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的高校就业工作探析
李 强
(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对制约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外部环境、内在因素的关联进行理论分析,探索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用到高校就业工作实践中,通过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的确立,改善就业外部环境,提升大学生就业素养,培养大学生科学的就业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就业观
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事关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并就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依旧突出,就业形势依旧严峻。解决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要做到标本兼治和内外结合,国家和社会层面上需要在就业政策、就业环境、就业渠道、就业支持与帮扶等诸多外部环境上不断优化和革新;而大学生个人层面上则需要高校通过教育和引导,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育大学生爱国、敬业、诚信的就业观,对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内在因素不断进行深入研究。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标准和对影响高校就业工作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因素分析,对高校就业工作进行探索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提出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虽然只有24个字,但高度凝练了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构建和谐的就业环境、推动积极的就业政策、提高大学生就业素养、建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等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对全面推动高校就业工作有着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就业外部环境的关联分析
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与就业外部环境的关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上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而且对于构建就业工作外部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富强,标志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然状态和物质基础,十八大提出的“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离不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只有国家变得富强,国力持续提升,就业岗位、就业待遇和就业幸福指数才能更加满足大众的需求。民主,实质和核心就是人民当家做主。劳动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宰者、缔造者和建设者,劳动者创造的劳动价值归属于劳动者本身。文明,代表着文化发展与文明进步的程度,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必将为就业的发展创造提供更有利的精神条件,充分就业也可促进社会文明发展进步,两者相辅相成。和谐,要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和谐社会构建,就离不开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和谐社会的民生之本,大学生充分就业有利于其自身道德的提升和人格的完善,家庭的和谐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有利于推动大学生充分就业,经济和谐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政治和谐稳定提供更公平的就业机会,社会和谐公正提供更稳定的就业空间,文化和谐健康提供更明智的就业选择。
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与就业外部环境的关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上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这种在社会层面上的价值取向,对于构建就业工作外部环境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自由,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较长时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大学生就业统一分配的体制,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转为市场经济下的自由择业。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到来时,大学生摆脱了计划经济模式的束缚,在新的市场条件下获得了更多更大的择业自由,个人成了市场活动的主体。市场经济下的自由择业以竞争作为手段,追求的是大学生的积极进取与提高年轻人的工作激情,使大学生能够在自由的环境里徜徉,挖掘自身的潜力,实现各式各样的精彩人生。平等,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平等就业就是指劳动者享有平等的就业权利和就业机会,劳动者不因性别、年龄、种族等人的自然差别而受歧视。社会上要努力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制定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残疾毕业生、女毕业生的就业帮扶制度。公正,社会公平和正义。就业公平是社会最大的公平,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基本体现。行业和单位内部子弟就业照顾,公开招聘时暗箱操作内定人选,各种各样的人情交易等不公正的就业社会现象,极大挫伤高校毕业生初涉社会时的就业积极性和热情度,极易使高校毕业生对社会产生不信任感,甚至产生扭曲的就业观和职业发展观。就业公平包括就业竞争机会的公平、就业竞争规则的公正、就业程序的公正,公正的社会环境对于大学毕业生就业尤为重要。法治,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对于就业者来讲,加强大学生就业的法治化建设,对于充分保障大学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的合法权益不可或缺。现行的《社会保险法》《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等法律,对于促进就业、加强就业保障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打击非法职业中介和招聘过程中的各类欺诈行为,维护毕业生合法权益也势在必行。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就业内在因素的关联分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上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体现了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对于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提高就业素养意义重大。
