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

2015-01-31 06:25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进展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15年15期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进展

赵军,杨凯

生态学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进展

赵军,杨凯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是当前生态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的研究热点和焦点。在系统回顾国内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从研究对象、价值构成、研究方法、时空过程等4个方面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当前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价值评估中评估基础、评价方法以及结论应用等问题。指出国内必须加强生态系统服务理论和方法研究,展望了未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和工作的重点领域。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特征;问题

来源出版物:生态学报,2007,27(1): 346-356入选年份:2012

大盘山自然保护区香果树种群结构与分布格局

康华靖,陈子林,刘鹏,等

摘要:在大盘山自然保护区设置了4个有代表性的样地,应用相邻格子法进行调查获得野外资料。对香果树种群进行统计,绘制径级结构图和高度结构图、编制种群的特定时间生命表;应用理论分布模型和聚集强度指数进行种群分布格局分析。结果表明:香果树种群结构呈纺锤型,幼苗严重不足,种群有衰退的趋势;其更新是以无性繁殖为主;种群格局整体上呈集群分布,但在不同发育阶段,分布格局有所差异:幼树阶段一般为集群分布,中树和大树向随机分布发展,这种分布格局变化与其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密切相关;其格局规模在介于8S和32S之间。分析认为,香果树的种群结构和分布格局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群落区域小生境、香果树生物学特征以及人为干扰外等,在以上各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使得该种群形成典型的小种群。

关键词:香果树;种群结构;种群动态;分布格局

来源出版物:生态学报,2007,27(1): 389-396入选年份:2012

外源一氧化氮对NaCl胁迫下黄瓜幼苗生长、活性氧代谢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樊怀福,郭世荣,焦彦生,等

摘要:采用营养液水培的方法,研究了外源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对50 mmol·L-1NaCl胁迫下黄瓜幼苗生长、活性氧代谢和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0~400 μmol·L-1NO供体硝普钠(sodium nitroprusside,SNP)能显著缓解NaCl胁迫对黄瓜植株造成的伤害,100 μmol·L-1SNP缓解效果最好,可提高幼苗的生长量,增强幼苗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提高了叶片叶绿素和脯氨酸(PRO)含量、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及气孔导度(GS);降低了叶片丙二醛(MDA)和过氧化氢(H2O2)的含量、超氧阴离子(O2-)的产生速率、质膜透性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

关键词:一氧化氮;NaCl胁迫;黄瓜幼苗;活性氧;光合作用

来源出版物:生态学报,2007,27(2): 546-553入选年份:2012

模拟酸雨对乐东拟单性木兰幼苗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

李志国,翁忙玲,姜武,等

摘要:采用盆栽法,研究了不同pH值的模拟酸雨胁迫对乐东拟单性木兰(Paramecia lotungensis)叶片膜损伤、抗氧化酶活性、叶绿素(CHL)含量以及气体交换参数等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模拟酸雨胁迫下,幼苗叶片膜透性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增加,且两者呈现显著正相关;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逐渐下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POD)活性逐渐或急剧上升;CHL含量明显下降;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效率(WUE)和气孔限制值(LS)等指标均呈下降趋势,而胞间CO2浓度(CI)却表现为上升趋势。表明酸雨诱导了活性氧生成,使抗氧化酶系统失调,造成活性氧产生和清除之间的不平衡,从而加速膜脂过氧化作用,破坏膜透性,降解叶绿素,导致光合作用下降。

关键词:模拟酸雨;乐东拟单性木兰;光合作用;膜损伤

来源出版物:生态学杂志,2007,26(1): 31-34入选年份:2012

土壤水分时空变异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邱扬,傅伯杰,王军,等

摘要: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异是指在一定的景观内,不同时间、地点和土层的土壤水分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土壤水分时空变异是由多重尺度上的土地利用(植被)、气象(降雨)、地形、土壤、人为活动等诸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就其某一具体地区而言存在着重点尺度和主控因子,土壤水分时空变异的重点尺度与主控因子的时空关系因时间、空间和尺度而异。该文综述了土壤水分(尤其是黄土高原地区)的时空变异与其环境因子时空关系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广泛开展多重时空尺度上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异与其诸因素的时空关系,研究土壤水分时空变异性的尺度转换规律,确定重点尺度及其相应的主控因子。

关键词:土壤水分;时空变异;环境因子;时空关系

来源出版物:生态学杂志,2007,26(1): 100-107入选年份:2012

农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库及其影响因子

姜勇,庄秋丽,梁文举

摘要:土壤有机碳(SOC)的数量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与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密切相关。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碳库研究一直是农业、生态和环境领域的一个主要方向。土地利用、耕作、作物类型、种植密度、灌溉、施肥以及其他人为活动等,对农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均能产生影响。该文综合评述了农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库及其影响因子,土壤碳截获潜力,维持和提高土壤有机碳库的措施,以及农田土壤碳截获在温室气体减排及气候变化中的潜在作用等,最后提出了农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库研究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农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土壤质量;碳截获;气候变化

来源出版物:生态学杂志,2007,26(2): 278-285入选年份:2012

GIS支持下的黔中地区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估

贺秋华,张丹,陈朝猛,等

摘要:采用GIS技术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对黔中地区生态环境敏感性进行综合评估。选取了4类15个指标构建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运用GIS技术计算评价单元的敏感指数、自动生成黔中地区生态环境敏感等级图,并从土壤侵蚀、石漠化、生物多样性及生境、酸雨等方面进行了敏感性空间分异规律分析。结果表明:中地区土壤侵蚀和酸雨较敏感、石漠化不是很敏感,生物多样性及生境很敏感。

关键词:GIS;生态环境敏感性;黔中地区

来源出版物:生态学杂志,2007,26(3): 413-417入选年份:2012

弱光对不结球白菜光合特性与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

黄俊,郭世荣,吴震,等

摘要:研究了不结球白菜耐弱光品种“矮王”和不耐弱光品种“绿优”经弱光处理后,光合特性和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遮荫处理后,“矮王”的总叶绿素和叶绿素B含量大幅度上升;2个品种的净光合速率(PN)、光补偿点(LCP)、光饱和点((LSP)、表观量子效率(AQY)、羧化效率(CE)均呈下降趋势;除光补偿点外,“矮王”的下降幅度均小于“绿优”。叶绿素荧光参数分析表明,在弱光条件下,“绿优”的光系统Ⅱ(PSII)受到伤害,FV/FM、ETR、ΦPSⅡ和QP的下降幅度均大于耐弱光品种“矮王”。电镜超微观察结果显示:“绿优”的叶绿体内部出现裂缝和孔洞,多数基质片层断裂,基粒片层解体,线粒体出现内含物减少、发生空洞的现象;而“矮王”的叶绿体结构良好,线粒体发育正常。表明弱光处理可以影响植物的光合机构,但对不同品种的影响不同。

关键词:不结球白菜;弱光;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叶绿体超微结构

来源出版物:应用生态学报,2007,18(2): 352-358入选年份:2012

茄子光系统Ⅱ的热胁迫特性

王梅,高志奎,黄瑞虹,等

摘要:以耐热性较弱的黑贝一号圆茄和耐热性较强的黑贝二号圆茄为试材,热胁迫处理后采用植物效率仪PEA进行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曲线及其参数测定。结果表明:当温度高于40℃,PSⅡ结构受热胁迫影响较为敏感,表现为初始荧光FO缓慢上升;PSⅡ原初光化学效率FV/FM和ΔF/FM′大幅度下降,且黑贝二号FV/FM的半衰时间T50和ΔF/FM′的半衰温度T50分别大于黑贝一号。较高的热胁迫剂量(48℃处理5 min或44℃处理20~30 min)下,快速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呈现OKJIP型,在700 μS处出现与放氧复合迨Щ钣泄氐腒相。黑贝一号在44℃下处理20 min才有K相出现,黑贝二号则晚10 min出现。与35℃相比,在48℃,特别是在52℃的较高剂量热胁迫下,STRASSER能量流动模型参数中的DIO/RC有大幅度地增加,体现了热耗散对PSⅡ的较强保护能力。随着热胁迫温度的升高和热胁迫时间的延长,两品种的无活性中心 FVI/FV显著增加。

关键词:热胁迫;叶绿素荧光参数;光系统Ⅱ;茄子

来源出版物:应用生态学报,2007,18(1): 63-68入选年份:2012

井冈山森林凋落物分解动态及磷、钾释放速率

李海涛,于贵瑞,李家永,等

摘要:应用网袋分解法对井冈山地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高山矮林地上和地下(10 cm)2个分解组的叶凋落物进行了连续2年的分解试验,测定了凋落物的分解速率以及P、K元素的释放动态。结果表明:3种林分叶凋落物残留率与时间呈负指数衰减关系。各林分凋落物干质量损失前期较快,第1年末两组平均质量损失率分别为50.6%(常绿阔叶林)、41.7%(针阔叶混交林)和40.13%(高山矮林),且地上组显著高于地下组;后期较慢,至第2年末2组平均质量损失率分别达到60.95%(常绿阔叶林)、57.06%(针阔叶混交林)和56.60%(高山矮林),均以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高山矮林为序递减,地上组与地下组的差异不显著。根据Olson指数衰减模型对质量损失率结果进行拟合,发现3种林分样地上凋落物分解95%所需的时间(T0.95)为6.8~9.9年,其大小排序为常绿阔叶林 < 针阔叶混交林 < 高山矮林。P在不同林分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均存在明显的净固持效应,其强度顺序为高山矮林 > 针阔叶混交林 > 常绿阔叶林,凋落物初始P含量和C/P可能是导致上述情形的原因。K在各林分的多数时间均表现为净释放。以试验末期的元素释放量计算,P的释放速率在地上组和地下组之间无显著差异,而K则为地上组显著高于地下组。

