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涛
纵观近年来受广泛关注的公共事件,我们会发现,越来越多的议题是由网络最先设置的。首先,传统媒体是高度体制化的存在,具有严格的把关机制,无论是在新闻的选择还是报道方式和内容上,更多体现的是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所表达或反映的舆论也往往获得了体制的认同。虽然近年来已有走向娱乐化趋势,但对可能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或是挑战传统道德底线的事件会采取预先控制机制加以淡化,甚至忽略,缩小事件影响。其次,传统媒体的新闻来源渠道较网络相对单一,网络中的每一个用户除了担当传统的受众角色外,更担当着作为信息发布者与传播者的重要角色。另外,媒体从业人员的关注点和兴趣点与网民也存在差异,致使近年来越来越多广受关注的议题都来源于网络。
2009年5月7日晚,杭州闹市区发生飙车撞人案,当地多数传统媒体第二天未作报道。但当晚杭州著名论坛“19楼”出现《富家子弟把马路当F1赛道,无辜路人被撞起5米高》一帖,回帖高达14万条,多数是对蔑视生命的“富二代”的强烈谴责。加上警方公布肇事车速“70码”后激起众怒,有些网民通过“人肉搜索”发现了肇事者的背景,而受害者谭卓的毕业院校浙江大学学子撰写的《学子致杭州市长的公开信》也从学校内部网站流传到互联网上,飙车案迅速引起广泛关注。
由以上的案例可以看出,网络设置的议题一般都起源于帖子的发布,形成于跟帖的增加,一些论坛和社区是各种言论的聚集地和形成舆论的温床。回帖数越多,言论越激烈,暴露社会矛盾越深刻的事件自然引起网友的广泛关注。许多事件经网络媒体的迅速传播扩大成网络舆论,引起传统媒体的关注,进而参与报道该事件,最终使网络设置的议题成为影响现实世界的公共事件。这不仅是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忽略与淡化的补充,更是网络争取主动话语权的表现。
中国网民群体多为30岁以下的年轻人,其在阅历和思想认识水平上具有局限性,行为冲动,使其很难在短时间内理清事件背后复杂的社会和心理成因,非理性和非客观的声音经常容易占据上风。此外,网民在网络虚拟空间中是匿名的,隐蔽了真实的社会身份,这种屏幕后的安全性使许多现实中的抑制或惩戒作用消失,网友发表言论则没有了后顾之忧。尤其是当传统媒介舆论与网络舆论相左时,或者事件中存在强烈的社会身份冲突时,如事件一方是政府官员或富人,另一方是弱势群体,网民非理智的“刻板印象”则会使舆论抛开事实真相而偏向弱势群体,从而形成道德审判。例如,哈尔滨六警察打死青年林松岭一案体现了网民的不理智。起初网络舆论几乎一边倒地谴责警察;当有网友爆料林松岭有高官亲属背景时,舆论立即指责寻衅滋事的“恶少”,网文标题也改成了“六警察打死林衙内”。网民表现出不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谁的背景大、权力大就反对谁的倾向,以此来表达对社会不公的不满。
这种网络中非理智的刻板印象由于迎合了网民情绪,会造成舆论一边倒的情况,迅速占领舆论高地,极易对传统媒体的报道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使传统媒体受制于民意,影响传统媒体的独立判断,致使其不能进行客观、严谨、公正的报道和评论,形成主动或被动的媒介审判,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司法公正。如果传统媒体坚持客观报道,造成与网络意见相左的情况,网民的反抗情绪则会更加激烈,甚至发生攻击记者的情况。南方都市报记者在报道“邓玉娇”案时,因撰写的《女服务员与招商办官员的致命邂逅》一文颠覆了网民想象,遭到网民“群殴”。
综上,笔者认为网络与传统媒体在公共事件传播中的良性互动模式即:网上的爆料,政府做到及时反馈,并由传统媒体接手深入采访和评论,引导健康的舆论方向,提升新闻可信度,更能引起政府重视;而传统媒体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批评报道,经互联网的放大,迅速凝聚民意,构建一个理性的意见交换机制。传统媒体与网络利用彼此的优势相互借力,互相包容,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共同放大并校正舆论,促进事件快速、有效、公正、合理、合法的解决。
互动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保证真实信息流动的畅通,为达成理性社会心理创造条件,从而预防和化解谣言,杜绝谣言流行的可能,最终促成问题解决,达到维护社会安定的目的。”而保证真实信息的畅通流动不仅要依靠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共同努力,政府的信息公开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面对网络舆论影响与日俱增的形势,政府以往控制信息流动、统一宣传口径的应对公共事件的做法,不仅不能阻挡网络中的舆论浪潮,还会错过最好的解释事件的时间,影响政府的公信力。在石首骚乱中,当地政府封锁消息,在长达80个小时的时间里只发布了3条新闻,其中还包括一条石首街头举行多部门联合消防演习的新闻通稿,令人匪夷所思。但在“百度贴吧·石首吧”里,出现了近500个与此案有关的主帖,致使政府陷入被动。相比之下,成都“6·5”公交车燃烧事件,成都政府在事件发生两小时内就召开了首场新闻发布会,当天连开三场,不断公布现场的伤亡、救治情况,让真相赶在传言前边。此后又主动回应市民质疑,公布调查结果,使一场突发恶性事件平稳落幕。
由此可以看出,政府的处理态度和方法对公共事件在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传播中能否形成良性互动具有关键作用。政府的科学决策有利于信息的透明畅达和受众的正确选择,无论政府是采取在官网上发布信息还是通过传统媒体报道,无论是具有广泛告知性的事件还是敏感的个人事件,只要是在第一时间发布事件的真相,占领舆论高地,在此之后,无论是传统媒体的报道还是网络评论,都会围绕政府发布的核心信息进行讨论,对政府的调查和处理行为进行跟进报道,反馈给政府和有关部门的信息也是理性的民意。这样不仅避免受众接收的信息发生变形、扭曲或放大,防止谣言成为社会舆论的主要形式,有助于事件快速、合法、公平的解决,更会提高公民的媒介素养,提高整个社会的诚信度,促进社会的安定和谐。
笔者认为,处理公共事件,政府应充分利用传统媒体与网络各自的优势与二者的良性互动,先上网,后见报。先简报,后详报,占领舆论引导主动权。国务院新闻办把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引导策略,概括为“四讲”,即:尽早讲,政府要尽快抢占信息发布制高点,第一时间表明对事件的态度及应对措施;持续讲,向公众不断披露事件进展情况;准确讲,发布信息真实全面,争取公众的认可;反复讲,采取各种方式对公众进行答疑解惑。这是对近年来突发事件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只有做到信息公开、保证民众知情渠道的畅通,才能取信于民,真正提高政府公信力。
当前的中国正处于社会变革的时期,社会中存在贫富差距、城乡差距、社会保障缺失等社会矛盾,这种矛盾的积聚通常会以各种各样的公共事件的形式爆发出来。网络的飞速发展又提供给每个利益主体以诉求的机会,公民意识日益觉醒,中国的公民社会之行,也终于迈开了第一步。
面对这样的现状,只有网络与传统媒体携起手来,二者进行优势互补,以开放、包容的胸怀面对公众质疑,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公众参与,在政府与公众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和平台,建立相互间信任与互动。传统媒体应起到整合、校正舆论的重要作用,应充分重视网络舆论,但更要体现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发布真实、客观的信息和评论,不应被网络舆论牵制。这样不仅能促进公共事件更加快速、有效、合法、公平的解决,还有助于提高政府公信力及公民的媒介素养,营造出民主、公平、正义、和谐的社会环境。
(作者单位:秦皇岛市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