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技术大学背景下地方高校服务地方对策研究

2015-01-31 04:34张元宝宋瑾瑜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经济社会应用型校企

张元宝,宋瑾瑜

(常熟理工学院,江苏常熟215500)

2013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征求意见稿)》指出“在有条件的地区试办应用技术大学(学院),实施本科阶段职业教育,并于专业硕士研究生相衔接。”同年6月,在教育部推动下,国内35所地方本科院校发起成立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应用技术大学联盟的成立,开启了我国应用技术大学建设新篇章。

一、应用技术大学的基本特征

依据《国际标准分类法ISCED1997》将序号5(专科、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教育阶段)分为理论型(5A)和实用性、技术型(5B),再将理论型(5A)分为学术型(5A1)和专业型(5A2)。应用技术大学属于专业型(5A2),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类型之一。它既不同于我国传统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研究型大学(如“985”、“211”高校),也不同于职业教育性质的高职高专学校。它的培养目标定位是为地方各行各业培养所需要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在学历层次上,以培养本科生为主,适度发展专业硕士教育;在专业上,依据地方技术产业和行业发展需求设置专业;在服务面向上,为地方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

1.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其任务是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操作构思或产品构型,将知识应用于实践。[1]换言之,应用型人才就是与精于理论研究的学术型人才和擅长实际操作的技能型人才相对应,既有足够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素养,又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人才。[2]应用技术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既具有理论基础知识,又具有实践创新能力,并能够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2.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

现代大学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经济社会、文化传承创新四大职能,其中服务经济社会职能是现代大学的基本职责与使命,也是高等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和依据。[3]就我国新建本科院校而言,多数院校是建立在省会城市以外,地方经济社会环境成为学校生存和发展土壤,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成为学校办学宗旨的内在要求。为此,新建本科院校应结合地方产业特点和经济发展水平,打造学科品牌,依托校政企三方合作平台,走学校、政府、市场相结合的产教融合之路,在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上、师资队伍建设上、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上、课程内容选择上都应该凸显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这一宗旨。

3.专业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产业结构正在加速优化调整和转型升级。技术密集型产业逐步取代劳动密集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产业成为经济社会领域趋势和潮流。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促使社会职业岗位发生重大变化,加大了对应用技术型和技术创新人才的需求。应用技术大学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使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肩负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开发新产品和推广新技术的使命。

4.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教育模式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校企合作是人才培养适应社会和市场需要的一种教育模式,学校通过企业反馈与需要,有针对性培养人才,结合市场需求导向,注重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学工交替培养模式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校学习与参加企业生产实践交替进行。这两种教育模式最大优势就是实现了校企的“双赢”,学校与企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既节约了成本,又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5.专业课程设置以能力为本位

人才规格的塑造根源在于专业课程设置。应用技术大学的专业课程设置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按基础理论课程——应用理论课程——应用逻辑的顺序安排课程,称之为“正三角式”;另一种是按职业工作逻辑来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注重学科知识内容的选择性和学科知识面学习的渐进性,称之为“倒三角式”。这两种课程模式的共同特点是打破了传统式的系统性、完整性的教育模式,而更加强调学习的够用度;学科相关的专业课程群和职业课程群都是按照岗位群来设置,每门课程内容体系也是按照职业——岗位——能力逻辑体系构建。

二、应用技术大学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存在的问题

1.学科专业特色不突出,与地方产业融合的深度不够

应用技术大学的地方性和区域性特征不明显。笔者通过对现有37所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理事单位近两年招生专业数量的统计分析发现,在2014年招生专业上,37所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偏向于应用技术型专业,但是传统专业的比重依然很高。这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存在一定错位。这种错位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不对称,这也是导致我国目前“就业难与用工荒”的主要原因之一。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一些学校在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过程中,受原有的师资、办学条件等方面的限制,与地方经济社会实现完全对接需要的时间周期长;二是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中在专业设置上不够灵活,学校缺乏专业设置的自主权,不同程度地削弱了学校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结构的互动;三是一些学校在没有切实掌握地方经济、产业结构、人才需求等情况,盲目追求办学的高水平和高规格,导致人才培养规格与市场需求错位。

2.科学研究“重理论、轻实践”,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有待提高

高校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最主要的建设力量,在国家科技创新工作中肩负着重要任务。在知识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知识资本和人才资本是国家综合国力的核心要素。可以说科研水平不仅是一个学校专业建设的体现,也是衡量一个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然而,作为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的应用技术大学存在着科学与技术发展极不平衡现象,既“搞科研的不管技术,搞技术的不管科研”的两分离现象。这极大地降低了应用技术大学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从而降低了其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另外,《关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有关问题报告》指出,2012年新建本科院校科研经费来自企业事业单位的经费仅占其科研经费总额的29.87%,校均获得企事业的总额不足300万[4],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我国应用技术大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3.校企合作缺乏有效互动,产教融合有待进一步深入

我国应用技术大学多数是由地方本科院校经过二次转型发展起来的。由于高校管理体制等客观原因,决定了我国应用技术大学在发展初期缺少或者没有行业背景。同时学校由于其自身发展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学校科研水平整体不高,应用型科学研究薄弱,缺乏为地方政府、区域行业企业发展提供具有重要价值的科研成果,社会效能低下,校企合作深度和合作的广度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另外,地方政府作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在校企合作的推进过程中缺乏国家层面的政策性支持和鼓励,导致其纽带作用缺失,校企合作的积极性缺乏基础保障,产学研合作缺乏切实有效推进,校企互动的“良性循环”局面尚未形成。