爱国,要求人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报效祖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大学生的就业基本涵盖影响国计民生的各个行业和部门,有些还在国家体制内的政府、银行、司法等重要部门就业,弘扬爱国精神是维护国家利益最根本的表现,同时也是实现个人职业发展目标必须坚定的方向,这犹如个人梦和中国梦的辩证关系一样。敬业,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敬业体现着一个人的能力才干,体现着一个人对社会、对集体、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还体现着一个人热爱人生、积极追求的态度。因此,敬业既是社会检验一个人价值的重要标准,又是一个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就业须敬业,敬业才有事业。诚信,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诚信是当代大学生的立身进业之本,处世之道。对于大学生就业,诚信不只是单纯的守约和履约问题,更是劳动创造的态度和品德问题。只有诚实劳动,才能创造出提升人的生活品质和增强人们幸福感的美好世界。友善,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人们常说“同志为友”“道不同不相为谋”,拥有友善之心才会与他人相处融洽,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必将有助于职业发展。因此,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不仅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更是大学生就业价值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影响大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的关键内在因素。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变革,社会和个人的价值观念也在随着形势不断发生着变化。对于高校毕业生而言,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带来的各种冲击,就业价值观也在发生着变化,一些错误的、消极的就业观直接影响到高校毕业生的合理就业。国内的学术界、高校就业指导和管理人员都高度重视,有关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很多。诸如,邹海贵、周玉林等提出,引起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客观方面的因素,如就业政策、制度滞后、就业环境不理想等,也有主观方面的因素,主要是大学生自身在思想、观念和素质上存在偏差,不能适应新的就业形势[2]。华章琳提出,当前大学生就业难是因为大学生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较少考虑社会价值的实现;理想信念模糊,注重物质利益[3]。任献华提出,当前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导致就业难,这些问题主要有:对就业形势及政策一知半解、就业观念存在误区、就业信息不匹配、就业心理素质较弱、就业成本不断增加等[4]。李海、韩朝旭提出,大学生择业存在着求职履历弄虚作假、择业面试诚信缺失、草率签约、随意“跳槽”等道德缺失现象[5]。
在现有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笔者通过对毕业生采取随机问卷调查、座谈、回访用人单位等形式,就高校毕业生个人层面上表现出的就业价值观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汇总和分析,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缺乏理性的社会心态
对初涉社会后遇到的方方面面的困惑,绝大部分毕业生提前是有心理准备的,然而这些准备只是停留在浅层次的心理层面和意识层面,缺乏有针对性的、务实的解决思路和办法。反映较多的就是社会公平缺失问题、诚信缺失问题,面临这些问题时,毕业生起初还能理性面对,耐心忍受。当社会诉求得不到回应,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往往就缺乏理性的认识和思考,出现各种不利于就业、不利于职业发展的不良心态,甚至是一些不理智的行为。这些缺乏理性的社会心态对就业和职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二)缺乏正确的职业价值评判标准
多数毕业生在就业选择方面仍然存在经济利益至上、眼前利益至上的倾向,对职业发展缺乏长期的、科学的成长和提升计划,缺乏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选择职业时,一味追求安定舒适的生活,害怕吃苦,讲究物质享受和工作的外部环境。职业初期成长阶段,过多地考虑职位升迁、待遇改善,稍不如意就动辄跳槽,缺乏科学的、理性的职业价值评判标准,不利于毕业生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
(三)自我就业能力认识不清晰
在调查中发现,就业质量高的毕业生群体普遍有较高的自我认知能力。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有助于求职者扬长避短,激发求职者的工作寻求动机,提高工作寻求的吻合度和适宜度,普遍能够取得良好的求职结果。而毕业生中自我认知模糊、定位不准的不在少数,尤其是对自己能力的认知与判断、社会的需要与发展前景、兴趣的可持续性、经济物质条件等方面缺乏全面的认知,导致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的低下。
(四)就业和职业发展动力不足
当前的高校毕业生大都属于“90后”,优越的成长环境、大众化的本科教育体制等因素,使得“90后”群体认为上大学、就业是顺理成章的,是按部就班的。“90后”群体身上再也没有特定年代大学生所特有的负担、压力。这些特点呈现在就业上,就是就业和职业发展动力不足,特别是当前就业大环境趋紧,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背景下,一部分毕业生存在被动就业、逃避就业、啃老族、得过且过的现象,职业追求和个人价值观出现问题。
总的来讲,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在很多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误区,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体现国家意志的“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大学生就业计划吸引力不够,社会就业和竞争环境仍然存在不公开不公平的现象;社会、高校、家庭的就业教育和指导缺失,造成毕业生就业的主动性、适应性、应变性不够;还有大学生个人层面,高校毕业生功利主义,短期行为的存在等。这些就业困境,短时期内还难以有效根除。笔者认为,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来破解这些矛盾和问题,是一种较为积极有效的手段。
