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探析

2015-01-31 14:56:31□樊
职教论坛 2015年11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媒介校园

□樊 斌 唐 勇

新媒体环境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探析

□樊斌唐勇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高职院校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高职院校自身的改革高度、发展定位和未来走向,是高职院校创新的动力源泉。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为校园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现代化的阵地与载体,校园文化的传播得以打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日益改变着高职师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将优秀的、特色的文化精神内化为高职教职员工、学生的认知当中,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新媒体;高职;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精神文化氛围,集中反映了高职生特有的价值取向、表达方式和思维方法。校园媒体是校园文化传播者和受众之间进行交流的途径、手段和方式,是加强高职校园文化交流能力、传播能力的传播中介物,是展示、传播校园文化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然而,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集数字化、多媒体和网络化为一体的新媒体成为时代的宠儿,悄然改变了人们的学习、生活方式,甚至是思想观念。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 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已达6.49亿,尤其是手机网民数量达5.57亿,其中数量最多的就是学生网民,而学生网民中,高职生、大学本科生所占比例最大。由此可见,新媒体已经渗透大学生学习与生活,成为弘扬校园主流文化的阵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平台、师生信息沟通的桥梁、信息交换的重要渠道。以新媒体为载体的网络文化的兴起与发展,改变着高职师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为校园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现代化的阵地与载体,拓宽了校园文化传播的空间和渠道。因此,探讨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形成高职院校自身文化特色,将优秀的、特色的文化精神内化为高职教职员工、学生的认知和行为自觉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媒体的概念、类型及优势

(一)新媒体的概念

1967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所所长戈尔德·马克发表的一份关于开发电子录像商品的计划书中,首次提到了“新媒体”一词,认为“新媒体”是用来指代和传统印刷媒介不同的、基于电波和图像传输技术的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介样态[1]。自此,“新媒体”一词逐渐传播开来。

目前,对于“新媒体”的准确定义,各国学者众说纷纭,尚无定论。马歇尔·麦克卢汉(加拿大)认为媒介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而保罗·莱文森(美国)则将媒介划分为旧媒介、新媒介和新新媒介[2]。旧媒介主要是指传统媒介,如: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宣传海报等。新媒介是指随着互联网兴起的第一代媒介,如E-mail等;新新媒介是20世纪末兴起、21世纪兴盛的互联网第二代媒介,如博客、微博、微信等,这类媒介主要特征为受众即是新闻或消息的生产者也是其消费者。由此可见,新媒体并不是绝对不变的概念,而是一个相对的、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概念。各国学者大多认为,新媒体是相对于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而言,以数字化电脑网络技术为依托,如微博、微信、BBS、手机视频、数字化阅读平台、数字化新闻网络等[3]。

(二)新媒体的类型

新媒体的类型大体上分为三类:数字电视媒体、互联网络和手机新媒体。数字电视媒体是一种电视系统、设备,建立在数字化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新媒体形式,主要包括数字电视、IPTV网络电视、车载移动电视。互联网络包括新闻网站、网络论坛与社区、博客、网络广播与网络报刊等。手机新媒体是建立在手机接收终端的新媒体形式,包括手机报、手机电视、短信、微信,飞信等。新媒体在新媒体技术的基础上延伸到校园中产生了具有校园文化特色的新媒体形式,主要包括:校园网、QQ群、手机短信、手机飞信、微信、电子邮件、MSN、校园论坛和网络微博等能够及时互动的传播形式。

(三)新媒体的传播优势

相对传统校园媒体而言,新媒体集数字化、多媒体和网络化为一体,具备其自身的传播优势:其一,新媒体具有分众性、交互性、实时性等特点,信息传播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信息内容及形式丰富多样,且传播成本低廉,让学生能快捷、轻易地获取世界各种前沿信息;其二,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时间、空间局限,以其开放性、平等性、匿名性等特点,让学生能够借助BBS、微博、微信、QQ信息等平台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相互交换意见,满足大学生对个性的需要;其三,新媒体跨越了用户之间时空距离、社会地位、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等,为用户提供了一个“无障碍”交往环境,满足大学生对人际融合以及社会互动的需求;其四,新媒体通过丰富的传播内容和生动、具体、形象的传播形式给用户带来全方位、多维度的感受,大学生可通过新媒体体会校园各种文化带来的乐趣,放松身心,满足其对娱乐和消费的需要。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新媒体环境拓宽了高职校园文化发展视野的同时削弱了其教育导向作用

高职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具有本校特色的文化形态,形成与传播空间主要集中于高职校园。然而,随着新媒体侵入高职校园,打破了高职校园相对孤立的“围城”状态。借助数字化网络技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可获取古今中外、包罗万象的知识与信息;同时,网络的无边界性彻底打破校园的空间概念,高职师生通过广泛使用校园网、QQ群、手机短信、手机飞信、微信、电子邮件、MSN、校园论坛和网络微博等新媒体充分了解校内外动态,尤其是备受师生关注的各行业、各企业信息。新媒体为高职师生搭建了平等、自由、个性化的互动平台,即便他们身处校内,也能便捷地与外界进行思想的交流与碰撞,发表主张、反应诉求、抒发情感。高职师生思想活动空间不断拓展的同时也开拓了高职校园文化的发展视野。同时,作为一门时刻影响着全校师生言行的“潜课程”,校园文化引导着大学生的发展方向。传统媒体环境下,校园内意见领袖的权威,影响着每个学生的个体发展,使校园文化积极向上。但新媒体的多元化、开放性、平等性削弱了意见领袖的权威,重构了师生关系,简单的榜样塑造和说教难以对高职学生产生深层次的影响,各类良莠不齐的信息充斥着广大师生的生活,占据了学生的时间和思维空间,甚至决定着他们的意识、思维和行为方式。比起传统说教,网络图片视频信息更为生动具体,易于理解与接受,但教师无法轻易地胜过新媒体所带来的传播效果,塑造积极向上的主流,校园文化的教育导向作用也就无从谈起。

