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峰
(枣庄学院传媒学院,山东枣庄277160)
论消费社会下青春电影的怀旧文化
赵海峰
(枣庄学院传媒学院,山东枣庄277160)
近些年来,青春电影风生水起,频繁被搬上银幕,逐渐成为国人电影消费所热衷的主流类型。《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中国合伙人》、《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再到刷新多项票房纪录的《同桌的你》。影片中所流露与彰显的怀旧文化,唤起了青年群体所拥有的共同记忆符号,在社会中掀起了一股集体怀旧热潮。本文立足于青春电影,着重探讨消费社会下青春电影的怀旧与消费社会之间的内在互动以及所带来的文化现实意义。
怀旧;表象;消费;认同;反思
继《致青春》、《中国合伙人》、《小时代》之后,又一部青春影片《同桌的你》以小的制作成本赢得了的高票房,在银幕上继续延续青春怀旧风尚。影片所留下的浓郁的怀旧气息依然还在整个社会弥漫,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所津津乐道的话题。这部影片从叙事层面上来看,讲述的是周晓栀与林一高中、大学时期校园爱情故事,但每一故事情节与历史节点契合,进而折射出整个中国文化变迁、跨国想象、以及个体的身份归属等意识形态问题。本文从青春电影《同桌的你》出发,追本朔源,探究消费社会下青春怀旧影片集中出现所与整个社会之间的文化互动以及所蕴藏的文化现实意义。
在影视艺术中,怀旧偏向于一种叙事手法,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是对以往过去的旧时光的叙述。如当下拍摄的一部具有怀旧色彩的影片,它的故事发生时间很可能是在这之前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一百年、几千年。它发生于个体的心理机制,主要源于社会文化“潮流演变的规律,‘世代’等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兴起”。[1](P457)怀旧电影看似带领着观众缅怀过去,重走真实的“历史”片段,但依据詹明信的观点,它只是“在传达‘过去的特性’”,并不能真正捕捉到社会现实中的历史性,它的焦点放在“重整出一堆色泽鲜明的、具昔日风尚之风的形象”。[1](P459)也就是说,怀旧电影并不是纪录片式的呈现过去曾经存在过的历史真实,而是通过盗袭、拼凑、戏仿、模仿等方法,再现过去历史的视听符号。服饰、发型、老歌、建筑、空间场景等能指符号拼凑,指向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段。于是,过往的历史时空在电影中形成可供观众消费的影像与场所。也就形成了鲍德里亚所说的观众对“历史表象的‘消费’”。[2](P327)于是,当一部怀旧电影上映被观众欣赏消费时,所消费的不是过去的历史真实,而仅仅是影片中对历史模仿拼凑而成的表象而已。
在詹明信的观点里,怀旧电影是指在“风格创新不再的大众文化里,剽窃、模仿已死的艺术风格,拼凑而成的有关过去的世代转折的电影。是电影的新‘体裁’。”[1](P404)目前我们讨论的怀旧更倾向于青春电影所带来的一种审美倾向。在人类正经历着的第四个社会阶段——消费社会阶段,“消费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它已经延伸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中,成为人的基本生存方式。文化活动也被卷入到消费社会的漩涡里,它与经济活动合二为一,成为关系复杂的文化商品。”[3](P52)作为文化商品的电影,逐渐成为大众的基本生存方式,成为大众闲暇时光的娱乐消费对象。因此,消费社会的文化商品——电影被赋予着消费时代的特征。其一,娱乐性。相对于传统精英文化中的教化、严肃、沉重、崇高相对,娱乐在影视文化中一直含有贬义色彩。但娱乐与精英文化并非完全对立、水火不相容。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就是以“游戏、娱乐”的姿态呈现在观众面前,让读者在轻松愉悦中体味作品的无穷魅力。所以,娱乐并非完全是一种审美效果,而侧重于一种方式手法。这种方式手法最终呈现给观众的审美效果可以是纯粹“哈哈一笑”式的娱乐,也可以是意味十足的“寓教于乐”。关键取决于作品内容和思想。电影诞生之初就是大众文化的娱乐商品,不能登大雅之堂。依靠“新、奇”的视觉影像取悦于观众,赚取电影票。虽然电影史中曾出现伯格曼、安东尼奥尼、费里尼等电影大家所拍摄的关于探讨人性、现代文明、宗教等主题的高雅艺术影片。但因其内容的枯燥、抽象,表现手法的呆板、沉闷,影片远远高出大众的精神消费能力,最终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走向衰败。因此,在大众文化为主导的消费社会中,电影应首先考虑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和消费趣味。而娱乐正是大众消费特别容易接受的一种方式。其二,模仿。在由消费者行为主导的消费社会中,电影生产必然要迎合消费者口味。适合消费者口味,赢得高票房,并拥有大量消费群的影片类型与风格也势必将影响着电影生产,引发跟风、模仿现象。一方面同类或相近风格影片的相继模仿也会形成一股社会潮流,发轫为一种集体行为的文化现象,影响观众在思想、情感、行为等方方面面。另一方面,电影对过去以往历史的模仿,又会引发观众怀旧情绪。让观众在认可以往过去历史的同时,认可影片的艺术水准,从而取得良好的口碑。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青春题材电影在国内开始大量涌现。