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磊
近年来,北京舞蹈学院在党委的带领下,坚持“高举旗帜、文化引领、依法治校、和谐发展”的总体方针,以特色建一流、以质量求生存、以和谐促发展,校园环境、教育环境、情感环境相互映衬,办学理念不断丰富。学院坚持高层次的文化追求、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高水平的普及教育,产生了丰厚的教育教学成果。学院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始终肩负着创建世界一流舞蹈高等学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在回顾梳理办学经验的同时,不断探索,创建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高等教育之路。这是站在新起点上,承前启后,走好每一步的重要使命。
2014年,学院以总结建校60年办学成果为契机,围绕教学、科研、艺术实践的工作重心协同创新,在各方面的工作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些成绩首先得益于上级的大力支持、党委的正确决策;得益于从建校元老到入学新生在内的全院师生员工上下一心、无私奉献、辛勤努力;也得益于广大校友的积极响应和社会各界的热情支持。岁末年初,纪念建校60周年系列工作临近尾声,全院上下在善始善终地做好各项收尾工作的同时,正在全面总结纪念活动的成功经验,使今后的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中国舞蹈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中国舞蹈高等教育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中,北京舞蹈学院的影响重要而深远。60年来,作为新中国的第一所舞蹈学校、第一所舞蹈高等学府,学院开创的高等舞蹈教学体系与教育模式,不仅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特色,而且引领着中国舞蹈高等教育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深化,舞蹈高等教育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全国开设舞蹈本科专业的院校共计232所;全国舞蹈本科专业点共计352个:舞蹈编导66个,舞蹈表演123个,舞蹈学163个。相关管理者和舞蹈教师绝大部分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课程设置、办学模式等方面也与学院教学标准相似,一方面虽然体现了学院在行业当中的排头地位,但同时也反映出中国舞蹈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片面追求高精尖、专业化、趋同化的倾向。
回顾历史,在新中国建设初期计划经济模式下,各类院校都致力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教学,以便能够直接快速地为国家输送急需的专门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学院的舞蹈专业人才培养在完成历史使命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传统特色,但要清醒看到的是,文化转型的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的紧迫感促使管理者不得不严肃思考新时期舞蹈教育的创新发展。
2014年以来,围绕纪念建校六十周年系列活动的筹备工作,学院确立了“总结历史、展示成果、凝聚人心、开创未来”的工作目标,在中央先后发布的“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等文件精神指导下,要求一方面做好系列活动的统筹规划,另一方面强调要把各项筹备工作融汇在日常教学常态过程中。在稳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中,在正常教学秩序运转基础上,系统总结梳理以往发展经验,强调自我审视和反思不足。
推进中国舞蹈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思路
随着社会需求的多元化,多元化的培养方式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思路之一。同时,舞蹈高等教育的结构与布局也需要积极、全面、妥善地应对多元化的时代氛围。中国舞蹈高等教育一方面要坚守特色办学、特色发展,同时,要积极发扬自身的优良传统在更大视阈和背景下不断延续的更多可能性。
1.在开放中发展中国特色的舞蹈高等教育
习近平主席在第29个教师节的慰问信中提出“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作出贡献”,为中国一流大学的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是以国际视野、宽广的胸怀、平等包容的态度为前提的。通过交流沟通、相互理解、学习借鉴、不断提升的过程,肯定优长、消弭局限,在共通、共识、共性中凝聚中国特色。
