和需求。凡此种种,导致管理会计理论脱离实践,各种在国外行之有效的良好方法未能同我国企事业单位的实际相结合,得到运用与升华,会计难以做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限制了会计工作由核算向管理和决策转变,阻碍了会计人员从单纯的记账者向理财者、管理者、决策参与者的转型发展。
(二)在我国高等院校设立管理会计专业的迫切性
1.学校管理会计专业教学环节亟需改进。管理会计需要学以致用,然而我国现有的管理会计教育存在理论和实践脱节、培养目标定位与课程体系设计不清晰、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界定模糊、教师知识层次与教学模式不适应等问题,学生存在着眼高手低、“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现状(刘永泽、池国华,2008),导致学生培养质量与企业需求不相符(孟焰、李玲,2007)。而且,大部分高等院校主要以培养财务会计人才为主,不少学校将管理会计这门课程作为专业选修甚至公选课。根据孟焰和李玲(2007)对高等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调查结果发现,尽管学生将管理会计与其他四门会计专业核心课程视为同等重要地位(重要性排名第三),但是学生对管理会计课程的实际掌握程度却是五门课程中最差的,甚至低于对多数跨学科课程的掌握程度。以上这些导致学生对管理会计课程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佳、分析能力差,毕业后难以将有效信息运用到企业的管理决策中去。
2.社会会计综合化发展的强势推动。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会计综合化成为会计未来主要发展趋势之一,主要表现在会计向管理领域扩展,向与会计相关的领域拓展。随着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继而欧债危机蔓延成席卷全球的世界性金融危机,我国企业普遍面临能源与资源短缺、劳动力成本升高、出口订单减少等多重压力,企业间的竞争愈加剧烈,企业的利润来源从依赖增加生产要素投入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必须逐渐转变为依靠提高生产效率的“集约型发展”模式;要求企业做好果敢预测、合理分析和正确决策,广大的企事业单位及人才市场对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激增。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会计专业知识与能力,而是要求会计人具备决策、创新、合作、沟通等多种知识和能力。
3.增强国家会计治理功能的需要。吴艾莉和王开田(2014)认为会计治理是指对会计活动进行监督、控制、协调和管理的规范以及制度安排的集合。国家经济建设离不开会计,经济越繁荣,会计越发展,社会越进步(周守华、刘国强,2014)。可见,会计在国家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积极推动作用,如会计能促进社会再生产协调发展,引导社会资源流动和分配,为市场运行和资源配置提供科学依据。此外,会计还能创造价值,为企业提供预算、预测、分析和决策支持等。
(三)我国高等院校设立管理会计专业的路径选择。笔者认为,通过四个途径,可强化我国管理会计专业学科建设。
1.充分发挥国家相关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国家财政部、国资委等相关部门可以通过设立管理会计专业委员会来领导、推动管理会计在企事业单位的实施。近年来,在财政部主导、相关部委大力配合下,《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会计准则》、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等在我国的全面推行时间虽不长但效果显著(蒋占华等,2014)。要扭转目前管理会计运用的被动局面,上层政府部门的推动是非常必要的。美国教育部(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2000年颁布的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目录显示,会计学属于美国高等院校349个一级学科之一,香港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地区和美国一样把会计学作为一级学科。因此,我国有必要把会计学科从工商管理大类分出来,由现在的二级学科提升为一级学科,再把管理会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等提为二级学科。会计学的地位及其存在的重大意义毋庸置疑,作为一种国际商业语言,会计学是经济管理各个领域的基础学科,犹如数学、物理、化学、哲学、历史等专业在基础学科的地位,而且和人文学科相比,会计还具备直接创造经济效益的条件。目前这种定位将会产生会计学目标的偏差,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和经济运行质量(伍中信,2013;曹伟,2015)。
2.调动管理会计组织和专业协会能动性。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不应只满足培养掌握传统财会技能的人,其知识层面还应涉及市场营销、经济管理、金融信息、战略管理等多个方面,扩大会计人员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其预测能力及决策能力,顺利实现从财务人员到财务与管理知识兼备的角色转换。有效快速地发展管理会计,必须充分调动管理会计组织和专业协会能动性。通过开展注册管理会计师(CMA)资格认证,或者在注册会计师(CPA)、会计专业技术职称(初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师、高级会计师)增加考试内容,以及在会计持证和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中加大管理会计学比重,增加管理会计知识的分量,引导学生加强管理会计知识学习(楼继伟,2014)。
