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滴成习 方能志行千里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合作学习习惯

2015-01-31 11:57刘树新张晓英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5年2期
关键词:圆柱体两位数圆柱

文 刘树新 张晓英

点滴成习 方能志行千里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合作学习习惯

文 刘树新 张晓英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以小组为代表的合作学习被教师广泛采用。从参与,组织互动,到竞争合作,常常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能切实给人以享受和启迪。但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往往由于年龄小,不会合作;独生子女多,以自我为中心,不愿合作等原因,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课堂上低效甚至无效合作现象大量存在。为了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从培养良好习惯入手。

一、独立思考为小组提供合作前提

合作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思维,诱发学生参与展示的积极性而引起思考,为学生提供动口、动脑和动手的机会,激发学习积极性。小组合作要把握好原则和步骤,对没有必要讨论的问题不必让学生讨论,值得讨论的问题是学生个体思考后还不理解、还处于模糊理解状态的问题。

合作交流探究的前提是在学生充分思考基础上形成对问题的想法、看法和感悟,教师要深入基层了解学生讨论情况,并适时进行点拨、引导。在学生讨论探究教师点拨弄清解决问题思路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独立完成问题的解答。最后教师一定要进行反馈总结,这一环节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以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教师要先提出明确具体的问题,先让学生同桌或在小组内相互说说,提高积极性,为积极、大胆回答教师提问打好基础,教师提问之前也是学生积极性最高的时候,因此教师不应该提出问题立即点名回答。

恰逢个别疑难问题时,教师千万不能急于求成,急于开口点拨。应该让学生个体进行思考,达到模糊理解状态时再鼓励学生交流讨论,关键是让学生说出思考的方法、思路和个人想法,切忌核对答案。

例如,笔者在执教“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课时,利用情境图给出了这样的问题:

“保护环境”花坛每排23盆花,共12排,花坛一共用了多少盆花?

师:要想知道花坛用了多少盆花该怎么算呢?

学生能很快列式:23×12

师:前面我们学过两位数乘一位数,这是一个两位数乘两位数,该怎样计算呢?

教师鼓励并要求学生先自己思考,发现计算的方法,然后在小组内探索、讨论,分享彼此的结果。最后得出多种计算方法,有的是将它转化为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23×3×4;有的是将一个因数分解,如23×10+23×2;也有的将23×10+23×2用竖式来计算等。此时教师并没有马上让学生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法则,而是提出:能用你的方法来计算23×13吗?学生通过比较、选择和归纳,总结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本节课主要鼓励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先独立思考,再进行主动探索,在此基础上通过合作交流,相互取长补短,总结出笔算方法。

二、合作探究为小组合作提供提升途径

“学习金字塔(Learning Pyramid)理论”也充分证明了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

合作学习是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组内的交流、探讨,使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不断地产生新的想法。这就要求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耐心扶助,注意解题思路、思考方法的指导,课堂上适时、适度进行点播,引导学生一起分析,激发思考的欲望,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创设便于学生思考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动脑欲望,逐步形成动脑、动口的习惯,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

分工与合作是相辅相成的,分工是合作的基础,合作是分工的提升。分工要依据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问题的难易程度进行,要让每位学生各司其职,各有分工,在探讨交流中扮演不同角色,以任务促发展,提高学生参与小组合作的积极主动性。组长要有组织能力,有责任心、学习较好,大胆发言,各方面均起带头作用的学生来担任;记录员笔头较快、思维敏捷,负责记录小组各个成员的不同意见,初步汇总;联络员要与其他组联络、取长补短;纪律督查员要维持好“秩序”,防止热热闹闹、乱而无序,形式饱满而内容空洞……分工要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自身的价值,觉得我能行,我在小组不可少。

合作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思维,诱发学生参与展示的积极性而引起思考,为学生提供动口、动脑和动手的机会,激发学习积极性,提高学校效率的重要手段。合作时,要依据分工分别展示小组成员对问题的看法、想法,在记录汇总的基础上,通过再辩论最终达成共识,形成一致意见小组间交流。在此期间,教师要巡视指导,适时适度进行点播引导,以求达到最完美的效果。

