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礼貌话语研究的新进展

2015-01-31 03:57夏慧言
中国轻工教育 2015年4期
关键词:面子礼貌话语

娄 岩 夏慧言 王 梅

(天津科技大学,天津 300222)

一、引言

语言作为人类交际沟通的主要方式,既包括礼貌话语,也包括不礼貌话语。Brown与Levinson以及Leech的礼貌原则的出现,使得关于礼貌话语现象的研究成为了语言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然而,关于不礼貌话语的研究却未引起学者们的注意。正如Leech所说,通常情况下,冲突性话语在人类语言行为中处于边缘的位置[1]。Culpeper却持截然相反的观点,认为在出现相对频繁的一些话语类型中,如军事训练、法庭话语和家庭会话等,不礼貌话语应该处于重要的位置[2]。现实生活中存在很多不礼貌话语的现象,因而针对不礼貌话语现象的专门研究应该引起学者们的关注。文章旨在对不礼貌话语的定义进行概念梳理并从语用学及社会语言学方面对国内外不礼貌话语研究进行总结。

二、不礼貌话语的定义

对不礼貌现象研究的术语主要包括不礼貌话语(Culpeper[3];Bousfield[4])、粗鲁(Kienpointer[5];Beebe[6])、冒犯(Goffman[7])、激怒语(Lachenicht[8])和逆礼貌(刘风光[9])等。Kienpointer认为粗鲁/不礼貌是指典型的不合作或竞争性的交际行为,它会破坏交际双方的人际关系从而引起一种相互不敬和敌意的情感氛围[5]。Terkourafi认为不礼貌中的面子威胁不是有意的,而粗鲁则是针对对方面子的有意威胁[10]。Culpeper选择使用了“不礼貌”一词,主要是因为“不礼貌”可以作为“礼貌”的对立面进行研究[11]。

Culpeper认为对不礼貌进行定义是一项真正的挑战[11]。Bousfield和Locher也指出,关于什么是不礼貌在许多文献里还未达成一个固定的定义[12]。

Culpeper认为不礼貌是语言使用者运用一些引起社会消极影响和造成社会混乱的话语策略[3]。他还指出不礼貌话语可以是说话者有意的威胁面子,还可以是听话者实施有意的面子威胁行为,又或者是两者结合而导致不礼貌话语现象的产生[13]。他又将不礼貌定义为对特定语境下发生的特定行为所持有的一种否定态度[11]。Bousfield认为不礼貌话语不是减缓面子的威胁行为,而是有目的地传达交际过程中无端的和冲突性的威胁面子的言语[4]。Bousfield和Locher认为不礼貌是特定语境中威胁面子的行为[12]。Holmes et al.总结出不礼貌是听者认定的威胁其面子或身份的言语行为,这一行为在特定环境下和特定说话者之间有意或无意的违反了正常行为规范[14]。

李元胜从说话者的意图和对听话者造成的影响这两方面考虑,将不礼貌话语行为定义为“在交际中可能威胁对方面子,让对方产生不快的言语行为”[15]。杨子和于国栋从损害说话者面子的角度将不礼貌话语界定为直接或间接损害了听话者的面子,引起社会不和谐局面产生的话语[16]。张大毛从交际功能角度出发,认为不礼貌是与言语规范相违背的话,在交际双方推定的彼此之间语用距离的不适应性基础上,体现反面或正面的交际价值的话语[17]。

目前大部分学者们进行定义主要考虑不礼貌话语的产生机制和对听者产生的影响,多忽视语境这一因素对不礼貌话语的产生及效果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Culpeper提出非规约化不礼貌这一概念,他认为大部分不礼貌话语都是一定语境下,说话者表达出来或未表达出来的内容[11],所以他从语境方面对不礼貌话语进行定义。这也表明,在今后对不礼貌话语的研究中,应充分考虑语境这一因素。

三、不礼貌话语的语用学研究

1.不礼貌话语的语用理论研究

Culpeper对不礼貌话语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当今不礼貌话语的研究提供了较完整的理论框架。Culpeper[3]探索出一套与Brown和Levinson[18]礼貌策略模式相对立的五项不礼貌策略模式,五项不礼貌策略分别为:直接不礼貌 (bald on record impoliteness)、积极不礼貌(positive impoliteness)、消极不礼貌(negative impoliteness)、讽刺或虚假礼貌(sarcasm or mock politeness)和抑制礼貌(withhold politeness)。他还列举了实现各项不礼貌的子策略,如保持距离(disassociate from the other)、无视他人(ignore and snub the other)和漠不关心(be disinterested,unconcerned and unsympathetic)等。Culpeper,Bousfield 和Wichmann对已有的研究进行了一些修改,尤其是改变了之前只研究单一话语中的不礼貌现象的局面,将不礼貌话语研究拓展到会话层面[2]。随后,他在其原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用“间接不礼貌(off-record impoliteness)”替代“讽刺或虚假礼貌(sarcasm or mock politeness)”[13]。

