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行辉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如何做到常态化?这是新闻单位一直在探讨的问题。2013年9月,江苏省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以“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专报的形式,转发了金湖县广播电视台开展“走转改”活动的经验材料后。金湖县广播电视台借鉴外地成功经验,以“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为抓手,在深化走转改,推进常态化上做文章。江苏省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印的《走转改经验》、《淮安新闻阅评》、《淮安宣传》向全省、全市新闻单位转发金湖台做法。
一、规范载体、增强实效,突出“走转改”常态化的重点
衡量“走转改”成效最直接的一个标准,就是看它对增强新闻宣传吸引力、感染力产生多大的促进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坚持把“走转改”的要求体现到日常新闻宣传中,办好基层欢迎、群众喜爱的节目。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年度广播电视工作会议上,金湖县广播电视台党组提出新闻为王的要求,对播出节目(载体)内容要求进行规范,确保“走转改”的优秀作品在黄金时段、重点节目、头条位置得到充分展示。通过对节目(载体)的规范要求,来推动记者走基层的常态化。
《金湖新闻》节目要求坚持“四重”,打造第一品牌。一是重策划。自采稿件要不少于30%,自采头条不少于50%。二是重引导。每档节目设置栏目不少于两个,每季度要有一个以上的新栏目。每周评论不少于1篇,系列评论全年不少于4个,每个系列不少于5篇。三是重规范。稿件的篇幅时长、画面的剪辑、同期声的运用、播音等都要规范化操作。四是重竞赛。每季度组织一次新闻采访竞赛活动。
《民生一线》要做到“三解一评”,服务大众百姓。对涉及民生类的各项政策、重点工作、中心工程等为群众在第一时间进行解读;对于群众反映的意见、建议、请求和问题,要分不同情况,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报道,解开情结;通过报道促进问题的解决,不留尾巴;对重要新闻主持人要进行评述。
广播节目要把握“三度”,注重社会效益。一是把握广播宣传的“热度”,发挥传统媒体优势。改原来的一天三次播出为全天候、不间断播出,改录播为主为直播为主,加强与听众的沟通,开展形式多样的广播宣传公益活动3次、大型户外活动2次和听众见面会活动1次,不断提升金湖电台在全县人民心中的热度。二是把握广播节目的“力度”,优化广播栏目结构。改版和创办新的节目、栏目。新上《快乐蓝话筒》、《戏曲大家唱》等节目。三是把握广播宣传的“深度”,提高质量,增强感染力。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选题策划和现场采访。
通过半年的实践,台党组对节目规范的要求得到了初步落实。《金湖新闻》节目开辟了“走转改”栏目,陆续派出多路记者分头与基层群众同吃住、同劳动,记录他们的生活原貌;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集生态县、小康县和全县“一主四辅”发展战略,开辟专栏。今年上半年,记者深入基层一线采写播出的新闻,占到播出新闻总数的61%,改变了过去新闻节目会议报道、领导人活动报道唱主角的情况。《民生一线》节目坚持到最基层群众家中去发掘真情故事,反映民生疾苦,关心百姓冷暖。广告宣传中心继续组织开展了《金湖县少儿才艺大赛》等电视活动,丰富了电视荧屏。广播节目部也根据自身定位和特色,推出的多档直播节目坚持以普通百姓为主角,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从群众的视角反映群众的呼声心声和他们的所思所想,引领听众感受社会民生的变化,以“三贴近”方式更好地宣传金湖。开展新闻采访集中行动,组织记者到一线采访竞赛,现场练兵。7月27日,台17名新闻记者以“美丽城管,高温下的坚守”为题,分四个组采访一线城管工人,反映城管生活,体验城管工作。大暑日里,我们的记者穿起环卫工人的橙色工作服,带上手套,拿起清扫工具,和环卫工人一起扫马路。短短五分钟的体验,后背就已经全部被汗水浸湿了,当体验到基层劳动者们的艰辛后,记者们大有感慨,认识到只有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进行采访,接地气、俯下身、抓活鱼,才能增强报道的针对性和说服力。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记者深入乡镇,推出“践行群众路线一线先进党员”系列报道,已经推出先进典型8名。
二、完善制度、健全机制,强化“走转改”常态化的保障
“走转改”常态化,要义在坚持,必须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在建立制度、完善制度、提高制度执行力上下功夫,使“走转改”由“软任务”向“硬约束”转变、由“抓活动”向“促常态”转变。
