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心宇,张宁,李海燕
(南方医科大学,广东广州510515)
发达国家临床医学生培养模式的基本特点与启示
林心宇,张宁,李海燕*
(南方医科大学,广东广州510515)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医学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趋势也日益明显。文章拟从精英化培养理念、PBL教学方法实施、国际医学经历拓展、人文素质与沟通技能的教育等方面总结发达国家临床医学生培养的基本模式及其特点,为改革我国临床医学人才的选拔考核机制、加快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推动医学生海外交流和创新德育工作方法提供借鉴和启示。
发达国家;临床医学生;培养;特点;启示
目前,世界发达国家临床医学生的培养模式基本分为四种[1-2]:第一种是美式4+4年制本科后医学博士学位培养模式,代表国家有美国和加拿大;第二种是英式5年一贯制医学学士学位培养模式,代表国家有英国和新加坡;第三种是德式6年一贯制医学博士学位培养模式,采用这种学制国家较多,包括德国、荷兰等;第四类是以法国为代表的9-11年长学制培养模式,毕业生可同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证书和“全(专)科医师证书”。
1.坚持精英化培养。
在招生方面,实施科学严格的综合评定选拔机制。美国的医学院除要求申请者必须首先经过4年本科教育获得学士学位,并通过全国统一的入学考试外,还要对申请者个人志愿、大学成绩、相关推荐材料等进行审核,再通过面试最终确定录取名单;在日本,各大名校中最难考取的就是医学部。医学部落选的学生基本上可以进人同一大学的任一学科;英、德等国虽然未设置全国统一的入学考试,但医学院对申请者的高中成绩、医疗服务相关经历等有着很高的要求,并侧重对申请者进行语言、学术能力进行测试和面试。
在培养阶段,实施分段式考核淘汰机制。如美国、德国和法国的学生在医学院学习期间必须先后参加各自国家组织的医师考试,通过后方可继续学习和毕业;英国的Peninsula医学院通过1年4次的常规考试来评估医学生对基本知识的应用能力;通过临床实践和技能考试(OSCPE)评估学生的临床技能、学术水平、工作能力和态度,只有表现良好的学生才能够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3]。日本要求医学生每年必须拿到规定的学分,一门课程不合格也不能升级[4]。
2.实施PBL教学模式。
1969年加拿大的麦克玛斯特大学首先在医学教育领域引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PBL 教学模式),并已为发达国家医学院校所普遍采用。这种教育方式以医学问题为主线,根据病例组织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主导作用。学生们以5-7人为一个小组,围绕病例中的问题进行自学和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答案和方法;教师则主要为学生提供或引导学生查找解决问题所需的资料,并进行必要的辅导和总结。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一方面,鼓励他们将自身实践经验融入学习基础医学的过程中,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而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提高临床决策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他们与同事沟通的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拓展国际医学经历。
目前,美、英、德等发达国家已将医学生海外实习(Overseas Elective for Medical Students)列入医学院教学内容之一[5]。根据美国医学院协会(AAMC)的报告,目前有超过65%的美国学生希望在医学院学习期间赴国外学习;在德国,目前约有半数的德国医学生至少将最后一年的临床实习(“Praktisches Jahr”)中三分之一的实习时间放在国外医院完成[6]。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一些知名医学院校允许自己的医学生在最后1个学年自行联系本国或国外的医院进行1-2个月的轮转实习,且将这段时间的轮转计入最终的毕业考核成绩。此外,美国、加拿大的医学院还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全球卫生培训项目(Global Health Training Program),前往拉丁美洲、非洲等贫困地区进行医疗援助活动,旨在拓展诊疗技术与沟通能力,增加对于在本国所罕见疾病的认识,增强在恶劣条件下工作的能力,促进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和培养医学人道主义精神[7-8]。
4.重视人文素质与沟通技能。
发达国家的医学专业教学渗透了大量心理学、伦理学、行为科学等人文社科知识,并将医学生与患者的沟通技巧和关怀精神作为临床技能考核的重点之一。美国哈佛医学院于上世纪80年代实施“新途径”(New Path Way)课程改革计划以培养学生“理解并运用医学的人性和社会性”为目标[9],在课程设置中,分别有针对“个体或家庭”的医学人性和针对“群体环境”的医学社会性两大类内容,目的是树立学生“以病人为本”的行医观念,提高学生的职业使命感和认同感。英国专门成立了医学问诊教学协会和本科医学教育沟通技能教学委员会,推进临床沟通课程的标准化。英国医学院校还提倡医学生早接触临床和参与社区实践,了解患者疾苦,训练学生与病人、同事间的交流与沟通能力[10]。德国医学院除了将音乐、艺术、历史、哲学等课程列入校必修课外,更要求医学生在临床阶段必须和带教医生一对一地与患者沟通,学习交谈技巧,规范基本语言和交流方式;日本医学生在全学教育阶段,必须学习科学技术社会论、医学哲学、医学社会学等一系列课程,增强基本人文素养。
1.树立精英化教育理念,完善人才选拔和培养考核机制。
