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武文化的追溯及其现代价值

2015-02-01 23:02林宇周慧
山东社会科学 2015年11期
关键词:武术中华民族

林宇 周慧

(济宁医学院基础学院,山东 济宁 272067;曲阜师范大学日照校区体育教学部,山东 日照 276826)

中华传统武文化的追溯及其现代价值

林宇 周慧

(济宁医学院基础学院,山东 济宁 272067;曲阜师范大学日照校区体育教学部,山东 日照 276826)

中华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凝结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共性,穿越了广阔的地域,贯通了不同的社会阶层;它彰显了中华民族与世无争的民族品格;它正视文化间差异,坚守文化个性,这是中华武文化自立于世界民族的信条。中华武术重视对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传承,为习武者营造了充满情义的世界;追求审美享受提高了习武人的生活品位。因此,重新审视并追溯具有鲜明民族烙印的中华传统武文化,在更高层次上认识与理解它的文化价值,探求其与现代社会的契合点,对于更好地继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武术;文化追溯;现代价值

文化是民族亲和力、凝聚力的重要源泉,也是提升综合国力的无形精神动力。①云德:《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选择》,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要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对经、史、子、集等精英文化的全面解读,也离不开对书法、国画、戏曲、中华武术等具体艺术形式的文化剖析。中华武术是民族文化的奇葩,对推动民族文化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从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中华武术在前进的道路上曾几度踌躇,悠久的历史成为典籍而被束之高阁,注重伦理修养的习武风范趋于功利、暴力等。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对中华传统武文化进行重新认识,反思我们对其历史的基本态度,从而找寻中华传统武文化真正的社会价值取向。

一、中华传统武文化的追溯

“文化追溯”就是要以文化为载体,反观文化的历史,理清文化发展的脉络,认清文化的本真。中华武术借助肢体语言书写了人类本性与文化的进化史,它不仅仅包含丰富的典籍,更是华夏文明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正因如此,“我们通过有形的和无形的历史,可以看到遥远祖先的身影,了解他们的思想,感受到他们的情感和智慧,能够辨认出他们走过来的一步一步的脚印。”②孙家正:《提高民族文化自觉,做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文艺研究》2005年第10期。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传统武术,留给世人无数有形的和无形的遗产,通过这些遗产,我们可以体味其蕴含着的浓厚文化,为忙忙碌碌的现代人提供物质与精神上的享受。

中华武术是一个大系统,内容丰富,已被公认的传统拳种有近130余种,它们都具有自己独有的拳种特点和传承体系,如“源于河南温县的陈式太极拳分化繁衍出赵堡架、杨式、武式、孙式、吴式等多种太极拳支派;流传于山东胶东各地的螳螂拳;源于少林寺的少林拳;盛传于京津冀的八卦掌;在山西、河北广泛发展传播的形意拳”③康戈武:《中华武术实用大全》,今日中国出版社1990年版。。这些拳种凝结了中国文化的共性,穿越了广阔的地域,贯通了不同的社会阶层。“回眸拳种的历史,就等于翻开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拳种维系着我们和祖先之间的某种联系。……拳种就像时间隧道,连通古今,连通着过去、现在和未来。”①包磊:《李小龙对中国武术推进效应研究》,苏州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4页。

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中华武术需要我们去解读。纵然拳谱拳论“还有待于整理,但在文化沟通便捷的现代,它的主要意义已不单单是以书籍的实际内容给社会以知识,更是作为一种古典文化事业的象征存在着,让人联想到中国文化保存和流传的艰辛历程,联想到一个古老民族对于文化的渴求是何等悲怆和神圣。”②杨若虹:《余秋雨文化散文论》,《海南师院学报》1995年第2期。以太极拳为例,“从早期陈王庭的《拳经总歌》来分析,它似脱胎于戚继光的《拳经》歌诀,通篇并无阴阳五行之说。直到18世纪末叶,才由山西人王宗岳援引宋儒太极学说阐述太极拳理。到民国初期,陈鑫在前人理论基础上积十三寒暑撰成《陈氏太极拳图说》一书。他以太极阴阳五行学说为主,参照三才、四象、六合、八卦之理,又杂合洛书、河图,把拳理与天象、地理、人事融合一起,从而建构起一个无比复杂庞大的太极拳理论体系”③郑勤、田云清:《神奇的武术》,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1页。。八卦掌、形意拳等又何尝不是如此,武术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内容和精神,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继承了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历史是生活最有力的记录者,它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为当下提供了一种借鉴与参照,在对自身的关照中找寻发展的坐标。中华武术一直伴随着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发展,我们必须善待中华武术的发展历程中遗留下来的有形遗产和无形的精神追求,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当下合理开发与利用它们,在国内发扬光大的同时,使其走向世界,让世人更充分地了解其渊源与蕴含的丰富文化。

