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研究的启示

2015-01-31 10:16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实验区河南城镇化

杨 震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经贸学院,河南 郑州 450015)

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研究的启示

杨 震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经贸学院,河南 郑州 450015)

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8年的研究经验,对于河南新型城镇化建设、社会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研究假设、概念、指数体系、问卷调查及影响几个方面进行梳理,反思研究所蕴含的丰富思想,并联系河南实际,以人为本,从公共行为文明视角对新时期河南新型城镇化建设、社会管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提出研究设想。

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

从2005~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心理学研究所,受北京市文明办委托,以“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研究”为题,对北京市民的公共行为文明指数的结构、水平和特点进行了调查,旨在研究北京市民文明素质及其变化特点,并针对研究中的具体问题,从精神文明建设角度提出对策建议。

八年来,课题组公开出版专著一部,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每年为北京市文明办提供市民公共行为的调查报告,为北京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提供了智力支持。但是,也遇到不少问题,如被调查者对自己与他人之公共行为文明评价的反差问题、市民行为与市民素质问题、公共文明与城市建设问题。这些问题对研究河南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农民生活方式及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一、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研究的主要概念

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指标体系突出了市民公共文明的层级性及其理论指向。层级性体现了研究者的两个假设,即公共空间的表层与底层、公共文明的层级性假设;理论指向表现为研究民族素质及现代性转向,涉及文明、公共领域等概念。

1.公共行为文明

“文明”有着丰富的内涵。福泽渝吉认为,“文明是指人的身体安乐, 道德高尚”,汤因比认为文明是社会的整体,杜兰认为文明是社会秩序,巴格比认为文明是都市化的文化,亨廷顿认为文明是最广泛的文化实体,涉及一个民族全面的生活方式,恩格斯认为文明是实践和社会品质[1]。去繁就简,课题组把“文明”限定在“行为文明”。同人的身体结合起来,在行为面相下来理解文明,不仅具有基础性和可操作性,而且更接近对文明的人文解释。艾利亚斯(N.Elias)探索了餐桌上的语言和餐具使用等就餐行为,认为“有教养的”“有礼貌的”“开化的”等概念与文明概念非常接近。因此,他才说,“‘文明’使人类行为发生了特殊变化”,“在(文明)这个概念中,人们创造了一个普遍意义上与社会发展的另一阶段即‘野蛮’状况相对的概念”[2]。所以,课题组选择研究行为文明。行为则可以分为公共行为和个体行为。公共行为是指发生并实现在公共领域的行为;公共行为文明是城市公共文明中的一部分;“公共文明”,涉及公共空间和出现在公共空间的人群。

对于“公共领域”研究,汉娜·阿伦特使用“公共性”和“公开性”作为“公共领域”的基本特质,用以规定公共行为的空间特征;哈贝马斯把公众和公众意见引入公共领域,提出公众在公共领域对话中形成,是公共意见的载体,“公共领域的一部分由各种对话构成,在这些对话中,作为私人的人们来到一起,形成了公众”。“公共领域是介于国家与社会之间进行调节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作为公共意见的载体的公众形成了。”哈贝马斯突显了公众在公共领域表达公共意见的角色位置,这个观点支持了本文关于公共文明研究中对公众的社会期望。桑内特不同于阿伦特和哈贝马斯,他使用“角色”概念做功能分析,把社会当成角色扮演的戏台,“公共角色”在公共领域中进行“社会表达”,将不再是自我情感向他人的真实呈现,而是自我情感向他人的表述。桑内特合乎逻辑地论证了演员和陌生人都面临相同的观众,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很可能以各种符号和姿态为标准来理解人类的表达,而不去管实际上使用这些符号和姿态的人到底是谁。桑内特提炼的“表达性”是公共生活的重要特征,也是公众和公共文明的重要品性[3]。

借此,课题组从北京市民公共行为中抽象出具有“普遍性”和“关键性”的行为举止,作为衡量文明和不文明的指标,构造出“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标体系”。

2.公共行为文明指数

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标体系包含三个层级、五大部分、若干个具体问题(表1)。其中总指数是由二级指标的5个部分加权而来,三级指标由40个左右的问题构成。

3.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调查

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将其分为文明与不文明,运用问卷调查、现场观察和访谈等方法搜集资料。在问卷设置上,课题组加入被调查对象对自己的评价,即“主评”,对他人的评价,即“客评”;“主评”与“客评”综合起来构成完整的评价体系,并借助指数体系进行统计分析,探索市民公共行为的品质及变化。

课题组的前三次调查时间分别为:2005年11月10日~19日、2006年2月28日~3月6日、2006年4月24日~5月1日,其他调查在9月份至11月份进行。调查采取问卷调查与现场观察相结合的方式,同时进行深入访谈,力求全面、深刻了解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的变化特点和规律。

调查群体及问卷份数一般为1万份,2011年的调查问卷的构成情况见表2。

由于研究时间限制,本文只将2005~2011年的数据进行统计,见表3。

由表3可知,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从定量角度对市民的公共行为文明程度进行了测度。图1显示,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总体上是上升的,但也有其他情况。

关于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的变化,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释,但是当年北京市所举办的重大活动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干预对公共行为文明影响很大。比如2008年是奥运年,北京市成功举办了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和残奥会,政府从各个方面进行了准备,各种非政府组织也积极行动起来,很多普通市民在强大的宣传与环境影响下,开始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

二、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对河南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启示