继续建立“走转改”联系点制度,把定期蹲点和经常性沟通结合起来。新闻中心记者与全县33个镇、村、社区和部门建立联系点,继续做好蹲点和沟通工作,做到每个月至少到联系镇、村、企业采访一次;电视节目部记者与消防、城管、自来水公司、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信访局、民政局等与民生问题相关的部门建立联系点,推出了《政策解读》、《人物》等贴近民生的栏目;广播节目部与县老年大学、金湖中学、县作家协会、县蓝话筒培训中心等单位建立联系点,不定期录制节目,开展活动,受到听众欢迎;联办节目部做到每个星期与县安监、教育、法院等9个联系单位沟通一次,新开办了5档节目。通过定期蹲点和经常性沟通,今年一到六月份,全台18名新闻记者共自主深入一线采访864条,被上级新闻单位采用168条。
实施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工作考核机制。作为硬性指标,明确量化要求,纳入年度考核,做到奖罚并举、奖优罚劣。对记者走基层自采一线稿件达不到数量要求的、记者走基层自采一线稿件上头条达不到数量要求的,年底在考评时扣除部门一定分值。对记者走基层自采一线稿件上节目头条的,一条按二条计入个人考核。
建立了周五下午新闻策划会制度。按照记者编辑自主策划、栏目集体策划、台统一策划和一般选题策划、重点选题策划、系列专题策划的要求,由台分管领导牵头,坚持了每周五下午召开策划会制度,重点策划“走转改”记者在基层一线的新闻报道线索和报道题材。
实行节目评审制。在把好节目播出前审查关的同时,主要开展三评:专家评,就是聘请兼职广播电视节目评议员,由总编办牵头,每月出一期节目收听收看简报;代表评,就是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市民代表观摩广播电视工作,开门办台,听取意见,每半年一次;有奖评,就是实行广播电视节目差错有奖举报,下发《广播电视节目差错有奖举报办法》,由台内外听众、观众积极举报,经核实确认的,给予一定的奖励,对相关责任人给予处罚,每月公布一次。
开展了季度“四好”作品评比活动。从2013年开始,每季度邀请省、市广播电视部门专家对好节目、好稿件、好制作、好播音进行评比,要求采编人员每人每次申报2篇以上的好稿件等,这些好稿件只有是来自基层一线的鲜活报道才能参加评比,才能获奖,领导人活动、会议等时政类报道也不可能参加评比。以此来检验“走转改”活动成果,并通过以评代训的形式,提高新闻队伍素质。
三、解决问题、服务群众,夯实“走转改”常态化的基础
实践证明,“走转改”活动是一项惠民工程、民心工程,我们为群众办的实事好事越多,反映群众心声、愿望的报道越多,为基层解决的问题越多,群众越满意越欢迎,就越能实现常态化。
“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金湖县广播电视台的不少报道直面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在社会上反映强烈,促进了问题的解決。2014年以来,根据群众热线,《金湖新闻》、《民生一线》节目先后对“臭水沟治理为什么这么难”等12个热点问题进行了跟踪报道,解决问题8个。这些问题包括人民群众十分关心的“臭水沟治理为什么这么难”、“小区何时能靓起来”、“金湖的水质究竟如何?”、“校门口流动小摊贩贩卖三无食品何时能整改到位”、“小贩占道经营,城管都去哪儿了”、“隐藏测速是否有钓鱼执法之嫌”等;记者深入一线拍摄暗访短片25个,与县纪委、县纠风办等部门合作,在全市首家举办了全媒问政两档节目。对这些问题的后续处理进行跟踪报道,在新闻节目中开辟“荷都聚焦”全媒问政专栏,公开问题整改进度,完成一件销号一件。目前已经促进了23个问题的解决。
四、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增强“走转改”常态化的动力
推动“走转改”常态化,一方面需要广大新闻工作者把走转改作为自己的自觉追求,成为自己的实际行动,另一方面需要一批最高素质的新闻工作者来担当起走转改的重任。
在2013年开展新闻采编人员综合素质培训工作的基础上,2014年又在全台集中开展干部职工思想教育活动,以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转变全台干部职工的工作作风,增强工作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先后五次请省、市新闻单位专家对全台新闻采编人员进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先后四次邀请县政策研究室、县委党校、县纪委、县法院的同志来台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和学习伟人周恩来、践行“五德”做表率教育。开展了新闻为王和“依靠谁”、“为了谁”、“我是谁”的大讨论活动。新闻中心、电视节目部、广播节目部、电视外宣部等部门利用每周一例会开展学习教育。2013年以来,金湖县广播电视台先后组织新闻工作者学习《中国震撼》、《精神的力量》、《创业的国度》、《用心去工作》等书籍,并开展了一月一次的学习交流活动,以部门为单位先后组织学习了《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国广播电视从业人员自律公约》等有关规定。对从事新闻采编岗位的人员要求人人持证上岗,新进人员三年内必须取得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执业资格证书,在此之前,必须通过台组织的上岗证考试,如不能取得上岗证的一律调离新闻岗位。对通过执业资格考试和职称申报、学历提升的人员,进行一定的奖励。开展季度四好作品评比、年度论文评比等,对好作品、好论文进行奖励。
坚持长期俯身走基层,才能转出好作风,转出好作风,才能涌现出好作品。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湖县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