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益飞
基于大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的校园文化与区域文化融合研究
□陈益飞
校园文化和区域文化的建设越来越得到重视,学者们在如何进行两种文化的融合建设方面研究的比较少。文章首先进行了区域文化、校园文化的界定,两者互动融合能够提升高职生的职业素质,为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文化突破口,提高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接着分析了两种文化融合所存在的问题,比如两者融合认识不到位、程度不高、较为随意、没有全员参与等;最后从培养两者思想意识、构建机制体制、构建政校企产学研联合培养机制、完善区域城市功能等几个方面来有机的使两种文化进行融合互动。
校园文化;区域文化;职业素质;融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职业教育专题规划》(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职业院校要增强职业素质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深化改革职业教育”。高职院校需要进行各方面建设,来提高自己的实力与竞争力。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高职院校提升内涵建设的重要手段与举措,已经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区域文化是高职校园文化的母体,高职院校应该把区域文化渗透到自身文化建设中,进而形成具备区域特色和区域人文精神的高职文化。通过两种文化融合来培养高职生的职业素质,提高他们的职业核心竞争力[1]。
(一)校园文化的概念
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所积累的,能够反映大家共同价值观、信念与追求的一种校园精神称之为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一种文化形态,也可作为一种非强制性教育手段,办学者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润物细无声”式影响学生。一般而言,校园文化体现一所学校的物质财富与精神形态及形成的过程,每所学校的校园文化有其独有的特性。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还要体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定位,具有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功能。
(二)区域文化的内涵
区域文化是指因所处的地理环境与自然环境不相同,经历漫长的发展,其文化背景发生差异,形成了与地理位置相应的文化。根据空间的大小来划分,它可以是几个乡镇、县区或者地级市等区域形成的一种小型文化,也可以是楚汉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等大型区域文化。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区域文化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所属地区的人们。根据新的时代要求,人们在继承传统民族文化的背景下,通过劳动创造财富、形成意识形态等活动,体现出其独特的文化心理,形成区域文化[2]。
(一)展现高职教育的特性
我国的高职教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目前江苏省有高校137所,其中高职院校有86所,占到68%的比重。江苏的高校数量在全国来说也是最多的,由此可以说明高职教育的重要性。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于2011年在苏州时提出,职业教育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全面培养的理念,树立多样化人才的理念;要把职业教育工作重点转移到更加重视质量提高上来,加强内涵建设,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3]。高职院校举办的专业主要适应学校所在区域的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自然需要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区域文化互动融合,才能在校园文化中体现出区域文化,将职业教育的元素映射于区域经济建设中[4]。
(二)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素质
学生到高职院校求学,大部分时间在校园内学习,平时耳濡目染的都是学校中的所见所闻,难以感受到区域社会中的文化信息。高职学生第六学期会去企业顶岗实习,有周密的学习计划,繁重的生产任务,毕业设计等需要完成,没有精力接触企业以外的文化信息[5]。校园文化与区域文化互动融合,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能接触区域文化,有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帮助他们提高个人的能力。
(三)为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文化突破口
高职院校所执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是要将学生培养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基于此种目的开设相应的课程,包括理论和实践课程,但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偏差。随着社会的发展,可能两年后行业中某些工作过程发生变化,某些行业出现危机,又出现新的工作岗位等[6]。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进行教育教学时及时吸收区域的文化信息,对教学进行合适的补充,在课程中注入区域文化的精髓,丰富校园文化,开辟创新点,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7]。
(四)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