关键词:凋落物;分解速率;磷;钾;养分释放

来源出版物:应用生态学报,2007,18(2): 233-240入选年份:2012

基于景观格局和生态敏感性的海南西部地区生态脆弱性分析

邱彭华,徐颂军,谢跟踪,等

摘要:以海南岛西部地区为研究对象,选取分离度、分形维数、破碎度3个景观格局指标和土地沙化、土壤侵蚀2个敏感性指数,构建景观类型脆弱度和区域生态脆弱度模型,从景观格局与生态系统敏感性相结合角度探讨了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问题。结果表明:(1)研究区耕地的景观类型脆弱度最大,林地次之,水域最小;(2)相关分析显示,景观类型脆弱度与沙化敏感性、景观类型脆弱度与破碎度、破碎度与土地沙化敏感性、破碎度与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之间存在着显著和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分区的空间分布与客观实际吻合良好,表现为:水平方向上,生态脆弱度大体平行于海岸线,呈条带状分布,离海岸线的距离越近脆弱度值越高;垂直方向上,生态脆弱度具有随海拔增高坡度变大而出现增大的趋势;(4)格局指数与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驱动力间的关联分析,表明琼西区域景观特征和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变化主要受人类活动所调控,同时,还受控于海洋和地貌两大自然因素。区域生态脆弱性格局指标与脆弱性驱动力之间有着良好的信息反馈联系;(5)从景观视角出发,建立起景观信息与区域生态环境响应之间的联系,可以从更广、更高层面上来分析与评价区域环境问题,并为区域生态环境的建设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及有益的实践指导。

关键词:景观格局;敏感性;脆弱度;海南岛;生态系统

来源出版物:生态学报,2007,27(4): 1257-1264入选年份:2012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中红松与紫椴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

张健,郝占庆,宋波,等

摘要:以长白山阔叶红松林25 hm2样地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点格局分析方法O-ring统计,分析了红松与紫椴两个优势树种在主林层、次林层和林下层的空间分布格局,以及各林层之间的种内和种间关联性。结果表明:在小尺度上,红松和紫椴总体上呈聚集性分布,但不同林层的分布格局各异。物种在较低的林层呈明显的聚集分布,而在较高的林层则呈随机或规则分布,聚集度随林层的增高而降低。主林层与次林层红松在 < 11 m的尺度内呈明显的正相关。主林层与次林层、林下层紫椴之间呈负相关。红松和紫椴在整体上表现为正相关,但不同林层间的关联性各异。主林层红松与3个林层紫椴之间没有明显的关联性;次林层红松与次林层紫椴在 > 4 m的尺度上呈负相关,而与林下层紫椴没有明显的关联性;主林层紫椴与次林层红松在0~100 m尺度内都表现为显著正相关。

关键词:点格局分析;空间关联性;空间格局;阔叶红松林;长白山

来源出版物:应用生态学报,2007,18(8): 1681-1687入选年份:2012

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进展

肖国举,张强,王静

摘要:全球大气中CO2浓度升高、气温升高及降水量的变化等是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和农业生态系统影响最为重要的几个生态因子,其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农作物产量、生长发育、病虫害、农业水资源及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等方面。在过去的几十年,全球气候变化已对我国农业和农业生态系统,特别是我国北方旱区农业造成重大影响,其中不少影响是负面的或不利的。该文综述了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水资源、农田土壤养分变化、农作物生长发育、农作物病虫害与杂草、粮食安全及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影响。针对21世纪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和农业生态系统带来的挑战,探讨了今后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关键词:农业生态系统;CO2;全球气候变化

来源出版物:应用生态学报,2007,18(8): 1877-1885入选年份:201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呼吸及其温度敏感性

王小国,朱波,王艳强,等

摘要: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四川盆地中部紫色土丘陵区3种土地利用方式(林地、草地和轮作旱地)土壤呼吸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林地、草地和旱地土壤呼吸速率变化范围分别为78.63~577.97、39.28~584.18和34.48~484.65 mg CO2·m-2·h-1,年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分别为264.68、242.91、182.21 mg CO2·m-2·h-1。3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呼吸速率季节变化趋势均呈单峰曲线,林地和草地土壤呼吸速率最大值均出现在夏末(7月底与8月初之间),旱地土壤呼吸速率最大值出现的时间比林地和草地要早,在6月底与7月初之间;最小值均出现在12月底与翌年1月初之间。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是影响本地区土壤呼吸的主要因子,双因素关系模型(R=aebTwc)较好地拟合了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对土壤呼吸的影响,二者共同解释了土壤呼吸变化的 64%~90%。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指数Q10值受土壤(5 cm处)温度和土壤(0~10 cm)湿度的影响。分析表明3种土地利用土壤的Q10值与土壤温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而与土壤湿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静态箱-气相色谱

来源出版物:生态学报,2007,27(5): 1960-1968入选年份:2012

呼伦贝尔草原生物量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郑晓翾,赵家明,张玉刚,等

摘要:根据呼伦贝尔草原大范围草地生物量的调查和实验数据,分析了该地区草地生物量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沿着环境梯度,不同区域草地生物量差异显著,其变化与水分、温度变化关系不显著,与0~2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正相关,而与土壤容重呈负相关。逐步多元回归表明,土壤有机碳是制约生物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可能是当地草地利用方式使土壤养分成为制约草地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从而影响草地生物量。

关键词:生物量;变化规律;环境因子

来源出版物:生态学杂志,2007,26(4): 533-538入选年份:2012

植被光能利用率研究进展

赵育民,牛树奎,王军邦,等

摘要:光能利用率是表征植物固定太阳能效率的指标,指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所截获/吸收的能量转化为有机干物质的效率,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概念,也是区域尺度以遥感参数模型监测植被生产力的理论基础。传统的研究方法是通过生物量收获法分别确定植物生长和辐射量,求年或生长季比值;涡度相关技术作为目前直接测定植被冠层与大气间的CO2和水热交换量的唯一方法,使从冠层到景观水平的光能利用率估计成为可能。由于植被类型的差异和气候环境的综合影响使光能利用率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和时间动态性。在全球尺度上,利用耦合大气CO2观测、卫星遥感和大气辐射传输模型的反演模拟,发现净初级生产力的光能利用率存在明显的地理分异。影响光能利用率时空变异性的因子包括植物内在因素(如叶形、叶羧化酶含量)和外在环境因素。针对光能利用率的时空特征及其波动,建立在通量观测及模型分析基础上的跨尺度模拟,将成为今后该领域的研究重点。

关键词:光能利用率;生物量收获法;涡度相关;生理生态;空间异质性

来源出版物:生态学杂志,2007,26(9): 1471-1477入选年份:2012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即在信息化环境中,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课前完成对各种学习资源的观看及学习,课堂上师生共同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教学模式[13]。该模式颠倒了传统的“课上教师讲授,课后完成作业”的教学安排,已为众多教师所熟知并成为全球教育界关注的教学模式[14]。

我国生态补偿研究中的科学问题

杨光梅,闵庆文,李文华,等

摘要:我国生态补偿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对生态学意义上生态补偿的探讨和经济学意义上生态补偿的摸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进入主动的基于环境损失赔偿的理论探讨阶段;随着生态保护的加强、生态工程的实施以及保护和发展矛盾的加剧,生态补偿涵义拓展到对生态环境保护者进行补偿,进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阶段,并成为国内社会各界的热点问题。但是目前生态补偿的涵义、理论依据和补偿标准等生态补偿研究的核心问题仍然存在不确定性。我国生态补偿涵义经历了从生态学意义到经济学意义的发展历程,目前阶段的生态补偿涵义与国际上的“生态系统服务付费”比较接近。理清生态补偿费与环境费、资源费的关系是生态补偿定位的关键,主要是确定与后者的包含或者补充关系;生态补偿的环境经济学理论来源是基本一致的,即环境外部成本内部化原理和公共物品理论,但是生态系统服务作为生态补偿的理论依据还存在基于效益补偿还是基于价值补偿的争论;生态补偿标准确定主要包括基于生态系统服务量化、成本(机会成本)或通过供需双方的博弈等方法,目前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上述科学问题是决定生态补偿实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的关键性问题,需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从不同区域的现实出发结合理论探讨和实践需求进行研究,建议日后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与现实需求一致的生态补偿概念的确定和科学定位;(2)以现实有效性为基础的理论依据和补偿标准计算;(3)基于利益相关方多方参与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4)生态系统服务研究与生态补偿研究的结合。

关键词:生态补偿;生态系统服务付费;涵义;理论依据;标准确定

来源出版物:生态学报,2007,27(10): 4289-4300入选年份:2012

长期施肥对作物产量的贡献

宇万太,赵鑫,张璐,等

摘要:以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试验站16年定位试验为平台,研究了8种施肥制度的增产效应与稳产性能。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作物产量有明显影响,作物平均产量NPK > NP > NK > N > PK > P > K > CK,不施N肥时(即P、K、PK等处理)作物产量低;肥料对作物产量的年际贡献率在N、NP、NK、NPK处理中总体呈上升趋势,而在P、K、PK处理中则表现出下降的趋势;从化肥N、P、K的增产效果上看,总趋势是N > P > K;作物年际间产量的变异系数随化肥的均衡施用呈下降的趋势;玉米在NPK处理时的稳产性能最好,大豆在PK处理的稳产性最好。

关键词:潮棕壤;长期定位试验;肥料贡献率;增产;稳产

来源出版物:生态学杂志,2007,26(12): 2040-2044入选年份:2012

1982—2003年东北林区森林植被NDVI与水热条件的相关分析

国志兴,王宗明,宋开山,等

摘要:以气象站点为研究单元,将1982—2003年东北林区森林植被月平均、季平均和年平均NDVI数据与其对应的水热条件(温度和降水)进行相关、偏相关和复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东北林区森林植被NDVI的最主要气候因子。春季、秋季不同森林植被平均NDVI与温度和降水呈极显著相关(P < 0.01),其与温度的相关性高于其与降水的相关性。寒温带针叶林NDVI在生长季与温度和降水呈极显著相关(P < 0.01),其与降水的相关性略高于其与温度的相关性,而全年温度对寒温带针叶林生长的影响高于降水。寒温带针叶林NDVI在4月份与降水的时滞偏相关性高于其他月份,相关系数达-0.385。温带针阔叶混交林NDVI在4~7月与温度的时滞偏相关性较高,相关系数分别为0.581,0.490,-0.266和-0.297。暖温带落叶阔叶林NDVI在4月份与温度的时滞偏相关性高于其他月份,相关系数为0.571;在7月份与降水时滞偏相关性高于其他月份,相关系数为-0.367。森林植被生长增长阶段NDVI受综合水热条件(温度和降水)的滞后影响显著。

