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刚
新课改实施以来,高考历史试题变化很大,从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立意,从注重考查学生学习结果转变为注重考查学生学习过程,且呈现出远离教材的特征。由于高考历史命题具有很强的规律性,这就为把握高考命题规律、提高复习针对性提供了可能。在教学中,教师只要深入研究高考历史试题,把握其命题规律和方向,就能使学生科学备考,进而赢得高考。
一、高考历史试题特征
1.突出考查历史发展过程。
近年的高考试题较少考查单一知识点,更多的是考查历史的发展过程,以期建构学生的历史发展脉络,防止学生出现知识碎片化倾向。例如,考查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制度和主流思想的时代特征及其相互联系;考查中外近现代各时期经济、政治制度和主流思想发展演变的表现、影响及其相互联系;考查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考查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2.重视历史材料。
高考历史命题坚持“材料第一、论从史出”的原则,蕴含重要信息的材料是试题的主要载体。试题一般从材料切入,以有效信息的提取、解读、整理及运用为基础,向其他能力的考查延伸。同时,对教材涉及的一些重要历史概念,特别是教材一带而过、学生理解不透的重要概念,以及比初中教材叙述更为完整的内容,试题往往从更深的层面上进行考查。
3.重视考查史学理论和方法。
从专业高度考查学科内容是近年高考历史命题的突出特点,命题者开始重视对历史学科素养尤其是史学理论和方法的考查。这主要体现在“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及“新史学”等理论的应用上,以及要求学生运用“比较史学”、“概念化史学”、“计量史学”、“心态史学”、“结构史学”等方法分析和说明历史问题上。
4.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充分发挥了高考的风向标和指挥棒作用,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备受好评。
二、高考历史备考措施
1.优化教学内容,突出重点。
优化教学内容就是精简教材内容。教师必须深入研究高考试题,并据此精简教材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分清必考点、弃考点、高频考点、低频考点。例如,中国古代史中的中央集权制度和选官制度及重要改革事件、经济制度和政策的演变及其时代特征、经济重心变迁的背景和影响、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思想文化的演变和影响等内容为必考点、高频考点,而主要艺术成就、文学与科技成就等内容则为低频考点。又如,我国20世纪50年代经济建设成就、新时期现代化建设成就为高频考点,而现代中国外交政策和成就、社会生活方式变迁是低频考点。只有弄清这些,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实现科学备考。
2.强调对重要概念的理解,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
近年高考考查的历史概念主要是一些教材阐释不透、学生理解不到位的概念,如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代议制、联邦制、邦联制、共和制、君主制、君主立宪制等概念。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紧扣概念,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其内涵。
新课标教材淡化了通史观念,弱化了历史阶段特征,也割裂了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但高考强调对历史整体及发展过程的把握,甚至会涉及选修教材或初中教材内容。不少试题看似简单地考查某个考点,实则考查历史事物之间的深层联系,如果学生不能准确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阶段特征,就无法对试题作出正确解答。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通史意识,注重对教材内容的整合以及对古今中外历史事件的联系对比,理清历史脉络,做到纵横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古今中外历史框架。
3.更新知识,转变理念。
高考历史命题人所关注的是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学术前沿问题。因此,教师要运用新史学方法,全视角、多层次地分析和阐释历史,根据史学研究成果及时更新课本知识,适当补充材料,完善主干知识,淘汰陈旧、过时的观点和结论,拓展学生视野,提升学生学科素养。
4.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师要转变观念,一切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明确高考历史答题能力要求,从而使其按照这一要求进行学习。例如,在阅读主观题材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快速阅读,根据标点符号进行分层,搜索核心点和关键词,如国家、地区、地点、历史时期、朝代、年代等。
以上是本人在高三备考中的一些体会和做法,不妥之处还请同行前辈批评指正。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