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讨经皮后路椎间盘钳夹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对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经皮后路钳夹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针对靶点治疗。结果 30例患者均成功施行经皮后路椎间盘钳夹术。优24例,占80%;良2例,占6.67%;可2例,占6.67%;差2例,优良率93.33%。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经皮后路椎间盘钳夹术能有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308(2015)06-0067-02
doi:10.3969/j.issn.1674-9308.2015.06.055
作者单位:264200 山东威海解放军第404医院
Percutaneous Lumbar Disc Clamp Technique in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LIU Xiaoguang YANG Jian YAN Chunshan, Shandong Weihai 404th Hospital of PLA, Weihai 2642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percutaneous lumbar disc clamp technique in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Methods 30 cases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underwent percutaneous posterior forceps in treatment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Results 30 patients had successful percutaneous lumbar disc clamp. Excellent in 24 cases, accounting for 80%;good in 2 cases, accounting for 6.67%; 2 cases, accounting for 6.67%; 2 cases of poor, good rate of 93.33%. There were no severe complications after operation. Conclusion Percutaneous lumbar disc clamp can be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Key words] Lumbar disc, Nerve injury, Puncture
目前,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率不断升高,采用微创技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已较为普遍。我院自2000年先后开展了胶原酶溶盘术,激光汽化减压术、射频消融术、椎间盘钳夹术、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术、臭氧溶解术等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大部分取得了非常满意的疗效。自2012年我院又大胆创新了开展了经皮后路钳夹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针对靶点治疗,更直接,更彻底,操作更简单。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纳入2013年4月~2014年3月收治的30例患者,男16例,女14例,年龄20~64岁,平均42岁。分型:后外侧型12例,中央型18例。单节突出28例,其中L4/5突出16例,L5/S1突出12例,双节突出2例,共32例椎间盘。病史3天~10年,平均半年,本组患者均有典型下腰痛及坐骨神经痛,CT或MRI证实突出物位于恻隐窝后外方与正常椎间盘有分离,均大于5,突出节段与神经分布区完全吻合;均无椎间盘危象和马尾综合征的表现,大部分片状钙化、完全突出到椎管内、椎体滑脱大于5mm者非本治疗适应症,并排除其他科疾病。
1.2 方法
手术器械采用山东冠龙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DCD-YXI型经皮穿刺钳夹包,配套的穿刺针以及C型臂X线机和常规的微创介入手术包。术前仔细阅读CT 或MRI 片,结合临床症状及体征患者取俯卧位,腹下垫适当高度软枕,C型臂机选椎间盘棘突间患侧0.5厘米处左右为穿刺点,并做标记,常规消毒,戴无菌手套,铺洞巾暴露穿刺点,0.5%利多卡因局麻。针尖略向头侧及脊柱患侧倾斜边麻醉边进针,进针约5~6厘米穿过黄韧带 [1],推药阻力消失,将针芯略向外抽出(以防针尖锋利伤及硬膜囊),继续进针至椎间盘。0.5%利多卡因推注椎间盘内麻醉,放入导杆、逐级扩张导管、最后放入工作套管,正侧位显示位置正确,拔出导管,采用环锯钻出工作通道。穿刺工作结束。使用6(毫米)的“R”型钳多角度尽量夹取髓核组织,放入细导杆退出工作套管,再将穿刺针沿细导杆进入椎间盘,注入2ml丁胺卡钠霉素注射液,拔出穿刺针,治疗过程中多次检查下肢运动无异常,治疗结束。全部病例一次性操作成功。术后均未出现椎间隙感染、脑脊液漏、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1.3 疗效判定标准
所有患者均通过电话或返回医院进行随访,根据改良的VAS评定标准 [2]:优:疼痛消失,无运动功能受限,恢复正常工作和活动;良:偶有疼痛,能做轻工作;可:有些改善,仍有疼痛不能工作;差:有神经根受压表现,仍需进一步手术治疗。
2 结果
30例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均进行随访,随访时长1~12个月,结合随访结果可知其疗效为:优24例,占80%;良2例,占6.67%;可2例,占6.67%;差2例,优良率93.33%。
3 讨论
椎间盘钳夹法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由日本医生土方贞久(Hijikata)于1975年发明并应用与临床的,传统穿刺部位分后外侧、外侧、腹侧三种,每种方法各有利弊。后路穿刺法尤其适合中央型包容性突出患者,尤其适用于双侧髂骨较高,从侧路进针较难达到的腰5/骶1椎间盘突出患者,以往对于腰5/骶1椎间盘使用髂骨钻孔法创伤小,简单易行,我们认为经皮后路不但吸取了传统微创方法创伤小,对脊柱结构和稳定性无明显破坏、安全和建议的优点,又有与开放性手术类似直接彻底减压、起效快的优点。该方法可以夹取突向椎管内的的纤维环及髓核组织,还可以夹取中间的髓核组织,避免盘内组织向已夹出的空间移动造成“二次填塞”使症状再次复现 [3]。
手术过程中注意事项:(1)该方法适合小关节内侧缘宽度占椎体的一半或以上,较安全,否则穿刺过程中易造成硬模囊损伤,穿刺针进人黄韧带后须略抽出针芯且缓慢进针,进针方向尽可能偏向小关节内侧,采用“钝性”进入椎间盘内,以免伤及硬模囊造成脑脊液漏,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创面有淡红色渗液,应高度警惕脑脊液漏。(2)穿刺过程中工作套管不可过深,当套管斜面触及椎间盘即可钳夹,这样可能夹出较大的椎间盘组织;另外钳子夹取方向应平行于神经方向,即头尾方向,以免伤及神经根,当进入椎间盘内即可各方向多角度夹取。(3)术前镇痛很重要,尤其对于急性椎间盘突出患者,术前肌注强痛定或杜冷丁以升高疼痛阈值,下套管之前将0.5%利多卡因推入椎间盘内,以便患者更好的配合完成手术。
经皮后路椎间盘钳夹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于年龄较轻,病史时间越短,疗效越显著;如靶点方向夹取时如能脱出大块髓核组织,疗效越显著;但夹出量与疗效无相关性,故不宜反复多方面穿刺引起不必要的损伤。总之该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疗效确切、安全、操作简单、费用较低的最新微创介入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