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颖
(云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研究述评
周 颖
(云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
通过梳理和分析学术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相关研究,发现学者们的研究成果颇多,说明文化建设已经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学者们不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进行了一般性研究,还进行了专题性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研究领域。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支柱,时代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研究还需深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研究述评
文化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激发创造力的主要根源,也是提升我国综合实力的主要因素,文化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当前,受国际国内不同社会环境的影响,我国文化建设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基于此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
梳理和分析当前学术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研究,发现研究成果主要以论文和著作为主,其研究现状如下所述。
1.1梳理和分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文化建设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文化建设的相关论述是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依据和前提条件。学者们不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行一般研究还是专题研究,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相关思想理论。
1) 分析其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我国学者重点探讨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认为,工业化生产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各民族经济政治相互融合,促进了文化的交融,使文化具有世界性的意义。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虽然“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2]。部分学者对我国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行深入探讨,主要分析全球化给我国文化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3]。此外,学者们基于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和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
2) 分析其起点——毛泽东思想。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的开创者,把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与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文化建设新思想和新论断。学者们主要围绕毛泽东思想“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新举措,以及“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理论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3) 分析其在中国的继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者们的研究主要基于邓小平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4]的文化建设方针,江泽民的“把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为衡量党的先进性的一条重要标准”,胡锦涛的社会主义和谐的文化观,以及习近平的“努力建设文化强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宏伟目标”。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成为重点和热点问题
由于国际间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和文化建设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每一个执政党都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依据国情,在党的重要大会上制定了一系列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针,并将文化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地位。而国家每一项文化政策都会在学术界“一石激起千层浪”。总体上看,学者们主要立足于我国推进文化建设的政策纲领,通过专著和论文等方式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性质、任务、原则等基本问题,这些问题在学术界已经得到普遍认同,基本达成一致意见。同时,可以发现对其研究主要围绕两条线索:一是从纵向上看,主要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二是从横向上看,主要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专题研究。
1.3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一般性研究,并进行专题研究
除了一般性研究以外,学者们从多层次、全方位、多视角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行专题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从文化建设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出发。基于“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理论,学者何永红强调党执政的文化基础的重要性,指出“执政的文化基础是执政基础的重要内容”[5]。学者杨凤城则细致分析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文化建设的方针政策,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观,深入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工作的历史经验[6]。
2) 从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出发。学者赵瑞政重点研究培育文化产业新思路,认为文化产业是当前发展最快、最有潜力的新型产业,要努力推进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7]。学者欧阳军喜和崔春雪认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使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协调发展,追求经济效益时更加注重社会效益[8]。学者张彧进一步强调人才在发展文化产业中的重要作用,认为需要始终坚持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努力建设人才强国[9]。
3) 从文化建设与政治建设的关系出发。新时期,文化建设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文化安全、文化强国、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文化领域的热词,学者们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这方面的学术论文和专著相当多。学者尚志晓指出“文化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增强核心竞争力的软实力”[10]。同时,由于当今世界面临着文化冲突和文化霸权的问题,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需要不断增强人民文化的自觉、自信、自强。
4) 从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关系出发。学者们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入手,分析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他们普遍认为文化建设已经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推动文化立法,提供法律保障”[11]。学者周琳重点探索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他认为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大学的新使命,并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分析其建设的基本经验、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12]。
5) 从影响文化建设的因素出发。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发展,世界文化相互交融、碰撞、冲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机遇与挑战。学者万是明在华中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撰写了《全球化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点论述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独到见解[13]。
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研究现状,可以看出,尽管在选题立意、研究范围和方法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但是在研究背景、研究主题、研究思路和目的等方面呈现一般性的特征。
1) 在研究背景上,学者们都认为当前国际形势的变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既有利也有弊。毫无疑问,我们不能关起门来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只有实行改革开放才能激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生机和活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但是文化的多元化引起了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随之出现的道德滑坡[14]、诚信缺失[15]、食品危机、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新挑战。针对这些问题,我国学者形成了相关研究选题,深入分析影响因素,并提出切实有效的文化建设路径。
2) 在研究主题上,主要围绕“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6]的基本问题展开,深入回答“走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建立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倡导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念”的问题。学术界分别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专题探讨。
3) 在研究思路上,一是分析和阐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文化建设的理论,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和发展过程[17]。二是把文化建设的理论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遇到的国内外挑战,将文化建设深入各个领域,着眼于改变全体人民的文化观念,构建人力资源强国,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柱[18]。即对文化建设应然性的理论研究和文化建设在现实中遇到挑战的实然性研究。
