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忘却的记忆——见证“75·8”特大洪灾

2015-01-31 20:08刘风明
资源导刊 2015年8期
关键词:洪水群众

◎刘风明

难以忘却的记忆——见证“75·8”特大洪灾

◎刘风明

1975年8月的那场1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使国家和人民财产遭遇了历史以来破坏性最强的一次洪水灾害,同时,也造成了京广铁路多处中断,据悉:许昌、漯河、驻马店等地区受灾。凡经历过那一幕幕惊心动魄,死里逃生的人们,回想起当年的那段情景,依然感叹不已。然而,历史终归是历史。那年,我亲眼见证了那场洪水发生的情景,至今想起仍然心有余悸,仿佛那一幕就发生在昨天……

我家住在临颍县三家店公社三家店村东南角(原属许昌地区),紧邻乌江沟。那年16岁的我初中刚刚毕业。1975年8月1日至3日,中阵雨陆陆续续下个不停,我村部分地段已形成积水。只要雨一停,辛勤的农民又忙着下地干活,有的排地里的积水,有的扶倒伏的玉米,也有的掰烟叶、筑堤坝,忙得不亦乐乎。干完活后,再到河里抓个鱼,洗个澡,好不惬意。但他们哪里知道一场空前的灾难已经悄悄向他们逼近。

8月4日至8日,连降暴雨。只听雷声滚滚,在半天空中打转。天,像蒙上了一层黑布,暴雨倾盆而下,犹如翻江倒海,天地间灰蒙蒙一片,几步之外看不见人影,说话听不到声音。我们这个小小村庄处在一片汪洋之中。家家户户除不懂事的小孩外,几乎没人合眼。村里的壮劳力、基干民兵都被抽了出来,组成突击队,一方面加固河堤,一方面拉来机器、水泵,在村口几处低洼处昼夜排水。只见河堤上灯火通明,机器轰鸣,人头攒动,他们已在这里固守了两天两夜。

5日凌晨,河水暴涨、倒流(从东往西)。刚开完紧急电话会议的大队党支部书记跑来了,他气喘吁吁,给各生产队长下了死命令:“上级指示,由于连降特大暴雨,水位上涨,群众生命和财产受到严重威胁,要求全村群众紧急撤离、转移,投亲靠友。”为确保群众生命和财产不受或少受损失,各生产队迅速行动,组织党员干部、基干民兵转移疏散群众,搬运粮食。华严寺学校、高宗寨村是附近地势较高的地方,也是避难群众聚集最多的场所。据知情人士讲,当时这两个地方聚集的群众数不胜数,人山人海,无法下脚,连树上都住上了人。

为躲避洪水,我和妈妈、姐姐也忙活起来,收拾必备的逃难生活用品。当时父亲、哥哥由于忙着转移其他群众顾不上我们。天蒙蒙亮时,我们拉着满满一架子车的东西已开始往县城方向出发。刚走到村庄西头,一条长50多米,齐腰深的水面将我们拦住。好在有好心人帮忙,将东西卸下,再一趟一趟地帮我们把东西运出了这段险要地段。妈妈拉着架子车,弟弟、侄女坐在车上,我和姐姐、嫂嫂在后面推着车子,一路小跑向县城方向奔去。

在路上,我们遇到了很多难民,他们拿着东西,扶老携幼,像潮水一般。也看到了多辆部队汽车,拉着解放军战士,从西往东,开往老家的方向前去救灾。由于路窄,车多人多,整个一条道挤得水泄不通。那嘈杂声、哭喊声、喧闹声汇聚整条公路,响彻云霄。走到瓦店公社时,就听到逃难的人群中有人说,驻马店大坝决口了,淹死了多少多少人。高宗寨陷下去了,华严寺下沉了……听到这些消息,我们不寒而栗,如五雷轰顶,路上行人也惶惶不安。临近中午,我们终于来到了县城。“到哪儿落脚呢?”我问妈妈。妈妈说:“还是到你父亲的单位县公安局先避一避吧。”我们鼓足勇气来到了公安局,公安局的工作人员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将我们安顿下来,送来了可口的饭菜。吃过午饭,按照妈妈的吩咐,我独自一人又往回赶,目的是接接爷爷奶奶。因几天前我已提前把爷爷奶奶送到了两个姑姑家里,她们那里地势比我村要高。我送爷爷到姑姑家时爷爷就是不肯走,他说他活了一辈子也没听说过咱村会发洪水,村庄被淹过。经过我和家人好言相劝,爷爷才不情愿地提前离开,到姑姑家躲避。想着想着,我忘记了疲劳,加快了脚步。当我马不停蹄地赶回瓦店公社沟王村西头时,顿时傻了眼。前面一片汪洋,唯一的一条公路也中断了,只有冲锋舟在水中川流不息,运送着被围困的群众。沟王村离我家七八公里,离姑姑家也还有很远的路程,怎么办呢?正当我犹豫不决的时候,一位在这里执勤的民兵告诉我:“前面多个村庄被淹,大部分群众已经疏散转移,投亲靠友,你想回去找人,那是大海捞针。再说,你年纪又小,水又那么深,我看你连自己也顾不住,非常危险,你还是回去吧!”面对劝说和眼前的情景,我只好无功而返。回到驻地,天色已晚。看着两眼通红,双脚又磨出血泡的我,妈妈流下了心疼的泪水。

