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农林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调查研究——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

2015-02-05 12:16吴成亮陈建成
中国林业教育 2015年4期
关键词:北京林业大学农林生源

吴 娟 吴成亮 陈建成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

就业是民生之本。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我国的大学生人数不断攀升,拥有高等学历的求职者也越来越多;再加上受当前我国就业市场资源紧缺、劳动力供求不对称等现实情况的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话题。

相对于其他高等院校,高等农林院校自身的特质性和行业的局限性使其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和挑战更大。而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缓解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关键因素。这就要求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实际状况进行测评,准确掌握大学生在职业发展中的优劣势,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升其就业能力[1]。因此,笔者对高等农林院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期基于此找到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

北京林业大学作为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等院校,是我国重要的高等农林院校之一,在林学、生物学和林业工程学等学科专业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所培养的大学毕业生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因此,笔者选取北京林业大学作为高等农林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问卷调查的对象。

笔者采用文献法和专家法,构建了包括基本能力、实践能力、发展能力、专业能力和其他能力5个一级指标及其下24个二级指标在内的高等农林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2],并以此为基础形成高等农林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调查问卷;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北京林业大学150名大学生实施了问卷调查。最后,在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笔者对高等农林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从大学生自身和高校2 个角度提出了富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

一、高等农林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一)高等农林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指标的设计

为了使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更加全面和科学,笔者首先采用文献法对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指标进行了整理,然后采用专家法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修正和完善。所谓专家法,实质上是一种专家反馈匿名函咨询法,是由美国著名的决策咨询机构兰德公司首先提出的。专家法依据系统的操作程序,使用匿名的方式发表专家意见。在专家法的实施过程中,通常专家只能与调查人员发生联系,而专家与专家之间不能相互讨论、不能发生横向的联系;调查人员通过多次调查专家对所提出问题的看法和观点,并反复征询、归纳和修改,最后形成基本一致的看法作为预测的结果。因此,笔者选择4位专家采用专家法对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修订。经过2轮的专家修订,各位专家对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达成了基本一致的意见,最终确定了高等农林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详见表1)。

表1 高等农林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二)高等农林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问卷调查的实施

笔者以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形成高等农林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调查问卷,并采用实证分析法,选择北京林业大学在校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随机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将高等农林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指标量化,以便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

高等农林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调查问卷包括大学生的基本信息和就业能力两大部分,其中大学生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学校、年级、专业、家庭所在地、政治面貌、大学期间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大学期间是否有社会实践经历8个方面;就业能力包括基本能力、实践能力、发展能力、专业能力和其他能力5个方面的24个问题[3]。问卷调查通过随机抽样共发放150份问卷,收回143份问卷,剔除数据缺失和明显偏差的无效问卷,实际收回有效问卷139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2.67%。

二、高等农林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问卷调查的结果及其分析

(一)高等农林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问卷调查的结果

1.基本能力

(1)学习能力:调查结果显示,没有大学生认为自己完全不具备学习能力,且有超过7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能力较强。

(2)思考分析能力:有65%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自己能够辨认出问题的多方面内涵,并且可以理解和判断问题间的各种关系;同时,没有学生认为自己完全不具备思考分析能力。

(3)自我管理能力:有3%左右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自己完全不具备自我管理能力,有大约4%的学生认为自己完全具备自我管理能力,其余学生认为自己处于上述两者之间的水平;同时,只有41%的学生认为他们在时间、效率等方面能够严格管理自己,按照计划去实现目标,而有将近53%的学生怀疑甚至否定自己具有这一能力。

(4)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有超过70%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自己能够使用不同的技术、资源和媒介广泛地收集、筛选和处理信息,以获得有效信息。

(5)问题解决能力:有约60%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自己能够创造性地提出尽可能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能够不畏困难、勇敢应对,将解决问题看作是提升自己能力的机会。

2.实践能力

(1)沟通能力:有超过60%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自己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准确、有效地与他人进行沟通,传达并接收有用的信息;只有不到1%的学生认为自己完全不具备沟通能力。

(2)决策与执行能力:在被调查大学生中,质疑并否认自己具有决策和执行能力的学生与认可自己具有这一能力的学生比例大致相同,都在50%上下。

(3)计划与组织能力:有将近80%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自己的计划与组织能力比较强,且认为这是一个相当大的优势,需要坚持和巩固。

(4)团队合作能力:有约77%的被调查大学生对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充满信心,认为整体态势比较乐观,但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5)人际交往能力:有超过10%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自己不具备人际交往能力,有18%的学生质疑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这表明有近1/3的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遇到较大的困难。

(6)领导能力:有超过52%的被调查大学生怀疑或者完全否定自己的领导能力。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在领导行为方面有过失败的经历;也可能是在尚未尝试过领导一个团队的情况下,因为缺乏自信而对自己表示否定。

