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应用技术大学”的理论问题

2015-01-31 17:05胡天佑
职教论坛 2015年7期
关键词:应用技术大学应用型办学

□胡天佑

再论“应用技术大学”的理论问题

□胡天佑

在高等教育应用转型的时代背景下,推进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需解决三个主要的理论问题。深入讨究“应用技术大学”的内涵和实质,这是前提性的理论问题。“应用技术大学”是哪些地方本科高校的发展目标,这是方向性的理论问题。到底该如何发展“应用技术大学”,这是关键性的理论问题。

应用型大学;应用技术大学;职业教育;技术教育

近段时间以来,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成为高教界、职教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高等教育应用转向的时代背景下,所谓“转型发展”不仅是地方本科高校的要务,而且是整个高等教育面临的时代主题。推进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需直面三个主要的理论问题。

一、前提性的理论问题:“应用技术大学”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

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说,“应用技术大学”应该算是一个新的概念。对这一概念认识不清,建设“应用技术大学”就可能方向不明。因此,搞清楚什么是“应用技术大学”,是带有前提性的一个理论问题。

(一)阐明“应用技术大学”的概念属性

形式逻辑的研究表明,概念不清就会使我们在研究问题时产生诸种不必要的争论。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AUAS)相关负责人列举了德国、瑞士、荷兰、法国、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培养应用技术人才的具体策略,认为“产业升级、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是促进应用技术大学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1]。但并未就“应用技术大学”的主要特征及其适用领域作详细阐明。从目前来看,“应用技术大学”的概念还是模糊的。“应用技术大学”是职教界从欧洲引进的概念,它在理论上抛弃了建设“应用型大学”的本土实践,而转向“应用技术大学”。“应用技术大学”这一概念显然也并不是什么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大学模式的产物,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舶来品。近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地“剿袭”欧美,不断地“扶墙摸壁”,惟西人马首是瞻。在高等教育实践中习惯于向外看,而不是向内看,习惯于“剿袭”国外,唯独缺少的就是认真审慎地研究中国本土的高等教育实际。

当前理论界和实践界对“应用技术大学”等类高校的称呼,可谓众说争鸣。诸如“应用技术型大学”、“应用技术类大学”、“应用科技大学”、“应用科学大学”、“应用技术型高校”、“应用型大学”、“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技术学院”、“技术本科院校”等概念相继被使用。概念丰富而又无法有效地将其区分,不仅容易造成理论上的困惑,也极容易导致实践上的无措。论者以为,学术概念的使用应有其严肃性,有关“应用技术大学”的概念应进行必要的统一和规范。

正如论者在《职教论坛》2014年第25期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所言,十余年来建设“应用型大学”的理论与实践,是发展“应用技术大学”的一个理论来源[2]。“应用型大学”理念兴起以来,建设“应用型大学”的理论和实践已被国内高教界所认知。但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方向上,教育主管部门采用了“应用技术大学”的提法,而没有沿用“应用型大学”。地方本科高校以前已普遍将自己定位为“应用型大学”,在“转型发展”政策的推动下,现在又普遍将办学定位替换为“应用技术大学”。本来所谓“应用型大学”的概念就还没有完全搞清楚,现在又来一个“应用技术大学”,就极有可能造成诸多理论和实践上的困惑。其实,无论是探索有年的、具有本土特色的“应用型大学”,还是时下流行的、完全舶来的“应用技术大学”,均是对一种理想大学类型的总称。这种理想的大学类型,在现实中国可能是并不存在的,但它作为一种大学类型的总称,是社会和高教界对某种大学应然功能和使命的期待。因此,“应用技术大学”和“应用型大学”是统一的,两者均是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界对高等学校发展的具体探索和期待。

(二)澄清“应用技术大学”的概念内涵

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必须明确“应用技术大学”的概念指称。概念是对事物特征和本质属性的认识,而目前我国显然是没有所谓的“应用技术大学”。因此,阐明“应用技术大学”的概念内涵离不开对域外办学实践的认真研究和总结。“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大力发展应用技术大学,推动高等教育分类改革。”[3]英国多科技术学院、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日本技术科学大学和台湾地区科技大学等类高等学校实施的高等教育实践,被认为是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域外参照。但遗憾的是,专门针对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因此,在深入推进“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之前,对这方面的研究,绝不能浅尝辄止。查阅文献、发表论文、撰写专著、申请课题等是必要的,但指望这样就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可能就有些想当然了。

从整体而言,目前高教界对“应用技术大学”这一概念的认识可谓众说纷纭,存在诸种对“应用技术大学”的解读,例如“应用技术大学”是一种新型大学,它既不同于传统的普通本科院校,也不同于高等职业院校;“应用技术大学”实质是“应用型大学”,“应用型大学”是“应用技术大学”的上位概念;“应用技术大学”的实质是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院校”等等。藉此可知,高教界对其基本特征和本质属性的认识,还存在严重的分歧。