我国高等教育经过十多年的扩招与建设,现在是将规模发展转变为内涵建设的关键时期。学校注重软实力的建设,提升自身内涵,在教学水平、师资队伍、行政管理、后勤服务、校园活动等方面进行协调体系建设[8],做到办学规模、教学质量、社会影响等共同提高,教职工管理、学生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共同增强。校园文化在发展的时候择优吸取区域文化,并进行提炼与消化,形成其特有的文化,再反作用于区域文化,能够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进行有效的指导与提升,学校的价值自然提升,同时也反映出其内涵的提高。
(五)有利于学生成长与成才
高职院校的主要职能是培养人才,应基于这项任务来建设校园文化。高职校园文化必须瞄准市场,将自身打造成能够培养拥有优良品德与优秀专业技能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摇篮,以此作为校园文化的终极目标。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通过两种文化有机互动,来增加区域中优秀的企业文化、职业素养、职业态度、人文底蕴、区域经济发展氛围等文化内涵,来感染学生,使他们在学好专业知识技术的同时能够综合发展。学生毕业后对社会和企业有一个零过渡的适应,如此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成才[9]。
(一)校园文化与区域文化融合的认识不到位
校园文化和区域文化作为两种文化,分别在各自的领域存在与发展壮大,在长期的积累与演变中难有交集。高职院校的办学者将主要精力花在学校的硬件建设以及教学和科研上面,对于文化建设方面下的功夫不多,极少将现代区域文化与校园文化进行互动;没有认识到需要将两种文化进行有机融合,校园文化需要吸收现代区域文化的精髓,将自身进行优化以期能全方位文化育人,这需要大家进一步提高认识[10]。
(二)校园文化与区域文化融合没有全员参与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区域文化互动有机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简单地举办几个文体活动,两种文化的互动融合需要长期的积淀与完善,需要大家全员参与。目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区域文化互动出现学校热情主动,而区域社会表现比较被动。作为高职院校而言,管理层希望软件、硬件一起建设,在做好学校物质文明的同时也要建设好精神文明,希望全体师生不断完善本校的校园文化,并通过校园文化来反哺于教育。作为在教学一线的教师,要尽心完成规定教学还需要搞科研以及做学生工作,没有过多的精力花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更别提与区域文化的融合互动。
(三)校园文化与区域文化融合的程度不高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单位,一直致力于教学战线拼搏,在其他领域极少涉及,有种相对封闭的感觉,从而使校园文化对区域文化的辐射力变小。区域文化是一个区域大环境所积累产生的,需要有载体才能与校园文化产生联系,两者没有具体的载体和措施,就无法联系。一些高职校园文化中只有人文氛围中反映区域文化,体现一种地域的特殊精神,没有在教育教学、职业精神、创新意识中融进区域文化。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应增加相应的区域文化内容部分,比如基于行业工作过程、基于区域文化影响等等。
(四)校园文化与区域文化融合较为随意
近十多年来是我国高等教育大规模发展的时期,许多高职院校是由一个区域内的中等专业学校合并而成,没有高等教育的文化底蕴,在教学管理、行政管理、文化活动等方面有不少以前中专的影子。这些学校短短几年飞速发展,但是其软实力却严重脱节,缺少文化的创新点,文化发展较为随意,没有系统的规划,没有及时吸收区域文化的精髓,不能消化后形成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也无法做到兼顾培养学生[11]。
(五)校园文化与区域文化融合缺少有效机制体制
目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和区域文化互动融合没有机制体制作为有效保障,导致两者的融合不稳定、长效。高职院校中没有专门负责与区域城市文化融合互动的职能部门,区域城市中也没有相应的与校园文化活动融合互动的职能部门。高职院校加强了与社会的联系,加强了校企合作,但是没有形成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科技转化率不高,社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方面,往往还是唱独角戏。现在还没有一部促进学校、区域文化互动融合的系统化的法律法规,在以后的建设中,需要不断摸索出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来促进校园文化区域文化的融合,形成长效机制。
(一)校园文化与区域文化融合需要培养两者思想意识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是目前大家公认的高校三大职能,要协调发展好三大职能,才能建设好一所大学。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时不能仅仅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也要让学生接触社会、走向社会,融入区域文化氛围中。区域文化也需要主动与学校接触,区域社会需要转变思路,主动参与到象牙塔中培养人才。
(二)校园文化与区域文化融合需要机制体制作为后盾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现代区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互动需要其稳定性与创新性,这就呼吁出台相应的互动机制,需要可操作的法律法规条文。国家需要出台一部法律来明确现代区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角色、职能、责任等,形成一套完整的长效性体制机制,来确保两者可以正常地互动融合。对现有的规章制度要根据执行的情况,加以完善优化,形成一套法律法规体系。对于区域社会相关企事业单位,需要政策鼓励其主动参与学校的文化建设,促进他们融合交流,共同建设文化。
(三)构建政校企产学研联合培养机制
