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闫珊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建筑学院 河南新郑 451100
高校建筑学创新型人才培养
文/闫珊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建筑学院 河南新郑 451100
高校建筑人才的培养应立足在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实践,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宽广的知识面、具有创新思维的工程技术人才。本文对高校建筑学创新人才的培养进行了探讨。
创新型人才;建筑学;实践
1、创新原理与设计竞赛、科技学术活动
创新是建筑设计的生命,而设计竞赛是建筑创新的催化剂,是建筑设计潮流和建筑教育趋势的先声,作为培养建筑学学生创新能力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不可忽视。东南大学黎志涛先生曾经基于创造力开发的陌生原理、进攻原理和开放原理等从理论角度分析了设计竞赛在建筑学创造教育中的重要影响,这几个原理也同样适用于大学生科技、学术活动。
2、其他院校创新政策、机制和具体作法等实证经验
学校层面上,浙江大学等高校都尝试以学科竞赛为突破口,培养技术创新型人才。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健全运行机制,建设指导队伍,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等,多方面搭建平台,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专业层面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高校建筑学专业纷纷探索体验式开放性建筑设计教学改革,尝试在竞赛内容、时间大致与课程匹配的前提下,在建筑学高年级阶段将建筑设计课程结合国际、国内的各种设计竞赛进行,加强师生互动,突出概念设计。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创新活力,培养学生don能力,在各种国际国内竞赛中均取得了一些成果(孔宇航 2005、徐德龙2007、龚建 2007、胡雪松 2010、龙灏 2011、高巍 2011、袁烽2013、刘春梅 2014 等)。
基于蓬勃发展的建筑市场,建筑教育在20世纪 90 年代进入了空前发展时期。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末全国设置建筑学专业的院校共计120 所,截至2011 年 5 月,共有 45 所院校通过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评估。自 1992 年我国开始实行建筑学专业教学评估制度,高等建筑教育在专业评估标准的要求下,积极规范培养计划,合理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尽力寻求新的突破,创设具有开放性和流动性的学术环境,激发建筑学专业活力; “产、学、研” 结合日趋紧密,并结合区域性城市建设特点,丰富了地方建筑学教育的层次和结构,提升了建筑学专业竞争力,推动了建筑业的转型升级。
但是很多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成立时间短,专业特色还不够突出,专业培养模式有欠成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 创新意识欠缺。很多高校建筑学教育教学的培养定位还停留在建筑工作者或绘图员层面上,而非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建筑人才。(2) 课程体系老化。建筑专业课程体系与学生培养目标偏离,课程之间缺少联系且结构松散,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太远,严重束缚了高等建筑学教育的活力。(3)校外实践力度不够。学生到企业实习流于形式,只重视建筑表现形式,相关知识的运用及综合驾驭能力欠缺。(4) 教学模式单一。建筑学教育教学方法缺乏特色,学生多数处在被动状态,缺乏调研、分析、思考,领会问题肤浅,遏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散。(5) 考核评价方法陈旧。所用的考试方法仍然是以闭卷笔试为主,忽视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评图依然是教师“一支笔” 。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来说,评估方式的单一性、评估对象的被动性、评估内容的简单性、评估结果的随意性,其弊端日渐显露。
1、教学模式与管理模式创新。
由于建筑学涉及范围广、个性化培养需求大,因此更适合小班式教学。改变大多数高校的教学、行政独立分设的管理方式,将教学和行政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将学生分为 3 ~ 5 人的小组,实行导师责任制,按教学进度对小组的责任导师进行轮换。一方面,可以改变圈养的培养方式,有利于因材施教;另一方面,避免教师授课任务化的现象,适时的轮换还可以使学生得到更多的教师指导。
2、实际项目和多维评价模式
通过与校外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聘请景观设计、结构设计、工业设计等各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并提供实际的项目设计演练,从建筑项目实地调研到现实问题设计均完全模拟实战。对实施的考核打破原有封闭、单一的导师评价制度,由导师、校外专家等共同进行结果评价,并采用开放式讨论方式,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给出多维评价结果,有利于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提高。
3、创新思维培育是建筑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首要条件
首先要帮助学生构建多元的知识结构,使学生逐渐具备知识的自我更新能力,促进学生构建坚实的建筑学理论基础、实践经验和人文意识。其次要使学生思维处于开放的活跃状态,突破思维障碍,不囿于既有理论和固定模式,不盲从,能多角度换位思考,勇于求异,敢于超越,关注新兴科技并加以利用。再次要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及养成,如诚信,坚毅,专注,严谨,富有挑战精神,具有求知欲、风险防范意识、科学的批评质疑精神以及奉献社会的良好志愿等。非智力因素可以促使学生创新思维更好地发挥和运用,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
结束语
当前,拥有创新能力、具有良好综合素养的高层次建筑设计人才和建设管理人才已成为用人单位的需求热点。只有避免建筑设计企业花费人力、物力、时力进行 “二次培养” ,才能形成高校建筑学专业 “进口旺、出口畅” 的人才培养局面。高等教育建筑学专业需要不断地努力探索,为推动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有所创造、有所作为的建筑设计创新型人才
[1]张炜.高校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0:58-59.
[2]王晓辉.一流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3]张兰.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
[4]陈福喜.浙江省地方普通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现路径研究[D].吉林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