(二)新媒体环境使多种亚文化交融于高职校园,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同时也给校园文化带来冲击

新媒体打破了文化传播的时间、空间局限,拉近了高职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变化发展的距离,打破了高职校园文化的统一性。在社会文化的冲击下,校园文化亦呈现出多样性、大众化趋势。新媒体为各种文化间的交融搭建了平台,使得多种亚文化借助QQ、微信、微博、新闻网、校园论坛等汇集于高职校园,一方面,亚文化与校园主流文化共生共存、交融重构,使高职校园文化的大众化特性更加丰满,更具时代特点;另一方面,亚文化也冲击着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主流方向。90后高职学生的个性更符合亚文化所代表的气质,亚文化也能更好地表现和宣泄90后高职学生的情绪。正因如此,以短信文化、网络流行用语文化、个性宣扬文化、自我享乐文化、“恶搞”文化等为代表的亚文化元素错误地被理解为校园文化的主流,并备受推崇。这必然给校园主流文化带来冲击,从而影响到校园文化正确的发展方向。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新媒体环境使网络文化以及多种亚文化交融于高职校园,给高职校园文化发展带来新的挑战,也为创新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打造专属高职院校的校园特色文化带来新的契机。

(一)依托新媒体,传承和创新校本文化,彰显高职校园文化特色

无论是普通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院校,校本文化都是学校在整个办学过程中所积累的财富,需要我们继承与发扬。而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历史沉淀不够,文化底蕴不深,正处于吸纳各种优秀文化的阶段。正值此时,新媒体的广泛使用无疑冲击着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为此,正确认识及把握新媒体给高职校园文化传承创新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至关重要。思想上要加大对校本文化发展的重视,行动上紧紧把握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从整体、全局角度加强校园文化设计,并通过新媒体技术广泛收取全院教职员工、学生的意见及想法,集思广益,力求高职校园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即表现出高职院校办学特色(职业性、应用性)又突出E时代气息(信息化、数字化);搭建新媒体环境下校本文化传承创新平台,加大校园软、硬件基础设施的投入,让新媒体成为校园校本文化创新建设的主力军,并通过QQ、短信、微信、微博、博客、论坛等互动方式让校本文化的传播更直观、更具体、更生动,带给全院师生全方位、多维度的感受,通过新媒体,学生能生动地体会到校本文化所带来的乐趣,将优秀的、特色的文化精神内化为高职教职员工、学生的认知当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的学习、生活、甚至是思想观念,最终让优秀的校本文化渗入校园的各个角落。

(二)依托新媒体,大力吸收和引进企业、行业文化,实现高职校企互融

集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为一体的高职教育,其文化的创新更应该广泛吸收和引进优秀企业、行业文化来凸显高职校园文化的 “职业性”“技术性”。仵自连曾在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回顾与展望》一文中指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就是吸收企业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并加以提炼和融合。当前,针对我国面临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缺失问题,高等教育尤其重视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更要强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过程中,高职院校应时刻利用新媒体关注社会各企业、行业最新动态,掌握各职业领域的需求,并以此为依据设定培养目标、课程建设、学习内容、评价方式等[4]。高职院校还应依托新媒体,创建互联网校企合作互动平台,一方面积极学习企业的优秀文化,引进并善用企业的分工合作机制、竞争机制、奖惩机制等制度规范,优化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另一方面,为高职生亲身体验到各行业的运行机制、操作流程、规章制度等提供机会,提前了解企业各岗位的需求技术、行业动态、职业前景等重要信息。同时,高职院校可依托网络媒体,搭建校企互动平台,邀请企业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为校园文化构建出谋划策。高职院校也可通过新媒体网络平台,将各行业人员、部门负责人、各领域专家请“进”校园,通过在线视频交流、视频讲座、视频专题报告会、微信平台等形式,向相关专业学生介绍行业发展趋势、产品生产与经营情况、企业营销策略、品牌文化、行业竞争力以及人才需求预测等情况,加深师生对企业的了解。高职院校还可分批派一线教职员工到企业挂职,积累本专业、本行业的实际工作经验,丰富课堂教学;安排学生到企业实训、实习,切身感受企业文化的氛围,体会学习与工作中的合作、竞争精神,并通过微博、微信、QQ等平台分享工作期间的所运用到的知识和所需的职业技能等心得体会以及对企业文化的感悟,真正实现高职校企互融。

新媒体环境使网络文化以及多种亚文化交融于高职校园,给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依托新媒体,传承和创新校本文化,彰显高职校园文化特色。依托新媒体,大力吸收和引进企业、行业文化,实现高职校企互融,从而打造专属高职院校的校园特色文化。

[1]蒋宏,徐剑.新媒体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美)保罗·莱文森.新新媒介[M].何道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3]孙文杰.论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的构建[J].学习与实践,2013(1):135-140.

[4]段琼辉,等.优秀企业文化与高职特色校园文化融合的研究[J].河南农业,2014(4):4-5+7.

责任编辑韩云鹏

樊斌(1982-),男,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教育管理;唐勇(1971-),男,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教育管理。

江西省2012年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高等学校和谐文化建设与管理”(编号:12YB198),主持人:唐勇。

G717

A

1001-7518(2015)11-0032-03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媒介校园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传媒评论(2019年7期)2019-10-10 03:38:32
书,最优雅的媒介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18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校园的早晨
琴童(2017年3期)2017-04-05 14:49:04
春满校园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8:14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41
开心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