关键词:森林植被;NOAA/AVHRR;均一化植被指数;水热条件;相关分析;东北林区

来源出版物:生态学杂志,2007,26(12): 1930-1936入选年份:2012

地黄连作对根际微生物区系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陈慧,郝慧荣,熊君,等

关键词:地黄;连作障碍;根际微生物;土壤酶活性

来源出版物:应用生态学报,2007,18(12): 2755-2759入选年份:2012

森林凋落物分解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杨万勤,邓仁菊,张健

摘要:凋落物分解是重要的森林生态系统过程之一,受到气候、凋落物质量、土壤生物群落等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综合调控。迄今,有关不同森林生态系统和不同树种地上部分的凋落物动态、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养分释放动态、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等研究报道较多,但对地下凋落物的分解研究相对较少。近年来,森林凋落物分解对以大气CO2浓度增加和温度升高为主要特征的全球变化的响应逐步受到重视,但其研究结果仍具有很多不确定性。因此,未来凋落物生态研究的重点应是凋落物分解对土壤有机碳固定的贡献、地上/地下凋落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及其对各种生态因子(例如冻融、干湿交替)及交互作用的响应、凋落物特别是地下凋落物分解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等方面。

关键词:森林生态系统;凋落物分解;全球气候变化

来源出版物:应用生态学报,2007,18(12): 2889-2895入选年份:2012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对干旱胁迫的光合生理响应

韩瑞宏,卢欣石,高桂娟,等

摘要:紫花苜蓿是重要的豆科牧草,具有较强的抗旱性,然而干旱仍是制约紫花苜蓿生产的主要逆境因子。通过盆栽试验,以抗旱性强弱不同的两种紫花苜蓿为试验材料,对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的光合生理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1)干旱胁迫下两种紫花苜蓿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E)、气孔导度(GS)、叶绿素含量(CHL)都有不同幅度的下降;叶绿体超微结构遭到破坏。相对于抗旱性弱的苜蓿,抗旱性强的苜蓿随干旱胁迫程度的加深,净光合速率下降较慢,叶绿体的外形及基粒结构受到的影响较小。(2)轻度干旱胁迫下气孔限制是两种紫花苜蓿PN降低的主要因素,中度和重度干旱胁迫下非气孔限制是PN降低的主要因素。(3)对叶绿素荧光参数的研究表明:干旱胁迫下两种紫花苜蓿PSⅡ反应中心光化学效率(FV/FM)、PSⅡ潜在活性(FV/FO)降低。总体上抗旱性强的紫花苜蓿FV/FM和FV/FO下降幅度小,PSⅡ利用光能的能力及PSⅡ的潜在活性均较强。PSⅡ光化学淬灭系数(QP)、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的变化表现为干旱胁迫下两种紫花苜蓿QP值降低、QN值升高,总体上抗旱性强的紫花苜蓿QP降低的幅度低且QN升高幅度大,表明抗旱性强的紫花苜蓿PSⅡ反应中心电子传递活性受到的影响小,光合机构的损伤程度低。

关键词:紫花苜蓿;干旱胁迫;光合作用;生理响应

来源出版物:生态学报,2007,27(12): 5229-5237入选年份:2012

桂西北喀斯特人为干扰区植被自然恢复22年后群落特征

曾馥平,彭晚霞,宋同清,等

摘要:采用全面调查和样方调查的方法,以坡面为尺度,以顶极群落为对照,运用干扰理论和多样性分析方法,研究了桂西北喀斯特4类典型干扰区自然恢复22A之后植被特征及空间分布的变化。结果表明,干扰区的物种多样性丧失严重,共出现维管束植物91科206属241种,仅有自然保护区的26.6%,6种植被类型的顺向演替系列为石漠化稀疏草丛→草丛→灌丛→藤刺灌丛→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片段。随着坡位的上升,群落的高度、盖度、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急剧下降,密度则呈少、多、次少的单峰分布状态,各项指标均远低于自然保护区。不同干扰方式对植被自然恢复的影响不同,其中整坡火烧+垦殖的破坏性最大,呈现了石漠化景观,整坡火烧+放牧次之,采樵属选择性干扰,采樵+放牧+坡脚火烧的恢复相对较快,没有放牧干扰的采樵+坡脚火烧恢复更好。此外还针对性地提出了桂西北喀斯特干扰区在不同立地类型上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4条植被恢复途径。对因各种人为干扰导致的桂西北喀斯特生态系统处于极度退化状态下的植被恢复建设和生态重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关键词:人为干扰;自然恢复;植被特征;群落演替;桂西北喀斯特

来源出版物:生态学报,2007,27(12): 5110-5119入选年份:2012

麻疯树幼苗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窦新永,吴国江,黄红英,等

摘要:以不同浓度(5%~25%)的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处理麻疯树三叶期幼苗,研究了不同程度干旱胁迫下麻疯树叶片光合特性及其对干旱的耐受能力。结果表明:在较低浓度PEG(≤15%)处理下,随PEG浓度的增加,麻疯树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ΦPSⅡ)、光化学猝灭(QP)和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下降,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V/FM)轻微下降,水分利用效率(WUE)则逐渐升高,非光化学猝灭(NPQ)明显上升,初始荧光(FO)无显著变化(P > 0.05);在高浓度PEG( > 15%)处理下,CI随PEG浓度的增加而显著上升,PN、GS和WUE持续下降,FV/FM、ΦPSⅡ、QP和ETR下降幅度明显增大,FO显著上升,而NPQ下降。低浓度PEG处理导致麻疯树叶片PN下降主要是由气孔因素造成的;在高浓度PEG处理下,PN的下降则是由非气孔和气孔因素的共同限制作用造成的。当PEG浓度 < 20%时,虽然出现PN下降,但光合机构未受损伤。经15 D高浓度PEG处理的植株叶片,在胁迫解除后光合活性能够迅速恢复,且植株可以存活。说明麻疯树对干旱胁迫有较强的耐受能力。

关键词:麻疯树;干旱胁迫;响应

来源出版物:应用生态学报,2008,19(7): 1425-1430入选年份:2012

水分胁迫和温度对夏蜡梅叶片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柯世省,金则新

摘要:夏蜡梅是浙江省特有的濒危单种属物种。该文研究了不同程度土壤水分胁迫和不同温度处理对2年生盆栽夏蜡梅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轻度和中度水分胁迫下夏蜡梅净光合速率分别下降至对照的 92.3%和 74.3%,净光合速率的降低主要由气孔限制引起;重度水分胁迫下,净光合速率仅为对照的44.4%,主要由非气孔限制引起。夏季夏蜡梅的光合适宜温度范围在20℃~28℃,39℃下其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和最大光化学效率显著降低,暗呼吸速率和蒸腾速率显著升高。随着水分胁迫的加重及处理温度的升高,夏蜡梅光补偿点上升,光饱和点、表观量子效率和最大净光合速率下降。重度水分胁迫及高温是制约夏蜡梅生存的重要环境因子。

关键词:水分胁迫;光合特性;气体交换;叶绿素荧光;夏蜡梅

来源出版物:应用生态学报,2008,19(1): 43-49入选年份:2012

基于景观指数的景观格局分析方法的局限性:以台湾宜兰利泽简湿地为例

林孟龙,曹宇,王鑫

摘要:对利用景观指数分析方法与航片解译获取的台湾宜兰利泽简湿地景观格局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景观指数仅能从几何特性解释景观在斑块与景观尺度上的空间特征,而无法解释从航片所观察到的景观结构与功能特性;通过对景观指数和研究区航片进行综合分析,可更加详细地揭示研究区的整体景观结构及其对应的景观功能,使针对景观格局的分析更加完整。基于整体性观点的评估景观结构的新方法,必将在未来的景观生态学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关键词:景观指数;景观格局分析;生态过程;整体观;利泽简湿地

来源出版物:应用生态学报,2008,19(1): 139-143入选年份:2012

长江口中华鲟幼鱼的食物组成及摄食习性

罗刚,庄平,章龙珍,等

摘要:分析了2004年5~9月长江口水域中华鲟幼鱼的食物组成及摄食的月份变化。结果表明:长江口中华鲟幼鱼以底栖小型鱼类、多毛类和端足类为主要食物,兼食虾类、蟹类及瓣鳃类等小型底栖动物。幼鱼的摄食率和摄食强度较高,且摄食强度存在着月份变化。主要饵料生物组成有明显的月变化,且食物个体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其中5月主食多毛类和蟹类,6月主食鱼类和端足类,7月为鱼类和多毛类,8月样本较少且为空胃,9月为鱼类和虾类。与历史资料进行比较发现,曾是幼鱼重要饵料的鲬类所占比例极小,其质量百分比仅占1.81%;而以前未曾记录的虾虎鱼类在食物中所占比例较高,其质量百分比达50.54%;等足类以前也未曾记录,其出现频率达10.07%。

关键词:中华鲟幼鱼;长江口;食物组成;摄食月份变化

来源出版物:应用生态学报,2008,19(1): 144-150入选年份:2012

近40年来若尔盖高原高寒湿地景观格局变化

白军红,欧阳华,崔保山,等

摘要:基于APACK软件,通过选取景观面积指数、景观多样性指数和景观破碎化指数等景观格局指数,从景观水平上研究了近40A来若尔盖高原高寒湿地景观空间分布格局特征的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1)高寒湿地景观空间格局以自然湿地景观为主要特征,自然湿地景观的斑块数和平均斑块面积均明显高于人工湿地景观。沼泽湿地景观斑块数最多,面积最大,所占比例高于95%;(2)高寒湿地景观具有高度的空间异质性。若尔盖县湿地景观的面积最大,占该区湿地景观总面积的近50%,湿地率也居五县之首;红原县和玛曲县次之;阿坝县和碌曲县最小;(3)高寒湿地景观面积呈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但与20世纪60年代相比,2000年湿地景观面积仍呈萎缩状态,总面积减少59857.83 hm2;(4)近40a来,若尔盖高原湿地景观呈集中连片分布,聚集度均高于0.95;优势度水平较高,但多样性指数水平较低。湿地景观的斑块数呈先下降后持平的变化趋势,而平均斑块面积则表现为增加的变化趋势;湿地景观分布质心也发生了明显的空间位移,经历了先向西北方向偏移12.54 km;再向东南方向偏移了11.33 km;最后又向北偏移了1.1 km。

