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耀在伏牛深山的地质三队

2015-02-01 02:04崔世俊
资源导刊 2015年11期
关键词:栾川栾川县钼矿

◎崔世俊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着我们的帐篷。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这首《勘探队员之歌》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就回荡在豫西栾川的伏牛山深处,激励着地质队员们把火热的青春在这里熊熊燃烧,让这古老的大山由此而沸腾。

1956年4月,中南地质局秦岭区域地质测量大队(437队)在春和景明的春天成立了。他们在豫西和豫陕交界地区开展1 ∶20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很快,测量大队第四分队发现栾川南泥湖和三道庄可能隐伏着大型的钼矿床。得到这个消息,刚刚成立的河南省地质局领导喜不自禁,立即派出以盛中烈为组长的5 人普查小组,深入栾川县南泥湖开展钼矿调查工作。

上世纪50年代,从郑州到栾川,汽车只能到达嵩县。而从嵩县到栾川,只有一条简易公路,并且时常被洪水冲毁、冲断,车辆根本无法驶入。当时,一辆大卡车把盛中烈等5人从郑州送到嵩县县城后,他们唯一的办法就是从马帮中租来马匹驮着行李进山。从嵩县到栾川县城需要3天时间,从栾川县城再到南泥湖还有几十公里,而且是一条羊肠小道。就是在这样的交通条件下,盛中烈等5 人普查小组于第四天到达目的地——南泥湖。

南泥湖平均海拔1400米以上。这里群山环抱,峰峦叠嶂,最低气温达零下17℃,进入秋季时,早上一片氲氤,入冬后就冰天雪地。这里一不通电,二不通路,三没有通信设施,几乎与外界隔断,搬运东西乃至生活服务物资都全靠肩扛背挑。在这极其艰苦的条件下,5名地质队员不辞劳苦,无怨无悔。没有机械,他们挖槽、打眼、打浅井全用人工,运矿渣用的是竹子编的箩筐;没有煤炭,他们就地取材,用木材煮饭、取暖;冬天,这里没有蔬菜,只能用土豆做菜肴。他们带着地质工作的四件宝:地图、铁锤、放大镜、罗盘,吃百家饭、睡百家床,披荆斩棘,风餐露宿。就这样,经过他们几个月的艰苦工作,南泥湖的地质普查工作有了新的突破。

1957年11月,随着南泥湖地质普查工作捷报频传,以盛中烈为组长的5 人普查小组增加到22 人。由此,一个22人组成的栾川地质队便在这层峦叠嶂的古老大地上插上了红旗。

1958年初,由栾川地质队提交的《栾川县南泥湖多金属矿区报告》《栾川县南泥湖多金属矿区地质专报》出现在河南省地质局领导的面前。

南泥湖矿区喜报频传,河南省地质局从各地调集大批技术人员充实栾川地质队伍,还专门调拨了H-22 单缸柴油机装备的苏式KAM-500 型钻机一台,支持进一步对南泥湖钼矿进行更深入的勘查。然而,钻机怎么运到山里来?“众人拾柴火焰高”,他们在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帮助下,拆开大件设备,用人抬、肩挑、牛车拉、骡子驮的办法,想方设法,硬是把上千吨笨重的生产设备和生活物资运到了矿区。1958年8月,机长郭嘉祥带着他的队伍,让第一台钻机矗立在南泥湖的大山上。隆隆作响的钻机,打破了大山的寂静,唤醒着沉睡千百年的大山。

1959年2月,按捺不住内心激动的报春花开在南泥湖的山山岭岭,在一个春寒料峭的日子,栾川地质队更换了一个全新名称——豫○一队。

豫○一队在伏牛山深处不断焕发着青春。在钻进工艺上,他们对硬质合金钻进和铁砂钻进技术进行研究,大胆推出钻进方法,逐步推行了铁砂钢粒混合钻进和钢粒钻进;在护孔技术上,推行了泥浆护孔,有效防治了复杂岩层钻孔坍塌和漏水;在平巷掘进中,自行设计研制出了木制脚踏打眼机、木制鼓风机、木制装渣机,极大提高了掘进速度。1959年9月的一天,地质部在南泥湖矿区召开南方八省地质系统山地会议,苏联专家菲利波夫在会上专题发言时,对豫○一队的革新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

