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道德的现代转型探析

2015-01-31 12:33董学宾于晓雷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伦理道德市场经济道德

董学宾,于晓雷

(中国石油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北京102249)

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中国传统道德源远流长,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伦理道德体系。我国的传统道德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发展的精神动力。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我国的传统道德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道德危机感也相应出现。社会转型时期迫切要求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体系,因此我国传统道德的现代转型势在必行。推进我国传统道德的现代转型,必须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确立新的现代伦理道德观念,逐步形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体系,这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全面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道德现代转型的时代底色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1],人们总是“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2]。我国的传统道德对维护社会的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我国传统道德产生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封建生产关系,在对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与封建政治社会关系的思考中,儒家探索出与封建社会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纲常伦理,并使之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方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整个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传统伦理道德也受到了现代社会强有力的冲击。因此,推进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转型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这不仅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全面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传统道德现代转型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必然要求

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多元的世界,全球化浪潮迅猛发展。全球化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的多元概念。全球化在给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带来积极变化的同时,也对世界各国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带来新的冲突与竞争。纵观当今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经济社会生活、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

全球化已经并且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道德状况,形成一个巨大的多层次道德变局。人类在文明史上创造了多种道德传统,除大量由于各种原因湮灭掉的之外,至今保存的还有佛教道德、基督教道德、伊斯兰教道德、印度教道德及各种世俗道德等。由于全球化造成的时空压缩,使这些道德观念及其实践者在实际生活中直接或间接地接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方面,这使本来极少接触的各种道德观念在同一时空点出现从而彰显出彼此之间的巨大差异,并使各种道德的实践者之间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比如,目前伊斯兰世界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的冲突中就不可避免地包含着道德方面的因素;马来西亚前领导人马哈蒂尔等人对亚洲价值观的阐扬以及对西方价值观的批评也表现出东西方道德观念的冲突。另一方面,全球化造成的时空压缩也使各国人民学习、接受、实践其他的道德观念成为可能,这无疑也极大地扩展了人类道德实践的空间。而且,也使人们必然要寻求和建构普同性的道德,寻找人类共同的道德底线。各种传统道德在全球化浪潮中受到功利主义、物质主义、感官主义、自由主义的深刻影响。由于资本化在全球范围内的迅猛进展,其带来的功利主义、物质主义、感官主义、自由主义道德在当今世界上大行其道。它们不仅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而且也更为突出地表现在网络世界中,这势必会对各种传统道德产生冲击和影响甚至消解。总之,全球化主要由西方发达国家推动和主导,这些国家培植的强势型、主导型的文化,会对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带来严重威胁。

针对全球化所带来的世界性挑战,各国都应更加注意保护传统文化,关注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努力走出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狭隘思维定式。传统道德文化的现代转型是各国面临的必然选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要 “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2]。而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3]。因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走中国道路,推动中国传统道德的现代转型,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道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我国的经济文化发展模式既与国际接轨,又体现自身鲜明的民族性和多样性。

(二)传统道德现代转型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道德观念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也就是说,没有脱离历史发展的、一成不变的抽象的道德观念。正如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所指出的:“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4]这是客观现实世界的发展规律,也是伦理道德发展的一个客观规律。在我国,随着“三大改造”的顺利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社会经济与政治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代替了旧的道德观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市场逐渐取代旧的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新的道德观念也在逐渐地取代旧的道德观念。尤其是传统道德中的义利观、效率观中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一些内容受到了挑战,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道德观念开始逐步确立。例如,追求个人的正当利益、重视个人价值、讲求工作效率、开拓创新精神、平等竞争、崇尚科学、尊重知识和重视人才等新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决定性地位实行资源配置的经济。它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在“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以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把社会经济资源配置到社会最需要和效益最好的环节中去,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社会效益,实现效益最大化。这是市场经济的一个方面。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市场经济的另一面,市场经济本身也存在着局限性,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缺陷。所以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它要求国家运用经济、法律等手段实行宏观调控予以保障,同时还必须有相应的道德规范来保证。市场经济带来了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它要求加强社会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以协调国家、集体和个人等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同时市场竞争也带来了人际关系复杂化,它要求广大人民群众自觉遵循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特别是针对市场经济运行中带来的一些负面效应,广大人民群众要不断加强道德修养,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诱惑与侵蚀。

因此,在市场经济环境中,面对市场经济的双重效应,必须加快推进传统道德的现代转型,并使之不断地创新发展,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逐步确立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要求的道德体系和道德规范,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平。

(三)传统道德现代转型是避免伦理道德失范的现实需要

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关键转型期,经济关系的深刻变革使中国的道德建设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道德危机感也相应出现。有人指出,当代中国社会最严重的价值危机不是道德理想的失落,也不是功利主义和世俗文化的泛滥,而是中国文化中公民伦理道德底线有崩溃之虞。这说明了在当下的中国社会,存在着严重的伦理道德失范问题。我国社会正处于大变革时期,各种复杂的利益格局和利益关系都面临着新的调整和改革,需要进行深层次的社会价值整合和国民精神的重建,形成新的核心道德信念和价值标准。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未建立健全,还需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体系和道德规范还未真正建立健全起来。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在分化整合中要经历一个阵痛磨合期,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引发社会矛盾的复杂化,道德平衡机制的失范,损害社会公平正义。并且,多样化所产生的价值相对性和不可预见性,会冲击、消解主流价值体系的权威地位,强烈地影响到人们精神领域和道德领域。更为严重的是,利益的驱动也会诱使一些个人或小集团私欲膨胀,产生“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和一切以个人特殊利益为核心的个人主义思潮,为私利不择手段,置最基本的伦理道德于不顾的道德失范行为。