关键词:高寒湿地景观;空间格局;格局指数;若尔盖高原

来源出版物:生态学报,2008,28(5): 2245-2252入选年份:2012

桂西北喀斯特移民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许联芳,王克林,朱捍华,等

摘要:利用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主要土地利用方式(灌草地、次生林地、果园、牧草地、旱地)的土壤养分测定数据,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全氮、有效氮含量随土地利用强度的增加而降低,灌草地和次生林地比果园、牧草地和旱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高86%~155%、全氮含量高62%~119%、有效氮含量高66%~215%(P < 0.05);全磷和全钾含量主要受养分来源的影响,受土地利用方式影响较小;速效磷含量主要受施肥的影响,有效钾含量则主要受植被覆盖和水土流失状况的影响。土地利用方式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全氮、有效氮、有效磷、有效钾等养分含量变化的重要因素。粗放的农业耕作降低了土壤养分并引起土壤退化,而植被恢复等措施可以培肥土壤。因此,喀斯特区域应改变粗放的农业耕作方式,加强施用有机肥和平衡施肥,对坡度≥25°的坡耕地采取“退耕还林还草”措施,以恢复和重建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关键词:喀斯特;峰丛洼地;土壤养分;土地利用方式

来源出版物:应用生态学报,2008,19(5): 1013-1018入选年份:2012

昆嵛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王玉涛,郭卫华,刘建,等

摘要:昆嵛山自然保护区是中国的赤松原生地和天然分布中心,分布有我国面积最大、保护最为完整的天然赤松林生态系统。以昆嵛山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从物质量与价值量的角度,采用影子工程法、机会成本法、市场价值法等研究方法,对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昆嵛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达4.99×108元/a,其单位面积的经济价值为32351元/(hm2·a),其中直接价值为0.32×108元/a,仅占到总服务功能总价值的6.42%,而间接价值高达4.67×108元/a,两者之比接近1∶15,间接价值中大小顺序依次为:涵养水源 > 净化空气 > 维持生物多样性 > 土壤保持> 固碳释氧 > 娱乐文化价值。昆嵛山自然保护区面积仅占到烟台市牟平区的9.71%,但贡献的生态服务价值可相当于牟平区2003年GDP的7.00%,从人均来看,当地每人每年可获得其生态服务价值达1039元。研究结果表明,昆嵛山自然保护区对维持当地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昆嵛山;自然保护区;赤松

来源出版物:生态学报,2009,29(1): 523-531入选年份:2012

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以及区划方法的研究进展

黄艺

摘要:持续而剧烈的人类活动已经对水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对流域的水生态功能进行甄别,合理划分其生态功能区,并按不同功能合理管理水资源,成为协调经济发展和水生态保护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通过分析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的概念、内涵、特征以及区划方法的系统发展,提出了水生态功能分区的一般划分原则、划分指标和方法,为建立和完善我国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的理论和方法,提供了基础信息。

来源出版物:生态学杂志,2009,28(3): 542-548入选年份:2012

干旱胁迫对丹参叶片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罗明华,胡进耀,吴庆贵,等

摘要:研究了干旱处理15 d后,大叶型丹参和小叶型丹参2个品种幼苗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15 d后,大叶型丹参叶片净光合速率(Pn)和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分别下降了66.42%和10.98%,而小叶型丹参的Pn和Fv/Fm分别下降了29.32%和5.47%,干旱胁迫对大叶型丹参Pn和Fv/Fm的影响明显大于小叶型丹参。小叶型丹参Pn下降主要由气孔因素造成,而大叶型则主要由非气孔因素所致。干旱胁迫使丹参叶片的气孔导度(Gs)下降,但明显诱导了水分利用效率(WUE)、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和光呼吸速率与净光合速率比率(Pr/Pn)的增加,以提高干旱胁迫抗性。其中小叶型丹参的增幅明显大于大叶型丹参。表明小叶型丹参的抗干旱胁迫能力更强。

关键词:干旱胁迫;丹参;气体交换;叶绿素荧光

来源出版物:应用生态学报,2010,21(3): 619-623入选年份:2012

砂质潮间带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对缺氧的响应--微型受控生态系研究

华尔,李佳,董洁,等

摘要:以青岛砂质潮间带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为研究对象,建立微型受控生态系,研究缺氧对海洋线虫群落结构和垂直分布的影响,以及环境复氧后海洋线虫群落的恢复能力。研究结果显示,海洋线虫是耐低氧的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可通过垂直迁移来耐受缺氧造成的不利条件。但是,海洋线虫通过主动迁出而耐受缺氧条件的特性具有种的区别。研究中Pseudosteineria sp1、Rhynchonema sp1等海洋线虫通过向有氧环境的主动迁移耐受缺氧条件;Thalassironus sp1却可通过自身耐受机制抵御缺氧条件,在缺氧生境中仍能保持较高的丰度。此外,研究结果显示,当表层海洋线虫暴露于缺氧环境时,其总丰度显著降低,种类组成发生改变。Pseudosteineria sp1对缺氧环境较为敏感,可暂时性地离开沉积物进入水层;而沉积物溶解氧恢复正常后,该种可以重新回到沉积物中。Daptonema sp1成熟个体及其幼龄个体对缺氧均具有较高的耐受性,是缺氧群落的绝对优势种。D.sp3则表现出对缺氧环境较高的敏感性。环境恢复正常,线虫群落丰度及多样性增加,Neochromadora sp1和Spilophorella sp1等具有机会种的特点,首先表现出丰度和繁殖能力的增加。但是线虫群落种类组成在受测时间内并未能完全恢复,群落结构的恢复需要更长的时间。

关键词:缺氧;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微型受控生态系;群落结构;垂直分布

来源出版物:生态学报,2012,32(13): 3975-3986入选年份:2012

白洋淀富营养化湖泊湿地厌氧氨氧化菌的分布及对氮循环的影响

王衫允

摘要:目的:随着厌氧氨氧化反应在黑海和加勒比海的首次发现,以及目前在众多海域的广泛发现,自然生态系统,特别是海洋生态系统的氮循环过程被重新认识,但是目前厌氧氨氧化反应过程是否在陆地淡水生态系统也广泛分布并发挥重要作用,尚不明确。随着我国人口增长和经济快速发展,水环境日益恶化,东部70%以上水体呈现富营养化状态。厌氧氨氧化是否在富营养化湖泊存在并发挥着重要作用,还未见报道。本研究以典型富营养化湖泊白洋淀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厌氧氨氧化菌在富营养化湖泊中的分布、菌群结构、反应活性及其对氮循环的贡献。

方法:本研究主要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和15N同位素示踪技术。

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白洋淀湖泊湿地沉积物中厌氧氨氧化菌的分布和菌群结构特性。通过对厌氧氨氧化菌16S rRNA基因进行巢式PCR扩增,经克隆-酶切处理确定阳性克隆子测序构建克隆文库,通过NCBI-BLAST比对分析所得厌氧氨氧化菌基因序列,选用DOTUR软件划分操作分类单元及其他生物多样性指数,MEGA4.0构建系统发育树,从而得到白洋淀湖泊湿地沉积物厌氧氨氧化菌的分布及菌群结构特性。

应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白洋淀湖泊湿地沉积物中厌氧氨氧化菌活性特点。在现场温度条件下,将新鲜土壤样品放入密封柱状玻璃瓶中厌氧培养至完全去除NO3-,分别进行3种15N同位素处理:①仅加15NH4+(阴性对照);②加15NH4+和14NO3-(阳性对照);③加14NH4+和15NO3-(试验组),选用气相色谱-同位素比值质谱仪(Gasbench-MAT253)测定不同反应时间梯度下28N2,29N2和30N2浓度,通过各不同氮气产量对反应时间进行回归分析获得反硝化及厌氧氨氧化速率,反映厌氧氨氧化菌活性大小。最后,结合湖泊水位波动特点推算白洋淀湖泊湿地中经由厌氧氨氧化菌的氮气年损失量,从而评估厌氧氨氧化菌在白洋淀湖泊湿地氮循环中的贡献。

结果:在典型富营养化湖泊中沉积物中,厌氧氨氧化菌具有广泛存在性,但生物多样性相对较低,与厌氧氨氧化菌 Candidatus Brocadia fulgida和Candidatus Brocadia anammoxidans同源性最高。通过构建16S rRNA克隆文库发现,在2%差异度的条件下,30个克隆序列只分为 5个操作分类单元(OTUs),其他生物多样性重要指数 chao1 estimator(5)、香浓指数(1.4)及稀疏分析图(rarefaction analysis)也证实了白洋淀湖泊湿地系统厌氧氨氧化菌生物多样性较低。基于2%的差异度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OTU 1#中所含序列有20条,在5个OTUs分支中最多,分析得OTU 1#与厌氧氨氧化菌Candidatus Brocadia fulgida和Candidatus Brocadia anammoxidans的同源性都达到 96%;而分析 OTU(2-5)#与厌氧氨氧化菌 Candidatus Brocadia fulgida和 Candidatus Brocadia anammoxidans同源性最高可达97%,说明白洋淀富营养化湖泊湿地系统中的厌氧氨氧化菌很可能大多数隶属于Brocadia属。

