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农资》评论员 赵光辉
书接上回。
目前占中国农业大多数的散户(分散的农户,非彼散户)也很像那间小餐馆:以家庭为单位,规模有限;盈利能力接近增长的极限,不论是粮食还是经作,亩产出和单价都不可能大幅提升;而土地、人工、水肥药刚性成本却是蹭蹭地上升、杠杠地存在。小农户不仅要应对自然灾害,还常处在“池鱼之灾”中,要处理那些与农业真正形成竞争关系的社会存在。
比如城市用工市场,目前中国农民务工的收入绝对超过务农,因此谁来种田、谁肯种田问题就日益突出了。再比如新型肥料市场,作为农业投入对大一块的化肥新产品新概念层出不穷,但其价格让不少农户望而却步。再比如水肥一体化是方向,但农户对设备、应用技术的欠缺,都是制约农业提质增效的重要变量。总之,全行业全社会都看到,处于产业链最低端的农业种植业是最容易受到来自各方的冲击的。
从宏观角度看农业,十几年的连续丰收,国家粮食基本自给自足的安全成功,会给人一种高富帅的感觉;但微观到体的农户真实,我们切不可盲目乐观,忘记了农民真实的家底。近几年国家一直在保持、加大惠农力度,但更多说的是强农。农业目标是要做强,农户要做强并不容易,而惠农就是不二法门。所以当了解到很多富有远见和社会责任的农资企业一直在致力于改善农户生产经营状况,比如鲁西化工致力于降低水溶肥的价格,让昔日贵族“飞入寻常百姓家”;再比如他们还发挥设备制造业优势,自行生产了本土化的喷滴灌设备设施,并开始将它无偿捐赠给申请的农户。从每一个细胞的强大来做大做强农业,觉得很需要为他们点赞!
有人可能会质问:说小餐馆体弱,那美食城就身强力壮到能扛半价一个月?这里还有一个很大的差异,小餐馆结构单一,而美食城产业利益链条长,很多市场活动都能够通过传导实现“羊毛出在牛身上猪掏钱”。就我所了解,北京很多大型实体市场,都是靠做实市场、做熟商圈,最后赚商业地产升值的钱。美食城人气足,招商门槛就高、效益就佳,这是显而易见的。从这个角度思考,对弱势农户、小型农资经销商很有必要通过综合服务,强化他们与大企业的联合,延长、延伸成为更长产业链的一环。这个课题做好,就能焊接更多的组合。像鲁西、河北农资、湖南安邦等化肥生产流通企业都在向综合服务商转变,鲁西提出“让农民在田边看,我们下地干”;还设想将基层农资经销商整合进未来的物流网络,从单一的店成为物流网的千百个点,用互联网思维惠农强农。从这个未来看,正因为农户、经销商的小,地理分布的广泛,成为他们被价值重组的起点。种田赚不到钱,不种又拿不到补贴的纠结也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