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娜
外国诗歌的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短板,因教学的功利性、教师专业素质、学生认知能力等各方面的限制,使得外国诗歌的教学在大多数情况下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和自身教学经验,我整合了几点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方法,以期激发学生学习外国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诗歌以其短小、凝练的表达方式,丰沛、强烈的抒情被认为是最纯粹、最严谨、最有表现力的文学样式。但是实际的教学中,往往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分析其原因,有这样几方面:首先,高中教学的功利性导致外国诗歌教学被忽视。其次,教师的专业素质也限制了外国诗歌的深入研究。再次,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影响外国诗歌教学的有效开展。
有效开展外国诗歌教学,对高中阶段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感悟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我梳理出以下几种方法开展教学。
创设情境 资源共享
诵读法。诗言志,诗有情,诗歌是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文字表达方式。教师要加强诵读指导,要注意语速、停顿、语调。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诵读积极性,鼓励学生个人诵读展示、小组诵读交流,举办班级乃至年级的外国经典诗歌朗诵会,在诵读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审美能力。
利用网络平台,广泛搜集有效信息。建立班级QQ群,设立班级公共邮箱,为学生的交流共享搭建必要的平台。学生对外国文学史知之甚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平台搜集作者的创作背景、生平经历、作品评价、诗歌创作流派特点等资料。
品味鉴赏 感悟提升
赏析重点词句。对于诗作中的重点词句,运用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抒情方式等方面,要进行师生之间的广泛交流,以问题驱动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浪游者的夜歌》学案中,设置一系列的驱动问题,“这首诗流露了怎样的情感,你是从哪些地方感知到的?”“结合作者的生平创作经历,如何理解最后一句的‘安息’?”等,以此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分析文本、感悟情感。
比较阅读。外国诗歌和中国的古典诗歌在创作的背景上必然存在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大胆地开展中外诗歌的阅读比较,如歌德的《浪游者的夜歌》和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同样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中国的古典诗歌往往是物我合一、天人合一,而外国诗歌更多的是关注自我,这是中西方诗歌创作的不同之处。
读写结合。诗歌的文字是最凝练的表达,很多的外国诗歌通过中国的译者翻译之后,往往也具有了中国现代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如水木年华的《一生有你》这首歌中,实际上是外国诗歌和中国音乐相结合的典范之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精炼的诗歌改写成散文,在语言的转换过程中,学生体会借景抒情的方式带给的心灵震撼。
鼓励原创。诗歌是诗人心志最直接的表达,要让学生明确,诗歌创作就是自己情感的最佳释放,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小诗人。诗歌创作就是以我手写我心,关注生活,关注自我。把学生的优秀习作结集成册印发。
多元解读 鼓励参与
不同译本比较。我们品味的外国诗歌往往是通过中国译者翻译之后的诗歌作品。每一位诗歌译者都在翻译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理解,所以我们在品味一首外国诗歌的时候,不妨找来几位译者的译作进行比较阅读,以期通过比较找寻到原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所在。
鼓励学生翻译原作。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外语情况,鼓励学生进行原作翻译,在翻译的过程中品味情感,也可以把学生习作和翻译家的作品进行比较,分析优劣,这种形式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大大提升,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对文本、注释进行多元解读。根据学生对文本的了解情况,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课文中的注释往往是编者认为最佳的解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注释并不能全面解释诗作语言,所以教师要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搜集、整理阅读资料,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见解,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
编辑 王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