采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对白洋淀湖泊湿地沉积物样品(NH4+或NO3-)进行15N标记,其中处理①未见29N2和30N2气体产生,说明经过30 h的培养,沉积物样品中残存的NO3-已完全耗尽,不会对后续处理产生影响;处理②中29N2随时间延长而增加,说明厌氧氨氧化反应确实存在且具有一定活性,而该处理形式中未探测到30N2,说明30N2只由反硝化反应产生。处理③中29N2和30N2均随时间延长而增加,说明了反硝化反应和厌氧氨氧化反应同时存在于该处理形式中。对于处理③中所得各反应时间下29N2和30N2的产量对时间进行回归,分别得到白洋淀五个采样点沉积物的反硝化过程与厌氧氨氧化过程的速率。由数据可看出,在白洋淀 5个沉积物中厌氧氨氧化的活性为0.19~7.78 nmol N g-1h-1,占总氮气生成量的比值(ra%)为0.64%~20.65%,体现了湿地的异质性。结合沉积物样本的密度,得出厌氧氨氧化对氮损失的贡献量为1.79~78.72 gN m2a-1。结合湖泊水位波动特点估算,在白洋淀水位波动范围为5.5~9.5 m的条件下,由厌氧氨氧化损失的氮量为56~9426 t a-1。

结论:本研究同步应用分子生物学和同位素示踪技术,发现在富营养化湖泊湿地广泛存在厌氧氨氧化菌及厌氧氨氧化反应且具一定的活性。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白洋淀沉积物中厌氧氨氧化菌都隶属于 Brocadia,具有较低的生物多样性。同位素示踪试验的结果表明厌氧氨氧化的活性为0.19~7.78 nmol N g-1h-1,占总氮气生成量的比值为0.64%~20.65%,厌氧氨氧化对氮损失的贡献量为1.79~78.72 gN m-2a-1,体现了湿地的异质性。在白洋淀水位波动范围为5.5~9.5 m的条件下,推算由厌氧氨氧化损失的氮量为56~9426 t a-1。

本研究论文是本研究团队后续研究发现厌氧氨氧化热区(Nature Geoscience 2013 6,103-107)的基础。

来源出版物:生态学报,2012,32(21): 6591-6598入选年份:2012

不同抗性砧木嫁接黄瓜幼苗对NaCl胁迫的生理响应

田雪梅

摘要:摘要在对系列黄瓜嫁接砧木进行耐盐性鉴定的基础上,选择夏尔巴、新土佐、铁力砧和云南黑籽南瓜4种抗性不同的砧木品种嫁接‘新泰密刺'黄瓜,以自根苗为对照,研究了幼苗对NaCl胁迫的生理响应差异.结果表明:在100 mmol·L-1NaCl胁迫条件下,嫁接苗的电解质相对渗漏率和丙二醛含量均显著低于自根苗,其中黑籽南瓜嫁接苗最低,其次是铁力砧、新土佐和夏尔巴嫁接苗;NaCl胁迫下嫁接苗叶片中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及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均显著高于自根苗,其中黑籽南瓜嫁接苗最高,铁力砧和新土佐嫁接苗间无显著差异,夏尔巴嫁接苗最低.NaCl胁迫后,嫁接苗叶片中Na+含量为黑籽南瓜 < 铁力砧 < 新土佐 < 夏尔巴 < 自根苗,K+含量在黑籽南瓜、铁力砧和新土佐嫁接苗间差异不大,但均明显高于夏尔巴嫁接苗,自根苗含量最低;嫁接苗Na+/K+显著低于自根苗,以黑籽南瓜嫁接苗最低。

来源出版物:应用生态学报,2012,23(1): 147-153入选年份:2012

施肥对麻栎人工林碳密度及休眠期土壤呼吸的影响

葛乐,成向荣,段溪,等

摘要:以安徽省滁州市红琊山林场麻栎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了4种施肥处理(0、0.15、0.30和0.45 kg·株-1)林分碳密度,并采用开沟隔离法对不同处理林分休眠期土壤呼吸组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4种施肥处理林分总碳密度分别为73.68、84.49、87.20和91.70 t·hm-2。与对照相比,各施肥处理麻栎树干碳密度、树枝碳密度和枯落物碳密度均有极显著提高(P < 0.01)。不同处理林分的土壤总呼吸速率和异养呼吸速率随着施肥量增加呈递增趋势,施肥量为0.45 kg/株样地土壤总呼吸速率和异养呼吸速率较对照样地分别增加了48.9%和38.6%。不同施肥样地土壤异养呼吸对土壤总呼吸的贡献率远大于根系呼吸,施肥量为0、0.15、0.30和0.45 kg/株时分别是根系呼吸的5.0、3.8、3.4和3.2倍。土壤呼吸受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共同调控,在所选取的4个指标中(土壤含水量、土壤C/N、根生物量和枯落物有机碳含量),土壤含水量和枯落物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总呼吸及土壤异养呼吸速率均有显著相关性(P < 0.05)。

关键词:麻栎人工林;碳密度;土壤异养呼吸;根系呼吸

来源出版物:生态学杂志,2012,31(2): 248-253入选年份:2012

枯枝落叶层对森林天然更新的障碍

王贺新,李根柱,于冬梅,等

摘要:探讨枯枝落叶层对树种天然更新的障碍机制,对于实现天然次生林的科学管理以及采取适当营林措施促进目的树种天然更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从枯枝落叶层的物理阻断影响(物理因子)、枯枝落叶层的化感作用(化学因子)、动物侵害和微生物致病(生物因子)等方面,论述了枯枝落叶层对天然更新方面的障碍作用,揭示枯枝落叶层物理阻断对天然更新影响规律,以及主要林型的化感作用与天然更新关系的作用机制。建议今后应加强对不同林型枯枝落叶层的结构、枯枝落叶层下光量子流密度的变化规律以及红光与远红光比值的变化规律等方面研究。

关键词:枯枝落叶层;天然更新;更新障碍

来源出版物:生态学杂志,2008,27(1): 83-88入选年份:2013

基于景观结构的城乡交错带生态风险分析

荆玉平,张树文,李颖

摘要:以长春市净月开发区为例,基于2005年SPOT 5卫星遥感影像获取的土地利用信息,根据景观结构和土地利用特征,构造综合性生态风险指数;利用空间分析方法对生态风险指数进行空间化,并对生态风险指数采样结果进行半变异函数分析和空间插值分析,研究生态风险空间分布特征和形成机理。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风险的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均匀性,形成了中间低、四周高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与DEM数据叠加分析,表明生态风险指数与研究区的高程有一定的相关性,高程越低,生态风险强度越高,300 m以下区域中,高风险区域约占整个研究区高生态风险总面积的96%;生态风险的高值区主要位于研究区的西侧,长双公路与长伊公路之间,该区域地势较低,经济较为活跃,是开发区建设的重点区域,也是急需采取保护性措施的重点区域。

关键词:城乡交错带;空间变异;净月开发区;生态风险

来源出版物:生态学杂志,2008,27(2): 229-234入选年份:2013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

屈冉,孟伟,李俊生,等

摘要: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范围广泛,使用传统的物理和化学修复方法成本高,对环境扰动大,而利用植物修复的效果较为明显,易于操作。该文论述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单一植物、植物与微生物联合、植物与化学方法相结合的修复方法,着重介绍了重金属超富集植物的研究和植物体内螯合肽(PCS)的合成。生物螯合剂的应用及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联合修复将是未来研究的热点。

关键词:土壤污染;重金属;植物修复

来源出版物:生态学杂志,2008,27(4): 626-631入选年份:2013

镉胁迫对不同品种小麦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王云,陈尧,钱亚如,等

摘要:以4个小麦品种(豫麦4、扬麦15、宝丰7228和宁麦13)为材料,研究了镉胁迫对水培条件下小麦幼苗生长和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镉胁迫条件下植株的生长、叶绿素合成及硝酸还原酶活性明显受到抑制;植株体内与氧化胁迫有关的CAT和POD活性下降,H2O2和MDA含量上升;4个品种在镉处理后生长抑制和氧化胁迫程度上表现不同,显示出对镉耐性的差异,其中扬麦15对镉耐性高于其他3个品种。

关键词:镉;植物生长;抗氧化酶;小麦品种

来源出版物:生态学杂志,2008,27(5): 767-770入选年份:2013

广东外来入侵植物现状和防治策略

王芳,王瑞江,庄平弟,等

摘要:广东省现有外来入侵植物93种,隶属于27科72属,其中种类最多的菊科植物达21种,草本植物有81种,它们分别占广东省入侵植物总数的22.6%和87.1%。依据外来入侵植物目前在野外的生长和扩散状况等分析,发现其中危害严重的有24种,危害中等的有23种,危害较轻的有46种。广东省外来入侵植物中有76种来自于美洲地区,占入侵植物总数的81.7%。比较发现,广东与邻近的香港、厦门、广西在外来入侵植物的数量上以及在各自地区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危害的植物种类上比较接近,这可能是由于这些地区地理位置上相毗邻而利于物种之间的传播造成的。该文还提出了对广东省外来植物入侵防治策略。

关键词:外来入侵植物;危害评估;广东

来源出版物:生态学杂志,2009,28(10): 2088-2093入选年份:2013

东北地区植被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国志兴,张晓宁,王宗明,等

摘要:使用1982—2003年GIMMS-NDVI数据和气候数据,借助GIS空间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东北地区不同植被物候期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22年东北地区年均温度以升高趋势为主,年降水量以减少趋势为主;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阔叶林、草甸和沼泽植被生长季开始日期提前受春季温度升高影响显著(P < 0.05)。春季降水对植被生长季开始日期变化影响较小,仅对针叶林生长季开始日期的推迟有显著的影响(P < 0.05)。植被生长季结束日期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仅草原植被生长季结束日期提前受秋季温度降低影响显著(P < 0.05)。降水对东北地区植被生长季结束日期的变化影响高于温度。随着秋季降水量的减少,针阔叶混交林、草原和农田植被生长季结束日提前(P < 0.05)。草丛生长季结束日期提前受夏季降水减少的影响显著(P < 0.05);农田生长季结束日期提前亦受夏季和9月降水量减少的显著影响(P < 0.05)。阔叶林和沼泽植被生长季延长受春季温度升高影响显著(P < 0.05);灌丛植被生长季缩短受春季降水量减少影响显著(P < 0.05);草丛和农田植被生长季延长受夏季降水量增加影响显著(P < 0.05)。

