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继慧
摘要:建筑能源的利用是当今世界普遍重视的问题,约占全世界总能源消耗的25%-40%,我国也出台了关于建筑节能的法律法规,此项工作虽然在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随着对节约能源与保护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建筑节能的技术研究,对我国在建筑行业进一步推进、发展和完善建筑节能至关重要。
关键词:建筑节能意义 现状 发展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节能建筑是一种崭新的设计思维和模式,它提供给使用者有益健康的建筑环境,并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减少能耗。
1 建筑节能意义
通常我们所讲的建筑节能,指在建筑材料生产、房屋建筑和构筑物施工及使用过程中,满足同等需要或达到相同目的的条件下,尽可能降低能耗。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又是一个建筑大国,建筑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可谓前所未有。每年新建房屋面积高达17-18亿平方米,与所有发达国家相比,超过其建成建筑面积的总和。但是,令人担忧的是,在我国现有的建筑面积近400亿平方米,其中属于节能建筑的仅为1%,与纬度相近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单位面积采暖耗能源相当于其2-3倍。在建筑围护结构方面,由于我国的保温隔热性能比较差,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采暖用能的2/3被浪费。真正称得上“节能建筑”的建筑物,每年新建建筑远远低于1亿平方米。
我国作为能源短缺的国家,在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方面,目前,我国是发达国家的2至3倍。我国建筑钢材消耗与发达国家相比高出10%至25%,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每拌和1立方米混凝土要多消耗水泥80公斤、卫生洁具的耗水量超过30%,对于污水回用率仅为发达国家的25%。此外,我国的人均耕地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耕地的1/3,在这种情况下,每年为了生产实心黏土砖,需要毁田面积超过12万亩。因此,推行建筑节能成为经济发展的重点。
2 我国建筑节能现状
多年来,我国组织开展的建筑节能工作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但是目前采用的策略主要是先新建后改造,其建筑节能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和气密性差成为房屋建筑中的普遍现象,同时存在着供暖、制冷空调系统效率低下等问题。在能耗方面主要表现为:①高耗能建筑比例大,在每年的新建房屋中,我国有超过99%的建筑都属于高能耗;在既有的建筑中,采取节能措施的仅为4%,与发达国家新建建筑相比,我国的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是其3倍。②建筑节能状况落后,早在上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开始研究、推行建筑节能技术,而我国却未予以相应的重视,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国建筑外墙的传热系数是发达国家的3-5倍,外窗传热系数的2-3倍,屋面传热系数的3-6倍。
3 加强建筑节能研究
3.1 优化建筑规划设计。建筑物的性能,受选址、方位朝向、建筑造型,以及围护结构形式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建筑物与外环境的换热量、自然通风状况和自然采光水平等。
3.2 建筑围护结构材料和部品。开发新的建筑围护结构部件,以更好地满足保温、隔热、透光、通风等各种需求,主要涉及墙体、门窗、屋面等。
3.3 建筑中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多种形式。
4 加强建筑节能的投入和推广
4.1 加大资金投入,制定优惠政策。多方融资,设法多渠道筹措用于开发建筑节能方面的资金,建立较为完善的经济激励政策。
4.2 推广使用新型建筑节能材料。对材料质量、物理化学性能较好的新型节能材料积极推广使用。
5 节能的途径
应在建筑的外墙保温、防水保温、节能膜系统、幕墙系统、节能环保照明、节能空调、防晒隔热涂料、新型墙体材料、新型采暖等建筑建造的各个环节加大环保节能材料的使用和推广。具体举例如下:
5.1 门窗节能。外门窗是住宅能耗散失的最薄弱部位,其能耗占住宅总能耗的比例较大,具体措施有:控制住宅窗墙比;提高住宅外窗的气密性,减少冷空气渗透;设置“温度阻尼区”,改善住宅门窗的保温性能。
5.2 墙体节能。墙体作为建筑构造体外层围护结构的主体,其材料的保温性能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建筑的耗热量。如果墙体材料选择实心粘土砖,其保温性能不能满足相应的设计标准,而内抹灰砖墙,其传热系数超过上述节能标准值。在节能减排的前提下,空心砖墙及其复合墙体技术逐渐成为主流。
5.3 屋面节能。在对屋面实施节能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其一是为了避免屋面重量、厚度过大,屋面保温层通常情况下不宜选择密度较大、导热系数较高的保温材料;其二是为了防止屋面湿作业时,由于保温层大量吸水,进一步降低保温效果,因此屋面保温层不宜选用吸水率大的保温材料。
5.4 利用太阳能。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在建筑上利用潜力非常巨大。在建筑上,使用太阳能的方式主要包括:被动式太阳能采暖、太阳能供热水、主动式太阳能采暖与空调以及太阳能发电等等。
6 结束语
目前,我国建筑节能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节能意识的增强,不久的将来我国一定有望发展成为能源节约大国。
参考文献:
[1]刘素萍.建筑节能与围护结构[J].工业建筑,2001(7):6-7.
[2]涂逢祥.世纪初建筑节能展望[J].建筑,2001(2):51-52.
[3]朱伟.房屋建筑节能技术的几点措施[J].甘肃科技,200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