二、中华传统武文化的民族品格

中华民族从野蛮到进入文明时代,文化见证和改造了中华民族,同时也缔造了中国武术的生存空间。中华武术“是千百年前祖先留给我们幸运的礼物,是民族文化经过历史风雨的淘洗留下来的薪火。它包含着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审美追求与情感记忆。同时,它也是现代民族国家共同体的构成基础与重要标识”④孙家正:《不要忘了回家的路》,《建筑与文化》2006年第5期。。

(一)从搏击术到中华武术彰显了中华民族与世无争的民族品格

人类从原始社会同自然、动物的搏斗到军事战争中的刺杀搏击,对搏杀动作逐渐积累所形成的武技是没有民族标记的。但是,当武技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技术动作的“形”便被中国人赋予了某种精神意义。它“更多的是我们民族历史的生活方式所决定的;是封闭的中国文化特征的显现;是内敛的儒道佛文化的集合。它较少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保持着中国文化的纯洁性”⑤王岗:《民族传统体育与文化自尊》,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4页。,体现着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

武技到中华武术的突变,经历了民族文化对中国武术雕琢打磨的过程,传统哲学、伦理学、养生学、兵法学、中医学、美学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和观念都对中国武术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影在中华武术身上随处可见,中国文化的“不战”、“不征服”更是在中国武术身上有着鲜明的体现。“在世界历史上,中华民族是最少有侵略心态和侵略行为的民族,这一点被世界所公认。《利玛窦札记》中说:‘我仔细研究了长达四千年的历史,中国人没有侵略的野心,在这方面他们与欧洲人很不相同……中华民族是一个很少或没有兴趣扩张版图的民族。”⑥云德:《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选择》,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正是这种民族文化思维不断褪去了武技的野蛮,而将“不战”、“不争”的处事思维推崇为中国武术的一种追求。

(二)正视文化间差异、坚守文化个性是中华武术自立于世界的信条

不同的文化群落身处不同的地理、自然和文化环境之中,蕴藏着所在族群特殊的集体记忆。民族的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的族性、族魂,一旦失去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尤其是标志文化特质、体现文化灵魂的哲学思维传统,它是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而且终究要被淘汰出局。作为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民族信仰、道德观念、生活方式是这个民族生存繁衍的血脉和依赖。现代化所带来的任何高端科技和便利,都不能取代民族文化在人生价值观上对国人的导向和认证作用。这正印证了当年孙中山先生的一段名言:“我们鉴于古今民族生存的道理,要救中国,想中国民族永远存在,必要提倡民族主义。”由此,民族性成为中华武术在西方文化语境中保持“民族形象”的准则:“不把一种文化作为评价另一种文化的价值参照,不设定一种文化比另一种文化好的先定认识框架,绝不抹杀不同文化之间的根本区别以及根源于此的各种文化的独立性。”①胡小明:《国外体育人类学述评》,《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和而不同,海纳百川”是中华武术在世界身体文化发展中坚持的文化心态,这也是我们面对多元文化冲击时的“文化自觉”。因此,确立搏击技术的世界普遍性和中华武术的民族独立性,尊重世界各民族文化,以“和而不同”的态度平等对待西方体育下的各种身体文化,既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同时也为人类未来的文明发展留存一份不可再生的文化薪火。

三、中华传统武文化的现代价值

对于中国人而言,曾经的历史环境和文化生存土壤在21世纪的今天已经发生了变化,正如文化学者楼宇烈先生所指出的:“要懂得中国文化的精神,直接由道入手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这些道都是一些比较抽象的道理,很难理解,而由艺入手就比较容易。”②楼宇烈:《中国的品格》,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版,第214页。武术作为一种技艺,它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诸多因子,是当代人了解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