4) 在研究内容上,主要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文化建设理论的相关论述,特别是对文化建设在“五位一体”中的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研究。纵观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关于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的研究较多,但是关于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还付诸阙如。然而,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就离不开文化的引导和规范,“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史上的一种新的文明形式,是当代环境与发展形势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生态化形式”[19]。
5) 在研究目的上,主要围绕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本质上是中华文明的复兴。”[20]因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自始至终重视文化建设。因为“文化是第二生产力”。在国内,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净化社会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文化建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精神支撑作用。在国外,充分利用好国际环境,在吸收和借鉴中提升我国文化的竞争力和软实力,突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优势。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无论是从纵向上还是从横向上,学者们关于文化建设的研究成果颇多。笔者在梳理相关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不足,尝试提出进行深入研究的一些设想。
3.1从“问题意识”出发找到研究的关节点
分析现有的研究成果,大部分的研究立足于我国不同时期的方针策略,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本质、地位、功能、特征、任务和目标等进行了系统阐述和理论概括。但是这些纯理论的研究只注重对理论的解析而脱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使文化建设成为一种空头口号。这就要求在文化建设中培养“问题意识”,不能仅仅停留在“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改变世界”。“从发现问题到提出问题再到解决问题”的问题意识逻辑为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将我国文化建设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同时,“问题意识”也是进行文化理论创新的关键点。而理论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3.2积极拓展研究领域
目前的相关研究中,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文化建设的论述以及社会主义文化的演变过程研究的较多,研究领域具有局限性。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研究领域,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将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如天人合一。这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这是我国人民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与文明是相通的,文明可以视为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文化较高的发展阶段。因此,将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哲学基础。
2) 充分发掘和借鉴其他相关理论资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因此,可以从多个方面寻找研究的切入点。西方国家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经验和教训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比如苏联解体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只注重经济建设而忽视文化建设的结果,我们应该引以为鉴。
3.3从实事求是入手,努力实现创新
文化建设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学术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文本的解读。若缺乏文化的理论创新则会导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缺乏生机与活力。但是,必须明确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创新不是一种臆想,而是建立在人们的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以当代的世情和国情为依据,理性分析和探讨文化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揭示其本质、规律和发展变化趋势,对人类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作新的理性升华。文化创新是理论创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历史一再向我们证明理论创新对实践的重要作用,如实事求是的真理问题的大讨论。文化创新是立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需求和时代发展需要的。文化理论创新是先进文化发展的本质要求。在进行文化理论创新时,要坚持从实际入手,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同时,五千年灿烂辉煌的历史是中华儿女世世代代积累的文化财富,悠久的历史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思维习惯深深地扎根于人们心中。进行文化理论创新必须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去粗取精,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最终将深奥的道理以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使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2.
[3] 马驰.论全球化与独立自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J].社会科学,2001(9):63-66.
[4]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7.
[5] 何永红.中国共产党加强执政文化基础建设的理论思考[J].理论学刊,2012(5):33.
[6] 杨凤城.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研究[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1-284.
[7] 赵瑞政.山西文化产业新型业态培育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3:1-2.
[8] 欧阳军喜,崔春雪.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山东社会科学,2013(3):13.
[9] 张彧.中国共产党人才强国战略思想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6:1-39.
[10] 尚志晓.文化软实力:提升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社会影响[M].济南:济南出版社,2013:2.
[11] 李媛媛.文化体制改革顶层设计的重点[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4(1):56.
[12] 周琳.大学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1-39.
[13] 万是明.全球化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1-132.
[14] 李艳玲.加强道德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J].中华魂,2012(13):4-5.
[15] 伍志燕.社会诚信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研究[J].学习论坛,2014 (1):65-68.
[16] 李新芝.论中共十六大以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本问题的认识创新[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1-17.
[17] 谢玉亮,杨玉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演进述论[J].理论导刊,2012,(6);65-67
[18] 李升泉.构筑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支柱: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价值观建设的思考[J].新华月报,2014(5):102-104.
[19] 宋笑飞.生态文明观浅析[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1.
[20] 王京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文化的复兴(下)[N].中国文化报.2012-07-10(11).
〔责任编辑:卢 蕊〕
Areviewoftheresearchonthesocialistculturalconstruction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
ZHOU Ying
(School of Marxism,Yunnan University Yunnan 650091,China)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a lot of research result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y combing and analysis. It shows that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has caused the academic attention. Scholars not only make a general research on the longitudinal course of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general research,but also make a special research on the topic from the other side,which enriched and expanded the fiel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ultural construction is the spiritual pillar of th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nd the times are developing,and the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needs to be further studied.
Socialist cultural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culture;review of research
2015-03-30
2014年第七届云南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项目(ynuy201461)
周 颖(1990—),女,云南石屏人,硕士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D616
:C
:1008-8148(2015)03-0109-04