关键词:NDVI;LOGISTIC方程;物候;气候变化;东北地区

来源出版物:生态学杂志,2010,29(3): 578-585入选年份:2013

天目山自然保护区银杏天然种群生命表

李玲,张光富,王锐,等

摘要:以种群生命表和生存分析理论为基础,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法和分段匀滑技术,编制浙江天目山自然保护区银杏天然种群特定时间生命表,绘制其死亡率曲线、消失率曲线、存活曲线和生存函数曲线,分析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银杏种群结构存在波动性,趋于Deevey Ⅱ型,其成年阶段的个体较丰富;银杏种群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出现2个高峰,均在第Ⅵ龄级和第Ⅺ龄级阶段出现第一和第二峰值;银杏种群的生存率单调下降,累计死亡率单调上升,生存率下降趋势前期高于后期,累计死亡率则相反;由生存函数曲线看出,天目山银杏种群具有前期薄弱、中期稳定和后期衰退的特点。

关键词:种群生命表;存活曲线;种群数量动态;银杏

来源出版物:生态学杂志,2011,30(1): 53-58入选年份:2013

三峡水库消落带植物群落组成及物种多样性

孙荣,袁兴中,刘红,等

摘要:研究消落带植物群落多样性的梯度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可为认识和保护消落带生物多样性提供依据。通过对三峡库区澎溪河开县段的植被样方调查,研究消落带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梯度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各群落优势种和伴生种的种类和优势度等组成特征变化明显;(2)群落物种丰富度随高程增加而呈先升后降的格局;(3)α多样性与β多样性起伏较大,其中Shannon多样性和Simpson优势度的变化格局相反,其沿高程的曲线变化分别呈“M”和“W”型,Pielou均匀度的变化格局基本与丰富度一致,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相异性指数和 Cody指数呈先降后升的格局,最小值均出现在中间高程,最大值出现在较高高程。分析认为,消落带α多样性的变化来自于高程差异造成的淹水时间的差异而导致的生境差异;β样性变化原因较为复杂,需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消落带;高程梯度;澎溪河

来源出版物:生态学杂志,2011,30(2): 208-214入选年份:2013

季风常绿阔叶林不同恢复阶段乔木优势种群生态位和种间联结

李帅锋

摘要:生态位和种间联结是群落动态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物种间相互作用影响着群落的恢复和演替。本文在对云南普洱地区不同恢复阶段(恢复15年、恢复30年和原始林群落)季风常绿阔叶林群落的野外调查基础上,采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方差比率(VR)和基于2×2联列表的χ2检验、联结系数(AC)等方法,分析了不同恢复阶段各种群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3种群落类型中物种的重要值与相对应的生态位宽度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恢复15年群落有78.22%的种对之间的生态位重叠值在0.4~0.8,说明其群落优势物种存在较强的资源利用性竞争,而恢复30年和原始林群落结构则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多数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物种之间的生态位重叠要大于生态位较小的物种,反映出优势物种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恢复15年和恢复30年群落物种间总体呈不显著正联结,原始林群落则呈不显著负联结;3种群落231种对中,绝大多数种对联结系数未达显著水平,种对间的独立性相对较强,群落中物种间正负联结对数占总种的比例随恢复进程而出现下降趋势。不同恢复阶段群落中联结系数与生态位重叠值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生态位重叠值越大,其联结系数也越大。

来源出版物:生态学杂志,2011,30(3): 508-515入选年份:2013

杭州湾滩涂湿地植被群落演替与物种多样性动态

吴统贵,吴明基,萧江华

摘要:以杭州湾不同年份形成的滩涂湿地植被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样线法结合样方法进行调查取样,并通过除趋势对应分析排序研究了群落演替的动态和方向,同时采用Pielou均匀度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分析了物种多样性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该区域植被群落演替序列为海三棱藨草群落→芦苇群落→柽柳+芦苇群落→旱柳+白茅群落;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物种丰富度显著增加,均匀度逐渐降低,物种多样性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

关键词:杭州湾;滩涂湿地;群落演替;DCA;物种多样性

来源出版物:生态学杂志,2008,27(8): 1284-1289入选年份:2013

浑善达克沙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宋创业,郭柯,刘高焕

摘要:2004年8月,以浑善达克沙地植物群落样方调查资料为基础,对流动-半流动沙丘、固定沙丘、丘间低地和淖尔边缘4种生境的21种群落类型的物种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生态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进行比较分析,并通过相关分析对各种指数与土壤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分布在流动-半流动沙丘的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最低,生态优势度指数较高,群落均匀度指数高于其它3种生境;固定沙丘的物种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优势度指数最低;丘间低地和淖尔边缘的植物群落的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低于固定沙丘,但高于流动-半流动沙丘,优势度指数高于固定沙丘,均匀度指数低于流动-半流动沙丘。相关分析表明,均匀度指数与土壤PH以及全氮含量显著相关,丰富度指数与有机质含量显著相关。

关键词:浑善达克沙地;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土壤

来源出版物:生态学杂志,2008,27(1): 8-13入选年份:2013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土壤肥力综合指数评价

吴玉红,田霄鸿,同延安,等

摘要:以杨凌为研究区域,选择田块尺度为评价单元,采集27个田块土壤,利用模糊数学中综合指数评价模型进行土壤肥力质量评价。经取样数合理性统计分析,27个样点估计研究区域土壤肥力评价能够满足90%置信水平条件下15%和20%的相对误差取样数的精度需求。运用主成分分析,通过计算变量的Norm值筛选速效钾、碳酸钙、全磷、全氮、土壤有机质、CEC、速效磷、全钾进入土壤肥力评价的最小数据库集(MDS),利用非线性隶属度函数实现评价指标量纲归一化且评价单项肥力指标,利用雷达图直观地反映单因素肥力指标在土壤中的状态以及土壤肥力的整体状况,结果表明,全磷和碳酸钙是影响研究区土壤肥力的限制性因子。研究区域在田块评价尺度上的土壤肥力综合指数范围为0.7~0.8。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最小数据库;隶属度函数;土壤肥力综合指数

来源出版物:生态学杂志,2010,29(1): 173-180入选年份:2013

化学肥料的土壤生态环境效应

李东坡,武志杰

摘要:目前我国的化肥生产和消费量均居世界第一。2006年全年化肥产量达5.3048×104T,比2005年增长14.2%,化肥氮平均施用量超过220 kg·hm-2,一季作物磷肥施用量超过102 kg·hm-2(P2O5)。一些化肥中含有有毒重金属、无机酸和有机物等副成分,长期施用化肥导致污染物在土壤中累积,严重影响土壤的生态环境,使蔬菜、粮食、水果等农产品中的重金属、硝酸盐等有害物质严重超标,农产品质量受到严重威胁。该文分析了化肥污染土壤的原因、特点和后果及我国土壤环境现状,并提出了减轻化肥污染农业生态环境的技术和措施。

关键词:土壤污染;氮肥;磷肥;钾肥;重金属;有机污染物

来源出版物:应用生态学报,2008,19(5): 1158-1165入选年份:2013

黄顶菊入侵对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

张天瑞,皇甫超河,白小明,等

摘要:比较了外来植物黄顶菊不同入侵程度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变化规律,探讨了外来植物入侵对土壤生态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与裸土和本地植物土壤相比,黄顶菊入侵显著提高了有机质、全氮、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含量,而全磷和速效磷的含量有所下降,且随着入侵程度增强趋势更为明显。重度入侵土壤有机质较本地植物土壤提高5.7%,全氮提高23.4%;而重度入侵土壤全磷含量只有本地植物的85%,土壤速效磷含量则下降了50%。黄顶菊重度入侵土壤和轻度入侵土壤脲酶含量分别为0.04和0.03 mg·g-1·24 h-1,均显著高于裸土和本地植物土壤,土壤磷酸酶活性变化规律与之类似,而多酚氧化酶无明显的变化。黄顶菊入侵可以改变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创造对自身生长有利的土壤环境,并借此增强其竞争能力,实现种群的进一步扩张。

关键词:黄顶菊;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生物入侵

来源出版物:生态学杂志,2010,29(7): 1353-1358入选年份:2013

中国农田土壤生态系统固碳现状和潜力

韩冰,王效科,逯非,等

摘要:研究在搜集和整理全国典型农业长期定位实验站数据的基础上,通过自建经验公式估算了不同管理措施下我国农田土壤的固碳能力和潜力。通过施用化肥、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和免耕措施,目前对我国农田土壤碳增加的贡献分别为 40.51、23.89、35.83 tg·a-1和1.17 tg·a-1,合计为101.4 tg·a-1,是我国目前能源活动碳总排放量的13.3%。通过情景分析发现,提高化肥施用量、秸秆还田量、有机肥施用量和推广免耕,可以使我国农田土壤的固碳量分别提高到94.91、42.23、41.38 tg·a-1和3.58 tg·a-1,合计为182.1 tg·a-1。农田土壤总的固碳潜力相当于目前我国能源活动碳排放量的23.9%,对于全球CO2减排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农田生态系统;秸秆还田;使用有机肥;免耕;固碳潜力

来源出版物:生态学报,2008,28(2): 612-619入选年份:2013

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西北地区农业的影响

张强,邓振镛,赵映东,等

摘要:在比较系统总结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西北地区农业影响的主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揭示了我国西北地区现代气候变化对全球气候变暖响应的基本特征,阐述了现代气候变化对土壤水分、地表蒸发和作物气候生产力的影响规律;并且比较全面地概括了西北地区冬、春小麦、玉米、马铃薯、冬油菜、棉花、胡麻、牧草、葡萄等9种主要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病虫害、种植面积、气候产量以及畜牧业活动等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发现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过程的影响利弊皆存,而且不同农作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差异较大。研究对西北地区农业生产具有比较重要的科学指导意见。

关键词:西北地区;农业;气候变化;土壤水分;气候产量

来源出版物:生态学报,2008,28(3): 1210-1218入选年份:2013

气候变暖对中国西北地区农作物种植的影响

邓振镛,张强,蒲金涌,等

摘要:采用对农作物生长有指标意义的≥10℃积温和< 0℃负积温与农作物适宜种植面积、生长发育速度及产量进行对比统计分析研究,指出气候变暖对中国西北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发生了较大改变,冬小麦种植区西伸北扩,棉花面积迅速扩大,多熟制向北和高海拔地区推移。农作物生长发育速度发生了明显变化,春播作物提早播种,喜温作物生育期延长,越冬作物推迟播种,生育期缩短。棉花气候产量明显增加。

