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新
基于创意园平台的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王建新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创意人才培养的改革,构建了基于创意园平台的创意人才培养模式,搭建了政产学研深度合作的义乌创意园,将人才培养中课程建设、实训实习、师资建设、文化引导等方面融合,实现了创意人才培养过程中校校、校企(行业)、校区(地域)的协同创新。依托创意园平台,建立基于真实创业环境的创意教学体系、基于创业的实践实训项目、创业导师和创意导师制度、创意和创业文化的育人机制,提高了创意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创意园;创意人才;途径
“新常态”是中央执政新理念的关键词。开创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建设文化创意产业是有效的抓手之一。近年来,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市场对创意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高校是培养创意人才的前沿阵地和摇篮。我国现有2600多所高校,其中,高职高专占1700多所。2014年6月,习近平作重要指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因此,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高质量创意人才的重任。面对新的发展机遇,职业教育既要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又要创造自身发展的新常态。新常态中“新”就是“有异于旧质”;“常态”就是时常发生的状态。创意人才培养模式就要改变“圈养”式的培养方式,改变旧质,提出新方法,新路径。
2014年1月22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可见,国家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极为重视。但目前文化创意人才数量及质量与产业需求有一定差距,目前仅广告公司对创意人才的需求缺口就达到74%。据资料显示,纽约的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在总就业人数中的比例是12%,伦敦14%,东京15%,而作为我国创意产业发达城市上海却不足1%。如何培养创意人才是高职院校须解决的问题。
创意人才是指能依靠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产品、服务或管理等进行创造性“加工”,且产生的经济价值和利益超出常规的人才[1]。因此,创意人才必须具备如下特质:一是丰富的专业知识。知识储备是创意人才开展创意经营、创意管理和创意生产的前提条件;二是创新能力。创意不是简单的流水线、重复性工作,而是一个全新的创造过程,也即要具备创新精神;三是良好的职业素养。创意人才的工作成果必须是原创的,反对抄袭剽窃,为此,创意人才要有良好的职业修养和人文情怀;四是较强的抗压能力。创意人才是脑力劳动者,需要不断颠覆陈旧和落后,由此也带来一定的工作压力。高校在创意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创意思维开发困难、创意人才与市场需求对接不够、创意人才培养中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创意型指导教师不足、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持续等。职业院校要培养创意人才就需破除路障。在高职教学理念中,能力本位、工学结合、行动导向、项目教学等都是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法。能力本位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创意人才时要注重专业技能的提升,工学结合要求企业也参与到人才培养中,行动导向强调高职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项目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可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理念与创意人才的要求不谋而合。
义乌被称为全球小商品超级市场,但随着与国际社会接轨的不断深入,该地区以劳动密集型、低廉为主要特点的小商品在国际社会竞争中的优势越发不明显,甚至制约了义乌经济的内涵式发展。有专家提出,小商品每增加5%的创意附加值,就相当于再造了一个义乌大市场。近年来,义乌政府推出了系列人才引进政策,但高端人才引进仍较为困难。自我培养创意人才是解决创意人才匮乏的最有效途径。在创新创业时代,创意人才培养不能仍局限于传统的职业人培养模式,其培养方式已更多元。由此,革新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了一个重要议题。
基于以上的观点,结合高职院校的具体特点,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了基于义乌创意园平台的创意人才培养模式,政府主导开办创意园,院校负责日常管理,企业入驻,院校与入驻企业合作,建立基于真实创业环境的创意教学体系、基于创业的实践实训项目、创业导师和创意导师制度、创意和创业文化的育人机制。
在国外发达国家培养创意人才的途径通常有三种,一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高群体的创造力;二是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物质精神激励;三是通过创意生活圈等平台,强化创意人才集聚效应。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要紧扣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深入行业、企业开展需求调研,依据产学一体、实景再现、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本专业及相关行业企业的特点,探索出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及其实现形式[2]。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设计基于创意园平台的创意人才培养模式时,构建了政府、院校、企业三赢的利益共享机制,推进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提升创意人才的培养质量。