由于语境这一因素对不礼貌研究起着重要的作用,Culpeper重点探讨了关于规约化不礼貌(conventionalised impoliteness)和非规约 化不礼貌(unconventionalised impoliteness)[11]。 Culpeper认为不礼貌策略规约程式指语言使用者在不同语境下已经规定了的一种不礼貌话语方式[19]。他将英语中不礼貌规约程式分为侮辱、抱怨或者批评、贬损、驱逐、沉默、威胁和咒骂等九类[11]。关于非规约不礼貌,Culpeper指出,95%的不礼貌行为与规约程式无关,大部分不礼貌都是一定语境下,说话者表达出来(做出来)或者暗含在未表达出来(做出来)的内容里[11]。一些暗含行为因素触发了不礼貌现象的产生,Culpeper依据驱动方式将触发因素分为三类:(1)形式驱动;(2)规约驱动,包含内部的和外部的;(3)语境驱动,包含未标记的行为和行为的缺席[11]。

Culpeper认为研究不礼貌话语最恰当的领域是社会语用学。社会语用学是语言语用学的一个分支,它与交际研究和互动社会语言学相互融合[11]。这为不礼貌的学科定位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此外,他还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理解不礼貌的社会-认知模型[11]。他提出以Van Dijk和Kintsch[20]的语篇理解模式为基础,建立了以面子、社会规范、情感、道德、意图和语境为主要因素,听觉和视觉为主要输入途径的理解不礼貌模型。这为今后的不礼貌研究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其他学者的研究拓展了新思路。

另一位对不礼貌研究做出巨大贡献的是Bousfield。他在Brown与Levinson和Culpeper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一套其自身关于不礼貌话语的理论[4]。Culpeper,Bousfield和Wichmann发现言语交际中积极面子策略和消极面子策略经常是重叠在一起的[2]。Bousfield也认为积极面子与消极面子的区分是多余的[4]。所以他放弃了积极/消极不礼貌的区分。Bousfield精简了Culpeper不礼貌策略模式,提出由“公开不礼貌(on-record impoliteness)”与“非公开不礼貌(off-record impoliteness)”两大策略组成的不礼貌策略模式。在两大策略模式下,他又提出一些子策略,如忽视冷落他人 (ignore the other),把他人排除在活动之外(exclude the other from an activity)和批评(criticize)等[4]。他提出,在言语交际中,说话者并不是一种不礼貌策略的单独使用,很多情况下,是多种不礼貌策略的综合运用[4]。Bousfield为后来的不礼貌话语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第一,他不再研究单一话语的不礼貌,转向从语篇层面进行分析。第二,考虑语境对不礼貌话语的产生、回应与结束等整个过程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因此,Bousfield引导学者从语篇和语境方面去研究不礼貌话语。

2.不礼貌话语的顺应性研究

学者一般运用Verschueren[21]的顺应理论分析不礼貌话语的产生。如李元胜以顺应理论为理论基础对汉语中策略型不礼貌话语进行了研究,从说话人或听话人的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等语境成分进行分析,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不礼貌话语的产生的原因[15]。王传奔运用顺应理论对不礼貌话语的产生和引起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解释,他认为不论是何种类型的不礼貌话语,都是说话者努力顺应交际需要的结果,不同的是某些不礼貌话语顺应了交际的需要,达到了交际的目的,而有些不礼貌话语并未真正的顺应交际的需要,从而导致交际的失败[22]。杨子和于国栋以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对其提出的语境关系顺应模式进行改进,并运用改进过的理论对策略性不礼貌、非策略性不礼貌和语用失误型不礼貌的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16]。杨子又在心理空间理论和语言顺应论的基础上对策略性不礼貌话语的产生进行了考察。她认为不礼貌话语是说话人既顺应语境又顺应其所建立的交际双方空间的构建方案的结果,说话人诱使听话人将话语所指的虚拟空间误构建为现实空间以达到策略性的效[23]。