《青春祭》、《人生》、《小花》、《庐山恋》等影片在当时都引起了轰动性的效果。这些电影习惯于把人物放在巨大的历史洪流之中,来凸显人性与社会之间的冲突矛盾,带有着强烈的文化反思色彩。到90年代之后,像《头发乱了》、《阳光灿烂的日子》、《北京杂种》、《小武》、《站台》、《十七岁的单车》等一些影片则开始关注边缘人物群体在成长之中的焦虑。2005年,中国电影人不约而同的集体怀旧,出现了大量关于青春的电影,《孔雀》、《青红》、《红颜》、《电影往事》等。这些影片在复制青春记忆的同时,也取得了较高的市场接受度,并形成了“中国式怀旧”。2010年,筷子兄弟的微电影《老男孩》优酷网首播,点击量迅速过亿,感动了无数网民与观众。其主要原因就是“经过岁月洗练以后剩下那钻石一样璀璨的记忆,或许我们都能在这光与影中间,找到自己的影子,找到自己关于时光的记忆,关于青春的记忆。”[4](P212)2011年,台湾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在国内上映,票房屡创奇观,并最终收获了7580万人民币的好成绩。由于青春电影在电影市场上的巨大消费力与吸引力,之后的青春电影相继出现,甚至集体亮相。《中国合伙人》、《致青春》、《小时代》、《同桌的你》等影片的出现,将怀旧推波助澜,引发了国民的集体怀旧热潮。当下,青春电影已然成为当下中国电影的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数量上小有气象,艺术上自成脉络,具有十分明确的表达欲望和艺术诉求。”[5](P41)
与国外青春电影的叙述方式不同,国内的青春电影大都会把故事背景放置在大学生活集体体验之中,讲述关于大学生的“青春”、“梦想”、“励志”、“遗憾”、“感伤”等母题。一方面是由于电影创作者大都有着大学生活体验,开始回忆自己的过去,讲述关于大学生活的创作冲动,祭奠自己的青春;另一方面,青春电影营销把受众聚焦在70后、80后这一青年群体。这一群体成长在我国改革开放全面复兴的文化背景之下,感受到了改革给这个社会所带来的巨大成果与剧烈震荡。所以对青春电影中所透露的时代背景有着较强的认同感。电影《中国合伙人》把故事的发生背景放在80年代的“出国热”时期,主人公定位为“创业英雄”。三个主人公出身不同、性格各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希望走出国门,在一片自由的土地上实现远大抱负。毫无疑问,“励志”则成为影片的核心意义诉求。影片中的人物,深受现代文化逻辑影响,但价值判断又与传统文化中以“成败论英雄”一脉相承。导演将这一特殊群体的典型化,通过“共性”的事件如轰炸大使馆、疯狂学习英语场景来完成叙事,达到当你看到影片中的人或事或许就是在镜像自己的怀旧效果。在影片的结尾,影片打上了“他们的故事,或许也是你们的故事”字幕。多多少少让观众从这一故事中能找到这一代人的奋斗轨迹,取得认同感。电影《致青春》的出现,使怀旧的个体情怀发展为集体心态,达到了怀旧文化前所未有的高潮。影片中的海报、健力宝、“唐僧肉”、自行车、搪瓷缸、老式收音机等物件都成为了人们识别青春的符号记忆。在叙事中,影片中主人公陈孝正以“牺牲爱情”为代价的励志方式,虽饱受争议,却也真实的反映出那个年代从农村底层社会走出来的大学生强烈的渴望改变命运的成功欲望。影片上映之后在70后、80后群体之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怀旧经济。”怀旧商店、怀旧商品、怀旧电影都会受到他们的追捧。《同桌的你》的上映,继续延续着青春怀旧之风。这部影片被评定为“一身山寨气”的影片,多个桥段模仿《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社交网络》、《毕业生》。依靠将喜迎千年、大使馆游行、非典等国内重大事件拼贴来完成叙事。在上映之初,票房成绩打败了由甄子丹领衔主演的武侠3D大片《冰封:重生之们》。最终这部投资2000万元中小成本影片依靠浓郁的怀旧风格最终收获了4.56亿的票房佳绩。由此可见,青春怀旧电影已然拥有着良好的受众基础,对年轻观众有着不可抵挡的吸引力。
在这些青春怀旧电影中,都试图用以往过去的历史碎片去营造过去的“真实”场景,给人一种回到“过去”的感觉,以此来达到观众与影片情感互动的效果。据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电影观众的平均年龄从2009年的25.7岁降低至2012年的21.5岁。”[6]电影观众年龄的降低和青春电影的票房成绩则表明,年轻一代开始对他们想看的电影类型做出选择。而当下以市场为导向的电影创作,开始越来越多的考虑青年群体的审美趣味与精神需求。因此,上世纪90年代因影片《大话西游》而诞生的以70后、80后为主体的青年文化,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不再屈居于亚文化地位,日益发展为中国电影的主流文化,成为中国电影的一面旗帜。青年导演以青春为题材的影片将会成为中国电影一股主导性力量。《致青春》的导演赵薇、《那些年》的导演九把刀、《小时代》的导演郭敬明、《同桌的你》的导演郭帆等这些青年导演,不约而同的选择青春题材电影创作,无形中形成一种青年文化的力量,改变着中国电影文化的走向。