其一,从“应用技术大学”所举办的高等教育属性上来说,需要回答它是普通高等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有学者论证了“应用技术大学”的“高等教育属性”,认为“应用技术大学”具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双重属性[4]。不过,“应用技术大学”作为一种高等教育机构,具有“高等教育属性”难道不是不证自明、不言而喻的事情吗?何况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之间是否存在绝对的区隔,尚且还需要画个问号。职业教育的属性和高等教育的属性从根本上可以说是统一的。也有论者认为“应用技术大学”的本质是职业教育[5]。设若这一说法是成立的,那么就涉及对现行高等教育格局进行大调整。不过,与其遮遮掩掩地引进一个“非驴非马”的概念,还不如旗帜鲜明地亮出“职业技术大学”的身份,并擦亮“职业技术大学”的品牌,并让其焕发光彩。或者直接称其为“科技大学”,这对于海峡两岸文教融合、高等教育交流合作也是大有裨益的。

其二,从“应用技术大学”所举办的高等教育层次上来说,需要回答它所举办的是本科层次的教育、专科层次的教育还是研究生层次的教育?由于没有清晰的界定,所以“应用技术大学”的属性和特征并不明显,对于其所应举办的高等教育层次,理论和实践界也是不清晰的。因此,“应用技术大学”应该举办什么层次的高等教育,理论界尚未统一。从目前的高等教育实践来说,主要是以举办本科层次的高等教育为主,但不同高校的校情不同,也存在不少的研究生教育和专科教育。而从概念的发源地来说,“应用技术大学”主要举办的是本科层次的高等教育。从概念体系来说,如果“应用技术大学”主要定位于举办本科层次的高等教育,那么主要举办专科层次高等教育的高等学校(即目前的高职高专)是否可以将其称为“应用技术学院”?由于“应用技术大学”的概念内涵和外延尚未阐明,所以这些问题还欠缺一个完整的回答。但无论怎样,从“应用技术大学”的根本属性上来说,再怎么标榜“应用技术大学”的独特性,其本质总还是高等学校,它所承担的教育总还是高等教育。

二、方向性的理论问题:一定要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

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方向,按理是地方本科高校的自主性权利,一味地推动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不仅会遇到阻力,其结果还有可能导致地方本科高校发展新一轮的同质化。虽然建设“应用技术大学”已成为主管部门的政策导向,但地方本科高校不一定都要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

(一)高等教育的应用转向是时代主题,“转型发展”是所有高等学校面临的问题

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相应的调整,是教育的一条外部关系规律。从高等教育的本质来说,它是一种专业教育,培养应用人才是所有高等教育机构的使命。即便是在精英高等教育阶段,培养社会实用人才也一直是各高等教育机关的核心使命。正如徐柏园所指出的,“高等教育机关大抵有两种目标,一在养成学术专家;一在养成实用人才”,“高等教育的目的,不仅在培养能够用手用脑的人才,却要同时培养国家和社会各方面的领袖人物。”[6]新中国成立以后的高等教育也一直是以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主,培养的也一直是各领域的应用人才。只不过过去一段时间以来,尤其是高等学校大扩招以后,高等教育资源紧张的局面在短时间内喷发,高等教育领域出现了种种不良现象,高等教育整体质量呈下降趋势,部分高等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市场竞争的严峻挑战。亲近产业并适度向市场靠拢,逐步成为不同类型高等学校的价值选择。从2013年的高等教育统计数据来看,不包括292所独立学院,高职(高专)院校(1321所)已占全国普通高校总量(2199所)的60.07%[7]。这些高等学校同样面临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外部环境,适应这种环境及时迅速地作出反应,是高职高专院校的现实必要选择。在竞争时代,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形式正发生深刻变化,高等学校校际竞争和校内竞争将逐步显性化,适应各种市场对高等教育的期待,满足各种市场对高等教育质量的需求,将会是未来高等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新常态”。因此,不论是什么类型的高等学校,在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现实背景下,进行某种程度上的转型发展,实在是实现生存和发展的必然之途。