创意园是全国首个以小商品设计研发为核心的研发机构。该园区由政府出资,高职院校运营管理,企业和科研院所入驻。这是政府、高校、企业三方联动,协同创新的尝试,截至2014年12月,义乌创意园创造创意产值累计达3亿元;2014年带动生产产值12亿元(按深圳创意产值1:15带动生产产值计算),累计带动生产总值达45亿元,园区吸引了65家企业和科研院所,百余家高校设立设计学子实践基地,国家旅游商品研发中心和国家林产品创意研发中心入驻。基于创意园平台培养创意人才意义不可小觑:
创意园位于校园内部,实现了地理空间上的校园合一,但要实现社会经济效益合一,必须对传统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从根本上消除合作双方的障碍。为打破校企合作时双方的隔阂,有必要从策略上找准双方目标一致点,妥善兼顾双方各自的利益,从机制和制度层面对双方进行有效的约束[3]。建立创意园领导小组和管理办公室,注重管理人员构成的合理性,政府、高校、企业均有参与。地方政府投入基建和实施免税等主要财政支持,但是在管理体制上仍给予高职院校极大自治权。高校作为知识源头,配套投入智力支持,保障教师在创意园管理中有充分的建言献策权,组织各类国际和全国性的创意活动,开办工作室以及衍生公司,便于师生研究与创业活动的开展。政府担任监督角色,每年对创意园运营情况进行绩效考核。企业入驻免租金,政府免费推介,进一步扩大知名度。通过合力打造利益共享机制,以公平的利益分配链条紧密联接参与协同创新的各方力量。
在创意人才培养的目标上突破传统 “职业人”观念,将人才培养的教育创新平台和协同创新的社会服务平台融为一体,改变基层组织结构,创新管理体制,拓宽外围资源,真正做到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着力提高创意人才的培养质量。基于创意园平台的创意人才培养模式,主动寻找合作单位,以较为突出的研究和人才优势去与相应企业建立更为紧密的关系,找到了与自身应用研究特色相匹配的同行以及中小企业来合作进行科研和教学,有效地促进市场资源转为教学资源,实现政府、企业、科研院校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目标。
一是集聚了高校资源。园区特色项目“设计学子实践基地”由创意园与全国高校共同搭建,致力于整合高校研发资源,构建“高校—创意园—企业”三区联动的产学研平台。由企业提出市场需求、筹措资金,设计学子在义乌市场进行实地调研、项目操作。该平台加大了学院与兄弟院校的交流,促进学校与学校之间、师生之间的深度了解合作,已成为中国美术学院、江南大学、台湾勤益科技大学等130所高校设计学子实践基地,累计接待实践学生4000余人,教师500余人,近400件作品投入生产。二是集聚了人才资源。园区吸引了一批既具有现代创意理念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高端创意人才,这些人才在为入驻机构及区域内企业提供设计、知识产权、品牌推广等咨询服务外,还承担学生课后指导的任务。三是集聚了政府行业资源。创意园建有社会服务对接平台,该平台旨在加大创意园与义乌各镇街、行业协会的联系与交流,加大了学院与地方的联系。目前,与13个镇街、20个行业协会达成了合作意向。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学校教师通过创意园平台完成300多个社会服务对接项目。
市场变化总是瞬息万变,人才培养就要与时俱进。接轨市场的创意人才是市场更加需要的人才。要搭建政产学深度合作的平台培养创意人才是在缜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提出的。调查结果显示,与市场接轨度、粘合度越高的创意人才所释放的能量就越大。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注重突出创意人才的市场性,着重构建了基于真实市场情境的创意教学体系,让学生入校就面向市场,学习生活接轨市场,创意思维影响市场,如:学校在义乌文博会、旅博会等国际级大型展会期间特设专业实践周,学生以志愿者身份参与社会实践;将企业真实项目作为学生实践课作业,优秀的作业可直接转化为产品;还鼓励学生参与创业,又当“老板”又当“学生”,以独立的企业主体身份参与市场竞争。
基于创意园平台整合了丰富的社会资源,实现了与市场的对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巧妙地将市场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还将创意人才与创业人才培养有机结合,全面提高了创意人才培养的质量。具体途径有:
培养高职创意人才重在让学生走出 “圈养”式的教学模式,通过营造真实的市场环境,启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借助创意园,学院集聚一些优质的市场资源。创意园也成为课程教材的素材来源,学生训练的实战场所,交流合作的桥梁纽带,教师技能再提升的深造课堂,构建了全真市场环境的教学体系,整个人才培养流程不出校园就可完成,极大提高了人才培养的效率,构建了基于真实市场情境的教学体系。
充分发挥外部资源在教学中作用,在教学内容上,由义乌创意园入驻企业和专业教研室共同牵头建设,深入企业开展调研,邀请企业参与课程建设,提高课程内容的针对性。教学内容还将以工作室案例以及创意园入驻企业创意案例为主,把理论融入到案例式教学,并编写符合高职学生特色的创意类教材[4]。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入园区企业参观,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专业实践周期间,教师又将实践课堂搬进园区,学生进企业开展短期实习。直接参与真实企业项目,企业技术人员与教师共同指导,创意引领、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做合一,从易而难,步进式启发学生创意智慧。
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并不是简单地将某些管理学、经济学的课程移植到其他专业院系,而是要结合专业特色,以面到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创业教育的引导[5]。也就是说创业教育不能局限于创业理论的教学,更应该注重于在创业实践中提升创新能力。笔者所在的院校是浙江省首批创业型大学建设试点院校,积累了丰富的创业教育经验。创意园本身就是创业平台,依托该平台,在创意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充分吸收创业教育的优势,开展基于创业项目的实践教学。