实施临床医学生精英化培养是世界医学教育发展的主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许多国内医学院校对临床医学专业进行扩招,使原本有限的临床教育资源被进一步稀释;另一方面,国内临床医学生培养体制过于复杂,五年制本科(学士)、七年制硕士和八年制博士等培养制度并存,导致医学生队伍虽然在不断扩大,但结构失衡,整体素质偏低。因此,根据医学教育国际标准的基本要求和社会对于高素质医疗人才的需要制定招生计划和培养目标,构建“知识—心理—综合素质”的三维人才选拔体系,进一步强化培养过程中的分段式考核和淘汰机制,借鉴国际通行的OSCE (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实现临床教学考核标准化;逐步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完善临床教学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发展长学制教育,促进临床医学生培养朝着内涵提升方向发展将成为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关键因素。
2.加快课程与教学模式改革,促进医学人才的国际交流。
传统的临床医学教学模式主要以学科为基础,各学科相对独立分割,分公共基础课、医学基础课和临床课等三段模式进行,注重老师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近年来,汕头大学医学院等一批国内高校参照美国医学院培养模式进行教学改革,实施“以系统整合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PBL教学等师生互动为主要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全方位医学人才培养新模式,取得良好成效。随着教育国际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医学院校选择输送学生到中国进行实习,这也为国内临床医学生参与国际交流提供了有利契机。目前,中山大学医学院、南方医科大学等高校已分别与美国印第安纳州大学、与德国威腾·黑德克大学开展实施临床医学生交换实习项目,对在国外院校完成专科实习并成绩合格的学生,返校后免予在相同专科实习。
3.强化人文素质与沟通能力培养,创新德育工作方法。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学院校社会人文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明显偏低[11](美国达20%-25%,英国为10%-15%,而我国仅占8%,且以意识形态教育类课程为主,人文素养、沟通技能和德育教学基本流于形式)。因此,应加快构建由显性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人文课程、医学人文交叉课程和人文技能课程)和隐性课程(校园文化建设)两大模块组成的新型人文素质培养模式[12],促进学生人文气质的培育和艺术修养的提高;充分利用标准化病人等手段,训练学生进行病史的采集、体检和就某些问题同患者交流,使他们更好地掌握与患者交流的方法和技巧。同时,改变传统的以说教为主的德育教学方式,参考发达国家的实践教育模式(如全球卫生培训项目和社区服务等),探索通过组织临床医学生到国内医疗欠发达地区进行义诊和驻院实习,锻炼医学生吃苦耐劳的能力和对有弱势群体的关怀意识,从而塑造个人品格和道德,达到行知统一。
[1]曲艺,彭伟,赵晓东,等.发达国家医学教育的特点与启示[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1,31(6):955-958.
[2]吴胤歆,黄子杰.英、德、美、法四国医学教育的共性与启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0):42-44.
[3]尹晓然,张军.国外临床医学教育现状以及对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启示[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3):271-274.
[4]李月红,王梅.日本临床医学教育和管理的启示[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9,29(1):154-156.
[5]李阳,许培扬.国外医学生海外实习项目实施情况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3(8):826-828.
[6]C Nikendei,汪青.德国医学教育[J].复旦教育论坛,2010,8 (1):93-96.
[7]Corita R Grudzen,Eric Legome.Loss of international medical experiences:knowledge,attitudes and skills at risk[J].BMC Medical Education,2007,7:47.
[8]Shah S,Wu T.The medical student global health experience:professionalism and ethical implications[J].J Med Ethics,2008,34(5): 375-8.8.
[9]孙鹏,陈俊国,柏杨,等.从哈佛医学院看美国医学人文教育[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2):117-118.
[10]莫明树,陈代娣,李熠,等.英国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启示[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6):1071-1072,1099.
[11]张颍,耿景海,周增桓.国内外医学教育标准比较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29(3):218-220.
[12]刘翠,程乐森,徐玉梅,等.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1):98-100.
G642
A
1002-1701(2015)04-0119-02
2014-08
林心宇,男,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医学高等教育国际化。
*通讯作者
10.3969/j.issn.1002-1701.2015.04.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