(二)“应用技术大学”不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唯一方向

有论者认为“应用技术大学的根本,在于紧密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8]。但实际上“紧密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本来就应该是地方本科高校的核心使命,也一直是地方本科高校所宣称的核心使命。认真研究地方本科高校为什么没能做好,才是目前最要紧的问题。对于某些地方本科高校而言,在办学过程中它们清楚地认识到了学校内外环境和资源的实际,进行了切合实际的办学探索,尝试性地进行了偏向应用和偏向职业技术的办学探索,学校的发展已经进入一种相对良性的循环,对于这些学校来说,可能是不需要转型的,它们只需要继续根据组织内外部环境和资源要素的变化实际,适时地进行办学调整就可以了。对于那些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来说,转型发展“应用技术大学”可谓是“穿新鞋,走老路”。它们原来所擅长的领域就是高职教育或专科教育,升格本科高校后,从学校制度到办学实际,走的基本上是一条普通本科高校的发展道路,并且已经探索和发展了近二十年,现在又回过头去搞“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技术人才,虽然是换了一种“应用技术大学”的定位,但所要走的实际上是一条过去职业教育和专科教育的“老路”。但“应用技术大学”不是地方本科高校发展的唯一方向。地方本科高校的类型十分复杂,每所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基础差别甚大,有的学校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优良的办学传统,同时具有广泛的社会声誉,但是由于学校所处地域局限、政府资源投入不足和政策不公等因素,学校办学面临着现实困境,对于这种类型的学校,其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不能完全归咎于高校自身,而是有着政策等现实原因。在政府高等教育政策公平、投入增加的前提下,这些学校是完全有可能超越那些“211”、“985”工程高校的。这些学校转型建设“应用技术大学”不仅可能丧失学校的传统特色,也可能并不一定能解决学校办学的现实困境。

三、关键性的理论问题:如何建设“应用技术大学”?

地方本科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在我国高等教育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推动其转型发展意义重大,政府在政策导向上也已经基本明确了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方向,但高等学校的办学是百年大计,高等教育的良窳,关系国祚民运之休戚盛衰[9]。对于这些重大的方向性举措,不能不慎重决策,缜密研究。尤其是如何建设“应用技术大学”,既要学习借鉴国外发展该类高校的经验教训,同时尤宜深入研究我国本土高等教育的实际问题,既不能盲从于国外所谓先进办学经验,也不能轻易否定高等教育的本土探索和尝试。

(一)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政府责任

在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下,政府角色在高等学校发展的方向和前途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曾表示,“地方高校如果还按照现在的路发展,不寻求转型,只有死路一条!”[10]不过地方本科高校走上这条所谓“现在的路”,并不能责怪地方本科高校,事实上有相当部分原因是政府政策导致的必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建设“应用技术大学”能否成功,政府实负有重要责任。这些责任可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推动观念再造。对于什么是“应用技术大学”不仅地方本科高校还不清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可能也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在这种情况下,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离不开政府部门的观念再造。地方政府部门要确立“应用技术大学”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水平大学”这一观念,改变过去地方本科高校就是低水平大学的传统观念,树立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要紧紧依靠地方“应用技术大学”的价值观念。

2.布局政策支持。由于政策对于高等学校发展的影响重大,因此,建设“应用技术大学”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2014年6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加快建立分类设置、评价、指导、拨款制度。招生、投入等政策措施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倾斜。”[11]教育部相关司局负责人表示,这一决定的要义就是要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也就是通过招生、评价、投入等机制,引导一批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12]。由此可见,在政府的政策布局之中,若干配套性的政策正在规划和实施之中。但毋庸置疑,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离不开政府实质性的政策支持。

3.开展制度建设。推动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意图之一,就是 “解决新增劳动力就业结构性矛盾”,缓解地方本科高校就业率低的困局。但就业问题有着相当的复杂性,地方本科高校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不彰,其原因不全在于这些地方本科高校,政府着实负着不可推卸的就业责任。在制度建设上政府要做的就是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创造公平发展的竞争环境,提供“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的制度环境。具体而言,推动建立适应“应用技术大学”发展需要的设立审批制度、考试招生制度、教育质量评估制度、劳动人事制度等。

4.确保资源投入。高等学校的办学是一种极费钱的事业,尤其是对于举办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应用技术大学”而言,更是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来改善现有的办学条件。目前部分地方本科高校之所以出现办学困局,高等教育资源的投入不足是重要原因。因此,建设“应用技术大学”不改变现行高教资源投入的现状,在资源投入上政府部门不采取相应的有力措施,指望地方本科高校主要依靠“产学研结合”等手段获取办学资源,建设“应用技术大学”是不可能成功的。

(二)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企业参与

建设“应用技术大学”不仅是某类高等学校生存和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高等学校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过程,是否最终满足社会经济对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是建设“应用技术大学”能否成功的重要研判标准。另外,建设“应用技术大学”也是有着解决结构性就业困局的考虑,因此,要保证“应用技术大学”培养的人才受到就业市场的欢迎,最终成为“企业界最爱”,离不开企业界的积极参与。解决就业问题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参与到高校的办学实践和就业工作中来。目前就业市场上形成了一种重视“校历”的用人观,企业根据学校的类型和层次来选人用人的现象屡见不鲜。如果市场经济中的主要企业还是根据“985”、“211”等高校的类型层次和地域等来选聘职员,建设“应用技术大学”对于解决就业问题也可能是无力的。重要企业不参与到“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实践和就业工作上来,建设“应用技术大学”也不可能成功。

