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丛礼 洪丽军 刘克新 王 芳 赵成彬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中医医院儿科,牡丹江 157000)
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药的临床应用非常广泛,随之中药剂型、给药途径等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古老的灌肠疗法在国内遍地开花,在现代科技的引领下,中药保留灌肠疗法更加科学合理实用。在儿童这个特殊群体里,更加凸显中药保留灌肠疗法的重要性,故笔者从以下几方面介绍:
直肠为消化道的末段,位于盆腔内,其上端在第三骶椎处与乙状结肠相接,向下沿骶骨和尾骨前面穿过盆隔在会阴部终于肛门。直肠并非笔直,在矢状面及额状面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弯曲。新生儿骶骨比较扁平,肛管在比例上较成人长,几乎是垂直向下开,故生理弯曲不明显。在以后的发育过程中,直肠的发育随骶骨的改变而获得进展。肛门逐渐移向后下。一般3岁的儿童已与成人在结构上相仿,只是长度不同。与成人相比,小儿直肠结构更适合于灌肠给药。
清代名医关师机认为外治法“虽治在外,无殊治内”,提出了“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的论断,为中医外治疗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婴幼儿常拒绝服用有异味的大多数中药,或因反射性呕吐,影响疗效。中医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避免了上述缺点,使疗效得到保证,因其方法简便,操作方便,毒副作用小,疗效可靠,避免针刺痛苦,患儿及家长易接受,日益得到重视。
中药保留灌肠疗法是一种有效的中医治病手段,是同口服汤剂并驾齐驱的中医传统用药途径,而非替代关系。中药保留灌肠疗法体现了中医治病的“整体观念”,而中药灌肠方药配伍则体现“辨证论治”特色,两者缺一不可,亦不可互相替代。
中药保留灌肠疗法的优势可归结为:①药物不受胃肠pH或酶的破坏而失去活性;②对胃有刺激的药物可用直肠给药;③用药方法得当,可以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④直肠吸收比口服干扰因素少;⑤对不能或者不愿吞服药物的成人或小儿患者用此法给药较方便。
国内各大医院均有多年保留灌肠疗法临床应用,相关实验研究经验丰富,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如马玉红[1]等采用中药保留灌肠疗法治疗小儿高热、小儿麻疹、小儿泄泻、肾功能衰竭、肠梗阻、细菌性痢疾收效甚佳;赖子建[2]等采用中药保留灌肠给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中毒性肠麻痹、病毒性脑炎等取得了较好疗效。宋国绪[3]采用和肠止泻法保留灌肠治疗小儿病毒性肠炎60例,与西医常规治疗60例对照。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78.33%,两组差异有统计意义 (P<0.05)。伍群业[4]采用清肠汤结合中药灌肠对溃疡性结肠炎 (湿热内蕴证)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L-6、IL-13的影响,表明32例中药灌肠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7.5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对中医证候积分、血清细胞因子IL-6、IL-13的改善优于对照组 (P<0.05)。得出结论清肠汤结合中药灌肠治疗湿热内蕴证UC疗效确切,且能降低促炎因子水平,升高抗炎因子水平,通过恢复二者之间的平衡,抑制炎症反应,促进溃疡愈合。
我院儿科在2004年至今十余年,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国内各省市医科大学及科研单位对中药保留灌肠疗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已经证实其绝对的安全有效,我院儿科近年来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实验中心做了中药保留灌肠疗法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发热、咳嗽、哮喘)、消化系统疾病(泄泻)等科研十余项,如寒哮饮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小儿哮喘(寒哮)临床疗效观察、三子养亲汤直肠保留灌肠治疗小儿哮喘(痰阻气壅证)临床疗效观察、木犀草素直肠保留灌肠治疗小儿哮喘(寒哮)临床疗效观察等等,在灌肠深度、温度、速度、疗效及不良反应等方面,做了大量实验,对80只哮喘模型大鼠幼鼠直肠黏膜及肺组织影响的动物实验观察,观察中药保留灌肠7天及10天后的肠粘膜光滑无损伤,肝功肾功心肌酶无损害,可以安全应用。
目前我院儿科开展多项纯中药制剂保留灌肠法治疗儿童常见病、疑难病,经验成熟,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深受广大患者家长欢迎。如中药抗支一号、顿咳散保留灌肠治疗肺炎、哮喘、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等,中药退热合剂、青蚤颗粒保留灌肠治疗小儿感冒、发热、扁桃体炎、急性喉炎等,中药三子养亲汤加减保留灌肠治疗儿童哮喘、慢性咳嗽、过敏性咳嗽、咳嗽变异性哮喘等,中药儿泻一号保留灌肠治疗小儿泄泻、肠炎、痢疾等,中药清胃散保留灌肠治疗儿童便秘,中药调中一号保留灌肠治疗小儿呕吐等等,自制纯中药30余种,辨证施治,广泛应用于临床,疗效显著。
经查阅国内各大医院大量相关文献报道,多数指出行中药保留灌肠疗法的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仅个别文献提到中药保留灌肠后患者出现腹胀、腹痛,腹泻的情况,但均能耐受。如林秀珍[5]等采用肺炎液保留灌肠治疗小儿肺炎86例,并与基础治疗的84例做对照,结果两组疗效比及两组患儿发热、咳嗽、气喘、肺部罗音消失时间差异均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且治疗期间未发现不良反应。
中药保留灌肠法治疗范围广,安全有效,毒副作用小,更加适用于儿童,因其独特的绿色魅力,已被引入诸多医学教材,希望今后在致力于中药保留灌肠法研究的科研人员的努力下,将此法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统一化,成为中医中药疗法这片天空里一颗耀眼的明星。参考文献
[1]马玉红,宿秀英.中药灌肠疗法在小儿疾病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2):1618-1619.
[2]赖子建,赖婉玲.中药灌肠法在儿科急重症的应用[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4,14(6):19.
[3]宋国绪.和肠止泻法保留灌肠治疗小儿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研究[J].四川中医,2007,25(7):80.
[4]伍群业.清肠汤结合中药灌肠对溃疡性结肠炎(湿热内蕴证)患者血清细胞因子 IL-6、IL-13 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12):2370-2371.
[5]林秀珍,文海燕.肺炎液灌肠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0(10):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