3.发展能力

(1)适应能力:有70%左右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自己的适应能力较强。适应能力是大学生能够快速进入学习、工作状态的必备能力,不仅包括对新的生活环境的适应力,还包括对新的学术氛围和人脉关系等的适应力。

(2)创新能力:有将近半数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自己不具备创新能力。这一情况应引起广泛的重视。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抑制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高校需要在教育改革中着重强调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鼓励大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3)技术能力:有44%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自己的技术能力不强。这需要学生和高校等各方共同努力予以提升。

(4)求职能力:有67%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自己的求职能力较强。调查结果显示,这部分大学生在求职前会制定可行的求职计划,并运用多种媒体资源进行求职,且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在求职过程中能较好地表现自己的优势和能力。

(5)应变能力:有超过40%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应变能力处于比较低的水平。

(6)职业规划能力:有超过半数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自己有较强的职业规划能力。这与高校开展的职业规划指导课程教学密不可分。高校开展的职业规划教育不仅会引导大学生对具体的应聘岗位以及应聘单位所在的行业产生兴趣,而且会指导大学生制定较为清晰的职业生涯目标和规划,从而使大学生能够在职业目标的导向下不断努力。

4.专业能力

(1)专业理论知识水平:有超过50%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较高,但同时仍有将近半数的学生认为自己在专业理论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专业技能:有将近50%的被调查大学生怀疑甚至否定自己的专业技能。调查结果显示,这与大学生对自己专业的兴趣有很大的关系。由于很多大学生就读的专业并非是自己最热爱的专业,所以学习热情不高,在课下也不愿意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通过实践去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3)科研能力:有将近60%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自己的科研能力不足,只有不到40%的学生对自己的科研能力表现出自信并表示满意。这说明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普遍偏低,学术热情不高。

5.其他能力

(1)责任感:有超过85%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自己具有较强的责任感。责任感作为一种基本素养,不仅在工作中是不可或缺的,而且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必备能力。

(2)工作态度:有超过80%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自己有较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的工作态度。良好的工作态度将对工作成就的获得有一定的保障作用。

(3)忠诚度:有84%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自己有较高的工作忠诚度。调查结果显示,这部分学生在选择了一个工作单位后,不会轻易放弃,他们对这个单位有着很强的心理归属感,并会为这个组织尽心竭力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4)自信心:有超过30%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自己的自信心严重不足。这部分学生需要被肯定和鼓舞,所以高校应该创造更多的平台,为这部分学生提供更多表现自己的机会,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二)不同维度下高等农林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差异分析

1.性别维度

基于经验判断,就整体而言,女生一般比男生更认真学习、成绩也更好,所以在专业能力方面应该更具有优势。而在其他能力方面是否也具有相似的性别差异,还需要进一步地分析。为此,笔者在对北京林业大学不同性别大学生各项就业能力调查数据进行平均值测算的基础上(详见表2),对高等农林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性别差异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表2 不同性别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差异

由表2可知,北京林业大学的男生在各项就业能力上均略低于女生,尤其是在其他能力方面与女生的差异性最大,女生的平均分为4.14,而男生的平均分只有3.93。也就是说,在责任感、工作态度、忠诚度和自信心方面,高等农林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性别差异最明显。

2.专业维度

北京林业大学作为全国性重点大学,是一所以林学、生物学为特色的覆盖农、理、工、管、经、文、法、哲、教的多科性高校。学校现有13个学院、53个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为了深入分析和论证北京林业大学不同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差异,笔者将问卷调查过程中涉及的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大体划分为文、理、工、商、农、其他6大类,并依此进行了数据统计和分析(详见表3)。

表3 不同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差异

由表3可知,北京林业大学农科类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最强,综合平均分为3.76,在6类专业中排名第1;同时,除了在其他能力方面的平均分排名第2之外,在基本能力、实践能力、发展能力、专业能力等方面的平均分排名均为第1。这可能与北京林业大学作为高等农林院校更加重视农科类相关专业学生的培养有关。在6类专业中,北京林业大学理科类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相对最弱,综合平均分为3.49。这可能与理科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有关。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理科类专业大学生的专业学习有待加强,实践机会有待增加。

3.生源地维度

与一般的综合性大学相比,高等农林院校大学生的生源地结构有较为明显的不同,即来自农村的生源相对较多。为了深入分析和论证北京林业大学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差异,笔者将生源地分为城市、乡镇、农村3大类,并依此进行了数据统计和分析(详见表4)。

由表4可知,北京林业大学不同生源地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具有显著的差异。在综合的就业能力方面,农村生源地大学生的能力水平最高,综合平均分为3.71;乡镇生源地大学生的能力水平最低,综合平均分为3.60;城市生源地大学生的能力水平与乡镇生源地大学生更接近,综合平均分为3.65。