8月8日,是洪水肆虐最猖狂的时候,由于上游多处大中型水库溃坝,我村以及附近多个村庄被洪水淹没,变成了一个个孤岛。风雨中房子倒塌时,只听轰隆一声,一股白烟冲上云霄,惨不忍睹。没倒塌的房子成了有幸存活的鸡、鸭、狗、猪等家畜的避难所。洪水期间,我的一位大伯由于性格倔强,硬是不肯转移,始终没有离开他家半步。为了躲避洪水,他在家里四棵桐树上搭起了简易的窝棚,吃住在上面,与洪水抗争了六天六夜,直至洪水退去。

一周过后,洪水慢慢退去,我和母亲提前回到了村里。看到房屋倒塌,庄稼被淹,惨不忍睹的样子,我们号啕大哭。

一天上午,我和哥哥正在倒塌的屋下扒被压在地下的粮食和家具,突然听到头顶上空直升机在轰鸣盘旋,好奇的我不由自主地脱掉身上的衣服,在空中狂甩,并大声吆喝。没想到两分钟不到,直升机就降落在我村第五生产队打谷场里的一片干地里。见直升机落下,一群群村民跑了过来,把直升机围得水泄不通。直升机门打开了,只见一包一包的食品往地下投放,围观的群众蜂拥而上,开始抢投下的食品。当时我也抢了一小袋,足足有20多斤。投下的食品中有烙馍、饼干等。袋子里还加有纸条,有的标有“大寨”名字,有的标有“大庆”名字,也有的还写有“为灾区祈祷”的字样。这一袋袋食品,它饱含着全国各地人民群众的一片真情和爱心啊!这是洪水过后的第一次空投。随后,公社专门选择了我村西头为物资投放地点,并组织专人指挥,统一发放,使灾民暂时度过了饥荒。

洪水是对每一名党员干部的最好考验和检验。这次洪灾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优秀党员和英雄人物,数不胜数。比如“一身凌云志,豪气贯长虹”的原三家店邮电所所长贾孟岩。贾孟岩为了保证三家店公社整个通信线路的畅通,带领全所同志,不顾个人安危,与洪水搏斗五天五夜。三家店公社发出向贾孟岩同志学习的号召。记得我当时还写了一篇作文,专门歌颂贾孟岩的英雄事迹。洪水发生后,有很多党员干部、基干民兵冲在救灾一线,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几天几夜连续奋战,全力以赴抢险救灾,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体现了共产党员的本色和人民政府履行职责的忠诚。他们的英勇形象和事迹,始终使我记忆犹新、终身难忘。

为了安慰灾民,尽快恢复灾后重建,上级派来了工作队,下发了专款,并在通往县城的公路沿线专门设立了灾民免费供餐点,只要是灾区群众,都可以吃上免费饭菜。在公路两旁到处都能看见“灾区人民志气高,泰山压顶不弯腰”的标语口号。在上级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帮助以及当地群众的不懈努力下,受灾群众迅速投入了重建家园、恢复生产的战斗中,使损失减到最小,灾区人民顺利渡过了大灾难关。

据《临颍县志》记载:7月底到8月上旬,全县遭受了一次历史上罕见的水灾。特别是8月6日至8日,暴雨比较集中,累计降雨量达435毫米,结果河道决口10多处,严重地区积水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80%。许多村庄进水或被水包围。8月9日,沙河、颍河决口,洪水倒灌,使三家店、瓦店等公社部分或全部被水吞噬。全县46万亩秋作物遭受水淹(其中绝收26万亩),倒塌房屋约35000间,粮食损坏1800多万公斤,烟叶损失800多万公斤,农机具损坏3000余部,国家财产损失500余万元。遭灾后,毛主席、党中央对灾区人民极为关怀,发来了慰问电,派来了慰问团,空投食品约40000公斤。全县在县委领导下抢救出被水围困群众5万多人,牲口4000多头,粮食190多万公斤,安置本县和外县灾民19万人;并堵河道险口33处,加固堤防23000多米,开挖排水沟450多条,排水救苗26万亩,涌现出了许多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的英雄人物。灾后每家抢种了3分晚秋作物,2分菜,达到了人有庵,畜有棚。有关部门进行了防疫工作,发放了一批救济粮、款、物资。

(作者单位:临颍县国土资源局)

地质人

◎张步青

揣着寂寞

驾风赶路

追着一粒浮尘

从一个褶曲,走向另一个褶曲

动辄,就是亿万年的路程

当我走进断裂时

思维在滴血

罗盘解救不了我

GPS也显得无奈

我只能在一个个期望中

完成超越

地宫的大门外

我割舍不了那份专注也忘不了燕山期的龃龉

孤独地一次又一次徘徊

只愿我的爱不再受伤

我怕三叶虫和恐龙蛋认出我来

因为我透支过太多夕阳

即便把所有的思念都赔上

也不知那沾满汗渍的报告

能否抚慰那一次又一次的疼痛

(作者系河南省地矿局第一地质环境调查院退休高级工程师 、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会员、 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猜你喜欢
洪水群众
暴雨洪水来袭,记住以下几点,有可能救命!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洪水时遇到电线低垂或折断该怎么办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又见洪水(外二首)
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该做的和不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