(三)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师使命

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关键之一,在于建设一支适应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需要的高水平教师队伍。这种教师是广泛意义上的,不仅包括了直接育人的一线教师,还包括了间接育人的教职员工。无论是上述哪种教师,他们从根本上来说是为学生服务的。对于建设“应用技术大学”而言,能否建设成功,一个关键就在于能否确立“教师兴国”和“教师兴校”的价值观念。当前建设“应用技术大学”已经上升至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高度,“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师水平也就成为影响到能否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因素之一。建设“应用技术大学”是地方本科高校实现转型发展的战略举措,“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师素质也就是决定其办学质量的关键要素之一。所以对于建设“应用技术大学”这一战略举措而言,政府和地方本科高校一定要合力提升“应用技术大学”教师的社会地位,优化“应用技术大学”教师的竞争机制,提高“应用技术大学”教师的吸引力,让优秀的业界精英和研究人才愿意在“应用技术大学”这片园地兴业发展。就学校层面来说,迫切需要研究“应用技术大学”究竟需要什么样素质和能力的教师。怎样才能在未来延揽更多符合这种素质和能力的高水平教师?如何对现有的人力资源进行开发,从而使之符合这种素质和能力?这些是在当前建设“应用技术大学”过程中需要缜密研究的问题。从既有教师层面来说,必须要具有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在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不是社会的避风港,时刻保持竞争意识才能保持职业生命力和活力,才能在“应用技术大学”的职场中奋力前行,否则就只有被淘汰的命运。

(四)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学生期待

过去我们谈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包括了很多方面的转型,但惟独没有考虑到学生层面的转型。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是包括了学生层面的转型,不仅要从政府、高校和教师等层面推动,还要从学生方面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建设 “应用技术大学”,需要高水平的学生,这是在学生层面的期待。建设“应用技术大学”如果没有高水平的学生,“应用技术大学”就很难培养出一流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和一流的专家。因此,现行的高校招生制度如果不改变,“应用技术大学”就很难招收到符合培养要求的学生,在办学条件捉襟见肘的现实情形下,“建设应用技术大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这一核心任务就很难得以顺利完成。建设“应用技术大学”还需要改变既有学生的学习习惯,以适应“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因此,相应的学习习惯和学习风格辅导系统需要配套建立,可考虑成立“学习策略中心”等类机构,强化对学生的辅导机制,帮助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五)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制度转向

有评论认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建设“应用技术大学”不等于转向“高职”[13],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时,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14]也就是说,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重点方向就是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众所周知,制度是对行为的约束,同时也是对行为的导向。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离不开制度的约束和制度的导向。由于“应用技术大学”被认为是具有“新质”的一种大学类型,所以建设“应用技术大学”,必须要推动制度转向。而制度转向的方向就是要建立一种适应于发展“应用技术大学”的制度。鉴于目前“应用技术大学”已经定位于发展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因此,制度转型的方向也就是适应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

[1][3]孟庆国,曹晔.发展应用技术大学[N].中国教育报,2014-1-7(5).

[2]胡天佑.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理论问题[J].职教论坛,2014(25):31-35.

[4]刘文华,夏建国,易丽.论应用技术大学的高等教育属性[J].中国高教研究,2014(10):89-92.

[5]聂伟.还原应用技术大学的职教本质[N].中国教育报,2014-12-1(6).

[6]徐柏园.中国高等教育的基本问题[J].政治评论,1935(158):94-103.

[7]教育部.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公报[EB/OL]. [2014-7-5].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 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33/201407/171144. html.

[8]董少校.应用技术大学评价标准亟需重建[N].中国教育报,2014-5-9(2).

[9]蒋骢临.改进高等教育刍议:一种纯现实的观察、最低调的商榷[J].东方杂志,1943(9):30-40.

[10]阙明坤,张韦韦.应用技术大学:地方高校“升级版”?[J].教育与职业,2014(3):22-27.

[11][14]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N].中国教育报,2014-6-23(3).

[12]练玉春.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N].光明日报,2014-7-1(14).

[13]李剑平.应用技术大学不是高职[N].中国青年报,2014-6-9(12).

责任编辑韩云鹏

胡天佑(1986-),湖北黄冈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基本理论、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考试。

2013年度厦门大学基础创新科研基金项目“高等教育考试经济研究”(编号:201322G010),主持人:胡天佑;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应用技术型高校产学研结合规律研究”(编号:DHA140320),主持人:洪恩强。

G710

A

1001-7518(2015)07-0036-05

猜你喜欢
应用技术大学应用型办学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期环境工程专业办学模式探索
应用技术大学背景下课程开发初探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纷享销客:应用型公司生态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