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晓炜 黄鹏程
替牙期口外上颌前方牵引器矫治患儿的护理体会
兰晓炜 黄鹏程
目的 探讨在口腔正畸治疗中替牙期使用口外上颌前方牵引器治疗的患儿的护理措施,总结护理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70例替牙期上颌发育不足、位置后缩的前牙反合患儿, 总结护理工作的重点和护理的体会。结果 经6~12个月治疗和护理, 68例患儿均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取得了患儿和家属的肯定。结论 在正畸治疗中需要医生精湛的技艺, 患儿积极的配合和护理的人性化, 做好正畸护理工作有利于矫治治疗的顺利完成, 还可以预防相关的并发症。
口腔正畸;前方牵引矫治;护理体会
口腔正畸学是研究错合畸形的病因机制、诊断分析及其预防和治疗。大部分错合畸形是患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 由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环境因素等导致的牙齿、颌骨、颅面的畸形[1]。口外上颌前方牵引器矫治是一种活动矫治器用于治疗替牙期上颌发育不足、位置后缩的前牙反合[2]。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容貌有更多的要求, 对口腔及面型的美观也越来越重视, 用口外上颌前方牵引器对前牙反合的患儿进行正畸治疗, 不仅纠正患儿的错合畸形, 还改善患儿的面部美观, 有利于患儿的身心健康。由于佩戴口外上颌前方牵引器需要患儿的长期配合, 所以护理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十分重要。本文对70例使用口外上颌前方牵引器矫治的患儿的护理体会的总结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6月本院收治的70例替牙期上颌发育不足、位置后缩的前牙反合, 需要行上颌前方牵引矫治的患儿。其中男38例, 女32例;年龄最小6岁, 最大12岁, 平均年龄9岁。
1.2 治疗方法 口内活动式矫治器, 并配合给予口外上颌前方牵引器矫治。
1.3 护理方法
1.3.1 心理护理 由于接受治疗的患儿年龄较小, 就诊时会出现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护士应亲切, 面带微笑的接待患儿, 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安抚患儿。用口头、书面材料或电视多媒体的方法向患儿和家属普及口腔正畸的基本知识, 让患儿及家属了解检查和治疗流程, 使患儿及家属更好的配合治疗。患儿在治疗初期会出现异物感、口齿不清、疼痛等不适症状, 所以应在佩戴活动矫治器前告知患儿。出现一些不适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程度较轻, 适应一段时间后症状会减轻。可以带患儿参观一些佩戴活动矫治器的病例, 或让其他的患儿介绍经验, 提高患儿对下一步治疗的信心。由于口外前方牵引装置要佩戴6~12个月, 患儿会担忧活动矫治器会影响外貌。该年龄段的患儿心灵比较脆弱[3], 做好心理护理十分重要, 告知患儿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正畸治疗的患儿越来越多, 并且可以在课余时间佩戴, 消除患儿的顾虑。
1.3.2 正畸前的护理 摄片:安排患儿到医院放射科拍全景片和头颅侧位片, 告知拍摄X片的重要性。制取模型:在制取模型的过程中协助医生调好印膜材料, 教会患儿使用正确的呼吸方法配合医生的操作, 取膜后协助患儿漱口并擦净残留的印膜材料。拍照:协助医生拍摄患儿的口内照片和面型照片。告知患儿拍摄照片是为了能更直观的看到治疗前后的不同, 能留下完整的病例资料。
1.3.3 佩戴矫治器的护理 在佩戴的过程中应关心患儿的感受给予心理支持, 教会初戴矫治器的患儿自行摘戴矫治器。根据医师诊疗要求做好护理配合。
1.3.4 佩戴矫治器后的护理 与患儿预约好下次来复诊的时间, 并留下联系的方式。引导患儿添加医生的公众微信账号, 了解正畸知识或与主治医生联系。
1.3. 5 健康宣教 初戴矫治器后的2~3 d发音不清, 但可逐渐适应。初戴矫治器或每次复诊医生调整力度后会出现1~2 d的疼痛, 属于正常现象, 可逐渐缓解无需太过焦虑。③剧烈运动时不能戴矫治器, 进食时也应将矫治器摘下, 放在专用的容器里, 以免将矫治器压变形或丢失。患儿有时顾及形象不敢在学校佩戴, 放学后应马上佩戴, 佩戴时间应>14 h/d。④佩戴矫治器期间不可用舌头添玩矫治器, 以免损伤牙齿及矫治器。⑤出现疼痛并且不能逐渐缓解或感觉矫治器压迫到口腔黏膜时应及时复诊。⑥遵照医生的医嘱戴用矫治器, 复诊时必须将矫治器带上, 以便医生对矫治器进行调整。⑦避免将矫治器接近热源或通过加热的方式进行消毒。⑧注意口腔卫生, 由于长时间佩戴矫治器所以口腔卫生尤为重要。除了常规的晨起和睡前刷牙外, 每日三餐后也要刷牙, 把矫治器也刷干净后再戴入口中。刷牙时间为3~5 min/次, 使用正确的刷牙方法。减少零食的摄入, 避免出现牙齿的龋坏和牙周病, 如出现龋坏和牙周病不仅影响治疗的效果, 也增加了治疗的难度, 还有可能会使治疗的疗程延长。
经6~12个月的口外上颌前方牵引器矫治的治疗和护理, 68例患儿均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取得了患儿和家属的肯定。2例患儿因无法配合佩戴矫治器, 中途放弃治疗。
正畸治疗疗程较长, 并且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疼痛、不适等症状, 在整个治疗中需要患儿的配合。针对正畸治疗的特点要求护理人员不但要掌握丰富的正畸专业知识, 还要能根据不同的患儿做好人性化的护理。
综上所述, 人性化护理不仅提高了护理质量, 还使患儿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取得了患儿和家属的肯定。
[1] 包丽梅.口腔正畸护理体会.中国医药指南.2011, 9(22):152-153.
[2] 傅民魁.口腔正畸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48.
[3] 范爱洁, 候宪华, 包金娥.口腔正畸患者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7):299-300.
10.14163/j.cnki.11-5547/r.2015.36.185
2015-08-05]
350001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