学生以独立的市场主体身份参与到社会竞争,操作真实的社会项目,在实际的创业活动中提高自身的创意能力。课堂实训上,教师将企业项目巧妙设计成实训项目,学生好的创意被企业相中直接采纳。课外实训上,开办师生共创工作室、推行班级公司化管理、鼓励学生结合专业创业等。将工作室开办和创业能力提升相结合,提出了“师生共创”的市场化工作室(在创意园内办公),由教师带领下,学生的创业实践中融入了创意智慧和创意思维。为营造更为真实的工作室情境,所有工作室均入驻创意园,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参与竞争。推出了“班级公司化”管理,将企业运作与高校教学融为一体。班级里有较完备的企业化组织框架结构,学生在校期间就体验双重身份:学生和企业员工,让学生在真实的公司情境中学习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首个推行班级公司化的班级学生毕业时创业率达到30%。
人才培养中教师的指导和影响至关重要。为提高创意人才的培养质量,学院实行了双导师制,即:为人才培养方向定位为创意人才的班级安排了创业和创意两名导师,创业导师以兼职教师为主,创意导师以专任教师为主。创业导师需自办创意企业,能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并定期为学生辅导,重在创意实践指导。创意导师注重创意理念教育,并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意导师两位导师通力合作,各司其职,学生在创业与创意学习中不断成长。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还依托创意园平台,以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互动发展为主线,鼓励专职教师开办工作室,到创意园企业锻炼增强专业技能,吸引企业资深人士进课堂,邀请专家来校讲座,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实训指导教师,实现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在课堂的互动发展,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建立了一支精干的专兼结合教师队伍。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注重创意文化氛围的营造,充分发挥了文化育人功能。创业文化和创意文化先后成为国家级校园文化品牌,两者相辅相成,构建了优秀的文化育人机制。一是将创业和创意教育作为学生日常教育的主要内容,各专业教学计划中都增设了创意、创业类选修课程,新生入学始业教育中创业文化和创意文化的宣讲是必修内容。二是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义乌市各大展会的志愿者服务工作,每年志愿服务的人数有800多人次,另有参与其它相关志愿服务工作的有3000多人次。鼓励学生勤工助学,接触市场历练能力。结合学生实际特点,定期组织活动,如电子商务创业大赛、创意文化节、创意沙龙、春晗学子讲坛等。三是树立了一批优秀的创意、创业学生典型。用身边真实的成功学生案例激发学生的创意和创业动力,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四是举办高层次的创意、创业研讨会。在创业和创意文化的双重熏陶下,创意让学生的创业计划书含金量更高,创业让学生的创意理念更贴近市场。
2015年3月,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发表文章“把握新常态下的高教发展”,他指出面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常态下的新特征、新趋势,高校要做到四个“更加注重”,分别是更加注重内涵建设、更加注重特色发展、更加注重创新发展、更加注重需求导向[6]。基于创意园平台的创意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政府、高校与企业三者共赢,做到了提升质量求内涵,立足市场创特色,整合资源促创新,需求导向育人才。这是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工程的创新,是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可贵尝试,是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劲动力。
[1]於实,陈珂.园校互动工学交替——高职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 [J].职教论坛,2011(3):28-30.
[2]周国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创新[J].继续教育研究,2011(9):44-46.
[3]苏志刚,等.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机制策略创新研究——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院园融合”育人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50):147-151.
[4]王建新.高职院校“教学-科研-创业”一站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4(5):89-92.
[5]李忠云,邓秀新.高校协同创新的困境、路径及政策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2011(17):11-13.
[6]杜玉波.把握新常态下的高教发展[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5/0302/c40531-26621321.html.
G715
A
1001-7518(2015)11-0053-04
王建新(1970-),男,浙江义乌人,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创意教育、高校管理。
浙江省科技厅高技能人才技术创新活动项目“小商品创意设计人才成长规律研究”(编号:2012R30040),主持人:王建新;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区域创意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研究”(编号:R2014R030),主持人:朱淑珍。
责任编辑 王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