何自然认为语用学主要研究的是特定情境中的特定话语,尤其是研究在不同的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24]。这就会导致不礼貌话语的研究者们单纯的重视产生不礼貌话语的情境的研究,从而忽略了社会因素对不礼貌话语的影响,如社会文化、社会等级、性别和年龄间的差异,所以我们应该从社会语言学这一角度对不礼貌话语进行全面的研究。

四、不礼貌话语的社会语言学研究

徐大明等将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内容列为三方面:第一是研究语言的变异;第二是研究社会中的语言问题;第三是研究人们怎样在实际语境中使用语言进行交际,以及不同的社会、社会群体使用语言的差别[25]。对不礼貌现象的研究离不开对其发生的社会文化语境的考察。

Kryk-Kastovsky研究不礼貌话语是否既适用于共时语用学,也同时适用于历时语用学,通过对早期现代英语时期的法庭语篇中不礼貌话语的分析,得出了肯定的答案。他还从结构、语义和语用三个方面对不礼貌话语进行分析,并指出判断不礼貌话语的标准是要从表面(显性不礼貌)和推理不礼貌表达方式的暗含意义(隐性不礼貌)这两方面来看。因此,分析不礼貌要从说话者意图、对听话者的影响以及更全面的语境中去考虑[26]。Blitvich以身份理论为基础,集中讨论了美国广播的新闻采访。他认为不礼貌话语现象与主持人、嘉宾及观众的身份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不礼貌话语是一种否定身份的实践行为。依据主体位置模式,当认定的主体位置不匹配时,即自我认定的主体位置与他人设定的主体位置不匹配,如他人强加于我们的主体位置,不礼貌或者冲突现象便会产生[27]。Upadhyay考察了不礼貌话语与身份之间的关系。通过考察读者对网络媒体在线记者报道观点的回应内容,他发现回应者会使用策略性的不礼貌话语表达分歧、反对外群思想意见和质疑对立者观点。根据社会身份理论对回应者回应内容的分析,出现不礼貌行为的原因主要是由回应者在其组群中的身份、意识形态位置和其为了实现该组群的目标的意愿[28]。Ojwang等主要分析了在医疗环境下侵犯或保护患者权利的话语。通过观察患者的受尊重权利是否得到保护,作者认为不礼貌话语不能够保护患者权利而且还会破坏患者基本人身权利。很明显,护士的不礼貌话语不但是一种粗鲁现象,而且是对他人尊严的一种侵犯,破坏了患者的自主权、自我决定权及自由表达权等多项权利[29]。Perelmutter选取现代俄语抱怨语为语料,分析了婆媳间的冲突性循环对话中,听话者以沉默作为结束方式后,采取主语缺失的结构进行抱怨来挽回面子威胁[30]。Holmes et al.考察了新西兰少数民族—毛利人和欧裔白人在工作交际环境下对不礼貌概念、不礼貌的区别性特征及不礼貌话语的表达方式的不同认定[31]。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不礼貌话语,在不礼貌话语产生的特殊情境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社会因素对不礼貌话语的影响。但就目前的研究来看,不礼貌话语的社会语言学研究仅仅是对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下不礼貌话语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未形成一套固定完整的不礼貌话语的理论,这是今后研究者们将要研究的重点。

五、不礼貌话语研究的发展及展望

语言学理论正处于不断更新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新理论的涌现也有利于不礼貌话语跨学科研究的发展。如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王传奔根据语言使用者的意识程度不同,将不礼貌话语分为有意识不礼貌话语和无意识不礼貌话语[22]。在功能语言学方面,王地利在动态语境观即认知语境观和语境顺应论的框架下,探讨了不礼貌话语在交际中所能产生的积极功能,即Jakobson提出的情感功能和意动动能[32]。词汇学方面,丁崇明主要从词汇方面分析了表现形式为词语叠连的不礼貌话语[33]。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为语用学的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已有部分学者开始关注认知学科对不礼貌现象研究的意义。刘风光认为“礼貌”的反面应该被界定为“逆礼貌”。他从认知语用文体学视角尝试对交际中逆礼貌话语进行重新界定和系统分类,并构建逆礼貌模式[9]。这些理论方面的研究为今后的不礼貌话语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研究者还应充分考虑语境对不礼貌话语产生与理解的决定性作用,这对研究不礼貌这一语言现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礼貌话语的研究已引起众多学者的足够重视,因为其不仅可以拓展语用学、社会语言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范围,也可使人们在社会交际中避免不礼貌行为,促进与他人建立和谐关系。不礼貌话语的研究虽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我们仍要继续探索全新的研究理论、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

[1]Leech G N.Principlesof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83:105.