(一)中华武术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和合”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孟子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的思想,他所谓的“人和”是指人民之间团结一致以及统治者与人民之间的协调关系。中华武术作为一种用身体来阐述中国文化精神的文化实体,充当中国文化推广的载体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种类繁多的拳种流派展现了中国文化“和而不同”的豁达;身体动作的“内外合一”、“动迅静定”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整体观、和谐观;师徒间、师兄弟间的礼数和欢笑,诉说着中国人的血脉亲情;“忙来时种田,闲来时造拳”则表现出悠然的生活态度;而“闪转腾挪”、“物我两忘”则是把国人带入了一个意蕴深厚的艺术境界。中华武术俨然成为中国人了解自身文化的一个渠道,无形中也把祖先遗留下来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灌输到当代人思想中,这为挖掘和整理中华传统武文化提供了丰厚的史料。

(二)中华武术营造着充满人情的生活氛围

从原始社会的母系、父系氏族到奴隶社会的“家天下”,再到“守土恋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逐渐形成了一种农耕文明。固定的居住场所和自给自足的生活,让群居的人们依据自己的血缘关系演化出了宗族。它是维系中华民族延续的纽带,已深入中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着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等。受宗族文化的影响,“注重家族式的武术传承、尊敬师傅的权威、恪守门派戒约及祖训等传统习俗成为中华民族生活方式在武术中的具体体现”③王岗、王柏利:《中华武术:一种民族化的生活方式》,《体育文化导刊》2007年第9期。。拳种流派深受宗族思想的影响:在精神上有一个共同缅怀的先辈;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个共同尊敬的师傅。习武者为了追求武学而相聚在一起,师徒间、师兄弟间的关系胜似亲人。“一个有师徒之间通过传播武术结成的习武群体,其内部之间是十分协调的,闪烁着温情脉脉的人伦色彩”④郭玉成:《武术传播引论》,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1页。,这就是中华武术在当下的可取之处,它为社会搭建了一个连接情义的平台。

来自五湖四海的习武者们,已经跨越了地域的限制,同时也让宗族思想得到了升华,保持了中华武术自身的文化个性。于中国文化而言,武术是通过宗族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创新;于中华武术自身发展而言,它又为当下人伦世界建设提供了新的出路,这既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也是我们反思当前武术发展困境的例证。

(三)中华武术的审美享受过程提高着现代人的生活品位

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生活理念。人们想从有限的时间里挖出无尽的财富,希望在有限的生命里获得更多。中华武术的过程魅力在于它是一个没有尽头、值得付出一切努力去追求的过程。“最重要的是所追求的过程中包含不断的承受同时也是享受这一过程,从而感到幸福。这种四季如一日、长年有恒的习练不仅仅是生理的磨练,更是心理与精神的磨练与成长,每一点一滴都凝聚着对武术与人生的理解,从而使他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不断得到深化。”⑤王岗:《中华武术:一种追求过程的文化》,《体育文化导刊》2007年第4期。从容地面对生活,享受生活中的过程,这就是中华武术真正奉献给社会的。

一路拳法,时而静如泰山,时而动如脱兔,刚柔相济、快慢相间。以演练太极剑为例,有如行云流水,始终处于连绵运动中。其动作衔接紧密,劲断意不断,势断意相连,如春蚕吐丝连绵不断、环环相扣。其柔中藏刚,内有虚实、动静、开合、内外、屈伸等诸多矛盾。这些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又是相互转化的。这恰恰体现了武术的意蕴之美,展示了中国文化的整体之美。这种意境既是习练者与假想的和谐,又把武术整套动作与习练者的气质在一个充满想象的意境中展示出来。也只有在这样的境遇中才能有攻守平衡、进退自如和浑然忘我。如今,人们在享受科技经济飞速发展带来的福祉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如内心失衡、人际关系淡漠、人与自然冲突不断的事实。而武术拳法中动静合一、刚柔相济、屈伸有度、快慢相间等文化价值,正给我们提供了直指人心,提高生活品味的人生智慧。

