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在前列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2015-02-01 22:09崔逐云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14期
关键词:疾病诊断包膜前列腺癌

崔逐云

MRI在前列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崔逐云

目的分析研究磁共振成像技术(MRI)在前列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37例前列腺病变患者, 病理证实前列腺良性增生(BPH)19例, 前列腺癌(PC)18例, 由2名放射科医师研究MRI影像学表现, 观察病变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信号情况, 对比分析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结果MRI诊断BPH的特异性以及敏感性分别为83.3%、84.2%;MRI诊断PC的特异性以及敏感性分别为84.2%、83.3%。BPH的MRI表现:外周带增生2例, 显示可见低信号结节, 边界清晰, 可见有完整包膜;中央带增生为18例患者, 显示有中央带明显增大, 内信号不均匀, 外周带受压有明显变薄。PC的MRI表现:中央带1例(5.6%), 中央带与外周带分界不清晰2例(11.1%);位于外周带15例(83.3%)。周围波及:周围脏器5例(膀胱2例, 直肠3例), 侵及精囊腺7例, 侵及包膜10例, 骨转移4例, 盆腔级两侧腹股沟淋巴结转移6例。结论临床在诊断前列腺良性增生以及前列腺癌疾病时, 常规MRI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以及敏感性, 为之后的临床治疗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磁共振成像技术;前列腺;诊断

前列腺疾病为一种成年男性的常见疾病, 其中最为常见的两种疾病为前列腺增生以及前列腺癌, 且统计表明, 该疾病的发病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疾病类型不同, 治疗方法以及预后不同, 因此临床在实施治疗前, 首先应明确患者诊断疾病种类。当前临床公认的诊断方法为MRI成像技术, 具有微创, 清晰鉴别前列腺增生以及前列腺癌疾病的特点。本次研究中, 参考前列腺增生以及前列癌的病理诊断结果, 评价患者的MRI图像以及用于诊断前列腺疾病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调本院2012年3月~2014年2月收治的前列腺疾病患者, 前列腺良性增生19例, 年龄51~75岁, 平均年龄(63±4.1)岁, 前列腺癌18例, 年龄49~77岁, 平均年龄(63±4.0)岁。所选取的患者均经手术、穿刺活检病理确诊, 主诉排尿困难、血尿、直肠指诊前列腺肿大, 并触及外突、质硬的结节。

1.2 扫描前准备 患者扫描前, 常规准备, 叮嘱患者膀胱留中等尿液, 肠道无特殊准备。在患者进入扫描室前有必要再次确认身上无任何可能会对扫描结果产生影响的金属物品。取仰卧体位, 叮嘱患者在接受扫描前要保持平静正常的呼吸,身体保持不动。定位时将体位矩阵线圈放于被检者下腹前壁,并采用绑带进行固定, 减少因呼吸运动而产生的伪影, 线圈中心定位在耻骨联合上2 cm处, 确认扫描区中心后, 将检查床移动到磁体中心。

1.3 MRI检查方法 采用GE HDe 1.5T MRI进行检查, 成像序列分别为:常规下扫描盆腔轴位T1WI、T2WI, 矢状位T2WI, 矢状位脂肪抑制T2WI像。

1.4 分析研究 从本院中挑选出资历长于9年的2名MRI医生, 前提是医生并不了解患者的病情, 对上述病例MRI图像进行检查, 两人得出的结论共同进行探究分析, 观察评价主要指标包括:病变位置、数量以及信号特点、前列腺径线大小、前列腺的包膜及周边组织情况。以手术以及穿刺病理为评价标准, 统计前列腺良性增生以及前列腺癌的特异性、敏感性, 对两种疾病的MRI特异性征象进行评价分析。

2 结果

2.1 MRI诊断前列腺疾病的特异性、敏感性 经MRI诊断,前列腺良性增生的特异性以及敏感性分别为83.3%(15/18)、84.2%(16/19);MRI诊断前列腺癌的特异性以及敏感性分别为84.2%(16/19)、83.3%(15/18)。

2.2 前列腺良性增生的MRI表现 本次研究中前列腺增生19例患者, 显示前列腺体积不同程度有增加, 2例有外周带增生, 显示可见低信号结节, 边界清晰, 可见有完整包膜;中央带增生为18例患者, 显示有中央带明显增大, 内信号不均匀, 外周带受压有明显变薄。

