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视阈下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论析

2015-01-31 13:57袁蛟娇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视阈利益主体

王 乐,袁蛟娇

主体视阈下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论析

王 乐,袁蛟娇

(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以主体为视阈,可以发现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中作为主体的人民群众,其主体性表现在历史、利益、实践、权利和价值各个方面。它们在党群关系建设、对待人民利益的立场、坚持群众路线、接受人民监督等方面升华了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内容。主体视阈的分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对于巩固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及构建和谐社会,最终促进人的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

主体视阈;毛泽东;为人民服务

毛泽东在其自身实践和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活动中,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创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国内学者对于该思想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最初的政治意义角度到后来的伦理价值维度的过程。如今,对于这一思想的研究大多也基于这两个关键点,或者将两者结合寻求新的理论意义。

一、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形成的历史过程

毛泽东的青少年时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农村,对农民百姓的贫苦生活感同身受,也对三座大山的压迫统治愤恨不满。在早期的政治活动中,毛泽东提出了“为民请愿、还政于民”以及“为人民谋取利益”的思想,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正式开启民族民主革命,为人民服务思想浮出水面,日见雏形。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领导创建工农红军,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期间颁布实施的政策以及毛泽东在自己的理论认知中,都提出了党是人民利益的代表,要真心实意地解决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困难,把为人民服务思想上升到政策的高度并深入到人民的生活中,该思想初步形成。

长征结束到抗日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边区建设。在政治上实行“三三制”原则、人民普选参政会以及保障人民自由权等;经济上减租减息;思想文化上开展整风运动和马列主义教育活动等。为人民服务思想贯穿其中并上升到政治的高度,逐步系统化。

1944年9月,毛泽东在张思德烈士的追悼会上做了《为人民服务》的演讲,第一次从理论上阐述为人民服务思想,并在中共七大上把这一思想写入党章,正式标志着该思想的形成。

二、主体视阈下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内容

主体是相对于客体而言的,两者统一于实践之中。而现实的人是实践着的,他通过自我调节和自我扬弃的活动,创造了自身与其对象世界。所以在人类的实践中,人类自身才是主体。就现实的主体人而言,在其特定的主客体关系中有着不同的主体性表现,每种表现意味着不同的主客体矛盾。实践是解决这些矛盾并走向和谐统一的途径。在政治学意义上,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体现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客体是党的各级组织以及在党领导下的政府、军队等党政机构。这种主客体因素在不同的主体性视阈下有着不同的内容。

(一)历史主体下的党群关系建设

唯物史观主张作为社会历史发展动力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中国共产党来源于工人、农民等被压迫阶级,同时他又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先锋,所以中国共产党本身及其所领导的政府、军队都必然要为历史主体的现实实体(人民群众)服务,把任务的落脚点放在人民身上。毛泽东曾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1]1004因此,历史主体视阈下,要形成和谐的党群关系,深入了解群众,与群众密切联系,促进党群关系和谐,才能解决党与人民群众对立相异的矛盾。把人民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内化为我们的心灵品格,塑造出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的队伍,才能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利益主体下明确人民利益至上

历史需要决定其主体的利益归属。把劳动着的人民群众界定为历史主体就决定了任何组织及其实践的利益立足点必然落在人民身上,要为人民的利益工作。《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指出:“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要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不允许任何党员凌驾于群众之上。”[2]因此,利益主体视阈下,要为人民群众坚持真理、科学实践,确立人民利益至上的思想。我们必须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改正思想错误,树立人民利益至上的思想倾向,这才能解决好人民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利益矛盾。毛泽东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演讲时曾说道:“只要我们为人民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利益改正错的,我们的队伍和事业就能兴旺起来。”[1]1004-1005所以,理论和实践的出发点不能是个人利益,而是现实的劳动者总体利益。以人民的利益至上促使个人和整体利益的和谐统一,承认个人的正当利益,兼顾个体存在,这些都是党应坚持的真理。同时,党还要做好宣传和教育工作,引导人民正确认识利益问题。

(三)实践主体下的走群众路线

党为人民服务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党以自身主体为人民主体服务,党成为包办一切的“神灵”,产生双主体冲突。另一种是党以自身客体为人民主体服务,党引导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放自己。我们从现实的实践出发应看到,实践主体是人民自身。党不能成为与人民主体相对立而存在的另一主体,而是置身人民主体之外又与人民保持服务性联系的一个对象工具。所以,第二种解释才是为人民服务的真正内涵。早期毛泽东在驱逐皖系军阀张敬尧的斗争中列出了其十大罪状,目的就是驱张请民愿,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这才是为人民服务。因此,实践主体视阈下,要走为民、务实的群众路线。党政方针源于实践的主体人,理论制定在遵循客观规律时还要反映实践主体的意愿和利益,这样才有利于避免主体不明情况下主体对立的冲突。同时,理论还需要回到人民的实践中去指导人民,这是实践过程的必然要求。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指出:“在我们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1]899所以,一切理论观点都必须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党的任务就是把这些观点深入人民中去为人民服务,最终让人民自己解放自己,过上幸福生活。