表4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差异

同时,在就业能力中的实践能力、发展能力、专业能力、其他能力等方面,农村生源地大学生的能力水平也是最高,平均分分别为3.82、3.64、3.54、4.16;尤其是在专业能力方面,与城市、乡镇生源地大学生的水平差距最大。这可能是因为与城市和乡镇生源地大学生相比,农村生源地大学生的生活压力相对较大,所以在主观上农村生源地大学生会更加努力,会更注重专业学习并积极寻求好的学习效果。

但是,在就业能力中的基本能力方面,农村生源地大学生的能力水平最低,平均分仅为3.38,与城市、乡镇生源地大学生的水平有较大的差距。这可能与农村初中等教育的水平和资源有限、农村生源地大学生所处的外部环境不佳有关。

此外,城市生源地与乡镇生源地大学生之间,除了在专业能力方面的水平差距较大之外(乡镇生源地大学生的专业能力水平最低,平均分为3.06;城市生源地大学生的平均分为3.27),在基本能力、实践能力、发展能力、其他能力等方面的水平差距不大。

4.政治面貌维度

为了深入分析和论证北京林业大学不同政治面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差异,笔者将大学生的政治面貌分为党员/预备党员、团员、群众3大类,并依此进行了数据统计和分析(详见表5)。

表5 不同政治面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差异

由表5可知,北京林业大学政治面貌为党员/预备党员的大学生,在就业能力中的基本能力、实践能力方面的水平最高;政治面貌为团员的大学生,在综合的就业能力以及就业能力中的发展能力、专业能力方面的水平最高;政治面貌为群众的大学生,除了在就业能力中的其他能力方面的水平最高之外,在其余方面的水平都是最低的。

5.身份维度

高校有大量各具特色的学生组织,如学生会等各类社团组织。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加入不同的社团组织,从而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并使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不断锻炼。通常,人们认为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大学生的能力明显要高于未曾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大学生。为了深入分析和论证北京林业大学不同身份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差异,笔者将大学生的身份分为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2大类,并依此进行了数据统计和分析(详见表6)。

表6 不同身份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差异

由表6可知,北京林业大学学生干部身份大学生在综合的就业能力以及就业能力中的基本能力方面的水平高于非学生干部身份大学生,而非学生干部身份大学生在就业能力中的实践能力、发展能力、专业能力和其他能力方面的水平高于学生干部身份大学生;但是,除了在基本能力方面两者的差距较大之外,在其余方面两者的差距极小。这说明担任学生干部的大学生通过参加和组织各种活动,在思考分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基本能力方面得到了锻炼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所以明显优于非学生干部身份大学生。因此,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学生社团组织并承担一定的职责,既是对自身潜能的挑战,也为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6.社会实践维度

很多大学生会利用周末和寒暑假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参加教师科研项目的调研,到国内外企业进行实习,以及参加各种志愿者活动等。这些社会实践经历都会对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产生重要的影响,甚至会改变他们的一生。为了深入分析和论证社会实践对北京林业大学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笔者将大学生分为有实践经历和无实践经历2大类,并依此进行了数据统计和分析(详见表7)。

表7 社会实践维度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差异

由表7可知,北京林业大学有实践经历的大学生仅在就业能力中的基本能力方面的水平高于无实践经历的大学生,且差距较大;而在综合的就业能力以及就业能力中的实践能力、发展能力、专业能力和其他能力方面的水平则低于无实践经历的大学生,但是除了在专业能力方面差距较大之外,在其余方面的差距并不大。由此可见,社会实践经历虽然会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产生影响,但是这些影响并非都是绝对正向的。社会实践的种类、时间、具体内容以及个体参与的积极性等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可以是双向的。

三、提升高等农林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通过对高等农林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调查数据的描述性分析以及对不同维度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代表的高等农林院校大学生,在就业能力中的基本能力和实践沟通能力方面水平较高,但是发展能力和专业能力较弱,特别是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专业技能急待提高。

提升高等农林院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解决当前高等农林院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将有利于使更多的高等农林院校大学生提高成功获得工作岗位的机率。因此,笔者根据调研结果,分别从大学生自身的角度和高校的角度,提出提升高等农林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一)大学生提升自身就业能力的策略

大学毕业生作为社会就业的主体之一,是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及是否具有较高水平的就业能力是其能否成功就业的关键。因此,在思想意识方面,大学生应该对自身的竞争力有比较清醒和准确的认识,应该立足自身的实际情况并结合社会就业的现实情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同时,在行为实践方面,大学生不仅要不断夯实自己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提高专业技能,而且要通过校内外的就业指导培训,在认清自己在就业求职中的优劣势的基础上,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和实习,有针对性地弥补自己在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方面的缺失,从而优化自身的能力结构。