3.整合高等院校的优势教育资源,加大理论研究投入。首先,鼓励科研院校设立管理会计专业或方向进行招生。国家通过重点高等院校或财经类院校建立管理会计研究基地,研究开发管理会计课程和案例,组织建立管理会计案例库,为各类学校学习运用管理会计形成指导并提供示范。如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设立管理会计系后取得一系列的成绩就可以作为典型进行推广。其次,加大会计学本科、MPAcc、MBA、EDP等课程体系中管理会计学的比重,加快教育的转型(于增彪,2014)。最后,推进高等院校对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投入。从国际比较看,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会计随着经济环境变化、企业经营模式更替、科技水平进步而不断发展,在我国,虽在不少企业的实践中已运用了管理会计的技术方法,但据调查,很多企业的财务领导却并不十分了解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作用。有鉴于此,笔者相信,积极研究发展与我国经济体制、商业环境相适应的管理会计理论,不仅能为管理会计教学提供指导,也可满足实务的需要。
4.创新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方法,完善双师型人才培养机制。开展管理会计教学,必须有一支好的师资队伍。具体可以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法,让高等院校的管理会计教师深入企业实际进行调研,熟悉了解企业经营、业务流程、银行信贷等业务活动,培养其实战能力,完善双师型培养机制;把高等院校老师送往发达国家进修管理会计知识,促进管理会计人员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还可以允许和鼓励独立学院、高职院校等率先设立管理会计专业,自下而上进行积极探索。笔者确信,通过创新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方法与途径,在高校形成一支技术技能型师资队伍和教学团队指日可待。
余绪缨(2004)认为管理会计专业是由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和组织行为学等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交叉性综合学科,是信息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故高等院校开设管理会计专业,其课程开发应采用“整合取向”模式,提倡知识结构的分层多元化,注重相关学科课程的融合、渗透,加强课程的补充、拓展、加深等,提升学生创新力、顿悟力、权变力和迁移力(吴艾莉、王开田,2014)。根据社会调查显示,我国会计专业学生并不缺乏会计核算等专业知识 (林志军等,2004),所欠缺的主要是企业经营管理、中文写作、电子计算机、外语沟通等知识与能力。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认为,会计教育更应该让学生具备沟通才能、智能才能和人际才能。故笔者认为,管理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更应重视专业体系和课程本身的构成,其理论框架可具体从以下五方面进行搭建:专业体系、课程构成、教学内容、专业师资建设和培养方法方式。
(一)延伸管理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主体
1.专业基础课程。笔者认为,一个完整的管理会计体系不应该拘束于管理会计内容本身,管理会计基础课程应涵盖传统的几大职能部门:如人力资源部门、市场营销部门、财务会计部门、技术研发部门、采购供应部门、生产制造部门与企业发展规划部门等。专业基础课程应包括管理经济学原理、金融理财学、税务与法学、人力资源管理、研发与项目管理、供应链管理和市场营销等相关课程,通过该类课程培养管理会计专业学生的管理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这些都是通用能力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也是欧美高校所高度重视的。
2.专业核心课程。通过该类课程提高学生的专业胜任能力。此类课程主要为会计专业课,如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审计学、财务管理与报表分析、管理会计等。这些专业技术能力培养,是大学教育的核心,是学生适应社会分工的需要,以培养学生职业基础和发展能力。杨政等(2012)调查社会对会计专业学生29种能力进行排序,发现职业道德、财务分析能力和会计核算能力分别排在前三位,可见专业技术能力的重要性。
3.专业拓展课程。时至今日,会计专业人士已由原先单纯的记账角色转变成为企业利益相关者提供各类信息服务的重要角色,要满足不断变化的经营环境、胜任相关工作的要求,会计从业者必须不断加强个人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及技能修炼。专业拓展课程包括但不限于心理学、社会学、中文写作、信息系统、外语、哲学等,通过这些培养管理会计专业学生的决策能力、分析性与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意识等。
4.专业素质培养。在跨学科课程设置的教学基础上,向本科高年级或者研究生开设实践课程或者实验课程,通过此类课程让学生将管理会计技术与企业实务需求对接,使学生在了解管理会计职能的过程中裨补阙漏、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
(二)拓展管理会计专业课程的结构。从目前我国管理会计课程教学的现状看,管理会计学尚未能契合我国的文化制度环境,相关内容的本土化仍严重不足,管理会计学与财务管理、成本会计学科间存在着内容重叠、边界模糊的情况,如教学内容与《财务管理》的决策方法、存货管理等方面,与《成本会计》的成本控制、成本管理等方面,存在内容交叉重复的情况,笔者认为,有必要厘清三者的边界,对《管理会计》课程进行调整,明晰学科主线。就财务管理学与管理会计学而言,财务管理学应侧重资本运营,如融资管理、投资管理、股利管理,是对资本运动进行实体管理(张晓亮,2014);成本会计学应侧重于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析;管理会计课程应侧重于决策内容的介绍,以其为基本职能,科学预测、参与决策、规划目标、控制过程和考核评价(蒋占华,2014;佟成生等,2014)为主线构建其教学内容;具体应该包含资本预算、绩效评价、商业分析等(孙茂竹等,2003);管理会计研究主题可分为管理控制、成本会计与管理、决策支持方法、战略管理会计、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五大类(毛洪涛等,2012),每个大类又细分成不同的小类,如将战略管理会计分为战略管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公司治理、战略成本、责任会计六个方面(潘飞等,2012);决策支持方法包括:成本分析、质量分析、绩效分析、定价分析等;管理控制主要包括:内部控制、风险管理、预算管理、预测分析、税务筹划等。