自1954年以来,北京舞蹈学院谱写了“高精尖”舞蹈艺术人才培养和经典剧目创作,以及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华美篇章。然而,同时也需要认识到的是,凝聚与发扬中国特色的舞蹈高等教育,需要养成一种在坚守中超越、在超越中坚守的自觉与智慧,而这种自觉与智慧则来自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和在中外同一语境中的对话。需要坚守在中国传统美学关照下的中国古典舞、中国民间舞蹈的教育教学与创作探索,需要自觉意识到在个性语汇中对人类共通情感的传递与表达;需要与世界分享芭蕾艺术,同时也有义务为其注入中国人的情感与思想,为世界贡献出独特的东方美;需要坚守特色、弘扬传统,但更需要积极探寻舞蹈世界中的不同民族、国家,各自文化语境中那片正在不断加速扩大的、重叠交汇的、人类共享的思想园地,凭借舞蹈而产生共鸣。中国舞蹈高等教育有责任、有义务为全人类的文化、艺术事业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学院举办的“2014北京国际舞蹈院校校长论坛”主题明确为“中国舞蹈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展望”,希望通过回顾和梳理中国舞蹈高等教育优良传统,更加明确在新时期舞蹈教育的发展方向。论坛汇聚了来自国内外20多家舞蹈院系的校长、教授参与研讨。大家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在搭建高水平国际学术交流平台的同时,展现了学院在舞蹈高等教育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同时,学院还举办了“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全国舞蹈科学研讨会”等学术研讨会议20余场,参会的各界专家、学者近千人次,学院的学术研究、理论探索的最新成果得到了广泛的宣传。
2.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创新型舞蹈艺术人才
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从教育理念、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以及评估机制等一系列方面予以整体的思考与改革,还要从社会发展、时代需求乃至整个教育哲学、思维模式与制度体系方面通盘考量。对于舞蹈高等教育而言,可能需要在充满“知识、技能与艺术”的校园里,更多地融入“思想、文化和精神”,进而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综合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目前,学院正面临着一项重要课题,即如何将富有传统色彩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合理地转向具有综合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深入思考和实践“坚守与超越”的辩证统一。这一调整与完善必将涉及一整套的体系化改革,无论从理念到实践,还是从管理到教学;无论从教学到创作,还是从课堂到舞台;无论从学校到社会,还是从专业到普及等。虽然在目前情况下改革所需的很多条件并不成熟,但是改革必须坚持。只有不断改革、勇于创新,很多问题才能得到更好的解决。
“国际舞蹈院校芭蕾舞比赛”和“MY风采”国际合作院校舞蹈展演,是学院近年来在北京市大力支持下举办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赛事和教学活动,每届比赛和展演规模都在不断扩大。2014年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300余名专家、教师和学生参与其中,在呈现高水平芭蕾舞赛事的同时,展示了国际合作院校的艺术佳作。期间,举办了一系列国际舞蹈大师工作坊,并与13所国外一流舞蹈艺术大学签订合作协议,不仅拓展了学院的办学领域,也进一步提升了学院的国际声誉。
3.高度职业化意识下兼顾精英教育和普及教育
舞蹈高等教育中,始终存在精英教育和普及教育的两种不同育人思路,看似彼此之间存在矛盾,但事实上,二者总是相互给予营养和能量。当今时代,全球化思维已经不允许再狭隘地将差异变对立,在具体的舞蹈教育中,我们要意识到,普及教育与精英教育二者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同等重要,需要用更高的智慧去理解其哲学深意:“大同中的不同,大美中的各美”。
例如:学院已经把新研发的“素质教育舞蹈课”推向北京市乃至全国中小学、大学,正在为正式进入国家教育体系而努力,以期通过美育实现与世界先进国家接轨的设计和规划。学院积极参加“北京市教委2014高雅艺术进校园”“海淀区中关村金秋演出季”等品牌活动,并且将举办“2015年北京市大学生舞蹈节”。这些重要教学实践活动的举办使学院进一步加快了从“舞蹈圈”到“教育圈”,再到“社会圈”的拓展步伐,学院更加主动地融入到社会生活中,让舞蹈高雅艺术在更大范围内参与到社会优秀文化的积累与传播,多种举措进一步打开了学院的办学视野,为今后的发展打开了更大的空间。