当前,在我国道德失范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其主要表现在: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尤其是食品药品假冒伪劣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偷税、漏税活动屡禁不止;社会信用缺乏,不守合同、商业欺诈、逃避债务现象相当严重;企业财务失真,做假账、搞多本账,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时有发生;建筑工程招标投标弄虚作假、工程质量低劣问题仍然存在;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等现象屡禁不止;等等。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势必会损害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加快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转型,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与发展,并在道德建设实践中根据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采取新措施、新办法,在道德实践中创新和发展新的规范体系和新的道德机制,以解决道德失范的问题。

二、传统道德现代转型的原则遵循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我国社会正在进行深刻而广泛的现代化转型。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不只是现实社会关系的重新整合,同样面临着对于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转型、整合及创新发展。那么如何来引导传统道德的现代转型呢?对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我们应本着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的原则,并根据当代中国的时代特征,积极引导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转型、整合及创新发展,并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体系。

(一)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并把其作为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使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统一与互补。

虽然有些传统伦理道德有其消极的一面,与现代社会极不相容,但诚实守信、等价交换、公平竞争等美德在现代社会中仍产生着重要影响,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石。因此,对于传统道德应给予客观评价,有效利用。另外人们道德习惯的形成,除传统的劝导、说服、教育外,还需要一定的强制性。在市场经济中不少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如假冒伪劣、权钱交易、损坏公物等,仅靠道德约束是不够的,必须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要改变重德轻法的传统,逐步确立法律的权威。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都有其独特地位和功能,但又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应该相互结合,统一发挥作用。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而要树立信仰,就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德治的实现需要法治的规范、制约,需要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法治本身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法治是建立、维护、实行社会主义道德的法律保障,社会主义德治是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来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提高整个民族的道德水平。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一个紧密结合的整体,二者缺一不可。

(二)强调社会价值与个人利益的统一

中国的传统社会是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以家族式宗法关系为纽带的道德社会,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庞大而又严密的道德文化体系,并由此衍生出一整套缜密的中国传统道德规范,将人们的言论、行为以至于生活的各方面,自内心深处纳入传统经济需要之中。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之间利益关系在进行着广泛而又深刻的调整。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经济,也是一种开放、竞争、民主的法治经济,虽然它能够激发人们的竞争意识、开拓精神、创新思想和效率意识。但同时,市场也有其自身的趋利性、排他性和商品等价交换原则,容易引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和消极腐败,甚至损人利己、违法犯罪的行为。因此,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离开相应的道德基础,只能是金钱至上、物欲横流、信誉崩毁,甚至违法乱纪频繁、社会动乱不堪。所以,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不能只强调个人利益或集体利益,而是要更多地强调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协调统一,将尊重和保护个人的正当利益与国家经济政策有机地协调起来。从某种意义上说,集体与个人是互为目的、互为前提的。一方面集体作为个人利益的代表应以个人为目的,在物质上根据社会公平公正原则尽力满足个人的正当利益需求,不断提高个人的经济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在精神上尊重个人的人格尊严以及个性发展,促进个人利益的实现。另一方面个人在一定程度上也应以集体为目的,为维护和增进集体利益而努力工作。只有当集体利益得到了满足,集体发展壮大了,个人的利益才能更容易得到体现和实现。集体和个人的利益是辩证统一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中国传统道德的现代转型要强调社会价值和个人利益的统一。只有通过二者的共同努力、相互促进、协调统一,使个人和集体达到共赢,才能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应建立一套完整的道德赏罚机制

道德赏罚机制就是赏善罚恶、扬善抑恶,它是社会运用利益机制对法律规范调整范围之外的个体行为进行的一种特殊的道德评价和调控方式。所谓“赏”,就是社会通过给予实施道德行为的人更多的利益来肯定某种行为的合理性,从而提倡和引导一定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行为规范;所谓“罚”,就是社会通过剥夺实施不道德行为的人的既得利益来否定某种行为的合理性,从而显示道德规范的权威性,以禁止不道德行为的再次发生。如对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大公无私、勤俭节约等行为可通过树立典型、舆论引导等方法,对道德行为者在物质和精神上两方面进行奖励,以保证行为者的利益;而对于不道德行为,如制假贩假、坑蒙拐骗、以权谋私、奢侈浪费等,我们应当通过各种方式对其进行揭露和批判,并对其在物质上进行处罚,从而让人们分清是非善恶,通过注重人的心理需要、情感因素和对利益的要求,来引导人们的行为,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以弘扬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

三、传统道德现代转型的方向引领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转型就是要在依法治国的同时坚持以德治国,更好地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关键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并把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传统道德现代转型的发展方向。

党的十八大强调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这是从国家制度层面、社会集体层面、公民个人层面三个基本层次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这三个基本层次是有机联系、内在统一的,集中体现了国家、集体和个人在价值目标上的统一,体现了国家目标、社会导向和个人行为准则的统一,是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践做出的重大理论创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适应,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一脉相承,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做出的重要论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就是中国传统思想道德观念,是中国传统思想道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创新发展。因此,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传统道德的现代转型的发展方向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道德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向转型,有利于传统道德中的精华因子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一种顽强的生命力与时俱进,焕发出愈来愈耀眼的光芒。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71.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70.

[3]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25.

[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6.

猜你喜欢
伦理道德市场经济道德
企业伦理道德视角下的安全生产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市场经济下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市场经济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城镇化进程中新的伦理道德文化的迁移与重塑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伦理道德视角下的医患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