[2]Culpeper J,Bousfield D,Wichmann A.Impoliteness Revisited:With SpecialReference to Dynamic and Prosodic Aspects[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3(35):1545-1579.

[3]Culpeper J.Towards an Anatomy of Impoliteness[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6(25):349-367.

[4]Bousfield D.Impoliteness in Interaction[M].Philadelphia and 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08.

[5]Kienpointner M.Varieties of Rudeness:Types and Functions of Impolite Utterances[J].Functions of language,1997,4(2):251-287.

[6]Beebe L M.Polite Fictions:Instrumental Rudeness as Pragmatic Competence[J].In Linguistics and the Education of Language Teachers:Ethnolinguistic,Psycholinguistics and Sociolinguistic Aspects[M].Georgetown: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1995:154-168.

[7]Goffman E.Interaction Ritual:Essays on Face-to-face Behavior[M].Garden City,New York:Anchor Books,1967.

[8]Lachenicht L G.Aggravating Language:A Study of Abusive and Insulting Languag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Communication,1980,13(4):607-688.

[9]刘风光.不礼貌理论应用于戏剧语篇的认知语用探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124-127.

[10]Terkourafi M.Towards a Unified Theory of Politeness,Impoliteness,and Rudeness[A].In:Derek Bousfield&Miriam Locher,Impoliteness in Language:Studies on its Interplay with Power in Theory and Practice[C].Berlin and 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2008:70.

[11]Culpeper J.Impoliteness:Using Language to Cause Offence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1.

[12]Bousfield D,Locher M.Impoliteness in Language:Studies on its Interplay with Power in Theory and Practice[M].Berlin and 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2008:3.

[13]Culpeper J.Impoliteness and Entertainment in the Television Quiz Show:The Weakest Link[J].Journal of Politeness Research:Language,Behaviour,Culture,2005(1):35-72.

[14]Holmes J,Meredith M,Stephanie S.Impoliteness and Ethnicity:Maori and Pakeha Discourse in New Zealand Workplaces[J].Journal of Politeness Research:Language,Behaviour,Culture,2008(4):196.

[15]李元胜.汉语中不礼貌言语行为的顺应性研究[J].现代语文,2006(11):48-50.

[16]杨子,于国栋.汉语言语不礼貌的顺应性研究[J].中国外语,2007,4(4):23-28.

[17]张大毛.不礼貌言语的界定和分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5):204-208.

[18]Brown P,Stephen C L.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19]Culpeper J.Conventionalised Impoliteness Formulae[J].Journal of Pragmatics,2010(42):3243.

[20]Van D & Kintsch W.Strategies ofDiscourse Comprehension[M].London and New York:Academic Press,1983.

[21]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Arnold,1999.

[22]王传奔.不礼貌言语行为的顺应性研究[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64-68.

[23]杨子.策略性言语不礼貌空间建构方案的顺应性考察[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3):13-17.

[24]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25]徐大明,陶红印,谢天蔚.当代社会语言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6]Kryk-kastovsky B.Impoliteness in Early Modern English Courtroom Discourse[J].Journal of historical pragmatics,2006,7(2):213-243.

[27]Blitvich P.Impoliteness and Identity in the American News Media:The “Culture Wars”[J].Journal of Politeness Research,2009,5(2):273-303.

[28]Upadhyay S.Identity and Impoliteness in Computermediated Reader Responses[J].Journal of Politeness Research,2010,6(1):105-127.

[29]Ojwang B,Ogutu E,Matu P.Nurses’ Impoliteness as an Impediment to Patients’Rights in Selected Kenyan Hospitals[J].Health and human rights,2010,12(2):101-117.

[30]Perelmutter R.Impoliteness Recycled:Subject Ellipsis in Modern Russian Complaint Discourse[J].Journal of Pragmatics,2010,42(12):3214-3231.

[31]Holmes J,Meredith M,Bernadette V.Politeness and Impoliteness in Ethnic Varieties of New Zealand English[J].Journal of Pragmatics,2012,44(9):1063-1076.

[32]王地利.不礼貌言语的积极功能研究——以《红楼梦》为个案[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11.

[33]丁崇明.论词语叠连式不礼貌语言[J].语言文字应用,2005(3):64-69.

猜你喜欢
面子礼貌话语
面子≠尊严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某贪官的面子
礼貌举 止大 家学
《做错题》《给足面子》
礼貌举止大家学 !
礼貌举止大家学!
暗恋是一种礼貌
面子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