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桂莲
(江西省新余市人民医院肿瘤三科,新余 338000)
中西医结合护理白血病化疗静脉炎的探讨
罗桂莲
(江西省新余市人民医院肿瘤三科,新余 338000)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方法对白血病化疗患者静脉炎的临床护理疗效。方法 对收治的49例白血病化疗病人静脉炎患者的病例进行分析,使用硫酸镁、大黄加工成粉末湿敷。结果 49例患者静脉炎得到了有效控制,输液处局部红肿、条索状血管逐渐变软,疼痛逐渐消失,血管弹性恢复。结论 采用中西结合方法对静脉炎治疗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中西医结合护理;白血病;静脉炎;脉痹
静脉炎是临床常见静脉输液并发症,化疗是临床静脉炎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外周血管静脉滴注时,化疗时药物的特殊性和浓度会加大静脉炎发生的几率。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49例白血病化疗静脉炎患者,对其静脉炎病因进行分析,结合中医药方法进行针对性护理,取得良好结果,具体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49例白血病化疗静脉炎患者,对其静脉炎病因进行分析,结合中医药方法进行针对性护理。观察其疗效与不良反应。
1.2 护理方法
1.2.1 选择血管 为防止渗漏后引起肌腱挛缩,神经功能障碍,一般来说,除上腔静脉压迫者外,不选用下肢静脉进行治疗,下肢静脉远离心脏易发生栓塞。化疗时选择粗大的、弹性较好的上肢血管,避开神经、肌腱等关键部位。护理人员应在乳癌患者健侧给药,避免同一部位多次的长时间输液。合理安排、使用血管,忌讳反复化疗。已患有血管静脉炎的患者建议使用留置针,避免反复穿刺造成血管破坏。同时降低因身体活动造成药液外渗的几率。留置针使用过程中,避免保留时间过长,一般为48~72小时,留置针保留时间过长会引起局部反应而导致感染。注入化疗药之前,使用生理盐水冲管,确保良好回血以及针头在血管内。由于短时间输入大量化疗药后,血管受到强烈刺激可能有内部损伤,因此继续输入化疗药、静脉注射化疗药时,速度控制在5 ML/MIN。化疗药的毒副作用会改变血管通透性,刺激血管及身体内部组织。用药时,护理人员做好交接班巡视工作,询问患者有无疼痛、灼烧感等异常感觉;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液体外渗;静脉走向有无红肿。化疗完毕之后,用生理盐水冲管,减少药物对局部血管的刺激。
1.2.2 护理操作 化疗时,如果有药物外渗的情况要及时处理,化疗药物对局部组织与血管破坏性很强,容易发生局部组织坏死或静脉炎。药物外渗时,护理人员首先要立即停止输液,保留注射针头,将残留药物回抽,沿着血管走向观察血管情况,积极采取措施消除组织水肿和药物对细胞的毒性作用,根据药物性质进行局部环形封闭治疗,同时使用氢化可的松加利多卡因,减轻组织疼痛感与破坏性。
硫酸镁具有镇静、消肿、扩张局部血管、加强血液循环的作用,使用25%的硫酸镁溶液浸湿纱布敷于局部,用保鲜膜包裹纱布,延长纱布保湿时间,3~5次/天,30~60min/次,每次间隔20~30分钟,连续2~3天,同时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减轻局部组织肿胀。
为避免对患处施压,防止外渗的药物进一步扩散,可用大黄碾成粉末,加入清水搅拌调匀,置于微波炉中加热2分钟,或取适量的大黄粉,兑入开水(100℃)调成糊状,药物温凉后敷于患处,将药物压成厚约2~3 cm的状态,用塑料薄膜包裹,外用绷带包扎固定,2次/天,2 h/次,3天一个疗程。
49 例患者通过以上护理措施,输液处局部红肿、疼痛逐渐消失,条索状血管逐渐变软,血管弹性恢复,静脉炎发病率降低。
白血病化疗治疗中的反复穿刺,①造成的机械损伤,损伤血管内皮引起的静脉炎。②反复穿刺引起局部感染。③化疗药及高渗药引起的化疗性损伤。④凝血机制异常(比如肿瘤患者),化疗药引起组织因子释放,纤维活动受抑制,药物副作用增加血栓性静脉炎形成。⑤中医认为静脉炎的病因是:穿刺损伤、药物刺激导致的脉络不畅。症状有血瘀阻滞,瘀血内蕴,局部发热[1]。
化疗药物一般对正常组织有严重刺激性,易引起局部组织坏损,比如发泡剂,能引起局部组织的强刺激,造成局部反应,并沿着静脉部位疼痛。它能在没有外渗的情况下,引起血管内膜化学性损伤,使周围组织广泛性发炎,强大的毒素使血管壁弹性下降,管壁变薄,静脉萎缩或变细,产生坏死性反应。患者会出现局部疼痛,麻木,红肿,沿着静脉方向的皮肤会出现树杈形黑色斑。化疗病人的静脉炎病发率非常高,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与经济负担,也给医院带来不少经济纠纷。
治疗静脉炎的药物很多,中医药在临床治疗中广受欢迎,比如马铃薯,多年生草本植物,含有胆甾烷衍生物茄碱、龙葵素以及大量淀粉,这些成分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促进损伤组织细胞修复。海普林乳膏,主要成分:肝素钠,氮酮,透明质酸,尿囊素。低分子肝素:药理活性广泛,增进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流量,改善微循环,促进皮肤营养供给与废物排泄[2]。低分子肝素有去腐生肌,修复创面的作用,其中含有的透明质酸,有保湿性和黏性,作用是将细胞黏在一起,不受病原体侵害。