四、中华传统武文化的现代使命

托尔斯泰在深入研究了中西方文化差异之后曾明确表示,欧洲文化崇尚武力和物质,违背了人类生活的永久法则,迟早会走向毁灭;而崇尚道德的中国文化符合人性和人类社会生活的规律,随着人类生活将要发生的重大变化,“相信在这个变化中,中国将领导东方民族扮演重要的角色”。当前,中国传统文化走向复兴这一时代重任同样需要中华武术的奉献。

在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中,中华武术从来都是处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之上。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伊始,中华武术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由于历史长河中的武术价值和功能的特殊地位,使得武术成为西方文化侵进中国后的第一张与西方火器、兵操抗衡的王牌。尽管我们在对于火器的价值认识上是采取了恭敬的信服态度,但肯定武术在战争中的价值和功用并一直在倡导的事实确实是存在的。……在倡导学校教育实践西方兵操教育的同时,武术也开始从民间走进各级各类的学校教育之中。”①王岗、田桂菊:《回归主流文化的中华武术发展战略》,《中国体育科技》2007年第5期。早在乒乓球作为杠杆叩开中美两国的外交关系之前,中国武术在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上就曾让欧洲领略了东方文化的魅力,如今,中华武术已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世界各地产生着广泛的影响。

2011年8 月,中国武术代表团在美国华盛顿、密克罗尼西亚乃至联合国大会厅的武术表演更是让世界再一次领略了武术的艺术魅力,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特命全权大使王民先生盛赞其为“历来联合国表演活动最受欢迎的一次,100分钟的节目获得了146次鼓掌”。民间艺术团体以武术为题材创作的《功夫诗·九卷》、《风中少林》等舞台剧更是在海内外一票难求,好评如潮。由此说明,中华武文化的发展除了自己本身要有自知与自信外,还要“得势”与“借力”。中国的飞速发展为武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②尹碧昌、彭鹏、郑峰:《文化政策视野下中华武术文化发展研究》,《中国体育科技》2010年第1期。,武术的海内外推广一定要紧密围绕中国文化发展的战略方针和各项活动,借助官方平台和各种文化组织平台,例如孔子学院和驻外文化交流中心,长期、全面、整体性地推介中华武术。

“饮食的‘口味’是需要培养的,文化的‘口味’同样需要培养。中国的国学也需要逐步在国内外公众中培养起自己的文化‘口味’”。③明安香:《传媒全球化与中国崛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36页。因此,建立大众的武术“口味”应该是既能“真实地还原军事格斗技术,可以体育化为散打比赛和简单易学的武术健身操,也可以表现为充满哲理和完美艺术形式的套路演练,甚至可以转化为抽象技击想象的木兰拳”,从运动的视角能找寻到健身的价值、竞技的刺激和紧张、休闲的趣味,从文化的视角能感知到艺术的盛宴、文化哲理的参悟乃至人生的诉求。这就是中华武术的口味,它也能够满足大众的口味需求。

历史是我们的底蕴,是我们走向现代的活水源头;民族是我们的家园,是我们走向世界的基点;人文精神是我们的核心,是我们面对一切竞争和挑战的心理砝码。中华武术的历史性、民族性代表了一个国家文化的符号。在民族文化重新服务于大众生活的今天,中华传统武术的宗族观、过程观、审美观等生活观念为我们确立了一个新的人生理念。继承了历史,汲取了历史的精华,保持了民族的个性,同时又为大众生活提供了新的指导,中华武术已经开辟并发展了自己的生存空间。在复兴民族文化的浪潮中,中华武术必将以其独特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也完全有信心去完成时代赋予的文化使命。

(责任编辑:佘克)

G12

A

1003-4145[2015]11-0171-04

2015-09-20

林宇,男,济宁医学院基础学院副教授。周慧,女,曲阜师范大学日照校区体育教学部副教授。

本文系2014年山东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项目编号:14CTYJ08)、2012年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计划研究课题(项目编号: J12WJ03)、2015年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项目编号:15-ZZ-TY-05)、济宁医学院2011年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 JYQ2011RM077)和济宁医学院2012年校级教育科研计划项目(项目编号:12008)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武术中华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