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昊
三维适形放疗联合替莫唑胺治疗脑转移瘤的疗效评价
张昊
目的评价三维适形放疗联合替莫唑胺治疗脑转移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0例脑转移瘤患者随机分为放化疗组和单纯放疗组, 各30例。单纯放疗组给予全脑放疗40 Gy/20 f, 局部缩野加量14~16 Gy/7~8 f。放化疗组在此基础上于放疗第1天开始口服替莫唑胺75 mg/m2, 1次/d, 共25 d。观察两组患者的有效率、中位生存期、神经系统症状缓解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放化疗组与单纯放疗组有效率分别为86.7%、63.3%(P<0.05);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2.0个月、9.1个月(P<0.05);神经系统症状缓解率分别为63.3%、53.3%(P>0.05);骨髓抑制发生率分别为16.7%、6.7%(P>0.05);胃肠道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6.7%、33.3%(P>0.05)。结论三维适形放疗联合替莫唑胺治疗脑转移瘤, 可提高疗效,不良反应小, 值得临床推广。
三维适形放疗;替莫唑胺;脑转移瘤;中位生存期;不良反应
脑是恶性肿瘤常见的转移部位, 约有30%~40%的恶性肿瘤在不同时期可能出现脑转移。临床上多出现神经系统症状, 严重影响患者生活治疗, 其自然中位生存期约为1个月[1]。有效的控制脑转移瘤可延长患者生存期, 提高生活质量, 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替莫唑胺主要用于控制脑胶质瘤, 近年来有研究将其用于脑转移瘤, 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本研究通过将放化疗综合治疗与单纯放疗相对比, 探讨脑转移瘤有效的治疗方案,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自2012年3月~2014年5月收治了60例恶性肿瘤患者, 均经头增强MRI证实为脑转移, 其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42~72岁, 中位年龄59岁。原发部位:小细胞肺癌17例, 非小细胞肺癌15例, 乳腺癌11例, 胃癌5例,结直肠癌6例, 肾癌2例, 宫颈癌4例。单发病灶18例, 多发病灶42例。神经系统症状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言语笨拙、活动障碍等。排除条件:KPS评分<60分, 既往接受过脑放疗, 预计生存期<3个月, 合并脑膜转移, 无自觉神经系统症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放化疗组和单纯放疗组, 每组30例。两组患者年龄、身体状况、性别、原发病灶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案 两组患者均接受全脑三维适形放疗。行头CT扫描定位, 层厚2.5 mm, 勾画全脑(CTV)、脑转移灶(GTV)、眼球、晶体、脑干、视神经、视交叉等危及器官。常规分割, 2 Gy/f, 5次/周, 40 Gy/20 f后复查头MRI, 对于残留病灶≤2个的患者行局部推量至54~58 Gy/27~28 f。放化疗组自放疗第1天开始口服替莫唑胺75 mg/m2, 1次/d, 共25 d。必要时给予激素、甘露醇脱水降颅压, 及止吐、护胃、护肝、升白细胞治疗。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期间观察记录患者的胃肠道反应、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每周复查血常规、肝肾功。全部放疗完成后1个月复查头增强MRI。疗效根据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RECIST)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疾病稳定(SD)、疾病进展(PD), 有效率=(CR+PR)/总例数×100%。不良反应评价根据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通用毒性评估标准分为Ⅰ、Ⅱ、Ⅲ、Ⅳ级, 不良反应=(Ⅲ级+Ⅳ级)/总例数×100%。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缓解率指头痛、肢体活动障碍好转或消失。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中位生存期比较采用Logrank法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均完成全部放疗, 患者均出现Ⅲ级、Ⅳ级骨髓抑制及胃肠道反应后, 经对症、支持治疗后可好转, 无患者因严重不良反应而中断治疗。两组患者均完成随访, 中位随访时间为13.6个月。放化疗组有效率为86.7%(CR 6例, PR 20例), 单纯放疗组有效率为63.3%(CR 5例, PR 14例),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缓解率放化疗组为63.3%(19/30), 单纯放疗组为53.3%(16/30),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位生存期放化疗组为12.0个月, 单纯放疗组为9.1个月,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16.7% VS 6.7%)及胃肠道反应(46.7% VS 33.3%), 放化疗组略高,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近年来随着恶性肿瘤发病率的逐年上升, 脑转移瘤患者也随之增多。不但缩短了患者生存时间, 也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全脑放疗是多发脑转移瘤的标准治疗, 可将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提高到4~6个月。近年来还出现了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T), 但文献报道[2]SRT与全脑放疗结合, 仍有近50%的脑转移瘤患者死于颅内肿瘤的进展。放化疗综合治疗已被证明可进一步提高肿瘤治疗效果, 尤其是同步放化疗更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替莫唑胺已经广泛应用于颅脑的恶性胶质瘤。研究表明肿瘤患者出现脑转移后, 血脑屏障已被破坏, 利于药物通过。同时替莫唑胺本身可通过血脑屏障, 有体外研究认为替莫唑胺与放射线协同作用将增加细胞毒性, 有放疗增敏的作用,而放疗可开放血脑屏障。这些都为替莫唑胺与放疗的联合提供了理论基础, 并且替莫唑胺的骨髓抑制发生率较低, <5%一般不需推迟治疗时间或减少药量。已有多个研究证实替莫唑胺与放疗联合可使患者获益。毕卓菲等[3]报道替莫唑胺联合全脑放疗可能提高脑转移瘤患者的局部控制及远期生存, 且耐受性良好。尽管替莫唑胺联合放疗的疗效获得了初步肯定, 但用药模式仍然存在争议, 本研究中采取了每日低剂量给药。放化疗组的有效率及中位生存期均优于单纯放疗组, 与前述研究结果相符。说明替莫唑胺联合化疗不但可以提高有效率, 同时可以将其转化为生存获益。研究结果显示,放化疗组有效率的提高得益于PR率的提高, CR率并没有改善, 如何提高CR率是今后需要研究的问题。有文献报道颅内单发病灶与多发病灶预后不同[4], 因此根据转移灶数目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可能是今后脑转移瘤治疗的发展方向。不良反应发生率尽管放化疗组高于单纯放疗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且没有患者因严重不良反应延误治疗, 表明其安全可行, 患者可耐受。中枢神经系统缓解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患者病灶缩小后症状并未明显改善, 考虑与神经组织长期受压坏死有关。
综上所述, 放疗同步联合替莫唑胺化疗治疗脑转移瘤的近期疗效满意, 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 提高了生活质量。随着对放疗手段、放疗剂量、给药方式、给药剂量等因素的深入研究, 脑转移瘤的治疗效果有望进一步提高。
[1] 程魏, 张兰凤, 肖娜, 等.替莫唑胺联合全脑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疗效观察.河北医药, 2013, 35(15):2307-2308.
[2] 陈秀军, 肖建平, 李祥攀, 等.立体定向放疗与全脑放疗在多发脑转移瘤治疗中的作用分析.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12, 21(1):1-5
[3] 毕卓菲, 刘宜敏, 何艳, 等.替莫唑胺联合全脑放疗治疗脑转移瘤的疗效评价.中国新药杂志, 2012, 21(4):415-418.
[4] 李颖, 房晓萌, 姜达, 等.脑转移瘤患者治疗的理想模式探讨.肿瘤学杂志, 2014, 20(11):930-935.
10.14163/j.cnki.11-5547/r.2015.25.132
2015-01-14]
122000 辽宁省朝阳市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