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家媒体报道草莓检测出含有百菌清和乙草胺两种农药。前者含量符合国家标准,后者在国家的草莓残留物标准中并无登记,但相比欧盟标准,有的草莓超标6倍。专家介绍,美国已把乙草胺列为B2类致癌物,如长期食用乙草胺残留的食物,可能会导致乙草胺的代谢物中毒,有致癌性。
新的食品安全法已于近日表决通过,其中明确规定禁止将剧毒、高毒农药用于蔬菜、瓜果、茶叶和中草药材等国家规定的农作物。此外,国家还将对农药的使用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加快淘汰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动替代产品的研发和应用,鼓励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这样的新规令人欣慰,但也不能让我们完全放心,这是因为“明确规定”和“规定落实”之间的距离实在不小。早在2011年起,农业部就要求“高毒农药经营单位核定规范化、购买农药实名化、流向记录信息化、定点管理动态化,做到“高毒农药100%信息可查询、100%流向可跟踪、100%质量有保证”。
可事实是,购买高毒农药依然不是什么难事。在利益驱动下,种植户会选择毒害强但防虫效果好的农药,超市等经营者会选择收购价低看上去卖相好的产品。在消费者健康受损的过程中,既有责任的缺失,也有监管的漏洞。
要确保毒农药不会残害我们的健康,首先需要加强农药市场的管理力度。既然早就要求农药经营单位的“规范化”管理,那么执行的情况就要有下文。对此,不妨建立一个“黑名单”制度,对于擅自销售违规农药的经营者,该取缔的应依法取缔,并且将其纳入黑名单当中,在一定年限内禁止其进入与食品安全相关的行业。
虽然种植行业的“小散”监管起来并不容易,但是销售渠道的核查要形成制度。超市、农贸市场要有农药残留的检查程序,相关部门也要扩大抽检范围,增加抽检频率,让经营者无法心存侥幸。
更重要的是,政府部门不妨建立一些公益的检测机构——就像是消费者买了东西怀疑缺斤短两时,可以用“公平秤”自行检验。买到可疑农副产品时,也可以委托公益性质的第三方机构进行免费的检测。一旦发现问题,购物小票和检测报告,就可以成为索赔的依据。
早在此前,就有“激素草莓”的问题被曝光,如今,草莓种植又被曝出普遍使用违禁农药的消息。这样的节奏在毁掉消费者健康的同时,也是在毁掉大家对这种食品的信任。以三鹿为鉴,我们也想奉劝种植户们不要砸掉自己的饭碗。
(来源:法制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