山莨菪碱,能通过乙酰胆碱,组织胺,儿茶酚胺等活性物质的受体,解除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的痉挛。血栓素A2有聚集血小板作用,而山莨菪碱能抑制血栓素A2合成,使结节无法形成。临床使用山莨菪碱用于预防盖诺导致的化疗性静脉炎,可减轻静脉炎产生的管腔充血症状[3]。将山莨菪碱涂抹于沿注射血管走向的皮肤,用以减轻疼痛程度、缩短疼痛时间。山莨菪碱的扩管作用让穿刺血管相对变粗,降低了外周静脉穿刺难度,且山莨菪碱价格便宜,可以临床推广。
在中医治疗化疗引起的静脉炎的用药方法中,金黄膏(即前文中的大黄粉)也是常用药之一。其主要成分是:大黄、黄柏、南星、姜黄、白芷、陈皮等。临床使用时多将其与其他药物配制。中医认为,输液时穿刺伤导致脉络不畅,瘀血内蕴,气血不畅,治疗时应以清湿热、散结脉、化瘀血为主。金黄膏具有清热、解毒、散瘀、化结、消肿功能,对化疗性静脉炎有一定作用,但其在静脉炎急性期效果不明显,可以将金黄膏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
新癀片,疗效通常优于硫酸镁,主要由人工牛黄,三七,肿节风,珍珠层粉等组成。将新癀片碾碎,加入适量蜂蜜、食醋、调成糊状。治疗时,滴入化疗药物前20min,外敷直至静脉输液完成后2 h。每天涂药3次。
西医治疗、预防化疗性静脉炎,主要有硫酸镁,硫酸镁湿敷对治疗静脉炎也有一定效果,但其治疗时温度和时间难以控制,一旦产生结晶,对皮肤有刺激性。另还有一些激素类药物,如艾洛松软膏,地塞米松磷酸钠等。艾洛松软膏是合成的糖皮质激素,消炎止痒,在输液治疗时将其涂抹在穿刺静脉周围皮肤,其药性降低了化疗后静脉炎的发生频率。地塞米松磷酸钠,为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作用是减轻和防止组织对炎症的反应,使用时多与生理盐水混合。
化疗导致食欲下降,白血病导致患者贫血,抵抗
力下降。对白血病化疗患者的护理中加入营养补充环节,增强机体抵抗力及修复能力。事实上,静脉炎的预防工作重要性高于治疗。中西医结合预防静脉炎通常采用活血、散瘀、止血、化瘀的不同种类中草药与具有抗炎、抗中毒、抗过敏的西药配合使用,中西医结合,利用中西医各自优势,互补有无,更大程度消除药物副作用。目前治疗化疗性静脉炎的药物品种繁多,但仍没有一种是医疗界公认的良好效果,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以多种药物混合使用为主。对于该病的治疗与护理方式还在不断的摸索研究中。
[1]陈义瑛.中西医结合方法对白血病化疗患者静脉炎的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4,19(147):178.
[2]章飞飞.化疗性静脉炎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给药方式对化疗性静脉炎影响的研究[D].南宁:广西医科大学,2010.
[3]石镁虹,刘珉甬.化疗性静脉炎的药物预防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9):1354-1356.
Discussion on In teg rated Med icine Nu rsing fo r Ph leb itis of Leukem ia Chem o therapy
LUOGuilian
(DepartmentofOncology,XinyuPeople'sHospital,Jiangxi,Province,Xinyu338000,China)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nursing effect of integrated medicine clinical nursing for phlebitis of patients with leukemia chemotherapy.M ethods 49 cases of phlebitis patients with leukemia chemotherapy were analyzed.The magnesium sulfate and rhubarb root and rhizome were processed into powder,and used to wet compress.Results The situation of 49 cases of phlebitis patients had been effectively controlled,local swelling and blood vessels gradually became soft,the pain gradually disappeared,and elasticity of blood vessels were recovered.Conclusion The therapy of integrated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phlebitis had effect,and wa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integrated medicine nursing;leukemia;phlebitis;vessel bi-disease
10.3969/j.issn.1672-2779.2015.21.066
1672-2779(2015)-21-0128-03
张文娟 本文校对:黄晚花
2015-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