(四)权力主体下接受人民监督

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从被国家强制力完全约束到依靠中介成为间接的权力主体再到成为亲自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直接权力主体[3]。因此,权力主体视阈下,党的一切行为都要接受人民监督,这样才有利于避免主体混乱下客体凌驾主体的矛盾。党和国家是应人民需要产生的,他们是人民行使权力的载体,是一个对象化的工具,必然受到真正权力主体的监督。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应对并做好监督的有效选择。毛泽东曾指出:“让别人讲话,天就不会塌下来,自己也不会垮台。不让别人说话呢?那就难免有一天要垮台。”[4]所以,党员干部要把掌握的权力落在人民的身上来使用,用人民的权力为人民服务,虚心接受人民监督。

(五)价值主体下的全心全意为人民

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历史主体,是实践着的历史主体。实践的目的指向是我们追求的价值所在。价值就是物对人的有用性,其中包含着人对物的改造,也包含物趋向于人的属性。人民群众也是价值的主体,既是价值创造的主体又是价值评价的主体。因为实践是人自身的实践,必然创造一定有价值的产物,同时也会对这些产物进行合理评价以确定是否获得价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一心为人民利益着想、为人民创造幸福生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既要遵循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也要符合主体人的目的,以规律制约目的,又以目的延伸规律,双向协调实现人与物的统一,创造属于人民的价值。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曾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1]1096这是在强调用符合人民利益的标准来检验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和具体实践。

三、主体视阈的分析对践行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意义

从主体视阈来透析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为了明确服务的主客体及其内在关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践行该思想对于巩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统一多元社会意识来构建和谐社会以及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巩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从主体视阈来分析理解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有助于我们明确作为主体的人民群众表现在社会历史、实践、利益、权力和价值等方面,不同方面中人民群众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这些内容利于解决主体不明的问题和主客体冲突的矛盾,巩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进一步明确了为人民服务的方向。我们不能把作为对象化工具的党组织看成主体,以党的服务决定人民的命运;更不能把党组织凌驾在人民之上,产生主客体混乱的现象,导致客体主导主体。要深入了解群众,与群众和谐相处,把群众内化为我们的信仰,全心全意为他们尽职尽责地服务。

(二)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为人民服务思想关键在于实践。在新时期,我们要在全党内推进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5]。在践行路线时,我们要明确实践的方向是人民事业的发展和社会历史的进步;我们的定位是共产党员以中介的形式和公仆的姿态为人民服务,引导人民建设自己的事业;我们的立足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我们的价值旨归是社会和谐和人的发展。

(三)统领多元社会意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市场引入社会主义,其开放性特征反映在思想意识领域必然造成多元意识并存的局面。从不同的主体方面来认识理解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有利于我们明确现实的认识实践主体是人民群众,我们追求的价值也必然要体现在人民利益上。因此,在意识形态领域,具有存在价值和本元意义的只能是社会主义的意识。从国家性质的角度来说,我们的意识只能是以人民群众为核心去创造属于人民群众价值的意识。所以,为人民服务思想的贯彻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内化,进而统领多元社会意识,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文化基础。

(四)实现人发展的主体目标

从不同的主体方面分析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更多的是弄清被服务的人民群众为什么是主体,以及如何推进主体在社会历史各层面扩展,最终把人民群众从被压迫的对象解放到管理社会的主体。这些方面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但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目的是贯穿始终的。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中国共产党的服务,引导人民自己解放自己,自己发展自己。我们要做的是通过服务努力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主动的姿态,使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和目的性有机统一,巩固他们自身的主体地位,推动人类总体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中国共产党章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9.

[3]衣芳.人民群众主体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82.

[4]马列著作毛泽东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8:491.

[5]覃武云,陈成志,焦春红.关于“为人民服务”的新思考[J].创新,2013,7(5):50-54.

[6]胡为雄.毛泽东为人民服务宗旨形成的实践基础及其思想精华[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3,30(5):6-11.

[7]王秀华,程瑞.为政治立“法”:毛泽东政治伦理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45-66.

A84

:A

:1671-9476(2015)01-0022-03

10.13450/j.cnki j.zknu.2015.01.006

2014-10-08

王 乐(1990-),男,安徽淮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规律;袁蛟娇(1990-),女,安徽芜湖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

猜你喜欢
视阈利益主体
使用与满足视阈下解谜推理类综艺节目的创新路径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何谓“主体间性”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利益与西瓜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利益调整要十分注重“稳”字
利益链与新垄断
漂泊叙事视阈下评述《花样年华》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