成本会计学、财务管理学与管理会计学三个学科之间的关系如表1所示。
表1 三学科间的关系
(三)突出管理会计专业课程重点教学内容。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门编制了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发展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同层次的学校应具有不同的人才培养定位。
在这种背景下,笔者将《管理会计》课程的内容划分为三个模块:理论模块、应用模块和发展模块,认为不同专业学位学校和学生应该有不同层次的教育。第一,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阶段。这一层次的学生主要是高中毕业生或中职毕业生,学制一般是2—3年,对管理会计的技能要求是掌握基本知识。故该阶段学生学习的核心主要是理论模块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管理会计概述、变动成本法、成本性态分析和本量利分析等内容。第二,本科层次高等教育阶段。这一层次的学生主要是高职毕业生或高中毕业生,学制一般是2—4年,对管理会计学习显然不能停留在基础知识方面。故该阶段学生学习的核心主要是理论模块和应用模块知识,而应用模块的核心主要包括预测分析、短期决策分析和长期决策分析,全面预算和标准成本法等内容,理论模块和应用模块这两块是一般本科院校和各独立学院学生必须重点掌握的内容。第三,研究生层次高等教育阶段。该层次以本科技能为基础,以提高职业能力为导向。故第三模块主要有战略管理会计和作业管理等内容,是课程内容的拓展,也是高等院校财会类学生应当知悉的知识内容。
(四)搭建管理会计专业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平台。管理会计作为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对人员素质要求较高。孟焰等(2007)通过实践调查发现,信息分析、案例分析和专业实习是现阶段培养专业会计人才的最有效方法。目前,高等院校的师资大都是从高校直接毕业、由学生直接变为教师的,往往缺乏工作经验和实践经验,不利于直接指导学生实践操作。因此,高等院校应在校内建立会计模拟实验室的基础上,加强与企事业行政单位人才交流机制,实行“走出去,引进来”策略。
1.积极引进来。通过聘请企业的专业管理者走进课堂,给师生进行管理实践知识的讲授;校企共同合作,打造管理会计人才实践基地,优化人才培养渠道与模式;在会计学共性的基础上,发挥社会培训机构的作用,参照CPA(注册会计师)、ACCA(同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协会合作培养)、CPA—Canada(原CGA、CMA、CA,同加拿大特许专业会计师协会合作培养)、国际会计等设立CMA(注册管理会计师)专业方向。
2.大胆走出去。鼓励高等院校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管理会计人才实习基地,将高等院校管理会计专业科任教师派到企事业单位进修或学习,让教师深入生产管理第一线,学习了解新知识、新技术、新动态,将管理会计新理念、新方法和新经验带到课堂;有利于教师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和所讲授课程,发现教材内容是否滞后,做到有的放矢的选择教材和教学方式。通过企业实践,防止理论和实践相脱节。此外,教师还可以获得真实的教学案例,掌握第一手资料,从而对管理会计理念、方法和经验有更切实的体验,在教学中就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有望形成“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带实践、以实践验科研”的良性循环。
(五)创新管理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方法
1.引入并充分运用案例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是教师课前设计贴切的案例引导学习管理会计某专题,调动激发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实践技能深度剖析案例内容、阐述认识与看法,力争使学生做到“听、看、写、思、乐”的有机结合。营造轻松活跃的案例讨论互动氛围,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愉快学习,通过在课堂上分组讨论教学,讨论案例存在问题、分析其中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对策,使学生融会贯通地理解、掌握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等专业知识,借此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与效果。大量的实践已证明,案例式教学可以促进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间的转化,将隐性知识外显或将显性知识内化;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引入并运用案例式教学,关键在于案例设计和讨论,而夯实学生基础知识、做好师生角色定位、借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全面科学评价学习成效等则是有效的落实措施。