另外,对经过学生讨论探究基础上获得的解答思路和方法,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回头看”的习惯,以达到巩固成果之目的。

三、交流展示为个体提高提供最佳途径

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阐述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思维成为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能力的最终目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交流是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通过交流来展现自我,提高自我,是思维从狭到宽、由异至同、伪中求真的过程。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参与小组合作的主动性、创造性,促使个体思维通过交流融为集体智慧。培养学生良好的交流习惯。首先用简洁的语言、清晰的思维表达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正确表述自己的看法,想法的能力。其次要培养聆听别人的见解的习惯,从中汲取、甄别、运用,达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再次要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性。“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合作学习要利用一定的纪律要求,让合作“活”而不乱。

例如,在执教圆柱体侧面积一课时,设计了这样几次小组讨论: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复习了圆柱的相关知识,在新授部分让学生拿出准备的圆柱体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要给这个圆柱体的侧面包上包装,要用多大的纸?为了降低难度,让学生开始第一次小组讨论:怎样把曲的面变成平面?

生1:剪曲面

生2:剪高

生3:垂直剪……

通过讨论,学生一致认为:把侧面剪开就能把圆柱的侧面展成平面图形。教师简单小结后,开始第二次小组讨论:变成平面后是什么图形?

有说长方形的,有说正方形的,还有说是平行四边形的……

通过小组内讨论、交流,学生能总结出剪的方式不一样得到的图形就不一样,因此这三种图形都能得到。教师及时点播,哪一种图形最常见,而且面积最好算?这样轻松解决第二个问题:圆柱的侧面展开一般成长方形。

第三次小组合作:剪成的平面图形与原来的圆柱有什么关系?

教师拿着刚剪好的圆柱体侧面和与之相同未剪的圆柱体,让学生观察剪开的圆柱体侧面图与未剪开的图,然后思考问题:(1)展开后长方形纸的面积就是圆柱体的什么面积?(2)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什么?

(3)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什么?

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和实物演示,学生小组讨论后,全班学生进行交流。

师:第一个问题答案是什么?

生1: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侧面积,因为长方形就是由圆柱的侧面展开得来的。

师:你能演示给大家看吗?(教师选一名学生演示)教师再次演示

师:第二个问题答案是什么?

生2: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

师:谁能边演示边解说呢?(一生先指了指长方形的长,再指着圆柱的底面绕了一圈)。

师:第三个问题答案是什么?生3: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讨论总结,学生很快能总结出:圆柱侧面积=底面面积×高

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同桌学生互相阐述求圆柱侧面积的推导过程,以巩固学习。

四、动手实践提升合作趣味性与实效性

长期执行“思考-讨论-展示”的教学方式与模式,容易使学生出现“合作疲劳”,对合作失去兴趣。我们可以紧密结合数学内容和学科教学特点,让学生在实践中合作,在合作中实践,提升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

教材中许多数学知识都是通过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拆一拆等动手实践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筋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教师在指导合作实践时,必须把合作与思维结合起来,使学生群体动手必动脑,每操作一步都要与解决的数学问题相联系,养成良好的实践习惯。 例如,在处理一年级数学移多补少的教学时,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通过画一画来帮助学生理解;而在教学两位是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时,则让学生相互合作动手用小棒摆一摆来体会“凑十法”计算进位加法。

五、结束语

良好合作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需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不断的探索与实践,让孩子在学习的每一个环节积累合作经验,养成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提高的习惯。正所谓,点滴成习,方能志行千里!

作者信息

刘树新,本科,中教一级,山东省高青县黑里寨教学研究站,256306

张晓英,本科,中教一级,山东省高青县中心路小学,256306

猜你喜欢
圆柱体两位数圆柱
圆柱的体积计算
附加整流装置的圆柱体涡激振动数值研究
巧算两位数加法
“圆柱与圆锥”复习指导
特殊的两位数加两位数计算技巧
写出不同的两位数
巧用假设来解题
两位数
找出圆柱体
圆柱体上的最短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