关键词:西北地区;喜温及喜凉农作物;气候变暖;生育期

来源出版物:生态学报,2008,28(8): 3760-3768入选年份:2013

喀斯特脆弱生态系统复合退化控制与重建模式

彭晚霞,王克林,宋同清,等

摘要:以西南喀斯特地区为例,通过总结前人的研究成就和采集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喀斯特生态实验站部分收集整理和试验数据,系统分析了喀斯特脆弱生态系统及其退化的机理,从“人-自然-经济复合生态系统”的观点出发,以干扰程度、群落类型、服务功能、土地退化和贫困状况为指标,创新性地提出了喀斯特脆弱生态系统的复合退化模式(含4个阶段),运用现代生态恢复学原理、方法和现代管理学创新理论,建立了喀斯特脆弱生态系统复合退化的控制模型。以此为基础,在喀斯特石山区、半石山区和土山丘陵区3个区域环境尺度范围内,针对性地建立了生态保护型、外向经济型和双三重螺旋3种生态恢复与重建模式,以促进喀斯特区域生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喀斯特脆弱生态系统;复合退化;控制与重建;模式

来源出版物:生态学报,2008,28(2): 811-820入选年份:2013

熊河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周年变化

张婷,李林,宋立荣

摘要:自2007年5月至2008年4月对湖北省枣阳市熊河水库的浮游植物群落进行调查和分析。调查共发现浮游植物49属74种,绿藻在种类组成上占绝对优势,共40种,其次为蓝藻,有15种,硅藻11种,甲藻3种,金藻和裸藻各2种,隐藻仅1种。蓝藻存在夏季(7月)高峰,优势种为卷曲鱼腥藻(Anabaena circinalis);硅藻、隐藻和甲藻均存在一个春季(3或4月)高峰,优势种分别为双头针杆藻(Synedra amphicephala)、羽纹脆杆藻(Fragilaria pinnata)、卵形隐藻(Cryptomonas ovata)和二角多甲藻(Peridinium bipes)。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的年平均值分别是0.60、2.20、0.76和1.15。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但无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

关键词: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丰度;周年变化;熊河水库

来源出版物:生态学报,2009,29(6): 2971-2979入选年份:2013

基于碳循环的化石能源及电力生态足迹

谢鸿宇,陈贤生,林凯荣,等

摘要:研究在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的进行分析后,将化石能源地定义被修订为“吸收化石能源燃烧排放的温室气体排放的森林和草原”。然后,基于净生态系统生产量(NEP)-植被体内碳净累积量计算了全球森林及草原对温室气体的平均吸收能力。最后,结合能源热量转换和碳排放数据,重新计算了各种化石能源及电力的生态足迹。

关键词:化石能源;生态足迹;碳循环;电力

来源出版物:生态学报,2008,28(4): 1729-1735入选年份:2013

温度和光照强度对不同品质类型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和衰老的影响

张黎萍,荆奇,戴廷波,等

摘要:以两个蛋白质含量不同的小麦品种豫麦34(高蛋白)和扬麦9号(低蛋白)为材料,研究不同温光条件对小麦灌浆期旗叶光合特性和衰老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弱光处理显著降低了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PN)及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和ΦPSⅡ,但高温和弱光对小麦旗叶造成伤害的生理机制不同,高温主要降低了叶绿素含量(SPAD值)和PN,灌浆后期PN下降幅度达50%;而弱光主要降低了叶绿素荧光参数,抑制了光合系统 PSⅡ的活性。高温使小麦旗叶丙二醛(MDA)含量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下降,加速了植株衰老;而弱光下SOD活性较高,小麦衰老进程较高温缓慢,植株对弱光的耐受性较强。豫麦34对高温、弱光逆境的反应比扬麦9号敏感。

关键词:小麦;高温;光照强度;叶绿素荧光;衰老

来源出版物:应用生态学报,2008,19(2): 311-316入选年份:2013

耕作方式对黑土硬度和容重的影响

陈学文,张晓平,梁爱珍,等

摘要:以吉林省德惠市8年黑土田间定位试验的小区土壤为研究对象,对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硬度和容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免耕增加了土壤硬度,主要表现在2.5~17.5 cm土层;在玉米连作和玉米-大豆轮作下,苗眼处免耕处理的最大土壤硬度分别为2816和1931 kPa,秋翻处理下分别为2660和2051 kPa,对作物生长均没有限制作用;秋翻处理的土壤硬度曲线随垄形而变化,免耕处理的土壤硬度曲线起伏较小。与秋翻相比,免耕显著增加了5~2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5~3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在免耕处理下变化幅度较小,在秋翻处理下随土壤深度的增加逐渐增大。土壤容重与土壤硬度之间相关性不显著。

关键词:免耕;秋翻;黑土;土壤硬度;土壤容重

来源出版物:应用生态学报,2012,23(2): 439-444入选年份:2012

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东北三省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

刘志娟,杨晓光,王文峰,等

摘要:基于1961—2007年中国东北三省72个气象台站的气象资料,分析了东北三省全年及温度生长期内的平均气温、≥10℃积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和参考作物蒸散量等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间,东北三省年均气温总体呈升高趋势,其气候倾向率为0.38℃·10 a-1;温度生长期内≥10℃积温同样呈上升趋势,且积温带逐渐北移东扩,全区高于3200℃·d积温带面积增加了2.2×10-4km-2,2800~3200℃·d积温带北移0.85°、东移0.670,2400~2800℃·d积温带北移1.1°;东北三省年日照时数显著下降,且以松嫩平原东部、吉林省中西部平原、辽河平原西部的减少尤为明显,全区年日照时数高于2800 h的区域面积由13.6×10-4km-2缩小到4.1×10-4km-2,2600~2800 h的区域向西推进了1.5°;全区温度生长期内日照时数平均为1174 h,与1961—1980年相比,1981—2007年温度生长期内的日照时数高值区明显减少,日照时数1200~1400 h的区域向西推进了0.9°;1961—2007年间,研究区年降水量及温度生长期内降水量均呈下降趋势;黑龙江省全年参考作物蒸散量整体呈增加趋势,吉林省中西部平原区有所减小、东部山区呈增加趋势,辽宁省均呈减小趋势,与1961—1980年的年均值相比,1981—2007年年参考作物蒸散量高于900 mm区域向西推移了约1°;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绝大部分区域温度生长期内参考作物蒸散量逐年增加,而辽宁省绝大部分区域以小于14 mm·10 a-1的幅度在减少。

关键词:东北三省;农业气候资源;气候倾向率

来源出版物:应用生态学报,2009,20(9): 2199-2206入选年份:2013

镉胁迫对金银花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

刘周莉,何兴元,陈玮

摘要:采用水培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镉(CD)(0、5、10、25和50 mg·L-1)胁迫条件下藤本植物金银花的生长和生理特性。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CD胁迫对金银花的生长未造成明显影响,在5~50 mg·L-1CD处理下,其生物量无明显差异(P > 0.05),在低浓度CD(5 mg·L-1)处理下生物量有所增加,叶、根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分别增加了2.88%、2.33%和1.25%,说明金银花对CD具有较强的抗性。在低浓度CD胁迫下,植物各器官的含水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有所降低,而根系和叶片的丙二醛含量分别增加51.90%和23.07%,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则增加15.87%和24.89%,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也显著增强。随着CD浓度的增高,金银花体内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有所降低。

关键词:金银花;镉;叶绿素;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

来源出版物:应用生态学报,2009,20(1): 40-44入选年份:2013

长期连作和秸秆还田对棉田土壤生物活性的影响

刘建国,卞新民,李彦斌,等

摘要:研究了新疆棉区棉花长期连作与秸秆还田对棉田土壤微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棉田土壤生物活性受到作物连作障碍的负面效应和秸秆长期还田培肥地力的正面效应的双重影响。在短期内(5~10年),连作障碍明显,连作与秸秆还田5和10年的土壤微生物总量比种植1年降低36.54%和25.66%,细菌、放线菌数量下降较快,分别为种植1年的61.12%、70.16%和67.91%、145.79%,而真菌所占比例提高;土壤中脲酶、蔗糖酶活性分别比种植1年降低0.76%、2.52%和28.12%、11.44%,连作与秸秆还田5年的过氧化氢酶活性比种植1年降低9.21%。长期连作与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生物性状趋于好转,生物多样性指数增加,与短期(5年)相比,连作与秸秆还田15和20年的细菌、放线菌数量分别增加71.52%、61.03%和141.74%、240.83%,而真菌所占比例下降,土壤中过氧化氢酶、蔗糖酶活性增加。淀粉酶活性在短期内上升,连作与秸秆还田5和10年分别比种植1年增加11。38%和10.41%,连作与秸秆还田20年则降低31.34%。

关键词:棉花连作;秸秆还田;土壤微生物量;土壤酶活性

来源出版物:应用生态学报,2008,19(5): 1027-1032入选年份:2013

干旱胁迫对大丽花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范苏鲁,苑兆和,冯立娟,等

摘要:以大丽花品种“粉西施”扦插苗为试材,研究不同程度干旱胁迫及复水处理对大丽花品种“粉西施”叶片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大丽花叶片的相对含水量、水势和叶绿素含量显著下降;叶片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显著增加,质膜遭到损害,大量离子外渗,严重胁迫下质膜的损害最严重,复水后无法恢复到对照水平;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显著增加,脯氨酸含量在中度和重度胁迫后期增加显著,说明其对干旱亏缺的敏感性较低;可溶性蛋白呈降-升-降的变化趋势;抗氧化酶SOD、POD和CAT活性先上升后下降,3种酶对干旱胁迫和活性氧的响应存在一定差异,表现为相互协调的作用。

关键词:大丽花;干旱胁迫;抗旱性;生理变化

来源出版物:应用生态学报,2011,22(3): 651-657入选年份:2013

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氨挥发和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