当时的地质队员们背井离乡,他们中有的是刚出校门步入社会的热血青年,有的是刚完婚不久的丈夫,有的是坚强慈爱的父亲,他们在这山浪峰涛中难以与父母欢乐相聚,与妻子相濡以沫,对儿女倾注父爱,而是在这崇山峻岭中荆棘载途,掘金探宝。饿了,啃几口馒头;渴了,喝几口山泉水。为了跟踪一条条矿脉,他们披荆斩棘,凌霜傲雪,不断辗转于上房沟、骆驼山、三道庄、大南沟、鱼库沟等矿区。到1959年底,陆续开动钻机19台,完成钻探18400米,掘进浅井3540米,斜井140米,槽探32480立方米,探井390米;完成了南泥湖附近区域1 ∶5万地质测量、三道庄矿区钨钼矿石的可选实验,开始了上房沟钼矿勘探等工作,初步探明栾川蕴藏的钼资源储量不仅居全国首位,而且也名列世界前茅,并且还伴生有大量的钨、铼、铁等金属和非金属这一重大成果。

然而,由于1960年国民经济出现暂时困难,加上后来的“文化大革命”,栾川钼矿的勘探工作放慢了脚步。直到1971年2月,由于栾川勘探工作的需要,豫○一队又换了一个崭新名字——河南省地质三队。

1979年初,改革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也荡漾着八百里伏牛山腹地栾川县。河南省地质局抽调河南省地质三队、信阳地质十队、许昌地质九队共1200多人组成的勘探队伍,浩浩荡荡地挺进南泥湖、三道庄,开动金刚石小口径钻机15台,展开了勘探大会战,使三道庄钼矿储量增加到几十万吨。1980年4月,由于地质三队立下了不世之功,地质矿产部部长孙大光亲自签发嘉奖令,授予河南省地质三队“功勋地质队”荣誉称号。

从1980年8月到1985年10月,河南省第一调查队(前身为河南省地质三队)先后提交了南泥湖、三道庄、上房沟等3个矿区的详细勘探报告。到1988年,他们已在南泥湖矿区3.13平方公里范围内探明钼金属储量66.08万吨,在三道庄矿区1.5平方公里范围内探明钼金属67.25万吨,在上房沟1.8平方公里范围内探明钼金属储量72.56万吨。三个矿区共探明钼金属储量206万吨。

栾川钼资源居世界第三、亚洲第一,震惊了年轻的共和国,也震惊着整个世界。苏联专家慕名而来,法国专家也闻风而至。从此,古老的大山激荡起矿业经济大发展的浪潮,一个个以钼钨为原料的企业矗立在千沟万壑之间。到2014年底,栾川钼采选企业发展到67 家,采矿规模达12万吨,日选矿规模147550吨,年产钼精粉10326吨,实现了南泥湖、三道庄、上房沟三大钼矿的露天开采。昔日贫穷落后的栾川,依托钼资源的开发变富了、变美了、腾飞了!2006年,栾川县被加冕为“中国钼都”。

吃水不忘挖井人。“中国钼都”是当年地质队员们用血汗凝成的一座丰碑,他们是“中国钼都”的奠基人。栾川的山山水水,栾川的一草一木,栾川34万人民心中将永远记着一个名字——河南省地质三队。

猜你喜欢
栾川栾川县钼矿
专利名称:一种钼矿和钨矿的联合冶炼工艺
浅析涞源县大黄峪钼矿成矿远景
河南省栾川县深部探明超大型钼多金属矿
栾川县
不要问我为什么
全球十大钼矿
基于波形特征的露天钼矿微震事件的识别分析——以卓资山钼矿为例
王鑫:美一方环境 惠一方百姓
“栾川人”中原地区远古人类的一次重要发现
豫西名吃 栾川养生“豆腐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