北京市公共行为文明指数研究的理念、过程和成果,对于认识北京市公共文明状况及其变化特点具有直接意义。同时,课题研究的思路、方法、技术路线对于研究河南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政策和社会管理、生态文明与农民生活方式、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从公共文明视角反思河南新型城镇化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新型城镇化要“紧紧围绕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和谐进步……”[5]河南要实现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需要加强协作。李小建、罗庆(2014)认为,政府主推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也出现不少问题,如过快的城镇化带来的环境、资源问题,城镇化研究缺乏前瞻性,对传统村落利用不够,土地利用存在问题等,提出了新型城镇化中的城乡、结构和功能需协调[6]。这种协调从城乡规划角度看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协调不仅需要协调外部资源,更需要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实现行动的协调。从文化认同与人的行动层面,这种外部协调缺乏合理的互动机制。

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研究从人的行为着手,研究人的公共行为与文明素养,为促进河南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了一种视角和方法。河南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外在和内在的协作。城镇化不仅是置地建房,造城扩地,绿化美化,更要注重人的感受和认同。无论是城市扩建过程中的城乡接合部的城镇化,还是从偏远乡村流入城市的农民工市民化,都需要一个从居住空间到心理空间的协调和转变。埃利亚斯认为,人的行为从不文明到文明有一个过程。所以,我们可以借鉴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研究的理念,按照国家和河南新型城镇化规划要求,结合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发展实际,内外兼顾,深入推进河南新型城镇化建设。

2.从公共文明视角反思河南社会政策与社会管理创新

《河南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出台,为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河南新型城镇化要“深入推进三大体系、五大基础建设;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强化‘一基本两牵动’,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进得来、落得住、转得出……创新体制机制,调动农民积极性,消除城镇化的政策障碍,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富强河南、文明河南、平安河南、美丽河南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奠定坚实基础”[7]。从新型城镇化的硬件方面来看,各地已经出台相关文件或行动方案,学界也有不少成果,但是就软件方面来看,研究成果并不多。

鲁贵卿(2014)认为:中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常常出现背离自然规律的现象,任意破坏自然环境,大量浪费自然资源;割裂历史文化,盲目抄袭模仿,随意拆除或破坏历史文化遗产;忽视人性本源,以物为本……从“以人为本”角度提出新型城镇化应当坚持“三畏”,即敬畏山水、环境优先,敬畏祖先、文化优先,敬畏人性、民生优先,走“三化”道路,即法制化、市场化和人本化。[8]“三畏”和“三化”透露着作者的美好愿景,但人文主义和法制精神能否共享?如何共享?现实中的新型城镇化有政府、企业、民众,涉及住房、职业、就医、入学等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需要从社会政策和社会管理角度探索新型城镇化的要素、路径和过程。

三、从公共文明视角反思河南生态文明建设与农民生活方式

中国经济新常态要求以平常心态应对世界经济发展变化,调结构、促增长,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同样,中国社会转型也会出现新常态问题,应对新常态应当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和人的生活方式。

1.从公共文明视角反思河南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坚持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中共中央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提出,将来的社会发展“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9]。既然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融入社会生产生活的全过程,那么,作为民众文明素养的公共行为文明,可以成为探索生态文明变化的一个重要角度。

2.从公共文明视角反思河南农民生活方式变迁

从市民的日常生活着手,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将公共卫生、公共秩序、公共交往、公共观赏和公共参与作为研究市民公共行为文明的重要指标,研究市民公共行为及其变化。这种从日常公共行为着眼,运用指数法进行研究,对于研究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河南农民生活方式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生态文明视角下,将民众生活方式的构成假设为传统和现代两大部分,然后将每一个大类分成若干行为表达细节,设计成若干问题和观察指标,从而构造出完整的指数体系,通过这一体系解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四、从公共文明视角反思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

2013年3月7日,国务院批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航空经济发展先行先试区诞生。这一事实加速了郑州、河南乃至中部地区经济社会的转型。

1.从公共文明视角反思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的影响因素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以“建设大枢纽、发展大物流、培育大产业、塑造大都市”为目标,在415平方公里土地上不断创造出郑州速度,从一个富士康“苹果园”到现代产业基地,从物流、产业到多式联运、跨境电商平台,实验区各项研究成果不断出现,在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理念指导下,实验区已经初具规模。在建设具有较高品位和国际化程度的综合服务区、航空大都市过程中,对生活方式的研究和设计并不多见,对此方面的研究尚需加强。

2.从公共文明视角反思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

公共行为文明能够反映一个地区人的文明素养和程度。如果将文明作为一个从传统到现代、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那么,我们可以运用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的研究经验,来探索实验区公共行为文明的发展状态、存在问题,并结合实验区城镇化建设、居民生活方式的变化,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要求,加强公共卫生、公共场馆建设,形成良好公共秩序,积极营造文明交往、文明观赏氛围,全方位提升实验区居民的公共参与能力。

[1]许启贤.世界文明论研究导言(上)[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1,(2):2-3.

[2][3]沙莲香.北京市民公共行为的理论核心和研究思路[J].北京社会科学,2010,(4):4-5.

[4]沙莲香.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研究的主导观念——兼说民族性建设[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7,(3):138-139.

[5]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EB/OL].

[6]李小建,罗 庆.新型城镇化中的协调思想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7.

[7]河南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EB/OL].http://henan.china.com.cn/finance/2014/0814/61087.shtml.

[8]鲁贵卿.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人文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11):38-41.

[9]胡锦涛.十八大报告(全文)[R].http://news.china.com.cn/politics/2012-11/20/content_27165856.htm.

责任编校:田 旭,马军英

2014-12-03

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课题(2014283);河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14A790024);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SKL-2014-311);河南省省级重点学科区域经济学课题(教高[203]56号);郑州市软科学项目(20141051)

杨 震,男,河南平舆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经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

C912.68

A

1007-9734(2015)01-0119-05

猜你喜欢
实验区河南城镇化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出彩河南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指导意见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
2016年国家文创实验区规上文化产业收入近2000亿元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公布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名单的通知
城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应对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