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忠
抓住特质,教课外散文
—— —以《家有斑鸠》教学为例
周文忠
在不少地区的公开课或竞赛课中,教师经常会遇到要求“裸教”的挑战。所谓“裸教”,是指在没有任何参考资料的情况下进行备课教学。长期以来,不少教师都在充当教参“搬运工”的角色,逐渐丧失了语文教师最为宝贵的对文章的解读力,弱化了对语言的感受力。其实,“裸教”对提升教师的施教能力有很大帮助。
《家有斑鸠》是一篇课外散文,作者是著名作家陈忠实。备课时,无任何参考资料可查,笔者也上“百度”搜索过,一无所获。那么,课外散文如何“裸教”呢?
“这一篇”散文的特质,是指这一篇散文所特有的、其它散文没有或不够突出的地方。特级教师蔡明说:“教师对文本解读有几分发现,你的课堂就有几分精彩。”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学过程实际上也是发现文本、挖掘文本的过程,发现文本中有价值、有意义的元素:知识的、结构的、情感的、写法的、思想的、审美的、灵魂的、人生观的……
如何发现“这一篇”散文的特质?实践证明:同类文体比较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譬如,散文《家有斑鸠》,记叙了家乡斑鸠从普遍存在到逐渐消亡的过程,表现了作者渴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与此文主题相似的,是教材中的课文《都市精灵》。这两篇散文,
都表现了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主题,但《家有斑鸠》亦有不同之处,具体表现在:
①文章语言朴实、自然。
②以“我”对家乡斑鸠的情感变化为线索。
③文章多处抒情。
④“任何”“再也”等词语准确,富有张力。
⑤第 4节插叙在异国他乡看到人与鸟和谐相处的情景。
⑥文章结尾有空白点。
通过比较,发现“这一篇”的特质,才能教出属于“这一篇”的精彩。
1.品味“这一篇”的语言
散文的语言,或华美清新,或自然朴素,或淡而有味,或朴实简洁。“这一篇”的语言,是指这篇散文特有的语言。优秀的散文,无不追求精准的言语表达,那些个性化语言所表现的是丰富甚至复杂,细腻甚至细微的感官所触、心绪所至。具体到“这一篇”的散文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这一篇”散文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意味和作者的情感。《家有斑鸠》语言朴实,很多词语都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这些词语进行仔细的揣摩、品味。
(屏显)
下列括号中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①这种普遍的毫不起眼的鸟儿的绝踪,没有引起(任何)村人的注意。
生:“任何”不能去掉,表示人多。
师: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吗?
(生沉默)
师:任何人都没注意到,表面上是一种现象,实际上是什么方面出了问题?
生:思想。
师:思想出了什么问题?
生:对鸟类保护的意识比较低。
师:“低”能否换一个词语啊?
生:淡薄。
师:说得太好了!
生:“任何”表现出作者的难过。
生:“任何” 表现出作者的惋惜。
一般地说,散文越是写得朴素简洁,没有人工雕刻斧凿的痕迹,也越能显示出精湛的艺术造诣。教学时,我通过能否去掉词语的方法,让学生对“任何”一词进行咀嚼、品味,体会作者难过、惋惜的情感。
2.体会“这一篇”的情感
散文是抒发作者对生活个性化感悟的文体。“这一篇”的情感,是指作者在“这一篇”散文里最想抒发的情感。散文教学,要让学生通过文章所写的人、事、景、物,触摸作者的心灵,体会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家有斑鸠》以“我”对斑鸠的情感变化贯穿全文。教学时,我紧扣作者的情感变化,引领学生体会了“这一篇”的情感。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1-3 节、11-12 节,从这些语段中找出交代“我”情感的语句。
(生默读)
生1:一个始料不及的美妙的早晨。
生 2:我的心里一动,它终于有胆子到院子落脚啄食。
生3:它还不完全是我家的斑鸠。
师:见到斑鸠的早晨,作者为什么称这是“一个始料不及的美妙的早晨”?
生 4:“始料不及”是因为我以为看不到斑鸠,重返家乡后听到叫声。
生5:“美妙”是因为看到雄斑鸠向雌斑鸠求爱。
师:嗯,求爱是非常美妙的。
师:这时候,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6:喜悦。
师:老师觉得“喜悦”还不够?
