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农资》记者徐骞
近日,网络中对于“毒草莓”的讨论甚嚣尘上,从“台州草莓农药残留超标”的消息到“草莓毒死蜂群”的传闻,食品安全作为舆论关注的重点话题,再次牵动了国人脆弱的神经。众说纷纭中,有人将“用药方式有误”与“用药过于泛滥”划上等号。“草莓君”受伤的背后是农资行业的形象再度蒙尘。可见,在农资行业助力中国粮食实现“十一连增”之后,社会对农资产品仍存误解。
农产品安全危机中,农资行业无奈“躺枪”已非首次。“毒姜”、“镉稻”事件后,农产品安全动摇了大众的信心。即便各方专家背书辟谣,总有人笃信化肥、农药是破坏农业生态的首恶。早市夜市,中国大妈、公知精英呼唤绿色农业的言论不绝于耳。不经意间,农资变身“大众公敌”。
在确保端牢13亿人饭碗的大前提下,避开农资谈农业是一个伪命题。首先,“无化肥、无农药、无残留”的绿色农产品产量低下,无法满足国人的饮食需求,同时平民百姓也没有与之相应的消费能力。其次,伪劣农资产品不能代表行业主流。制假、售假的“伪农资”多是行业边缘的投机者,往往于市场的夹缝中蝇营狗苟、黑衣夜行。核心一点,使用肥药不等于农业污染。随着国内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新型农资投入品研发成果喜人,基层农技、植保服务水平提升,科学施肥、用药能力显著提高。国内农业生态并非每况愈下,而是逐年改善。
推进农业现代化,生态环境保护处在突出位置,“新农村建设需要留得住绿水青山,记得住乡愁。”农资行业前进的车轮与大农业的发展并行不悖。农资人心中亦有山水与乡愁,农资人心中的山水乡愁与众不同。
农资人的山,是金山。氮磷钾、煤气油,从西南大山到东北平原,从青海盐湖到胶东半岛,千锤万凿,烈火焚烧,每一粒化肥都信心满满。农资人的水,是肥水。从大水漫灌到自流沟渠,从喷灌滴灌到水肥一体,水用得越来越少,果蔬“质”、“量”越来越高。有耕地的地方,就有农资人的乡愁。春风化雨,茶山上传来哼唱;稻浪翻腾,测产田一声喝彩;天高云淡,收割机轰鸣正响;冬日融融,庄稼人笑声满仓。
粮食安全与环境友好是“双重约束”也是双重要求。“生态、环保、绿色、安全”的旗帜下,是中国农资人的奔跑,步步艰辛却势不可挡。微生物肥、缓控释肥、螯合肥、控失肥、腐植酸,肥料研发提速是农业现代化的内燃动力。水基化、颗粒化、缓释化制剂全面升级,生物科技与现代工业的融合带来生态文明的曙光。微信平台、企业官网,渠道在更新,服务在深入,专家智库对接种田大户,答疑解惑,不辞辛劳。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惠而不费。”回顾2014,“中国土壤生态用肥论坛”、“中国国际水溶性肥料高层论坛”、“中国农场主大会”、“土地流转与新型肥料发展高峰论坛”……农资媒体搭建的舞台上,农资力量华丽绽放,令人击节赞赏。央系、鲁系、皖系、晋系、鄂系、滇系、黔系……各路肥企异军突起,各展其技;拜耳、巴斯夫、杜邦、住友……国际大腕亮剑国内农药市场,难分伯仲;中国一拖、福田雷沃、奇瑞重工、中农博远……国内农机扬弃传统,一争雄长。
一条绿色农业的长路伸向田野的边上,这里的农资人满怀时代憧憬,更惦念着自己的山水与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