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武仲波
(枣庄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山东枣庄277160)
托尼·莫里森的黑人文化解析
——对其诺贝尔演讲词及其作品的解读
王健,武仲波
(枣庄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山东枣庄277160)
传统的黑人文化为美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美国种族和白人文化霸权的长期存在,美国的黑人文化常常受到歧视。作为美国的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长期致力于反对这种偏见和欺压,期望白人能够公正地看待黑人文化,她的诺贝尔演讲词及其作品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主题。
托尼·莫里森;黑人文化;文化霸权;诺贝尔演讲词
一
托尼·莫里森1931年2月18日出生在俄亥俄州的洛雷恩,她的第一部小说是《最蓝的眼睛》,其他作品包括《苏拉》、《所罗门之歌》、《宠儿》、《爵士乐》和《天堂》等,这些作品充满了民俗知识,并为她带来了很多荣誉,包括美国艺术与文学学院奖,普利策奖,以及罗伯特·肯尼迪图书奖。1993年,她成为第一位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性。
托尼·莫里森十分注重黑人文化。她以重建黑人文化为目的,其作品关注各种政治问题,如种族,性别,阶级等。白人文化和黑人文化之间的冲突,是其作品最具影响力和杰出的特征之一。托尼·莫里森认为,黑人发展的出路在于保持黑人文化遗产,黑人应该回归自己的文化,而不是被白人文化所同化。我们可以从她的作品,以及从她的诺贝尔奖演讲中发现这个主题。
二
1993年,托尼·莫里森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在发表诺贝尔获奖演讲中,她再次描述她对于“语言”的观点,以及现实条件下这种“语言”所带来的危害,最后她还表露出希望美国的青少年,无论是白人和黑人都应该重视彼此的文化和语言,并让孩子们学习真实的语言和文化,因为美国青少年以及整个世界的孩子都需要了解人类的文化和历史,其中就包括黑人文化。
(一)男孩手中的鸟和语言
在她的诺贝尔奖演讲中,一开始她告诉我们一个富有思想的故事,在那个故事中,托尼·莫里森表示,男孩手中的鸟被喻为“语言”。而见到男孩的老太太说:“我不知道,我不知道你手中拿着的鸟是死是活,但我知道的是,它在你的手中。它在你的手中。”
在这里,我们把“语言”理解为话语权。这只鸟在男孩的手中,如果是死的,他们要么发现时鸟就已经死了,要么就是他们杀了它;如果鸟是活的,他们仍然可以杀死它。无论是生是死,他们说了算。那么,这位老妇人可以做的就是说“我不知道”,并保持沉默,因为鸟不在她的手中,她没有话语权。
从上文我们看出:话语权掌握在白人手中,男孩就是白人的代表。而老妇人,作为黑人的代表,不具备这种话语权。
(二)拥有话语权的白人带来的危害
从托尼·莫里森的演讲表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话语权被白人控制,语言将毫无生机,唯一的功能就是强制黑人服从白人的统治地位。而且,因为黑人无法获得话语权,他们可以做的就是服从白人的控制,慢慢放弃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并遵从白人的秩序。当话语权在白人手里,就变成白人和统治者的工具,因此,语言成为隔阂少数民族的工具,种族主义掠夺者的身份被颜色在了文学的面孔之下。
在本次讲演中,作者还告诉我们的语言真正的功能是:“文字作品是崇高的,她认为,因为语言富有生殖力,语言的含义让我们有所不同,使我们各有所差异——让我们的生活与众不同。”所以在这里,我们明白,语言是用来保护人类差异的,当然也包括黑人的差异和白人的差异,我们应该用这种语言来交流思想,白人应该重视黑人的文化,并像他们对待自己的白人文化一样接受黑人文化。
(三)对美国年轻人的希望
演讲的后半部分,男孩的问题给了我们一个暗示,美国的年轻人愿意接受黑人文化、了解黑人历史,他们希望有机会去认可黑人文化,而老妇人总是对男孩的问题保持沉默,她保守秘密、对他人保持距离、在复杂,特权的空间中陷入到孤立中。
“为了你我,在大街上忘掉你的名字;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在黑暗和光明中对你意味着什么。不要告诉我们该相信什么、害怕什么。语言就可以保护我们不去害怕不具名的恐怖之物。语言就是一种冥思。”
男孩提出的问题也是深刻而有意义的,无论是白人和黑人,都应该认真考虑这些问题。因为语言的传承性,孩子们已经意识到,他们不想见到这位老妇人般衰老、空洞的眼睛,所以美国的年轻人都乐于接受黑人文化;他们希望国家的文化和历史是完整的,也希望了解世界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演讲的最后,她说到:“我现在相信你。我相信那只鸟,不是在你的手中,因为你真正抓住它了。瞧,我们一起做的事情是多么可爱。”莫里森表示为了孩子们和社会的发展,黑人应该展示自己的文化,同时白人也应该放弃自己的有色眼镜,不要小瞧黑人文化,他们应该忠实和忠诚地看待黑人文化。孩子需要黑人文化,世界需要黑人文化。美国青少年已经获得了话语权,这与他们从白色成年人那获得的话语权不同,这种话语权是属于人类的,包括黑人,当然也包括黑人文化。
上述诺贝尔演讲表明,托尼·莫里森高度重视黑人文化,她将自己的观点描述为:白人不应该歧视黑人,这种主题也充盈在她的作品中,在下面,我们将选择她的两个作品《所罗门之歌》和《最蓝的眼睛》来分析她作品中所涉及的黑人文化主题。