2.积极运用批判性思维式教学。批判性思维是从遭遇到的“问题”开始的(Ennis,1989),对没有确定答案或缺乏有效信息的问题探讨(Kurfiss,1988),然后对问题做出合乎逻辑的探讨,进一步评估信息,最后获得合理的结论 (Stark&Lowthe,1988)。批判性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是评判未来合格会计专业人员的重要条件与参照系(刘国武、陈少华、贾银芳,2005)。作为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批判性思维工具,批判性思维旨在使学生能够对所学问题进行清楚地判断,强调对学生独立能力和判断能力的培养。合格的管理会计人才要勇于批判、擅长假设,敢于突破传统思维局限,批判性思维教学是培养管理会计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
3.科学选用实地与现场实践教学手段。管理会计专业人才要对管理会计知识做到学以致用。然而毋庸讳言,我国会计教育与实践存在巨大的差距是普遍的客观存在。为此,高等院校应通过建设以应用为导向的会计模拟实验室,如电算化会计的模拟应用和企事业单位会计实务模拟等进行实践教学,让学生感受并深刻体会此种差异,做好充分的思想与心理准备予以应对。通过定期安排或利用假期到专业实践基地现场实习,让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实地观察、学习,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其实践能力与适应能力,锻炼实践操作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可引入多种教学方法,如专题讨论法、博弈对抗法、沙盘演练法等,既可提高学生的决策、创新、合作与沟通能力,亦可望提高管理会计专业的教学效率与效果。
强化我国管理会计学科建设是提升我国企业管理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高等院校要审时度势,把握好难得的发展机遇,主动融入管理会计改革大潮,定期调查社会企事业单位对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具体需求,在会计教育必须跟上商业社会的发展、会计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设计上充分考虑会计学生所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特别是管理会计专业知识与技能,探索会计专业教育的新途径、新方式,构建适应我国文化制度环境、适合我国高等院校与经济管理发展需要的管理会计专业体系。■
(本文系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基于财政透明导向的政府财务报告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同时获中央财经大学第二批青年科研创新团队项目 “实证会计与审计”、中央财经大学“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中央财经大学“会计类专业群(改革试点)”、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重点课题 〈GDJY-2014-D-a009〉及中山大学新华学院院级项目〈2014J005〉资助。)————————
1.曹伟.2015.论会计研究的研究类型和研究取向[J].甘肃社会科学,2。
2.李芸达、陈国平、范丽红、费金华.2015.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会计技能教学改革与创新[J].会计研究,2。
3.林志军、熊筱燕、刘明.2004.中国会计教育中知识及技能的发展[J].会计研究,9。
4.刘国武、陈少华、贾银芳[J].知识资本运营绩效评价模型的理论分析.财经研究,1。
5.刘永泽、池国华.2008.中国会计教育改革30年评价:成就、问题与对策[J].会计研究,8。
6.刘永泽、况玉书.2014.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构建[J].会计与经济研究,2。
7.楼继伟.2014.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管理会计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J].注册会计师,9。
8.蒋占华、宋家兴,吕良玉.2014.管理会计体系建设:透视与展望[J].财务与会计(综合版),1。
9.毛洪涛、李诗依.2012.管理会计研究评述与边界扩展——基于理论与实务焦点对比分析的研究[J].会计与经济研究,6。10.孟焰、李玲.2007.市场定位下的会计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改革——基于我国高等院校的实践调查证据[J].会计研究,3。11.佟成生、许素兰、李扣庆、梁淑屏.2014.中国企业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中国企业财务人员的调查问卷分析[J].会计研究,9。
12.潘飞.2012.中国企业管理会计研究框架——以价值为基础和战略为导向[J].会计与经济研究,2。
13.孙茂竹、文光伟.2003.管理会计学课程建设的基本设想.管理会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
14.吴艾莉、王开田.2014.我国会计灵商教育初探[J].会计研究,10。
15.许金叶、陈丹仪.2014.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与实务内容:会计转型的方向[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6。
16.余绪缨.2004.现代管理会计新发展的主要特点[J].财会通讯,5。
17.于增彪、张黎群、张双才.2014.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正面临着最佳战略机遇期[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4。
18.张晓亮.2010.英美高等院校本科会计教育对我国会计教育的启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13。
19.周守华、刘国强.2014.会计越发展,社会越进步——充分发挥会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J].会计研究,1。
(本栏目责任编辑:范红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