1.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就业观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行为的关键因素,正确的就业观是提高大学生就业成功率的重要保障。因此,高等农林院校大学生要基于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以及对就业市场环境的客观评价,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首先,大学生要对自身的能力有清晰、准确的认知和定位,科学、客观地评价自己;同时注重培养自信心和良好的就业心理,不断调整就业期望与就业现实之间的心理落差,根据实际情况降低过高的就业期望值。其次,大学生要充分利用校园学习的课余时间,通过网络等各类媒体以及讲座和就业指导课程等渠道,更多地关注社会整体的就业形势,以及相关行业的招聘需求、薪资待遇、就业形势和发展前景等信息。

2.夯实基础知识与加强专业技能

高等院校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品德修养为主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课程,以计算机和信息化学习为主的基础技能教育课程,以及特定的专业课程等3大类。可见,大学教育所培养的专业人才不仅要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念,而且要具备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技能。大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获得的基础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其区别于社会其他就业群体的特征之一,也是其就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大学生首先应当认真完成大学课业,通过夯实基础知识和加强专业技能提高自己的基本就业能力。同时,大学生应该认识到,大学4年的课程无论是从知识的广度、深度还是从实用性角度,都无法完全满足社会就业的需求,所以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大学课程的学习,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从而能够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自主学习实用的就业技能。

3.主动参加就业指导培训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动态变化的过程。所以大学生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以及夯实基础知识和加强专业技能的基础上,还需要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定位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也是决定大学生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步骤。由于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而且无法获得对称的就业信息,所以就业指导培训对其来说是实现准确的职业定位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大学生不仅要积极选修高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而且要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积极参加就业意向相关企业的培训机构组织的各类岗位技能培训。

4.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一个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必须是建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之上的。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加深对社会的感性认识,积累社会经验,并根据社会的需要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和确定符合实际的就业目标。同时,现在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毕业生时,都比较看重大学生的实践经验和能力,因为实践能力强的学生比较容易快速地适应社会环境和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因此,大学生要通过积极参加各类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全面了解自己的就业优势和劣势,并有针对性地锻炼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尤其是注重培养动手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不断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从而使自己将来就业时能尽早地进入工作角色。

(二)高校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

高等院校作为有计划地开展系统教育的组织机构,不仅承担着科学研究和培养专业人才的职责,而且要使所培养的专业人才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能够符合社会就业的要求。因此,高等农林院校不仅要在专业教育方面,转变教育观念,调整专业设置,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加强实践教学;更要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方面加大指导力度。

1.调整专业设置

当前,在我国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以及现代农业和林业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高等农林院校要根据整个社会大环境对大学生的要求以及专业人才社会需求的科学预测结果,及时对学校设置的专业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学科建设和专业结构趋于更加合理与科学,从而使专业人才培养能够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2.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

高等院校的基本职能是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所以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不仅要使大学生真正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使其具备学以致用的能力。因此,一方面,高等农林院校要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科学确定理论教学课程与实践教学课程的比例。另一方面,高等农林院校要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不断完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优化教学手段,注重开发大学生的核心技能,以提升其就业能力;尤其是要大力吸引和支持社会用人单位参与高校的课程建设,使大学的课程教学内容与具体的职业要求、就业岗位的工作要求紧密结合,使高等教育不仅注重大学生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而且注重其工作能力和就业技能的培养。

3.加强实践教学

高等农林院校在调整专业设置以及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的基础上,必须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以切实提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等就业能力。

4.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

对高等院校来说,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不应只是某一特定时期的工作,而应是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的工作。因此,一方面,高等农林院校要在大学4年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就业指导,使大学生的就业目标更加明确,并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规划,从而帮助大学生提升就业质量。另一方面,高等农林院校要加强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不仅要聘请专业的就业指导人员对大学生进行求职技巧和就业能力的培训,而且要结合各专业相关行业的最新需求和社会就业形势,不断更新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真正实现校园就业指导与社会就业要求的同步[4]。

[1]贾利军.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7-8.

[2]施炜.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对策的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2012:56-60.

[3]成长群.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以湖北大学生就业调查为例[D].武汉:武汉大学,2010:102-119.

[4]张永生,彭志华.大学生就业能力调查研究——来自大学在校生的调查[J].陕西教育,2008(3):114,98.

猜你喜欢
北京林业大学农林生源
欢迎订阅2023年《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总目次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天津农林科技》征稿启事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论高职院校农村生源班级班主任开展德育教育的路径
《天津农林科技》稿约
How to Understand the Story of an Hour Using Id, Ego and Supere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