4.政府对应用技术大学缺乏法律层面上的政策保障

纵观欧洲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无不是注重立法,通过法律保障应用技术大学发展。如荷兰分别通过《高等职业教育法案》和《高等教育和研究法案》两部法律确立了应用技术大学的地位,实现了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学术教育的深度融合;奥地利、瑞士等国也是通过颁布相关法律法规,推进本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而我国应用技术大学尚处于发展初期,相关法律法规和导向性政策尚未出台,地方政府对这个“新生儿”还处于观望状态,这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应用技术大学的成长和发展。

三、应用技术大学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实践路径

欧美发达国家应用技术大学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我国应用技术大学由于其尚处在发展初期,要充分发挥其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功能,就必须坚持政府主导,行业参与,校企联动,产教融合的螺旋互动式发展之路。

1.走“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为核心”的错位竞争办学之路

在经济社会加快转型升级和高等教育多样化的背景下,我国应用技术大学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就需要走一条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为核心的错位竞争之路。所谓错位竞争就是行为主体根据自身的条件,有意识地选择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和路径来谋求发展。[5]其基本思路是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走别人刚开始走的路;其具体表现为学校办学要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接,专业设置要与地方主导产业相对接,人才培养目标要与地方行业需求相对接,人才培养规格要与工作岗位要求相对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区域社会经济的现实,瞄准市场,培养出既能熟练掌握新方法、新工艺来解决生产和生活实际问题,又能开发新科研技术项目的创新性应用技术人才。

2.加强应用型科学研究,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

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建设能力是一所高校办学综合水平的重要指标。我国应用技术大学是在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诞生的,其使命就是为经济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加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可以说加强应用型科学研究、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是学校办学宗旨的内在要求。首先,创新组织方式。在以产业化应用为主导的科技研究中,充分强调产业化需求,在研究的目标设定、组织、实践过程的各个环节中,紧紧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强调对地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其次,在科研开发的过程中注重产业化组织,发挥产学研各方优势,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进行产业化组织。在研发过程中围绕产业需求,借助校企合作平台,让企业行业积极参与科研开发,发挥企业行业的优势条件,形成产学研协同互助、优势互补的新型研究开发体制。第三,立足于完善机制和环境,促进产业界与高校合作的深度,充分发挥校企科学研究的核心优势,对研究基础性、理论性、前沿性技术及产业化技术的不同承担主体做出成果转化的具体要求。

3.校企互动,合作共赢

校企合作是现代应用技术大学谋求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针对性地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首先,校企双方需要进一步更新合作观念。作为校方要不断强化对行业的主动服务意识,作为企业方应该积极配合学校建立产学研融合、协同创新平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主动参与合作,学校提供人才、技术服务,企业积极投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合作的成效是互惠互利的。其次,进一步提高校企合作的层次和质量。一些学校表面上合作的企业数量之多,但是层次不高,表现为小企业多,大企业少;技术服务、科技研发、协同创新层次不高;产学研的融合度、行业企业人才培养参与度不高;重大合作项目缺乏等。第三,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培养对教育资源的要求更高,如“双师型”教师、实训场所、创新创业基地、科技研发和技术推广中心等,这对于我国刚刚起步的应用技术大学来说还存在着诸多困难。学校应该积极探索与企业合作办学、合作人才培养、合作教育教学等新模式。

4.地方政府的政策性引导和财力支持

地方政府在政策层面应该积极引导校企互动,充分发挥其桥梁作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的期待,使产学研结合的发展模式成为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的最优选择,对于政府、学校、企业等组织而言是互利互惠、双赢共生道路。这一点在欧美发达国家应用技术大学办学成功经验中得到充分验证。我国应用技术大学的起点低、发展晚,与区域经济社会的互动局面尚未真正形成,政府政策性引导是其生存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是积极探索符合区域特点的产学研创新模式,促进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二是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法律保障;三是积极创建校企合作平台;四是通过宏观调控和金融等手段,引导应用技术大学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以保证资源和要素的合理流动。另外,政府还应该在财力上给予支持,处于发展初期的应用技术大学品牌优势缺乏、社会影响力不足,对外界资源利用能力有限,现阶段政府的财政投入是其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出资方式上,对“公立”性质转型的高校,地方政府应该一如既往的提供财政支持;对“民办”性质转型的高校,地方政府应提供最基本的“保工资”式的支持。其他的诸如基础设施建设、科研设备、实验设备等投入,学校可以积极发挥其自身优势,多渠道自筹。

[1]潘懋元,石慧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J].江苏高教,2009,(1):7-10.

[2]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66-70.

[3]吕祖善.高校与地方发展紧密结合实现良性互动与合作共赢[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7,(1):30-31.

[4]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关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有关问题报告[R].河南驻马店,2013.

[5]赵运林.论地方本科院校的错位发展[J].大学教育科学,2008,(5):33-36.

猜你喜欢
经济社会应用型校企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贵州省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图表
“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当前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数据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纷享销客:应用型公司生态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