有学者提出,就业价值观是大学生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在社会需要与客观事物所能满足这种需要的关系之间产生的一种关于职业与就业行为的观念,也就是大学生对就业的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评价、决定取舍的思想观念[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时代精神。如何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用到高校就业工作实践中,贯穿于高校就业工作实践的全过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构建大学生就业价值观,不仅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和环节,也是推动大学生就业,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提高就业质量,提升职业发展高度的一项有力措施。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和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推动就业外部环境的逐步完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结合产业升级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在这样重要的会议上提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可以充分看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2013年5月14日至15日,习近平在天津考察时,8月18日李克强在兰州大学考察时,都强调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对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重要性,要求有关部门加大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支持力度,对就业困难毕业生进行帮扶,增强学生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
近几年,教育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等国家部委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工作,在积极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激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加强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提升就业指导服务水平,维护毕业生就业权益等方面出台了有关政策,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在国家、社会层面,为高校毕业生创造了一个政府重视就业、社会关注就业的良好外部环境,社会公平正义、平等就业的软环境也得到了明显改善。针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残疾毕业生、女毕业生的就业帮扶计划,高校毕业生创业小额免息贷款,对低保家庭毕业生发放就业补贴,实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等一系列具体措施,营造了和谐的就业氛围。社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的最重要路径,社会也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载体。社会各行业、各部门都要坚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青年大学生营造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就业环境。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提升大学生就业素养和构建就业价值观
第一,要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高校要通过形式多样、有针对性的主题教育,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引导大学生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提高自信力。要把爱国作为每一位大学生的最高价值准则,使大学生懂得个人命运与国家和民族命运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只有国家独立富强,个人才能自由、富裕和幸福。第二,要倡导大学生敬业精神和诚信意识。敬业、诚信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敬业的人会对自己从事的职业具有献身精神,将自己的一生与职业紧密联系,在事业发展中实现人生价值;会拥有强烈的责任感,明确自己承担的特定职责,忠实履行职责,工作就会由外在的强制和被动转化为内在的自觉和主动。诚信是立身处世之道,是人之为人的道德规定。诚信要求人们在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活动中,尊重客观事实不做假,不投机取巧、偷奸耍滑。只有诚实劳动才能创造出提升人的生活品质和增强人们幸福感的美好世界。第三,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团结协作精神是大学生职场发展并走向成功迈向辉煌的必由之路。90后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自我意识极强,团结友爱、互相协作的意识较差,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不少弊病。要引导大学生树立谦敬礼让、帮扶互助的友善风气,戮力同心、同舟共济的团队意识,志同道合、携手奋进的协作精神。
[1]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中国教育报,2013-12-24(1).
[2]邹海贵,周玉林.就业思想教育:高校德育新的着力点和切入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4):30-33.
[3]华章琳.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对策性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9(10):81-83.
[4]任献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就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0(1)(下):59-61.
[5]李海,韩朝旭.大学生择业道德失范的成因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1(2):136-137.
[6]叶进,孟晓莉.浅议全球经济危机下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培育[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6):106-108.
G641
:A
:1671-9476(2015)01-0110-04
10.13450/j.cnkij.zknu.2015.01.029
2014-10-02
李 强(1980-),男,河南偃师人,高级经济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及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