2.3 前列腺癌的MRI表现 前列腺癌18例位于中央带1例(5.6%), 中央带与外周带分界不清晰2例(11.1%);位于外周带15例(83.3%), 其中单侧局限7例(38.9%), 双侧弥漫8例(44.4%)。侵及周围脏器5例(膀胱2例, 直肠3例), 侵及精囊腺7例, 侵及包膜10例, 骨转移4例, 盆腔及两侧腹股沟淋巴结转移6例。

3 讨论

前列腺疾病为一种男性多发疾病, 主要是指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以及前列腺炎, 其中前列腺癌以及前列腺增生比较常见。早期明确诊断前列腺疾病, 为之后临床治疗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可显著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当前大量临床研究表明, 在前列腺疾病诊断中采用磁共振成像技术, 其特异性以及敏感性良好, 可早期明确诊断前列腺疾病的具体类型,且当前该方法已被临床所广泛采用[1]。

3.1 观察正常前列腺的MRI解剖结构特点 正常的前列腺处于盆底, 结构为倒锥形, 包绕着尿道前列腺。具体可分为五个部分:尿道周围带、中央带、移行带、外周带所组成的腺体部分, 还包括纤维基质区非腺性部分。在MRI图像显示上, 移行带与中央带无较大差异, 可统称中央区, 表现为稍低信号, 而作为前列腺后外侧部分以及尖部的主要结构为外周带, 具有分泌精液的作用, 表现为对称性的高信号区[2]。

3.2 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的MRI表现、病理表现 在MRI T2WI图像显示中可以看出, 正常的中央带与外周带信号显示为正常。相关参考文献表明, 75%癌发生于外周带,因癌组织细胞排列紧密, 中间不会有腺体黏液留存, 因此显示为, 高信号正常外周带腺体的低信号病灶[3]。多于70%增生出现在移行带、中央带, 病变信号情况主要由增生组织中间质以及腺体组织比例所决定。一般出现腺体增生时, 则主要表现为高信号, 若出现间质增生, 则显示为低信号。本次研究中, 外周带前列腺癌15例术前14例诊断准确。前列腺增生则主要出现在移行带、中央带, 前列腺均匀增大, 周围脂肪组织清晰。T2WI在周围带间以及中央区可见有连续的线样极低信号, 表现为增生的前列腺假包膜结构。该假包膜结构是否完整可作为判断区别前列腺增生以及前列腺癌的重要征象。前列腺其他疾病则主要表现为外周带低信号。研究表明, 前列腺增生以及前列腺癌发生区域不同, 一般可轻易鉴别出, 在不能明确鉴别出时, 可采用MRI对包膜侵犯情况进行观察, 同时鉴别骨盆、淋巴结、膀胱、精囊腺、直肠之间的关系。采用MRI可多方位成像诊断, 可清晰明确前列腺的病变以及解剖结构, 提高诊断前列腺疾病的准确率。

[1] 杨颖, 胡建新.MRI和MRS对前列腺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河北医药, 2009, 31(8):931-932.

[2] 程悦, 季倩, 张怡, 等.磁共振动态增强定量分析对前列腺疾病的诊断价值.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14, 33(1):55-58.

[3] 马国津, 刘桂锋, 姚铭, 等.弥散加权成像在前列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10):2024-2026.

10.14163/j.cnki.11-5547/r.2015.14.044

2014-11-03]

459003 河南省济源市人民医院影像科

猜你喜欢
疾病诊断包膜前列腺癌
假包膜外切除术治疗无功能型垂体腺瘤的疗效
生化检验指标在肝硬化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肺功能检查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肥料包膜材料使用安全风险评价和控制研究
超高频超声在浅表器官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MTA1和XIAP的表达与前列腺癌转移及预后的关系
前列腺癌,这些蛛丝马迹要重视
魔芋葡甘聚糖-乙基纤维素包膜尿素的制备及其缓释性能
前列腺癌治疗与继发性糖代谢紊乱的相关性
微小RNA-424-3p和5p对人前列腺癌细胞LNCaP增殖和迁移影响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