生6:惊喜。
师:太好了!门一开,哇塞!十几年没看到斑鸠,现在终于看到了。
著名教授刘锡庆说:“散文,姓散(散行成体)名文(文学)字‘自我’。”散文表达的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悟,是作者真情的流淌,真我的表露。文中作者对斑鸠的情感较为复杂:小时候不喜欢→长大后绝望→回乡又见到斑鸠的惊喜→失望→重新燃起希望→期待。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找出交代“我”情感的语句,然后再引导学生咀嚼、品味其中蕴涵的情感,由表及里,逐层深入。
3.读出“这一篇”的情境
余映潮老师说:“没有朗读的语文课只是课,不是美的语文课。语文课,老师必须与学生一起美美地听,美美地读。”教学时,教师要根据“这一篇”散文的特质,设计契合“这一篇“特点的朗读形式,把学生带进文本情境中,深刻体验文章丰富的内涵。教学《家有斑鸠》一文时,我采用了替换词语朗读法,读出了“这一篇”的情境。
师: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请大家将 11-12节中的“它们”“两只斑鸠”换成“我们”。
(屏显)
请大家把11-12节中的 “它们”“两只斑鸠” 换成“我们”。
(学生动笔改)
师:老师想和斑鸠进行对话,怎么对话呢?老师读“我”,学生读“斑鸠”,大家稍微酝酿一下情感。
师:我便轻手开门。
生:哗啦一声我们就从屋脊或围墙上起飞了,往高高的村树上去了。
师:我往小院里撒抛米谷。一天又一天。直到某一日,我开门出来。
生:我们突然从院中飞起,落在房檐上,还探头探脑,瞅着院中尚未吃完的谷米。
师:我的心里一动。
生:我终于有胆子到院内落脚啄食了,这是一次突破性的进展。
师:然而有我在场的时候。
生:我们绝不飞落到院里来啄食。
师:无论我抛洒的米谷多么富于诱惑。这一刻,我就清醒地意识到,它还不完全是我家的斑鸠。
《家有斑鸠》语言优美,感情真挚,适合朗读。教学时,我让学生把文中的“它们”“两只斑鸠”换成“我们”,然后进行分角色朗读。原本很客观的叙述,经我这么一改变,激活了文本内容,创设了一个美好的情境,好像是作者跟斑鸠进行着心贴心的交流,学生在朗读中深入理解了文本。
4.填补“这一篇”的空白
所谓空白,是指在文章中,对某些内容故意不写或写得很略,在叙述描写上留有余地的地方。这些“空白”,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和思考的余地。教学时,如能抓住散文的空白点,让学生借助文中写到的内容,来推测构想没有写到的内容,把“空白”补充出来,有助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师:米谷一天又一天的抛洒,然而有我在场的时候,斑鸠为什么不下来啄食呢?斑鸠会怎么想?我心里会怎么想?请同学们在纸上写一段话,可以写斑鸠的想法,也可以写我的想法。
(屏显)
然而有我在场的时候,他们绝不飞落到院里来啄食,无论我抛洒的米谷多么富于诱惑。
斑鸠想:……
这一刻,我就清醒地意识到,它还不完全是我家的斑鸠。
我心里想:……
(学生思考,动笔写)
生 1:我写的是斑鸠。这一定是人类设下的陷阱,可是这些米谷这么诱人,我多么想下去吃啊!可是我究竟该不该相信人类呢?
生 2:我写的是我。斑鸠为什么不到院子里来啄食呢?它一定是不信任我,唉,人类伤害它们太深了。
师:展现了斑鸠内心的矛盾。
生 3:我也写的是我。斑鸠不下来啄食,是把我当外人呢。这也不奇怪,以前人类残害无辜,罪孽啊!
生 4:我写的是斑鸠。那个人无缘无故在院子里抛洒那么多的米谷,肯定想图谋不轨。但他看上去不像坏人啊,嗯,人不可貌相,我可要提防点。
师:嗯,有思想的斑鸠。(生笑)
教学时,我抓住文章的空白点,让学生展开想象,写我所想、斑鸠所思,课堂精彩纷呈。从学生所写的内容看,他们已经深入了文本。
“裸教”,最能锻炼教师。教学时,只有发现“这一篇”的特质,教出“这一篇”的特质,“裸教”课堂才能呈现出不一样的精彩。
[作者通联:江苏张家港市合兴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