在青春怀旧影片中,“励志”是他们主要的价值诉求点。影片中人物励志的起点都设置在大学校园,励志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他们所追求的目标只有一个,那便是“成功”。影片《致青春》中主人公陈孝正以做人的失败来换取事业上的成功。《小时代1》中女主角事业成功,是建立在女性意识的友谊基础之上。在凸显她们成功的同时,暗含着友谊的难能可贵。《同桌的你》的成功目标是出国。女主人公周晓栀一直把出国视为自己的梦想,而男主人公林一一直把周晓栀视为自己的毕生最求,所以也把出国定位为自己的目标。但结果却是出国欲望强烈的周晓栀反复失败,林一却一举通过。最终两人未能如愿,周晓栀嫁给了一个她不爱也不爱她的一个人。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这部影片在女性形象构建方面是缺失的。高中时期,在男性力量为主导的班级里,周晓栀在被欺负时只是一味的妥协、屈服,而林一为了保护周晓栀整日与人厮打,满身创伤。在这里林一是叛逆、英雄的形象。而周晓栀的个人意识也是依附于林一。意外怀孕时不知所措,最终听从林一的想法把孩子打掉,险些酿成恶果。《小时代》的叙事背景是放在了商品经济极度发达的“小资社会”里进行的。奢侈品牌、高档私人会所、社会名流、时尚杯子、美味点心等物件细节成为影片吸引观众眼球的砝码。女主人公的言行举止几乎建立在这些消费符号之上。以至于被CNN批评为“电影将上海女人描绘为肤浅的、无趣的并与欠坏男人情的。……四个角色的职业理想实质上就是服务有能力的男性。”[7]
1.文化的认同。全球化进程所要求的同质化使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受到冲击,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现代人在对现代性的追求产生了诸多痛苦与迷失,这就形成了怀旧的基础。真诚地情感慰藉的缺席和情感世界的荒漠化令人不自觉地在内心深处憧憬着理想的情感皈依,促使人们急切的回到过去寻觅以往美好的点点滴滴,而产生对过去时光的向往与认同。怀旧电影有意识的捕捉、堆砌的过去历史文化符号,重构虚拟历史画面并赋予新的内涵呈现在观众面前,引导观众在共性的历史画面面前调动记忆中的个性化画面,积极参与到影片所营造的怀旧情境之中。在消费怀旧的同时,不自觉的产生对怀旧文化的认同感。
2.文化的反思。影视文化下的怀旧是视觉画面堆积出来的幻想,是过去视听符号、昔日时尚之风在银幕上的堆积。所以当下怀旧并不能够是观众达到真正的心灵回归,而是在视觉幻象中实现梦想,消费“现实、历史以及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暧昧关系”[8](P97)。同时,过多的怀旧也会产生沉溺于过去、排斥当下社会、逃避现实的心理现象,扰乱观众正常的生活态度与价值观。
近些年来,青春怀旧电影的相继出现,促使怀旧文化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也让怀旧的文化消费理念深入人心。由于青春怀旧电影的力量,当下中国掀起一股怀旧热潮,怀旧也逐渐成为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引导着当下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理念。
[1][美]詹明信著,陈清侨译.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1997.
[2][法]鲍德里亚著,刘成富译.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姜申.消费社会与怀旧电影[J].电影艺术,2008,(6).
[4]任晓虹.传播学视角下微电影与传统影院电影的差异分析[J].大众文艺,2013,(7).
[5]谢建华.青春映像:中国青春电影的文化母题与创作趋向[J].当代电影,2010,(4).
[6]于帆.电彩賺票房,别小看观众[R].中国文化报,2012-12-24.
[7]Ying Zhu and Frances Hisgen.小时代中国电彩版欲望都市市"—反映女权的衰退.2013-4-17.http://global publicsquare.blogs.cnn.com//will-china-unchain-django.
[8]罗慧林.都市景观:西方想象和现实的缝合体[J].天津社会科学,2008,(4).
[责任编辑:吕艳]
Nostalgic Culture of the Youth Movie in Consumption Society
ZHAO Hai-feng
(Zaozhuang University,College of Communication,Zaozhuang 277160,China)
In recent years,the youth movie which is more and more popular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major type of film consumption in China.The Nostalgia culture showed in the films,from"You Are the Apple of My Eye",“American Dreams in China",”To Our Youth that is Fading Away",and then to"My Old Class"which refreshed several records,arouses the common memory in youth groups and also sets off a wave of collective nostalgia current in Chinese society.This paper emphasizes on the intrinsic interaction between nostalgia and consumer society in the consumption society and its culture significance.
nostalgia;normalcy;consumption;refection
J904.6
A
1004-7077(2015)04-0013-04
2015-05-22
赵海峰(1985-),男,山东枣庄人,山东枣庄学院传媒学院助教,硕士,主要从事视听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