李鑫,巨晓棠,张丽娟,等

摘要:采用密闭室间歇通气法和静态箱法对不同施肥方式(撒施后翻耕、条施后覆土、撒施后灌水)下的土壤氨挥发和氧化亚氮排放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方式显著影响了土壤中的氨挥发和氧化亚氮排放。撒施后灌水处理明显促进了氨挥发,其最大氨挥发速率明显高于其它处理,氨挥发累计达2.465 kg N·hm-2。不同施肥方式下氧化亚氮排放通量存在显著差异(P < 0.05),且峰值出现时间也不同。施肥后第2天,撒施后灌水处理达到峰值,为193.66 μg·m-2·h-1,而条施后覆土处理在施肥后第5天才出现峰值,为51.13 μg·m-2·h-1,且其排放峰值在3种施肥方式中最低。撒施后灌水处理的氧化亚氮累积净排放量达121.55 g N·hm-2,显著大于撒施后翻耕和条施后覆土处理。撒施后翻耕和条施后覆土处理能有效抑制氨挥发和氧化亚氮排放损失,是较为合理的施肥方式。

关键词:施肥方式;氨挥发;氧化亚氮排放

来源出版物:应用生态学报,2008,19(1): 99-104入选年份:2013

环境污染对小清河口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的影响

张莹,吕振波,徐宗法,等

摘要:利用2008年7月小清河口和黄河口各8个站位的底栖动物调查资料,运用多种多样性指数对两河口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特征进行了比较,并运用Spearman相关分析分析了14个环境因素和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特征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小清河口共有大型底栖动物4门6纲17目35科37属38种,平均分类差异指数为85.7,分类差异变异指数为585.6,黄河口共有大型底栖动物6门9纲24目42科45属48种,平均分类差异指数为89.3,分类差异变异指数为435.8。小清河口的多样性指数(H')仅约为黄河口的 1/3。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H'与铵盐、硝酸盐、铜和汞含量呈负相关性,说明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随着富营养化程度的提高而相应降低,营养物质氮的大量输入和重金属的污染对小清河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ABC曲线法分析显示,小清河口底栖动物的丰度优势度曲线与生物量优势度曲线相交,表明小清河口底栖动物群落处于中度干扰状态;BOPA指数显示,小清河口8个站位中有4个站位受到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可能对小清河口底栖动物生态特征带来巨大影响,加强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管理,强化清洁生产,加强工业污染源的治理力度,对恢复小清河流域水质、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平均分类差异;分类差异变异;Shannon多样性指数;ABC曲线;BOPA指数

来源出版物:生态学杂志,2012,31(2): 381-387入选年份:2012

基于熵权灰色关联分析的城市生态安全评价

张凤太,苏维词,周继霞

摘要: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模型,构建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对各评价指标赋权,熵权赋权克服了多指标评价中主观确定权重的不确定性。建立安全评价指标标准,利用灰色关联方法计算重庆市的生态安全的关联度,以此对重庆市的生态安全做出评估。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城市生态安全进行熵权灰色关联评价的结果与实际相吻合,为区域生态安全定量化评价提供了新的手段,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推广意义。

关键词:城市生态安全;熵权;灰色关联分析

来源出版物:生态学杂志,2008,27(7): 1249-1254入选年份:2013

遮光对三叶鬼针草光合作用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叶子飘,赵则海

摘要: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遮光对三叶鬼针草(Bidens pilosa)光合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遮光处理提高了三叶鬼针草叶绿素A+B含量,但叶绿素A/B的比值没有什么改变;高光强条件下生长的三叶鬼针草的最大光合速率和饱和光分别是遮光处理的3.79和 2.71倍;遮光处理的初始斜率比对照高,而表观量子效率却比对照低;遮光处理的三叶鬼针草在光合有效辐射低于 100 μmol·m-2·s-1时,其光合速率比对照组要高;当光合有效辐射超过650 μmol·m-2·s-1时,光合速率随光强的增加而下降;对照组在光强约为1780 μmol·m-2·s-1时才出现光合速率随光强的增加而降低的现象;遮光处理不利于三叶鬼针草的生长。

关键词:三叶鬼针草;光合特性;最大光合速率;遮光处理

来源出版物:生态学杂志,2009,28(1): 19-22入选年份:2013

气候变化与太湖蓝藻暴发的关系

商兆堂,任健,秦铭荣,等

摘要:对太湖区域40多年来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随时间变化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太湖蓝藻的爆发时间、次数、等级进行了统计,采用对比分析法对气候变化与太湖蓝藻暴发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太湖区域1961—2007年总的气候倾向率,年平均气温为0.35℃·10a-1,年累计降水量为31.33 mm·10a-1,年累计日照时数为-69.00 h·10a-1;而突变点,气温在1989年,降水量在1979年,日照时数在1999年,在突变点年份后,气温升高、降水量增加和日照时数减少的趋势更加明显。2000—2007年气候变得异常,主要表现为气温上升速度加快,约为1961—2007年的3.7倍,5月和10月的这种气候倾向性更明显;降水量减少,比1961—2007年减少了178.10 mm·10a-1,日照时数增加,比1961—2007年增加了244.23 h·10a-1。气候变暖速度加快为太湖蓝藻的生长发育提供了热量条件;降水量减少,加速了太湖水质恶化,为蓝藻暴发提供了有利的水质环境条件;日照时数增多,充足的光照为蓝藻生长发育提供了优良的光合条件;温度偏高、降水量偏少、日照时数偏多的气候变化趋势对应太湖蓝藻暴发的次数也偏多,造成了太湖蓝藻暴发现象越来越严重。

关键词:气候变化;蓝藻;太湖

来源出版物:生态学杂志,2010,29(1): 55-61入选年份:2013

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及其计量方法

张彪

摘要:为全面认识与正确评价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本文探讨了其概念、表现形式及其计量方法,认为:1)森林的水源涵养功能是一个动态、综合的概念,随着人们对森林水文作用认识的不断深入,其内涵不断丰富扩大,因此森林的水源涵养功能概念存在狭义和广义之分;2)森林的水源涵养功能(广义)有多种表现形式,包括拦蓄降水、调节径流、影响降雨和净化水质等,不过其具体表现形式与研究对象、研究目的以及研究尺度有关;3)目前森林拦蓄降水功能的计量方法主要有土壤蓄水能力法、水量平衡法、年径流量法和多因子回归法等8种,不过这些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实际应用中需要综合考虑。

来源出版物:生态学杂志,2009,28(3): 529-534入选年份:2013

三种牧草植物对黄顶菊田间替代控制

皇甫超河,张天瑞,刘红梅,等

摘要:在田间条件下,采用替代试验对比研究了3种1年生牧草-高丹草、紫花苜蓿和欧洲菊苣与入侵我国华北地区的一种外来植物黄顶菊之间的相对竞争表现;通过设置不同牧草与黄顶菊组合的替代比例(牧草与黄顶菊分别单种及1︰1、1.5︰1和2︰1比例混种),建立了3种牧草与黄顶菊的田间替代试验区。结果表明:随着3种牧草替代比例的增加,其盖度也逐渐上升,均对黄顶菊表现不同程度的抑制,其中高丹草出苗较黄顶菊更早且具有更强的遮阴能力,在各混种替代组合中完全抑制了黄顶菊生长,抑制率达 100%;紫花苜蓿和欧洲菊苣与黄顶菊的混种种群中,黄顶菊的生物量、株高等均极显著低于对照,且在中等替代比例(1.5︰1)下对黄顶菊的抑制效果为最佳,抑制率分别为87.7%和96.2%;在与3种牧草竞争的条件下,黄顶菊相对产量均显著 <1.0,表明黄顶菊种间竞争显著小于种内竞争,使该外来种生长受到有效抑制。在黄顶菊已入侵和易于入侵的生境建立牧草替代种群是进行生态重建和保持当地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黄顶菊;牧草;生物入侵;替代控制;植物竞争;生态重建

来源出版物:生态学杂志,2010,29(8): 1511-1518入选年份:2013

武夷山不同海拔植被土壤微生物量的季节动态及主要影响因子

何容

摘要:土壤微生物量的季节变化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阐明中亚热带武夷山不同海拔梯度带土壤微生物量的季节变化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子,选择4种不同海拔梯度的植物群落:常绿阔叶林(EBF,500 m)、针叶林(CF,1200 m)、亚高山矮林(DF,1800 m)和高山草甸(AM,2100 m)于2005年6月—2006年6月期间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海拔梯度带土壤微生物量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且变化趋势一致,均表现为早春最大,夏季最小;不同海拔梯度带土壤微生物量的季节变化与对应月份的土壤湿度、土壤有效碳均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温度、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凋落物输入量等因子相关不显著。土壤有效碳含量、土壤湿度是调控武夷山森林土壤微生物量季节变异的重要生态因子。

来源出版物:生态学杂志,2009,28(3): 394-399入选年份:201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的应用:瓶颈和展望

张舟,吴次芳,谭荣

摘要:近些年,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运用于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成为世界知名期刊上的重要话题,然而政策制定者在实践中却很少采纳这些研究成果。本文通过大量文献阅读,归纳出制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运用于土地管理实践的三大瓶颈,分别是价值测量的困难性、驱动因素的复合性和评价标准的片面性,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路径。最后,对我国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认为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研究,更适合采用小尺度区域的比较分析方法,尤其应关注自然生态资源及其价值的过度性损失。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土地利用变化;比较分析;过度性损失

来源出版物:应用生态学报,2013,24(2): 556-562入选年份:2013

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不同恢复阶段植被特征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杨宁

摘要:采用空间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对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不同恢复阶段植被特征与土壤性质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理化特征存在明显差异,从草坡、灌草、灌丛到乔灌恢复阶段,0~4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和土壤含水量显著增加,土壤容重显著减小,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变化不明显,土壤pH逐渐减小,但不同恢复阶段间差异不显著。不同恢复阶段植物群落生物量影响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组成,细菌和真菌数量与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放线菌数量与地上生物量相关性不显著;在各恢复阶段,土壤脲酶、蛋白酶、磷酸酶、蔗糖酶、纤维素酶、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逐渐减弱,并与植物群落丰富度和地上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

来源出版物:应用生态学报,2013,24(1): 90-96入选年份: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