4.创作舞蹈精品以高雅艺术服务社会
纵观历史,无数彪炳千古的艺术经典如灯塔般照亮了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离不开精英文化、高雅文化的引领。舞蹈高等教育对社会的服务,最集中的体现是贡献舞蹈人才、贡献舞蹈精品,以及用舞蹈的至美唤醒人类的诗情。考察舞蹈高等教育的重要指标之一是看其能够产生多少真正反映当代、引领未来、打破既定格局、创建新标准的经典作品。无论古今中外,人类艺术史上任何一部堪称永恒的经典,除了本体语言无懈可击之外,无不在深层次上触及了人类那根共通的,渴望真善美的神经;无不是借用至美的诗意唤醒了人类沉睡的理想情怀。因此,对舞蹈艺术家的宽容与理解、对舞蹈精品创作的耐心与呵护、对高雅艺术的倡导与推崇,既是一份现实关怀,更是一份时代担当。仅2014年,学院共举办实践演出、教学成果汇报150余场:既有经典的传统剧目,也有新创的力作;既有盛名卓著的名家,也有崭露头角的新秀,集中展示了学院各个教学部门的教学成果,全面检阅了学院的教学综合实力和人才培养水平。迄今为止,学院的各类演出和教学展示活动接待各级领导,以及兄弟院校和社会各界观众近6万人次。
中国舞蹈教育的实现与展望
今天的北京舞蹈学院已经是一所集舞蹈高等教育、舞蹈职业教育、舞蹈普及教育和学术研究、艺术生产、文化传播为一体的大学。在不断探索与完善现代舞蹈高等教育制度的道路上,学院成长为一所更具有高度、更富有活力、更有引领性的舞蹈高等学府。这些成绩离不开每一位关心帮助舞蹈学院发展和成长的领导、朋友、离不开每一位怀着美好情怀的舞院人。
每个人都会记得,在学院纪念建校六十周年的大会上,“从事舞蹈教育60年”和“从事舞蹈艺术工作60年”的老同志被郑重请上了舞台,接受全院师生、各级校友献上的敬意。这些享誉舞坛的老艺术家、著作等身的老学者、桃李满园的老教授,以及默默无闻的老员工,在耀眼的灯光下接受晚辈们的起立致敬,成就了一堂生动的传统教育课。所有舞院人能够真切地体会到今天的成绩离不开前辈的努力,这种身体力行的传承和从学院角度对前辈致敬的方式,使得“爱国、爱校、爱舞蹈”的舞院精神更显得纯朴和弥足珍贵。
据初步统计,在纪念建校六十周年系列活动当中,仅民间自发返回学院参加纪念活动的海内外校友就达4,000人次。上至年届耄耋的首届毕业生,下至风华正茂的翩翩少年,大家以“回家”的共同夙愿,聚集在国旗下、摇篮前,校园里充满了浓浓的师生情、同学情,一个个深情热烈的拥抱、一张张挂满幸福泪水的笑脸、一幕幕隽永温馨的画面,留在了舞院人共同的记忆当中。
站在新起点上,带着全部人的嘱托回首过去的六十年发展,我们深知肩上的责任更重,会不断以传统文化的自信向现代的先进文化敞开胸怀,会以更加开放的观念吸收和创造出富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化,从而不断提升中国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力和贡献力。宏观上,继续完善从“学科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继续深化从“课堂到舞台”“学校到社会”的艺术实践;继续推进从“人才培养”扩展至“社会服务”的教育目标;加强对外交流,跟进国际动态,营造同一语境;从战略层面上探索创新国际合作模式;为世界舞蹈文化贡献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微观上,将建设维护一个好的平台和环境,促进并实现“一专多能的综合培养、学习与实践的二者兼顾、艺术个性的充分发挥,以及创作风格的多元化发展”。
伴随着工业文明走向知识文明的世界潮流,其特点是知识化、分散化、网络化、全球化、创新化、个性化、生态化与信息化。中国也已从“温饱”奔向“小康”,生活品质越来越受到政府和民众前所未有的重视,满足人类幸福追求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成为了全社会的共识,公民的幸福指数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借助学院官微等媒体渠道,学院正在不断将综合媒介运作、校园实景表演、舞蹈造型创意、各类专题展览以各种形式感怀抒情的同时,也以舞院人特有的智慧和才情为全社会奉献了一个个美妙的精彩瞬间。
今天的我们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得以继往开来。每一个前进的脚步都凝聚着舞院人的殷切期望,都离不开学院师生员工日夜不眠的奋斗和付出,更离不开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学院历届党、政领导班子打下的坚实基础。这是舞院人精神气质的象征,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更是每一位学院建设者必须承接的重任。站在六十年的新起点上,面对已有的成果,我们要进一步学习贯彻落实,并深入总结经验,继续把舞蹈艺术事业作为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不断创造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业绩。
(作者系北京舞蹈学院院长)
[责任编辑:于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