可以由政府牵头高职院校、企业组成政校企产学研合作机制,通过强强联合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重任。该机制需要政府、高职院校、社会、企业等都要有主人翁意识,一起讨论制定大家都可以接受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有效的载体,一起努力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在该机制下实现资源共享,将行业企业的专家学者引进高职院校进行讲学讲座,使师生获得行业企业前沿技术,学校师生可以参加区域社会企业的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通过上述载体使整个区域中的主要三方经常互动,在联合培养人才的同时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将各自的文化进行交流,相互影响共同向前发展[12]。
(四)通过建设校园文化来引领区域文化的发展
进行两种文化有机融合的前提条件是要建设好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比如促进学生积极努力学习,教师勤于教学、奋发科研,学校人性管理等。可以使象牙塔中人们生活丰富,可以推动现代区域文化良性发展。比如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秉承张謇先生的“忠实不欺,力求精进”的校训和“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职教思想建设人文、卓越、开放的工院。高职院校可以与其他学校多交流看看他们如何建设校园文化,有哪些创新点可以借鉴;可以吸收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国外先进的文化理念及成果,构建自己新时期的校园文化。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优秀的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来优化教师学源结构,也可以邀请普通市民分享教育资源参与文化建设[13]。通过优秀的校园文化来引领现代区域文化,使高职院校融入区域社会。
(五)完善区域城市功能,推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发展
由政府进行区域功能综合规划,基于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城市、高职院校等周边区域进行功能规划与建设。比如交通枢纽、绿化环境、医疗卫生、餐饮服务、娱乐文化、幼儿学区、中小学学区、健身休闲设施等要优化设置,避免重复建设恶性竞争,做到合理利用资源。深度挖掘区域内传统文化,打造正能量的优秀文化,完善其相应的功能,可以满足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及生活的需求,便于他们进行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区域的居民能够享受到优秀规划带来的便利,可以安心地生活工作,安居乐业,参与家乡的建设,推动现代区域文化的发展,从而更好地影响校园文化,也便于两者进行互动融合。
校园文化与区域文化融合不等同于两种文化简单的叠加,这需要人们通过科学研究将两种文化进行有序、有机、渐进地融合,力求达到1+1>2的效果。校园文化得到区域文化的提升与丰富,其育人功能得到加强。将校内外知识有机结合,构成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形成新的文化内涵,可以全面地培养学生,一方面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也能潜移默化地提升其职业素质。
[1]谢碧蓉,文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与融合[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2):50-52.
[2]覃萍.现代区域文化建设探析[J].桂海论丛,2005 (6):83-85.
[3]鲁昕.职教要为国家产业体系建设培养技能人才[N].中国教育报,2011-3-31(1).
[4]胡宗勇.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教育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2(8):138-140.
[5]朱登胜,俞永建.五位一体: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融与拓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 (1):128-130.
[6]洪延艺.借鉴电力企业文化构建特色高职校园文化[J].中国电力教育,2008(9):57-58.
[7]金雁.高职教育的文化支点:互动与融合的校企文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4):50-52.
[8]李良.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研究[D].苏州大学,2011.
[9]李俊玲.高教园区模式下的高校校园文化与城市文化互动研究——以杭州下沙高教园区为例[D].杭州师范大学,2010.
[10]祝红.融合企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探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8(1):13-14.
[11]崔现强,叶俊国.对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思考[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2):153-154.
[12]安强,李光辉.浅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问题[J].科技资讯,2008(27):207-209.
[13]张文杰,叶劲松.宁波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特色研究[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97-100.
责任编辑 韩云鹏
陈益飞(1982-),男,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教育研究课题“基于高职生职业素质养成的区域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编号:FYJY2014/12),主持人:张修良。
G717
A
1001-7518(2015)20-004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