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总结2014年1月~2014年12月肿瘤科PICC患者穿刺部位感染的相关因素,针对影响PICC穿刺部位感染的因素,于2014年1月起对PICC穿刺患者给予相应的预防护理干预措施,认为有针对性的对护士进行PICC穿刺操作及维护培训,建立“PICC健康学苑”指导患者及家属正确观察PICC穿刺口的状况,对带管出院的患者进行电话随访,可有效的降低PICC置管患者穿刺部位的感染。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308(2015)06-0147-02
doi:10.3969/j.issn.1674-9308.2015.06.121
作者单位:541001 广西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
PICC Catheter and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Infection of Puncture Site Factors
HUANG Chunling TAO Liying XIE Hailian, Guilin Medical College Affiliated Hospital, Guilin 541001, China
[Abstract] Sum up the cases from 2014.1~2014.12, Department of tumor patients with PICC infection of puncture site, aiming at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PICC puncture site infection, in 2014.1, we gave the corresponding nurs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 to prevent puncture of PICC patients, that targeted for PICC puncture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training for nurses, to establish "PICC health school" to guide the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the correct observation PICC puncture export situation of discharged patients, with telephone follow-up, can reduce the PICC catheter puncture site infection effectively.
[Key words] PICC, Puncture, Infection factors, Nursing intervention
PICC已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减少了静脉炎的发生,保护了患者的血管,但由于PICC是一项侵入性操作,患者在留置期间,PICC穿刺部位感染,是PICC常见的并发症。为减少并发症,提高PICC的使用质量,我科于2014年1月~2014年12月对PICC穿刺的患者,采取对应的预防措施,取得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4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我院肿瘤科住院PICC置管患者108例,其中男63例,女45例,乳腺癌21例,胃癌27例,肠癌49例,肺癌8例,其它肿瘤3例。患者的一般情况与实施前(2013年1月~2013年12月)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PICC穿刺部位感染因素
2.1 内源性因素
2.1.1 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 有文献报道,PICC置管感染与免疫功能有关 [1],肿瘤患者往往因营养不良,慢性疾病原因,以及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抵抗力低下,引起全身及局部的感染。
2.1.2 血管的选择 PICC穿刺部位感染出现与穿刺血管的粗细有关,血管越细,穿刺部位发生感染率越高。
2.1.3 对敷料过敏 肿瘤患者接受放化疗后,皮肤敏感性增加,易发生过敏样改变。
2.2 外源性因素
2.2.1 护士无菌技术观念不强 PICC插管为侵入操作,如无菌技术操作不严及操作中手套有滑石粉,易将细菌在操作过程中带入血液循环,引起感染。穿刺所造成的静脉壁损伤,可造成局部炎症。
2.2.2 护士穿刺时选择血管部位状况 选择头静脉较贵要静脉及正中静脉感染率高。选择肘窝及以下静脉穿刺,其穿刺口感染率较
高 [2]。
2.2.3 穿刺针型号大 有关病理学研究证实,皮下组织、毛发样杂物、表皮下组织进入循环后滞留血管内,机化、钙化形成异物性肉芽肿或炎性包块,针头型号大,多次穿刺,其皮下组织、毛发样杂物等滞留物较多,引起感染。
2.2.4 带管出院患者未按时换药 患者出院后未能加强皮肤的观察,因种种原因,敷料卷边以及敷料不慎浸湿,不能做到及时换药。
2.2.5 汗腺分泌较旺 个别患者穿刺口敷料汗腺浸湿不能及时更换敷料,极易引起感染 [3]。
2.2.6 患者置管肢体活动多 患者进行PICC置管的肢体因活动多,反复的弯曲穿刺侧肢体,引起导管反复摩擦穿刺口,导致摩擦性感染。
3 预防护理
3.1 肿瘤放化疗患者自身抵抗力低,按医嘱及时监测血象,白细胞低时,注意PICC穿刺口周围皮肤的变化,如局部出现发红、刺痒,应及时给予无菌生理盐水棉球擦拭皮肤,穿刺点使用安尔碘伏消毒液消毒,使用无菌纱布覆盖,3M敷贴固定,隔日换药1次。
3.2 穿刺时尽量选择穿刺针型号小,患者较粗的贵要静脉穿刺,穿刺时在肘窝以上穿刺,避免患者活动时反复摩擦穿刺口,导致穿刺口愈合时间延长,增加感染机会。
3.3 加强PICC专业护士的培训。以护士长为组长,1名肿瘤专科护士为副组长,建立PICC日常维护小组,从新护士上岗培训、静脉治疗网络成员的学习,继续教育学习班,每季度进行PICC维护操作考核,分层次的对各级护士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血管、穿刺针型号的选择、穿刺口周围皮肤的观察、更换贴膜的时间、流程及无菌操作原则等等。
3.4 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医院成立“PICC健康学苑”,每月集中患者及家属进行两次讲座,促进患者预防导管感染的意识。指导患者及家属正确观察穿刺口周围皮肤情况,如出现感染早期症状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处理;保持穿刺口局部的清洁干燥,避免浸湿,避免反复做肘部关节的活动,避免导管反复摩擦穿刺口;带管出院的患者,指导其1周更换敷贴,汗腺分泌较旺或不慎浸湿敷料患者,及时回院或在当地医疗机构更换敷料,预防穿刺口感染。
3.5 间歇期治疗的患者带管出院,由专职护士每周进行电话随访,内容包括:PICC穿刺口的情况,敷料是否干燥、不卷曲、按时进行换药等等。
4 小结
肿瘤患者需进行多疗程的化疗,PICC为患者提供了一条长期的静脉输液通路,减少患者外周静脉输液反复穿刺的痛苦。PICC是患者唯一能够带管出院的深静脉导管,因此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电话随访,指导患者及家属正确观察穿刺口感染早期症状尤为重要,可提高患者PICC使用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