三
作为一名黑人作家,莫里森的目标是描写黑人的生活和经历。几乎她的所有小说都是反映在白人支配的国家和文化下黑人追求个体进步的故事。1970年,莫里森出版了她的第一本小说《最蓝的眼睛》。在这本小说中,作者描述了20世纪40年代,一个住在北部城市小镇,名叫佩科拉的黑人女孩的悲剧故事,她祈求像白人女孩那样拥有一双美丽的蓝眼睛,因为她住在一个由白人主导的社会里,哪里人们认为蓝色的眼睛和金色的头发是美的标准。她希望成为白人社会的一员,所以她希望能拥有蓝色的眼睛。当最后女孩的梦想成真,她陷入了疯狂,成为了白人美女标准的受害者。
这本小说是美国黑人悲惨生活的一个写照。白人文化和黑人文化之间的冲突中,大量的黑人被白人文化所同化。而那个女孩,她想拥有白人女孩的眼睛的愿望,透出了她无视自己的种族身份的现实。例如,她想花钱买与玛丽·珍照片中一样的糖果,因为她认为吃这样的糖果象征着拥有和玛丽·珍一样的身份,她渴望变得和玛丽·简一样,而她却完全被由白人主导的文化给毁了。所以,这部小说生动地揭示了白人对黑色灵魂造成的危害。
在另一部小说《所罗门之歌》中,托尼·莫里森描述了“白人优先的社会”里黑人的心态,以梅肯·戴德和露丝·戴德为代表的一些人,身为中产阶级黑人,思想西化,抛弃自己的黑人文化遗产,结果身心受到不安和异化的严重困扰。另一组黑人,如小说中送牛奶的人,他是非洲传统和现代文明的精髓完美结合在一起的化身,这正是托尼·莫里森希望展示的内容,也是黑人在这样的社会中生存的必由之路。
在这部小说中,主人公送奶工有开飞机的梦想,几次旅行后,他来到了非洲,找到他真正的自我,并重塑自己的黑人文化,最后他明白了飞行的真谛,飞行就象征着对自由和黑人文化的一种回归。
四
在本文中,笔者首先分析了托尼·莫里森的诺贝尔文学演讲中的“语言”,并得出其在演讲中提及的“语言”是一种话语权的结论,而其中存在于白人手中的话语权,黑人却无权碰触,在这种“语言”中,黑人和黑人文化被白人歧视,作者表露出希望美国青少年应该重视黑人文化的愿望;然后,笔者通过她的两部作品《最蓝的眼睛》和《所罗门之歌》,分析莫里森作品中涉及的黑人文化主题,在一方面,小说展露出在白人主导社会中黑人个性的迷失,另一方面,本文试图寻找黑人的文化根源,呼吁黑人文化意识的觉醒。托尼·莫里森的作品与诺贝尔演讲反映了其黑人意识,尤其是其黑人文化意识。
[1]Morrison,Toni.Nobel Lecture[J].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1993.
[2]Morrison,Toni.The Bluest Eye[M].Washington Square Press,1970.
[3]Morrison,Toni.Jazz[M].Plume,1993.
[4]李昕.“飞翔”回归黑人文化[J].渤海大学学报,2004,(1).
[5]陆伟红.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J].译林,1994,(1).
[6]托尼·莫里森著,舒逊译.所罗门之歌[Z].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1996.
[7]汤黎.传统的回归—从《所罗门之歌》看黑人文化传统[J].和田师范专科学院学报,2006,(2).
[责任编辑:吕艳]
Toni Morrison and Her Black Culture——Interpretation of Her"language"in Toni Morrison's Nobel Lecture and Works
WANG Jian,WU Zhong-bo
(Zaozhuang University,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Department,Zaozhuang 277160,China)
As a part of American culture,traditional black culture contributes greatly to the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culture,while the American racial and cultural prejudice exists all the time,black culture is usually discriminated by the white people.Toni Morrison is a famous writer who is determined to fight against this prejudice,hoping the white people could pay equal attention to the black culture;her Nobel lecture and her works all reveal this theme.
Toni Morrison;black culture;culture hegemony;Nobel lecture
I106
A
1004-7077(2015)04-0021-03
2015-04-11
王健(1982-),男,山东枣庄人,枣庄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翻译学研究;武仲波(1983-),男,山东枣庄人,枣庄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讲师,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在读,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